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检验技士考试辅导之检验技士精选体验课.docx
- 文档编号:13073383
- 上传时间:2023-04-22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2.67MB
临床医学检验技士考试辅导之检验技士精选体验课.docx
《临床医学检验技士考试辅导之检验技士精选体验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医学检验技士考试辅导之检验技士精选体验课.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临床医学检验技士考试辅导之检验技士精选体验课
2019年检验技士精选体验课
四、血液涂片制备
一良好的血片
①厚薄适宜
②头体尾明显
③细胞分布均匀
④血膜边缘整齐
⑤并留有一定空隙
血涂片的制备
①手工推片法 25°~30°夹角
血滴大小、推片与载玻片间夹角、推片速度、血细胞比容。
②厚血膜涂片法疟原虫、微丝蚴等。
五、血液细胞染色
瑞氏染色法
1.染料组成
染料组成
酸性染料伊红(E-)钠盐阴离子
碱性染料亚甲蓝(M+)氯盐阳离子
将适量伊红、亚甲蓝溶解在甲醇中。
甲醇的作用:
一是溶解亚甲蓝和伊红;二是固定细胞形态。
2.染色原理 物理吸附与化学亲和作用
③中性颗粒 呈等电状态与E-和M+结合→淡紫红色
④红细胞
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胞质、核仁,染成较浓厚的蓝色;中幼红细胞既含酸性物质,又含碱性物质,染成红蓝色或灰红色;完全成熟红细胞,酸性物质彻底消失后,染成粉红色。
3.pH值的影响
细胞各种成分均属蛋白质,由于蛋白质系两性电解质,所带电荷随溶液pH而定,在偏酸性环境中正电荷增多,易与伊红结合,红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染色偏红,细胞核呈淡蓝色或不染色;在偏碱性环境中负电荷增多,易与美蓝结合,所有细胞呈灰蓝色,颗粒呈深暗,嗜酸性颗粒呈暗褐,甚至棕黑色,中性颗粒偏粗,呈紫黑色。
①pH<pI→Pr带正电荷多→易与E-结合→染色偏红
②pH>pI→Pr带负电荷多→易与M+结合→染色偏蓝
磷酸盐缓冲液(pH6.4~6.8)
保证细胞受色时恒定最佳pH条件
4.注意事项
(1)血涂片干透后固定,否则细胞在染色过程中容易脱落。
(2)冲洗时应以流水冲洗,不能先倒掉染液,以防染料沉着在血涂片上。
冲洗时间不能过久,以防脱色。
如血涂片上有染料颗粒沉积,可滴加甲醇,然后立即用流水冲洗。
(3)染色过淡可以复染,复染时应先加缓冲液,然后加染液。
染色过深可用流水冲洗或浸泡,也可用甲醇脱色。
六、方法学评价
1.血涂片制备
用血量少、操作简单,是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疟原虫、微丝蚴等检查可采用厚血膜涂片法。
2.血液细胞染色
瑞氏染色法:
最经典、最常用。
对于细胞质成分、中性颗粒等可获得很好的染色效果,但对细胞核的着色能力略差。
吉姆萨染色法:
对细胞核、寄生虫(如疟原虫等)着色较好,结构更清晰,但对细胞质成分的着色能力略差。
瑞-吉姆萨复合染色:
使细胞胞质、颗粒、胞核等均获得满意的染色效果。
瑞氏染料的质量规格用吸光度比值(rA)来评价。
新配制染料rA接近2,降到(1.3±0.1)染料即可使用。
新鲜配制的染料偏碱,须在室温或是37℃下贮存一定时间,待亚甲蓝逐渐变为天青B,贮存时间愈久,染色效果愈好。
在贮存过程中,必须加塞,以防甲醇挥发和氧化成甲酸。
所用甲醇须为AR级,若其中含过多丙酮,会使染色偏酸,白细胞着色不良。
七、质量控制
1.血涂片制备
血滴愈大、角度愈大、推片速度愈快,血膜愈厚,反之则愈薄。
血细胞比容增高、血液黏度较高时,采用小血滴、小角度、慢推;血细胞比容减低、血液较稀时,应采用大血滴、大角度、快推。
2.血液细胞染色
染色深浅与血涂片中细胞数量、血膜厚度、染色时间、染液浓度、pH值密切相关。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是
A.血清缺少某些凝血因子
B.血浆缺少某些凝血因子
C.血清缺少凝血酶
D.血浆缺少凝血酶
E.血清缺少纤维蛋白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血清与血浆的差别是:
血清缺少某些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Ⅱ(凝血酶原)、Ⅴ、Ⅷ等。
婴幼儿做血常规检查时,多使用的采血部位是
A.颈外静脉
B.耳垂毛细血管
C.足跟毛细血管
D.肘部静脉
E.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手指采血操作方便,检查结果比较恒定,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采集左手无名指指端侧血液,婴幼儿可采集大踇趾或足跟外侧缘血液,严重烧伤患者,可选择皮肤完整处采血。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采血前要仔细检查针头是否安装牢固
B.采血前要仔细检查针筒是否有空气和水分
C.使针头与皮肤成30°角斜行快速刺入皮肤
D.抽血时针栓可以外抽和推
