最新部编教材六年级第三单元.docx
- 文档编号:13100
- 上传时间:2022-09-30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42.82KB
最新部编教材六年级第三单元.docx
《最新部编教材六年级第三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教材六年级第三单元.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部编教材六年级第三单元
单元目标: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人类文明的创造、宇宙生命的奥秘等。
2、学会根据不用的阅读内容,选择相对应的阅读方法。
3、区分描述性语言和说明性语言,分析三篇现代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代诗歌中的常见修辞手法。
《竹节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竹节人》是六年级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内容记叙了童年时代的“我”和伙伴们自己制作竹节人,并不顾时间沉迷于斗竹节人,引至两人的手工玩具被老师没收,结果却发现老师也与他们一般,喜爱竹节人。
这是一篇容易理解的回忆类文章,语言夸张又富有童趣,同时贴合学生生活,能够激发学生自身情感的体悟。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刚刚步入初中,所学的知识和应掌握的知识之间存在一些衔接的问题。
因此需要为学生打好基础,让他们在掌握基本字词知识的同时,学习阅读此类记叙类型文章的阅读方法,构建阅读的支架。
同时,引导学生意识到文章与自身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身边事物的乐趣。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品味关键字词句,学习阅读回忆记叙类文章的方法。
2.通过品读文本,启迪学生对于自己平时生活的联想,感悟身边事物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课文的朗读,掌握阅读回忆记叙类文章的方法。
【教学过程】
核心问题:
作者如何通过对斗竹节人的描写,表现自己的情感?
1、检查预习,新课导入
1.声音响亮,朗读标题
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蹲风靡俨然破绽颓然沮丧
前功尽弃挖空心思叱咤风云别出心裁技高一筹弄巧成拙作鸟兽散
虎视眈眈津津有味心满意足化为乌有
2、画面想象,寻找文中童年乐趣
1.师:
作者是怎么在童年时代寻找乐趣,度过这段时间的?
明确:
自已做玩具,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
2.师:
你们见过竹节人吗?
文章的哪一段告诉了我们?
明确:
第3段“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一截,这就是竹节人的脑袋连同身躯了,在上面钻一对小眼,供装手臂用。
再锯成八截短的,分别做四肢,用一根纳鞋底的线把它们穿在一起,就成了。
”
灵活机动:
“纳鞋底”“缝衣服”的区别(纳:
补缀,缝补;现多指密密地缝。
)
请1-2名同学朗读,其他学生闭眼想象画面。
3.师:
你们的童年时光,又是怎么度过的?
为什么作者的童年时代和我们的童年时代存在差别?
明确:
手机,电视,书(自由发言)。
因为时代不同,物质条件不同,因此流行的东西也不一样。
补充材料:
70年代(1970年),彩色电视兴起,2000年,手机才逐渐普遍。
而我们的作者是1950年出生的。
4.师:
让我们通过课文,再来仔细了解一下那个时代的乐趣。
请同学们自由读文章,画出最打动你的句子,想想它到底是哪一点打动了你,稍后举手交流。
(2-3名同学)
明确:
句子有无特殊描写手法,细节的生动点在哪里。
(1)“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
年纪——拟人裂缝像黄河长江——比喻(形状相似,而且具有一定的危险:
“一不小心,掉笔”)
(2)“把串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紧,那长在裂缝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壮士模样,威风凛凛,叉腿张胳膊,跟现今健美比赛那脖子老粗浑身疙瘩肉的小伙子差不多。
”
通过细节描写,准确表现竹节人是如何站立。
比喻的手法,将竹节人和健美的小伙子比,生动又形象表现出竹节人的威风凛凛。
小结:
语言文字就像一幅灵动的画面,尤其是一些细节的描写,更有助于我们想象画面。
因此,我们在阅读记叙类文章的时候,边读边想象画面就能加深对句子的理解。
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板书:
想象画面)
三、利用时间人物,学习阅读方法
1.师:
虽然我们和作者玩的东西不一样,但是每一个孩子的童年也有相似之处。
请在文中找找,那些地方让你觉得与你的生活有相似之处,你仿佛也经历过?
作者又是如何描写这段相似的经历?
(通过时间、人物)
明确:
“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黒脑袋,攒着观看,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便一哄而作鸟兽散。
”
时间:
文章把“下课时”、“上课了”、“下课后”作为三个时间节点,表现出学生对于斗竹节人的沉迷,且此时沉迷的对象是孩子们。
人物:
在这段内容中,主要出现了两个方面的人物,一个是孩子们,另一个是老师。
文中“虎视眈眈”、“大步流星”、“怒气冲冲”等都表现了老师的严肃,可怕的形象。
与之相矛盾的是下课后老师“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地玩竹节人,表现了老师与“我们”相似的特点。
小结:
在阅读记叙类文章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时间,地点,人物,对文章进行分析,这有助于我们理清文章内容,了解人物性格。
(请学生补充地点变化:
教室、办公室的窗口)
2.师:
请同学们根据分析,再次分段读一读下课的时候,同学们的表现(下课时一段),上课时老师的表现(老师大步流星),以及课后我们所观察到了老师的形象(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
明确:
朗读过程中,注意下课时的调皮、活泼与热闹,上课时的紧张,课后的惊讶和有趣。
3.师:
经过我们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这篇回忆性的文章分成了哪两个部分来写,分明是什么?
明确:
一是描写竹节人的制作方法,而是记叙“我们”玩竹节人的经过。
4.师:
刚才我们提及,下课到上课时的这段经过,与我们平时的学习是有相似之处的,我们也由此更能体会这段经历。
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联系我们的实际生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体会文章。
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思考一下,我们下课时会做什么?
