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文诵读教案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3054306
- 上传时间:2022-10-03
- 格式:DOCX
- 页数:205
- 大小:654.26KB
经典诗文诵读教案Word格式.docx
《经典诗文诵读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诗文诵读教案Word格式.docx(20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朗诵是一种创作活动。
它不是简单地把文字变成声音,而是要赋予文字所应该承载的信息和情感。
因为文字是记录人类有声语言的工具,但文字也有其局限性,如它很难甚至不能把人们在说话时丰富多变的语气表现出来,不能把人们说话的情态完全体现出来,也未必能够把一句话的真实含意揭示出来。
因此,朗诵者在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中,首先要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文字创作者真实的意图,调动自己的情感,使其运动起来;
接下来,还要运用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有声语言的表达技巧把作品的思想内涵阐释出来,把自己运动起来的情感抒发出来。
理解、感受、表达等各个环节都要求朗诵者要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所以说朗诵不是简单地照本宣科、念字出声,而是通过朗诵者的再创造,把静止的、无声的书面文字变成活生生的、更能表情达意的口头语言。
谈到古文诵读,南宋朱熹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清代古文家曾国藩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说:
“非高声朗读则不能
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可见,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
疾徐有致,还要眼到口道耳道心道,全身心地投入,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
第二章朗诵的准备(1课时)
【重点和难点】一.作品的选择二.基调的确立三.知识的储备四.心理的调试
五.艺术修养的形成六.朗诵的操练
七.嗓音的保护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朗诵之前需要一定的准备,这种准备从作品的选择到知识的积累、修养的形成,以至于嗓音的保护、心理的调试等许多方面。
本章将从以上角度对朗诵者所需的前提和准备做一个阐释。
—朗诵作品的选择
成功的朗诵,首先取决于朗读作品的选择。
朗诵是一种传情的艺术。
朗诵者要很好地传情,引起听众共鸣,首先要选择那些语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适于上口的文章,其次,要根据朗诵的场合和听众的需要,以及朗诵者自己的爱好和实际水平,在众多作品中,选出适合自己的作品。
选择朗读作品可考虑以下几方面:
(一)主题鲜明,内容健康,情趣高雅。
任何一篇作品,都有一定的立意,也就是通过这篇作品,能让人们从中受到教育和启示,内容健康、格调高雅。
同时,感情要丰富,一篇作品如果缺少真挚的情感,就等于失去了生命,很难打动听众。
(二)语言规范流畅,通俗易懂。
所选作品,语言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给人以“大珠小珠落玉盘”之美感。
更重要的是要通俗易懂,在短时间内唤起听众的思想感情,使之投入到作品的
情境中去。
如果词语深奥难懂,干瘪枯燥,听起来费神劳思,就难以引起听众的共鸣。
同时也不要选择平淡无味、缺乏情节和高潮的作品。
如果作品本身没有亮点,就会导致朗诵者的表达平淡。
缺少活力和动感。
(三)符合特定要求。
有些特定主题的朗诵比赛,所选择的朗诵作品要符合主题要求,不能离题;
选材还要考虑场合,比如中秋晚会,朗诵《月是故乡的圆》;
庆祝教师节,朗诵