E.取下注射器针头,将血液沿试管壁缓缓注入抗凝管中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抽血时只能外抽,不能推。
导致溶血的因素不包括
A.抽血速度太快
B.血液注入容器时未取下针头
C.注入抗凝管后剧烈振荡混匀
D.注射器干燥
E.取血后直接放入4℃冰箱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注射器中有水会导致溶血,干燥不会。
血液标本4℃保存,可使血液分析仪
A.红细胞计数结果减低
B.红细胞分布宽度增加
C.血小板计数结果增加
D.血小板计数结果减低
E.白细胞计数结果减低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血浆在4℃保存24h后,某些凝血因子活性减少95%,低温(4℃)保存血液可使血小板计数结果减低。
影响血涂片时血膜厚度的因素有
A.血滴大小
B.血黏度高低
C.推片角度
D.推片速度
E.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制备涂片时,血滴愈大、角度愈大、推片速度愈快,血膜愈厚,反之则愈薄。
血细胞比容增高、血液黏度较高时,应采用小血滴、小角度、慢推,可得满意结果;血细胞比容减低、血液较稀时,应采用大血滴、大角度、快推。
瑞氏染色中起溶解作用的有机溶剂是
A.无水乙醇
B.甲醇
C.氯仿
D.二甲苯
E.乙二醇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瑞氏染色中甲醇的作用:
一是溶解亚甲蓝和伊红;二是固定细胞形态。
下列有关瑞氏染色法的叙述中,哪项是正确的
A.是酸性染料亚甲蓝和碱性染料伊红组合的复合染料
B.细胞核被染成红色
C.新鲜配制的染料可以马上使用
D.对细胞的染色原理仅有正负电荷的作用
E.是血涂片染色最常用的方法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瑞氏染色法:
是最经典、最常用的血涂片染色方法。
对于细胞质成分、中性颗粒等可获得很好的染色效果,但对细胞核的着色能力略差。
第一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抗原与抗体能够特异性结合是基于抗原决定簇(表位)和抗体超变区分子间的结构互补性与亲和性,这种特性是由抗原、抗体分子空间构型所决定的。
除两者分子构型高度互补外,抗原表位和抗体超变区必须密切接触,才有足够的结合力。
一、抗原抗体结合力
抗原抗体是一种非共价结合,不形成共价键。
1.静电引力(库伦引力):
是因抗原、抗体带有相反电荷的氨基与羧基基团间相互吸引的能力,这种吸引力的大小和两个电荷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两个电荷距离越近,静电引力越大。
2.德华力:
这是原子与原子、分子与分子相互接近时分子极化作用发生的一种吸引力,是抗原、抗体两个大分子外层轨道上电子相互作用时,两者电子云中的偶极摆动而产生的引力。
这种引力的能量小于静电引力。
3.氢键结合力:
是供氢体上的氢原子与受氢体上氢原子间的引力。
其结合力较强于德华引力。
4.疏水作用:
最强。
水溶液中两个疏水基团相互接触,由于对水分子的排斥而趋向聚集的力。
二、抗原抗体的亲和性和亲合力
亲和性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对应的抗原表位之间相适应而存在的引力,它是抗原抗体间固有的结合力。
亲和性用平衡常数K来表示,K值越大,亲和性越强,与抗原结合也越牢固。
抗体的亲合力指抗体结合部位与抗原表位间结合的强度,与抗体结合价、抗体的亲和性、抗原有效表位数目等相关。
三、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抗体和大多数的抗原同属蛋白质,在通常的血清学反应条件下带有负电荷,形成水化层,成为新水胶体,因此,蛋白质分子不会相互凝集或沉淀。
当抗原与抗体结合,使其表面电荷减少,水化层变薄,失去亲水性能,抗原抗体复合物成为疏水胶体。
在电解质作用下,胶体粒子表面的电荷被中和,使疏水胶体进一步靠拢,形成可见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第二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一、特异性
抗原表位与抗体超变区结合的特异性,是两者在化学结构和空间构型上呈互补关系所决定的。
这一特性,是应用于临床诊断的基础。
但某些天然抗原具有多种抗原表位,与另一物质可能有共同抗原表位,对检验结果产生交叉反应。
二、可逆性
抗原抗体是非共价结合,故不牢固,是一种动态平衡过程。
抗原抗体的亲合力及反应条件(如离子强度、pH等)可影响解离。
亲和层析法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来纯化抗原或抗体。
三、比例性
抗原抗体比例合适时,沉淀物形成快而多,称为抗原抗体反应的等价带;若抗原或抗体极度过剩则无沉淀形成,称为带现象,抗体过量时,称为前带,抗原过量时,称为后带。
四、阶段性
抗原抗体反应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阶段,此阶段仅需几秒至几分钟,但不出现可见反应。
第二阶段:
