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晚期帝国文化PPT推荐.ppt
- 文档编号:13061372
- 上传时间:2022-10-04
- 格式:PPT
- 页数:81
- 大小:5.38MB
第八章-晚期帝国文化PPT推荐.ppt
《第八章-晚期帝国文化PPT推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晚期帝国文化PPT推荐.ppt(8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明清时期的文网之密、搜求之细、惩办之酷,为前代所未见。
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
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
八股文最初是写议论文章的一种推荐格式,本身无好坏之分。
但后来由于科举考试规定必须采用这个格式,就遭到了很多知识分子的反对。
八股文就成了古代科举制度弊端的替罪羊。
八股文,文字狱,朱元璋由起事时对文人的尊重一变而为对文人的猜疑,以至演变成大开杀戒的文字狱。
清朝的统治,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明代的绝对君主专制,另一方面又加入了残酷而病态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清代皇权、文化专制,这二者的综合,构成了清代专制政体的基本特征。
由此产生的文化政策,是以扼杀民主和民族思潮,巩固清廷在精神领域的统治地位为目标。
具体而言,包括三方面的举措:
一是以科举为诱饵,特设博学鸿词科,搜罗人才;
二是帝王标榜右文,组织大批学者编纂各种庞大的辞书、类书,将文人引向故纸堆;
三是迭兴文字狱,剿灭异端。
清代文字狱不同于明代之处,在于它多因镇压汉族人民的民族意识而发难。
这显然是由于身为少数民族的清廷统治者,对数量巨大、文化悠久的汉民族的恐惧。
清代帝王认为,汉人的民族意识一日不消灭殆尽,清廷的统治一日不得巩固。
而汉人民族意识的传播者,主要是江浙士人,必须加以特别的管制。
清代文字狱,清代前期对汉族士人的政策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
顺治元年至十年(16441653年)是利用,顺治十一年至康熙十年(16541671年)是高压,康熙十一年以后是怀柔,雍正、乾隆年间又转为压制。
典型案例有“毛重倬坊刻制艺序案”、“庄廷鑨明史稿案”、“戴名世南山集案”、“查嗣廷试题案”、“吕留良文选案”等等。
康、雍、乾三朝文字狱仅见记载的就有108起之多,而且愈演愈烈。
翰林徐骏上书奏事,不小心把“陛下”的“陛”字写成了“狴”雍正见此奏章,认为这是“辱骂皇帝”立即诏令将徐骏革职。
之后,在徐骏诗集中查到“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两句诗,雍正牵强附会,认为“清风”影射朝廷,“清风不识字“无疑是诬蔑皇帝不识字。
于是又下一道圣旨,将徐骏处以死刑。
文字狱的危害,1、给思想文化、士人风气带来恶劣影响。
2、败坏了官场风气。
3、狱销毁了无数珍贵的历史文化典籍。
那些以“学而优则仕”为正途的儒生也不愿入朝为官。
入朝做官者,慑于皇权淫威,苟且因循,无所作为。
大量士人不敢发挥己见,陷入僵化呆滞状态。
除了钦定的性理大全,士人几乎一书不读,学术界患上贫血症。
明清两代,中国古典文化进入总结阶段。
其突出表现,就是朝廷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编纂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类书、丛书,将古代浩如烟海的典籍加以荟萃,规模之宏大,编制之精密,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
二、古典文化的集成,永乐大典,明成祖登基后,指示解缙等人开馆于南京文渊阁,博采众书,分门别类,依韵编纂一部大型类书。
这项庞大的图书工程始于永乐元年(1403年),成于永乐六年(1408年),初名文献大成,后定名永乐大典,广收各类图书七八千种,辑成22877卷,凡例、目录60卷。
类书是我国一种传统的工具书,它辑录经、史、子、集各类著作,所收内容相当广泛,几乎无所不包。