《献给教师的花束》;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选择一些歌颂祖国的作品效果定然不错。
在大型的演出场合,不太适合哲理性太强的诗文,这类诗人大多是作者个人化的内心倾诉,不一定适合拿来当做朗诵作品当众放声朗诵,那样会破坏作品的美感,让人觉得不太自然,相反这类作品适合在深夜中细细品读或在电台朗诵。
(四)符合自身特点。
朗诵者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文化层次等的不同,选择作品时都要具体考虑。
比如,有的人喜欢节奏徐缓、语调平稳的文章;
有的人喜欢节奏明快、内容生动活泼的文章;
而有的人则喜欢语调高昂、节奏强烈的作品。
选材还要顾及个人的特点,如气质、声音等。
如高大魁梧的男生来读《狼和小羊》,声音纤细甜美的女生读《将进酒》都不太合适。
中学生参加各类朗诵活动或竞赛,或参加播音、表演等专业考试,关于男女情爱之类过于缠绵的诗文也不宜选择。
二基调的确立
唱歌有音调,绘画有色调,说话有腔调,“调”显形态、见个性、定分寸。
诗的朗诵是语言的“歌唱”、声音的“绘画”、灵魂的“说话”;
它来源于文字,形成于声韵,没有乐谱,没有画布,没有量化的规定,情感的张弛,语意的开合,须听凭于基调的把控。
(一)朗诵基调的形成
朗诵的基调来源于作品,作品的基调形成于对作品主旨题意、内容情境、思想脉络等个性特征的综合、提炼和概括。
有时,作品的基调不是显而易见的,需要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解读剖析才能确立。
例如高尔基的《海燕》这篇散文诗精品,有着特殊
的历史背景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在写作手法上,又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显示出一定的深度,也给阅读和理解增加了难度。
这篇作品的基调是较为丰富的:
沉郁与激越交融,热情而不乏针砭,豪放中透溢深邃。
有了这样的基调作支撑,朗诵表达中张和驰、抑和扬、虚和实、放和收等,就不可能出现“总体
上”倾向性的偏差。
我们有时候回听到初学者朗诵《海燕》,因看“苍茫的大海”
、“暴风雨就要来了”这一语境,通篇就用一个调门高亢到底,声音疲累且不说,作品丰富的内容层次也被淹没在这种粗浅的单调中,这样的基调显然有悖于作
品表现的要求。
再如李白的《将进酒》,不少人由“黄河之水天山来”来定调,全篇用颂扬的基调来处理,忽略了诗人借酒开怀、忧乐交并的复杂心绪,朗诵的效果必然会直接受到影响。
“子美诗铿锵磊落,譬如高山大川,苦于登涉,乐天诗坦荡真率,譬如平原旷野,便于驰骋。
”(清代诗人周亮工)对于初学者来说,基调确立过程中有一个具体的操作环节不可忽略,即对基调的归纳和表述,也就是用一系列的词句将基调分析的结果描写出来,比如,《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我们给它确立的基调是“热情、舒展、豪放”,看起来这好像“多此一举”,其实不然。
这些语词,是从朗诵要求出发,对作品整体概括的表述。
它的作用在于:
给朗诵者表达确立一个“态度感情”、“色彩分量”的具体尺度,而在这一尺度并不只停留在“意会”上,而是把它“言说”出来,为朗诵提供声情运用的明确依据和规范。
这与歌谱的情感提示异曲同工,如在《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深情、明媚、自由些”,《在希望的田野上》“中快,节奏鲜明而有活力、朝气蓬勃地”等等、这些提示语对个却的演唱处理起着一定的统摄作用。
所不同的是歌曲的情感提示语直接来自坐着,无需歌者去提炼表述;
朗诵的基调则是基于朗读者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分析性和不确定性。
不可忽略的是,朗诵基调描述语词的产生或称,实际上世对作品由感性到理性,认知逐渐清晰、解读不断深化的过程,这对朗诵者来说是一种十分自然而有益的强化阅读。
我们强调基调的重要性,是基于基调在朗诵过程中所能起的总体统摄作用,对全篇的朗诵走向作引领和把舵,便面被枝枝蔓蔓、琐琐碎碎所支离。
但这不等于说,基调就是涂抹全篇的单一色。
事实上,朗诵的语言运动过程必然是由局部而总体,而每一个局部都可能具有个性化内容,也就必然体现出具体的色
彩和分量,同时各局部之间一定有机关联,一脉相承。
那么基调和局部的色彩分量是什么关系呢?