可见反应阶段,此阶段需要数分钟至数小时。
反应过程受到反应条件(如温度、pH、电解质、抗原抗体比例等)的影响。
第三节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
一、反应物自身因素
1.抗体:
浓度、特异性、亲和性和等价带的宽窄都影响抗原抗体反应。
应选择高特异性、高亲合力的抗体作为诊断试剂。
但单克隆抗体不适用于沉淀反应。
2.抗原:
理化性状、分子量、抗原表位的种类及数目均可影响反应结果。
颗粒性抗原出现凝集反应,可溶性抗原出现沉淀反应,单价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不出现沉淀现象。
二、环境因素
1.电解质:
抗原抗体反应时常用0.85%NaCl或各种缓冲液作为抗原及抗体的稀释液。
2.酸碱度:
抗原抗体反应一般在pH6~9之间进行。
3.温度:
一般为15~40℃,常用反应温度为37℃,如高于56℃,可导致已结合的抗原抗体解离,甚至变性或破坏。
4.振荡:
适当振荡也可加速反应。
第四节 免疫学检测技术的类型
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基础是抗原抗体反应。
早期包括:
凝集现象、沉淀现象、溶血现象等。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免疫测定、放射免疫技术、荧光免疫技术、酶免疫技术、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和金免疫技术等。
抗原抗体反应不包括
A.特异性
B.比例性
C.可逆性
D.多价性
E.电离性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特异性、可逆性、比例性和阶段性。
可以用已知抗原或抗体检测相应的抗体或抗原,是由于抗原抗体反应的
A.特异性
B.比例性
C.可逆性
D.多价性
E.电离性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抗原抗体的特异性指的是抗原表位与抗体超变区结合的特异性,是两者在化学结构和空间构型上呈互补关系所决定的。
抗原抗体反应需要合适的温度才有利于二者结合,其围一般为
A.4~10℃
B.11~15℃
C.16~20℃
D.15~40℃
E.41~50℃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抗原抗体反应的温度一般为15~40℃,常用反应温度为37℃,如高于56℃,可导致已结合的抗原抗体解离,甚至变性或破坏。
不是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是
A.温度
B.电解质
C.pH
D.适当振荡
E.隔绝空气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
①反应物自身因素:
抗体、抗原。
②环境因素:
电解质、酸碱度、温度、振荡。
不属于抗原抗体反应的是
A.PCR技术
B.免疫电泳技术
C.酶联免疫技术
D.免疫比浊技术
E.放射免疫技术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简称PCR)又称无细胞分子克隆或特异性DNA序列体外引物定向酶促扩增技术。
细菌的化学组成
相同:
水+无机盐+蛋白质+糖类+脂类+核酸(DNA/RNA)等。
细菌含有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两种核酸。
RNA主要存在于胞质中,占细菌干重的10%;DNA则存在于染色体和质粒中,占细菌干重的3%。
特有:
肽聚糖、胞壁酸、磷壁酸、脂多糖(LPS)等。
细菌的物理性状
带负电荷:
可结合正电荷。
染色反应、凝集反应、抑菌和杀菌作用。
菌体小,表面积大:
有利于物质交换,生长繁殖迅速。
半透明:
染色法、比浊法、分光光度计法。
半透膜:
高渗低渗培养基。
营养类型:
根据细菌对营养物质需要的不同,将细菌分为两大营养类型。
(1)自营菌:
能以简单的无机碳化物、氮化物作为碳源、氮源,合成菌体所需的大分子,其能量来自无机化合物的氧化(化学能),也可通过光合作用而获得(光能),如固氮菌。
(2)异营菌:
不能以无机碳化合物作为唯一的碳源,必须利用有机物如糖类、蛋白质、蛋白胨和氨基酸作为碳源和氮源,仅有少数异养菌能利用无机氮化物,合成菌体所需的大分子,其所需的能量大多从有机物质氧化而获得。
细菌的生长繁殖条件
1.营养物质:
碳、氮源、无机盐、微量元素、生长因子、水。
2.大多最适pH7.2~7.6(霍乱弧菌嗜碱,结核分枝杆菌嗜酸)。
3.大多嗜温菌,最适温度为37℃。
4.气体:
(1)需氧菌:
必须有氧(空气)。
(2)微需氧菌:
5%左右的低氧环境。
(3)厌氧菌:
必须在无氧的环境。
(4)兼性厌氧菌:
在有氧和无氧环境中均能生长。
细菌的生长繁殖规律
繁殖方式
个体:
二分裂。
群体:
液体培养基或琼脂平板培养。
繁殖速度
通常每20~30min分裂一次,结核分枝杆菌18~20h分裂一次。
细菌群体繁殖:
生长曲线
生长曲线分为4个时期:
1)迟缓期:
是细菌进入新环境后的适应阶段,细菌数不增加,甚至还稍有减少。
2)对数期:
此期细菌以几何级数增长(20→21→22→23→24→…),在生长曲线图上,活菌数的对数呈直线上升,增长极快。
