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原理_张国良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3076991
- 上传时间:2022-10-04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1.64KB
传播学原理_张国良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传播学原理_张国良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原理_张国良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即事物(物质和能量)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以及对这种方式(状
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信息(本质):
与物质和能量并列,从而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
传播=信息的运动;
信息=传播的材料
A.与“信息”形影相随的“传播”,同样遍布整个自然界
B.“传播”同样可分为“物理传播”、“生物传播”和“人类传播”
C.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并不是这种广义的“传播”,而只是其中一部分,即“人类传播”。
D.“传播”的定义应作两个层面的理解:
广义——系统传授信息的行为;
狭义——人传授信息的行为(即人类传播)。
第2节传播的类型(重点:
每类传播的特点)
一、两种分类方法
①二分法:
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
②四分法:
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团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二、自我传播
三、人际传播四、组织传播五、大众传播
六、各类传播的特点
各类“社会传播”的特点之比较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手段(媒介) 人自身+机械化、电子化媒介人自身+机械化、电子化媒介机械化、电子化媒介规模 少数人 特定、较多数人 不特定、多数人
空间 小 中 大
周期 不规则 较规则 规则
角色 随时交替 有所限定 固定(网络正在引起变化)
反馈 灵活 有点困难
十分困难(网络正在引起变化)
信息(表达) 不规范 较规范 规范
第3节传播学的诞生和发展(重点:
施拉姆)一、传播研究的起源
二、传播学诞生的条件
美国的媒介背景和学科背景
三、传播学的形成
1.新闻学可视作传播学的前身
2.传播学的理论基础是由众多相关学科奠定的四、四、奠基人的生平和贡献
1.H·
拉斯韦尔(1902-1977)
美国政治学家。
从政治学或实际政治的角度研究传播,起特点在于:
一是对政治传播尤其是战争宣传进行了比较系统、详尽的分析,为前人所不及;
二是不单对政治传播,进而对整个人类传播也发生了浓厚兴趣,并深入钻研,取得重大成就,为传播学的创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主要体现为:
①提出传播的“5W”模式,不仅首次较为科学地分析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还首次较为完整地划分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为传播学的形成和发展,确立了总体构架,开辟了广阔道路;
②提出“社会传播”的概念,从宏观上初步探讨了传播的社会功能等课题;
③倡导并亲身实践(作为传播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的)内容分析法,以其精确定量的特色,为使传播学成为一门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而立下又一功勋。
代表作有:
《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等。
2.K·
卢因(1890-1947)
原籍德国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启示:
一是媒介欲对“个体”施加影响,必须考虑到起身后的
“群体”的强大制约技能;
二是提出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等概念,有力地促进了传播学的科学研究。
《解决社会矛盾》等
3.P·
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
原籍奥地利的美国社会学家。
主要贡献是:
一是创建“两级传播”理论,破除“魔弹论”,使深入讨论传播的效果和机制成为可能;
二是倡导并确立“实地调查法”作为传播学又一基本研究方法的地位。
《人民的选择》、《人际影响》等
4.C·
霍夫兰(1912-1961)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也是从心理学角度“切入”传播学领域,着眼于微观层次,对传播的具体技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总结。
主要采用的是“控制实验法”,使之成为传播学的又一种基本研究方法。
《传播与劝服》、《耶鲁大学关于态度和传播研究丛书》等
5.W·
施拉姆(1907-1988)美国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第一个抱有创建“传播学”这一独立学科的明确意识、并为之不懈奋斗终生的人。
将掐人的成
果集中起来,进行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完善化,最终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崛起于学术的“殿堂”。
先后在伊利诺伊大学、斯坦福大学、衣阿华大学、夏威夷东西方中心建立了4个专门的传播研究机构,由此培养了大批人才。
出版了《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自己的代表作则有《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大众传播和社会发展》等。
五、传播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4节学习传播学的意义(不考)第二章传播的结构与功能
第1节 传播的结构
一、何谓结构
所谓“结构”,即构成一个事物整体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所谓“过程”,即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程序,这实际上是一种对“结构”动态的表述。
二、结构(过称)研究的意义
第2节 传播的基本模式(重点:
线性模式和控制论模式,
理解、分析、比较)
一、何谓模式
所谓“模式”,可理解为一种再现现实的具有理论性的简化形式。
其主要作用是:
为清楚地说明各种理论,而提供简明、直观、有效的辅助工具。
具体而言:
“组织”功能,即揭示各系统之间的次序及其相互关系,是我们对事物一个很难通过其他方法获得的整体形象。
“解释”功能,它能用简洁的方式,提供用其他方法则可能显得相当负责或含糊的信息。
“预测”功能,即通过模式有可能对事件的进程或结果给出预测。
模式的类型包括:
文字模式、图像模式、数字模式。
二、线性模式
1.拉斯韦尔的5W模式
谁(who)<
传者·
控制分析>
—说什么(sayswhat)<
讯息·
内容分析>
—通过什么渠道
(inwhatchannel)<
媒介·
媒介分析>
—对谁(towhom)<
受着·
受着分析>
—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s)<
效果·
效果分析>
①第一次较为详细地、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
②第一次明确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
(5分析即5领域)缺陷:
A.作为一个典型的线性模式,它似乎把传播过程看成是一种单向传送信息、并呈直线形态的
过程。
B.它似乎割裂了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
C.作为要素的“讯息”,在传播过程中往往发生变化,这里没有表达出来。
D“.