一般说来:
前者是后者的综合,突出共性特征,骑着指导性的作用;
后者是前者的依附,突出个性特征,骑着直接或间接衬托的作用,
两者相辅相成。
例如《海燕》,总体上应以热情、激越、豪放、深邃的态度情感、色彩分量,来刻画象征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海燕和象征人民群众革命力量的大
海波浪,声情并茂,恰如其分;
而那些象征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等保守、反动势力的海鸥、海鸭、企鹅的形象,则只能有轻蔑鄙夷、嘲讽贬斥的情感色彩加以描摹。
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全篇基调的游离或突破,相反正是对这些反面形象的“抑”,才能更鲜明地衬出对正面形象的“扬”,从而更有力地支撑起全篇统一和谐的基调。
朗诵创作中,我们不仅要把握好基调这一全篇总体态度分寸、情感色彩的共性运动,更有必要追求作品中小节、层次、语句等每一个局部单位的个性发挥,这一共性指导下的个性发挥所产生的效果,就是朗诵表达的艺术,也是朗诵创作的根本目的。
(二)基调与风格
这里所说的风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品的风格,二是朗诵表达的风格。
同一主题不同的作品或同一作品不同的朗诵者,无论有什么样的风格差异,基调应当是不为所动的。
基调是总的丝线感和感情,总的色彩和分量,是整体给人的印象,体现的是内在本质上的倾向,决定着朗诵最终的品质效果;
风格则是在这本质的基础上附加某些个性化的因素,属于外在表现的范畴,不能影响总的倾向。
先从作品风格和朗诵基调的关系看。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和洛夫分别写过,
《乡愁》和《边界望乡》两首乡情诗。
这两首诗主题完全一样,并且都是取隔海望乡的角度来展开,但风格是却有着较大的不同。
《乡愁》在等式四段提的结构,从时间的层面展开,概括凝练,每段都以一个比喻来表达诗情意境,取象设喻浅近而精当,体现了现实主义的风格。
《边界望乡》则富有较浓郁的超现实主义的色彩,诗中看重空间的意象驰骋,以“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严重内伤”、“杜鹃以火发音/那冒烟的啼声/一句句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我被烧得
双目尽赤,血脉贲张”等一系列极具夸张的象征手法,强化意蕴,凸现炽情。
在朗诵中处理上,显然《乡愁》应偏于平实,语势情态相对控敛,总体节奏趋于规整;
而《边界望乡》,情思纷繁、意象跳跃,必然导致情势收放、语流跌宕的艺术处理。
然而这两首作品的朗诵,在基调上都不应该游离深沉感怀、炽烈由衷这样一个基本要求。
再从朗诵风格的角度说,例如邵燕祥的《谜语》,这首诗以谜语的语体构成,接设谜的形式阐发诗意:
有人有它/有人没有它/有它的人珍贵它、爱护它/真正的人不能没有它/没有它的人说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它/却在市场上零整地出卖它
在层层地对比描述之后,诗的末尾揭晓谜底:
“这就是良心,良心就是它”。
这首诗构思独特,形式新颖。
这样一首作品,在朗诵处理上,可以就作为一个
谜语来对待,总体上以启迪性的语调贯穿,语势较为平缓,充分体现对象感、交流感;
也可以仅仅把它当作一首诗来表达,褒贬爱憎通过语势张弛、语调跌宕加以充分体现,语气色彩也较重。
这两种朗诵处理都有相当的合理性,在实际表演中究竟要取何种风格,可视对象、场合等语境情况而定,但基调中的决定性要素应当是一致的:
语气中的力度不可缺少,态度上的褒扬贬抑必须分明,这无可异议。
(四)基调和“腔调”
基调的确立,不能脱开作品的本身,其根本的依据便是作品的题旨情境,它不是技巧或经验层面的作为。
基调不应格式化,不同的作品可能有相同的主题,但不等于可以“信手拈来”,照搬套用。
基调的确立应当有个性化的追求。
有的朗诵者一开口,就有似曾相识的基调,而这个朗诵基调与作品基调是错位的,不是缺些什么,就是多点什么,甚至大相径庭。
这种我行我素、千部一腔的调子,我们称为“腔调”。
腔调是形式主义在朗诵中的表现,是有声语言的僵化,这是朗诵艺术创作中的大忌。
有人片面地理解“朗诵”这个词的定义即
“大声诵读诗和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夸大了“大声”的作用,结果声音变大了,但是语言的层次少了,本该活泼多姿,色彩斑斓的语调形式被强化成僵硬、粗糙的腔调。
腔调容易出现在古典诗词的朗诵中,这里有一定的客观原因。
古典诗词严于格律,格律本质上就是格式和规律,尤其是绝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典 诗文 诵读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