此期细菌的形态、染色性、生理活性都较典型,对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较为敏感。
3)稳定期:
由于培养基中营养物质消耗,毒性产物积聚,pH下降使细菌繁殖速度渐趋下降,细菌死亡数则逐渐上升,细菌繁殖数与死亡数大致平衡。
4)衰亡期:
细菌繁殖逐渐减慢,死亡逐渐增多,死菌数超过活菌数。
细菌的能量来源:
①细菌生物氧化;②需氧呼吸;③发酵。
细菌的死亡菌数远远大于活菌数的阶段是
A.迟缓期
B.对数生长期
C.衰亡期
D.稳定期
E.都不是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衰亡期:
细菌死亡速率逐步增加,活菌数逐步减少,死亡数大于增加数。
细菌形态和生理活性比较典型的阶段是
A.迟缓期
B.对数增殖期
C.稳定期
D.衰亡期
E.增殖期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对数生长期细菌代活跃而稳定,其大小、形态、染色性和生化反应典型,对外界因素反应敏感,是检测细菌生物学性状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适宜阶段。
结核分枝杆菌在适宜条件下分裂一次所需时间为
A.20分钟
B.2小时
C.5小时
D.10小时
E.18小时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大多数细菌繁殖的速度为每20~30min分裂一次,称为一代,而结核分枝杆菌则需要18~20h才能分裂一次,故结核患者的标本培养需时较长。
第五章 溶血性贫血及其实验诊断
贫血由多种原因引起外周血单位容积血红蛋白(Hb)浓度、红细胞计数(RBC)及血细胞比容(Hct)低于本地区、相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的参考值下限的一种症状。
<大纲要点>
一、概述
1.溶血性贫血的定义和分类(熟练掌握)
2.溶血性贫血的实验诊断步骤(熟练掌握)
3.溶血性贫血检验的基本方法(各实验的临床意义熟练掌握,其他了解)
以下各部分包括的实验几乎要求掌握
二、红细胞膜缺陷的检验
三、红细胞酶缺陷检验
四、珠蛋白合成异常的检验
五、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检验
一、概述
1.定义和分类
(1)是由于某种原因使红细胞存活期缩短,破坏增加,超过了骨髓代偿能力所引起的一类贫血。
(2)分类
1)病因学分类,见下表。
2)按溶血发生的部位分类:
血管及血管外溶血。
主要溶血性贫血的病因分类
类型
疾病名称
红细胞在缺陷所致的溶贫(遗传性/先天性)
膜缺陷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
酶缺陷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症
丙酮酸激酶缺陷症
葡萄糖磷酸异构酶缺陷症
嘧啶5′核苷酸酶缺陷症
血红蛋白病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镰状细胞贫血
不稳定血红蛋白病
类型
疾病名称
红细胞外来因素所致的溶贫(获得性)
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冷凝集素综合征
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
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输血反应
膜缺陷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物理因素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心源性溶血性贫血
行军性血红蛋白尿症
化学因素
砷化物、硝基苯、苯肼、蛇毒等中毒
感染因素
溶血性链球菌、疟原虫、产气荚膜杆菌等感染
其它
脾功能亢进
2.溶血性贫血的实验诊断步骤
(1)确定有无溶血
项目
参考值
溶血情况
网织红细胞
计数
0.5%~1.5%
↑
绝对值
(24~84)×109/L
↑
异形红细胞
0~0.6%
↑
嗜多色性红细胞
0.2%~1%
↑
骨髓
红系增生
活跃
↑↑,(间期分裂细胞增多,可见核染色质小体及卡波环)
粒红比例
2~4:
1
缩小或倒置
项目
参考值
溶血情况
胆红素
总胆红素
5.1~17.1μmol/L
↑↑间接胆红素为主
间接胆红素
1.7~10.2μmol/L
血清游离Hb
<40mg/L
血管溶血↑
血清结合珠蛋白
0.5~1.5g/L
↓
高铁血红素白蛋白
-
+
血红蛋白尿
-
+
Rous试验
-
+
血清乳酸脱氢酶
109~245U/L
↑
红细胞寿命(51CrT1/2)
25~35天
缩短
<血管溶血的结果>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多
1.血红蛋白血症
2.血浆结合珠蛋白降低
3.血红蛋白尿-快速的血管溶血
4.含铁血黄素尿-慢性溶血
(尿含铁血黄素试验-Rous试验)
左:
正常尿液与血红蛋白尿;
右:
含有铁颗粒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普鲁士蓝染色)。
<血管外溶血的结果>
血红蛋白代产物增多
1.总胆红素?