综合性的大型类书,就是古代的百科全书。
编纂始于清康熙年间。
全书10000卷,目录40卷,分6编、32典、6109部。
详言之,历象编,分乾象、岁功、历法、庶征四典;
方舆编,分坤舆、职方、山川、边裔四典;
明伦编,分皇极、宫闱、官常、家范、交谊、氏族、人事、闺媛八典;
博物编,分艺术、神异、禽虫、草木四典;
理学编,分经藉、学行、文学、字学四典;
经济编,分选举、铨衡、食货、礼仪、乐律、戎政、祥刑、考工八典。
古今图书集成,每典分若干部。
每部先汇考,次总论,有图表、列传、艺文、纪事、杂录、外编等项目。
内容繁富,区分详晰,被康有为称之为“清代第一大书”。
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综录历代典籍,其规模之浩大,更超乎永乐大典和古今图书集成。
四库全书收书3503种,计79337卷,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全书缮写7部,分藏文渊、文源、文津、文宗、文汇、文溯、文澜7阁。
四库全书,经部有10类,包括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
史部有15类,包括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
子部有14类,包括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谱录、杂家、类书、小说、释家、道家。
集部有5类,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
丛书,是指由很多书汇编成集的一套书,按一定的目的,在一个总名之下,将各种著作汇编于一体的一种集群式图书,又称丛刊、丛刻或汇刻等。
形式有综合型、专门型两类。
第一,穷搜博征各种著作,汇成庞大的书籍世界,对文化遗产的保存具有重大意义。
由于永乐大典后遭破坏,古今图书集成遂成为现存的搜罗最博、规模最大的一部类书。
四库全书集中国古代典籍之大成,是空前规模的大型丛书。
文化价值,第二,以较为精密的分类体例部勒群籍,使之有秩序地构成一个知识体系。
永乐大典“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的编纂体例,与16世纪以后欧洲流行的按字母顺序编排百科全书的方法颇为相近。
帝王动用政权力量,荟萃典籍,制作巨型类书、丛书,其目的是为巩固君主专制服务。
以四库全书为例,它成为清代统治者推行文化专制的重要工具,大肆搜查“违碍”之书,竭力翦除各种“异端”。
使无数珍贵的历史文化典籍被焚毁。
剿灭蕴藏民族思想的文化典籍,也是统治者编纂四库全书的重要目的。
鲁迅犀利指出:
“清的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个,尤其是后两个皇帝,对于文艺政策或说得较大一点的文化统制,却真尽了很大的努力的。
鲁迅将明清时期的文字狱喻为“脍炙人口的虐政”。
文字狱不过是消极的一方面,积极的一面,则如钦定四库全书,于汉人的著作,无不加以取舍,所取的书,凡有涉及金元之处者,又大抵加以修改,作为定本。
清代最高统治者对文化典籍的直接干预,表明中国专制主义已达到空前强化的程度。
上述大型类书、丛书的编纂,具有明显的总结古典文化的意味。
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清代学术出现两种倾向:
一是宋明理学尤其是程朱理学成为钦定学术,士人的思想被理学教条所束缚,“非朱子之传义不敢言,非朱子之家礼不敢行”;
二是出现了为考据而考据的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的出现,固然与中国学术史的演变进程相关,它是注重训诂的汉学取代注重义理的宋学的结果,但与清代文化专制主义的病态发展不无关系。
清代朴学成为乾嘉时期的主导学术。
理学家们转向诠释经典。
程朱一派的罗钦顺从中悟出“取证于经书”的道理。
王阳明据古本大学立论,指出朱子的今本大学背离了孔学真义。
清初学者更倾注全部精力从事经学考证。
总之,理学两派的争斗从义理转到考证,合乎逻辑地推出了蔚为大观的清代考据学。
考据学,他明确提出“经学即理学”的口号,以日知录中的经学研究及音学五书等著作,为纯粹化的考据学提供了方法论的范本。
应该说,经学考证在顾炎武的努力下,在规模和结构上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发展成为完善的考据学,以故顾氏被称之为朴学的开山大师。