效果”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它实际上并不一定出现,其只是一个“环节”。
2.申农—韦弗的线性模式
①“媒介”被一分为三了
②“讯息”被区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
③“噪音”可谓是传播过程中的“不速之客”
三、控制论模式
六要素:
发信方、符号化方、受信方、符号解读方、讯息(或信息)、媒介(或渠道)、(未必有、但时常有的)反馈(包括效果)
不足:
一是容易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各个“传播单位”之间的传、受机会均等,实际上,并非如此。
二是循环性的表述,也容易引起误解,为纠正这一缺陷F·
丹斯提出了一个螺旋形模式。
三是(最主要的问题)控制论模式仍未清楚地显示传播结构、过程与社会结构、过程的紧密联系。
四、社会系统模式
五、各具特色的其他模式
第3节 传播的功能(重点:
二功能说和四功能说)一、传播的基本功能——传授信息
二、二功能说:
工具性和消遣性
三、传播功能的三个层次
①个人层次。
从工具性传播的角度看,传播的主要作用是了解环境变动,学习社会规范和各种知识;
从消遣性传播的角度看,则是调节身心。
②组织层次。
从工具性传播的角度看,主要作用是为决策提供依据,协调组织成员的思想和行动;
从消遣性传播角度看,是调节组织成员的情绪。
③社会层次。
从工具性传播角度看,主要作用是监视环境,协调社会各部分,传承社会遗产;
从消遣性传播角度看,是提供娱乐或者说调节社会大众身心。
四、四功能说:
社会传播和大众传播
内容:
1.监测环境。
用“新闻”不断地向整个社会及时报告环境的变动。
2.协调社会各部分。
以“宣传”聚合社会各团体和个人对环境采取一致的、有效的行动。
3.传承社会遗产。
通过“教育”使社会规范和知识等精神遗产代代相传。
4.调节身心。
借助“娱乐”使整个社会获得休息以保持活力。
五、传播功能的相对性和双向性
第4节 大众传播的正功能和负功能
一、三功能说:
负功能研究
(1)授予地位(正功能)
(2)促进社会规范的实行(正功能)(3)麻醉精神(负功能)
“三功能说”的主要贡献在于,明确地提出了负功能的问题。
但它既没有展开全面、系统的研究,更没有指明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两个环境”理论
三、“托马斯公理”和“自我达成的预言”第5节 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
一、传播研究与发展研究二、拉纳的贡献
1958年出版《传统社会的消逝——中东的现代化》提出理论框架:
有两种相互对立的社会
系统,一端是传统社会,另一端是现代社会;
所谓现代化,无非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并专门论述了传播对现代化的作用。
意义:
一是首次尝试建构传播与现代化的理论;
二是在传播学界激发了广泛的兴趣和行动,促使研究者开始思考传播在社会转变过程中的角色,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发展传播学。
三、发展传播研究的经典范式(重点)
发展传播研究的三个问题:
发展何以构成;
什么策略可以完成发展;
传播在发展过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①拉纳的“移情”模式
②施拉姆的传播发展战略
③罗杰斯的“创新—扩散”模式四、旧范式的缺陷
五、新范式的兴起
第三章传播技术的发展(重点:
几次革命、八大媒介)第1节 从亲身传播到大众传播
一、从语言到文字的进化
二、形形色色的媒介三、复制技术的演进四、社会结构的变革
第2节 从活字媒介到声像媒介
一、活字媒介“家族”的成长
两大家族:
活字媒介“家族”——报纸、杂志、书籍;
声像媒介“家族”——电影、广播、电视
1.报纸2.杂志 3.图书
二、声像媒介“家族”的兴起
1.电影 2.广播 3.电视
第3节 新媒介与信息化社会一、何谓新媒介
所谓新媒介,广义上是指近半个世纪以来陆续涌现的一系列传播新技术;
狭义上的新媒介,
则可以理解为继报刊、广播、电视这三大媒体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和“第五媒体”,即互联网和手机。
二、新媒介的种类
1.通信卫星 2.光纤通信 3.有线电视 4.电脑 5.互联网 6.手机三、传播新技术对媒介实践和研究的冲击(重点)
1.信源多元化 2.技术融合化 3.内容个人化 4.传受交互化 5.关系平等化
第4节 媒介理论(如何评价三人、观点正确与否)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1.媒介即讯息 2.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3.冷媒介与热媒介 4.地球村
5.对麦克卢汉理论的评价
一是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与人们平时所说的媒介概念不仅相同。
其把媒介放到一个更广阔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加以思考,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视作媒介。
二是他过分地强调和夸大了媒介的作用,忽略了人的主导性、能动性,也忽略了媒介内容即信息的重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播学 原理 张国良 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