模仿文中的写法,描写一下我们从下课,到上课铃响这段时间的不同状态,不同形象。
等会儿简单交流。
明确:
突出下课的吵闹,活泼,上课的安静,紧张。
总结:
这堂课,我们认识了竹节人,我们不但分享了作者的快乐,也重新发现了我们生活中的快乐。
总结一下我们在这堂课中所学习的内容:
阅读记叙类文章,我们可以从时间地点人物进行分析,而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画面想象,和联系实际帮助理解。
四、回家作业
1.将课堂上所交流的,下课到上课的片段,动手写下来
2.在文中挑选三个你最喜欢的词语,说说它们的作用
5、板书《竹节人》
范锡林
时间
地点画面想象
人物联系实际
《宇宙生命之谜》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宇宙生命之谜》是六年级第三单元的一篇科普类文章,其中科学术语比较多,对于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可能有些难度。
课文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艰难历程,并最终说明到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对于记叙类文章更容易理解,而对科普类文章则稍欠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调动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这篇文章,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知、不断探索的精神,从而逐渐激发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教学目标】
3.流利地读出课文,区分说明性语言和描述性语言的差异
4.多角度,多层次对科普文章进行阅读,形成对科学的热情和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
掌握科普文章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核心问题:
文章围绕“宇宙生命之谜”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3、检查预习,新课导入
1.注意生字词的读写
揭嫦娥能源轨道斑点纵横磁场干燥稀薄抵御
厌氧菌摄氏度沧海一粟
2.
请同学们在合适的圈内填上词语
宇宙银太
河阳地球
系系
3.师:
课文的标题叫做宇宙生命之谜,那么这个谜题的题目究竟是什么?
是生命的长短吗?
明确:
“谜”是地球之外究竟有没有生命存在。
4、理解课文,寻找答案
1.师: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看看从哪里开始是具体讨论“宇宙有没有生命”这个问题的?
生命存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明确:
2-9段
前提:
课文第3段“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1)适合的温度,零下50至零上150摄氏度之间。
(2)必要的水分。
(2)适当成分的大气。
(4)要有足够的光和热。
2.师:
根据这些条件,我们可以分别排除那些行星?
为什么?
(学生朗读例子)
明确:
(2-5段理论上)
太阳:
温度太高
水星:
离太阳最近,向阳时表面温度达到300至400摄氏度,不可能存在生命。
金星:
高温、缺氧、缺水、有着强烈阳光辐射的行星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离太阳很远,它们的表面温度,一般都低于零下140摄氏度
运用了排除法,又对每个排除的行星运用了举例法
只剩下火星(文中关键词:
唯一)
3.师:
那么火星是否有生命存在呢?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相关的论据,证明你的观点。
明确:
有(理论角度)——
(1)从理论上说,宇宙无限,地球不是唯一
(2)火星与地球相似:
①自转时间相似②有昼夜,有四季,两极也都寒冷。
(比较法)
(3)由这两种比较出的相似点,又引出了科学家的两种猜测:
①火星表面的黑色线条是运河②火星表面颜色随季节变化,认为那是植物在变色。
无(实际角度6-9段)——
(1)①拍照②近距离观测。
证实了火星上有人类、火星上有植物的两种说法错误。
(2)进一步采用摆实事、列数字(年份)的方法,证明了火星上水分少、大气稀薄、温度低、无磁场,“火星上生命难以生存”。
(3)①土壤无有机分子,没有有机分子植物就不可能生长②未发现微生物存在,也就是火星连微小的生命都没有存在。
未证实——
(1)科学家提出火星岩层中可能有生命物质
(2)陨石上有有机分子,外太空可能存在生命
5、理解课文,寻找答案
1.师:
从2-9段的分析中,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
科学家们经过理论上和实际上的种种考证,尚未得出明确结论。
但我们仍相信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有生命存在的可能,而它们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
2.师:
2-9段向我们具体分析了探寻的过程,那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明确:
第1段利用耳熟能详的故事提出问题:
从古至今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一直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
第10段总结人们至今没有在地球之外找到生命,但是仍然相信有生命存在,一直在探索宇宙生命之谜。
总结:
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求结论的顺序写。
小结:
在这堂课中,我们学习到,科普类文章往往较为直接,我们可以从标题,甚至开始或结尾轻易发现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
但是如何科学有理地完成论证过程,则是重点。
本文中,我们发现通过排除、比较实等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支撑论据。
而通过句首,以及句中的关键性词汇“理论上”“至少”“可能”“唯一”可以加强文章语言的严谨准确,符合科学精神。
四、回家作业
1.人类能否移居到别的星球上?
如果能,请根据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用文中例子支撑你的想法,如果不能,也请用课文中的例子进行反驳。
2.“人们至今尚未在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找到生命,但仍然相信遥远的太空存在着生命。
”这句话是否矛盾?
为什么?
3.根据本课学习的方法,运用恰当的说明顺序,根据第九课课文,自己写一写制作竹节人的流程
五、板书《宇宙生命之谜》
张中碚赵晓梅
适合的温度,零下50至零上150摄氏度之间
必要的水分太阳水星金星火星
生存的前提: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适当成分的大气
要有足够的光和热
《故宫博物院》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画出故宫的建筑布局图。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结构顺序和说明方法。
3、以太和殿为例,认识并学习方位词语的准确运用,找准作者的立足点。
学会介绍复杂景观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4、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大意,了解故宫布局特点。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结构和说明方法。
【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教材 六年级 第三 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