顾炎武,初明时期,是理学的“述朱期”。
陈献章主张以“虚”为基本,以“静”为门户,其“识趣近濂溪,而穷理不逮”。
陈献章是明代理学家中第一个大胆“通禅”的人物。
从学术路线的内在联系看,周敦颐程颢陆九渊陈献章王守仁是一脉相承的。
上承陆九渊,下启王守仁的陈献章,是由明初理学的“述朱期”通向明中叶“王学期”的桥梁。
三、理学的嬗变,明代政治经过洪武永乐的鼎盛阶段,自宣德以后,逐渐步入中衰,到明武宗时期,土地兼并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日益加剧,宦官干政劣迹昭彰,流民问题有增无已,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地方王侯的叛乱也接踵而来。
忧国之士对此陷入苦苦思索之中,一种力图抛弃朱学、另寻新义的要求在学术界酝酿着。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正心”挽救衰世为目标的王守仁心学(通称“王学”)应运而生。
王守仁心学,明代心学:
王守仁,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
知行合一良知良能:
“诚意”“致知”“格物”,致良知的方法有动、静两种工夫,“静”即静坐澄心,“动”即“须在事上磨练”,二者相为表里,最后达到“必欲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此作圣之功也”。
可见,王守仁“致良知”的终极目标,仍与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别无二致。
就此而言,王学与朱学可以说是大同小异,殊途同归。
然而,王学强调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有良知,这就带有某种反传统和人性觉醒的意味,为后来追求平等的市民思想家所利用和发展。
自从王守仁高张“心学”旗帜后,明代学术界发生了朱学让位于王学的大转变,王学风靡天下,王门弟子遍于国中。
按明儒学案所作的人文地理分类,王学有浙中、江右、南中、楚中、北方、粤闽、泰州七大系统。
继朱学之后,王学极一时之盛,成为明代中后期的“显学”。
显学:
心学,左派包括以钱德洪、王畿为首的浙中学派和以王艮为首的泰州学派,主张本体即是工夫,近于“顿悟”。
右派是指以邹守益、罗洪先、聂豹等为首的江右学派,主张由工夫达到本体,倡导“渐修”。
王学左派和王学右派,泰州学派之所以能够吸引各阶层人士,原因在于该学派将王守仁学说中“人皆可为圣人”这一层意蕴大加发挥,把程朱玄渺的“天理”拉回到人间,提出“百姓日用即道”的命题,肯定人们物质欲望的合理性,反对程朱将人欲说成罪恶的僧侣主义。
这一切,都使泰州学派具有与理学教条相抗衡的平民色彩。
泰州学派,李贽,以更加尖锐泼辣的风格,对程朱著述特别是四书集注所阐发的礼教展开空前激烈的批判,甚至提出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因此,李贽被理学家斥为“异端之尤”。
阳明学说以“修治心术”为目标的学说确乎一度焕发了士子的意志,并因与程朱理学教条有若干相违之处,遂被新起的市民阶层所利用,发展成一种异端思潮。
同时,由于王守仁晚年抛弃了早年和中年的“事功”思想,日益走向禅学的虚空境界,这种倾向被王畿、王艮等后学加以发展,造成虚无主义和清谈学风的泛滥。
鉴于此,自明而清,对于王学可谓毁誉参半。
综而观之,由宋至清的几个世纪,思想界的主潮走了一个“程朱理学阳明心学程朱理学”的圆圈。
它生动地表现了中华帝国晚期社会前进步履蹒跚。
1、明清之际社会格局的风起云涌,尤其是明亡的惨剧,使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等人对君主专制展开猛烈的批判,成为这一时期启蒙思潮的代表人物。
四、启蒙新声,顾炎武明确区分“国家”和“天下”两个概念,认为“国家”是指一家一姓的王朝,“天下”则是万民的天下。
王朝的更易兴亡只是君臣们的问题,与民众利益没有多大关系。
保天下,才是民众应尽的责任。
将民众利益置于君臣私利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八 晚期 帝国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