2.间接胆红素?
3.尿胆原排出?
4.粪胆原排出?
(2)确定血管与血管外溶血
血管与血管外溶血的鉴别
特征
血管溶血
血管外溶血
病因
红细胞缺陷,
外因素获得性多见
红细胞缺陷,
外因素遗传性多见
红细胞主要破坏场所
血管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病程
急性多见
常为慢性,可急性加重
贫血、黄疸
常见
常见
肝、脾肿大
少见
常见
红细胞形态学改变
少见
常见
红细胞脆性改变
变化小
多有改变
Hb血症
常>100mg/dl
轻度增高
Hb尿
常见
无或轻微
尿含铁血黄素
慢性可见
一般阴性
骨髓再障危象
少见
急性加重时可见
LDH
增高
轻度增高
(3)确定溶血的原因
不同类型溶血性贫血的实验选择
主要溶血部位
疑及的溶血性
贫血疾病名称
筛选/排除试验
确诊试验
血管外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形态检查
渗透脆性试验
酸化甘油溶血试验
高渗冷溶血试验
膜蛋白电泳分析膜脂质分析
遗传性口形红
细胞增多症
自身溶血试验
红细胞腺苷三磷酸活性Coombs试验
膜蛋白基因分析
家系调查
血管外
G-6-PD-CNSHA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G6PD荧光斑点试验
硝基四氮唑蓝试验
Heinz小体生成试验
红细胞G-6-PD
活性测定;
基因分析
丙酮酸激酶
缺乏症
红细胞形态检查
PK荧光斑点试验
PK活性定量测定
中间代产物测定
嘧啶-5′-核苷酶
缺乏症
嘧啶核苷酶比率
嘧啶-5′-核苷酶
活性测定
血管外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血红蛋白病
红细胞形态检查
红细胞包涵体试验
异丙醇沉淀试验
热变性试验
Heinz小体生成试验
红细胞镰变试验
血红蛋白电泳
珠蛋白肽链分析
基因分析
吸收光谱测定
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贫
红细胞形态检查
Coombs试验
冷凝集素综合征
红细胞形态检查
Coombs试验
冷凝集素试验
药物致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半抗原型、自身免疫型)
红细胞形态检查
Coombs试验
加药后IAGT
血管外
新生儿同种
免疫性溶血症
红细胞形态检查;
Ret;胆红素代检查;
血型鉴定
Coombs试验;
孕妇产前免疫性
抗体检查
迟发性溶血性
输血反应
红细胞形态检查;Ret;
进一步的血型鉴定
Coombs试验
聚凝胺试验
血管
阵发性睡眠性
血红蛋白尿症
Rous试验
尿隐血试验
蔗糖溶血试验
Ham试验
蛇毒溶血因子试验
补体敏感性试验
蚕豆病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G-6-PD荧光斑点试验
硝基四氮唑蓝试验
Heinz小体生成试验
红细胞G-6-PD活性测定;基因分析
血管
阵发性冷性
血红蛋白尿症
Rous试验
Coombs试验
冷热溶血试验
药物致免疫性
溶血性贫血
(奎尼丁型)
Coombs试验
IAGT及加药后的IAGT
急发性溶血性
输血反应
Coombs试验
血型鉴定及不同方
法的交叉配血试验
微血管病性
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形态检查;Ret;
血小板计数;血浆
游离血红蛋白测定等
止血与血栓实验室
检查及其他相关检查
3.溶血性贫血检验的基本方法及应用
(1)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临床医学 检验 技士 考试 辅导 精选 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