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3053538
- 上传时间:2022-10-03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13.80KB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何图形的基础。
也是本单元后续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体积与容积等作铺垫。
二、 学情分析:
1、学生学科知识的储备情况:
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简
单的几何体有了感性的认识,并且还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
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基础。
2、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学生已能从生活中找到大量的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的素材,并能通过这些素材发现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些基本特征。
3、 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水平: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能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去发现、探究新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认识水平。
三、 教学目标:
《新课标》强调:
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发生发展,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而使他们真正理解与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为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知识目标: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它们的特征,理解它们的关系。
2、 能力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过程,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积累活动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渗透集合思想。
3、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 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空间观念。
五、 教具准备:
常见的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框架、电脑课件。
六、 学具准备:
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橡皮泥,插拼长方体框架
的相应小棒。
(注:
有一组小棒不能插拼成长方体)
那么针对本节课的特点,适合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呢?
七、 说教法学法
针对图形教学的特点,加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
弱的特征,我打算本节课主要采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等教学方法,并结合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辅以多媒体教学。
力求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多次动手操作实践(例如摸一摸、数一数、搭一搭等操作活动)来不断积累空间观念。
通过这样一系列有序活动,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使学生学会知识,学会方法。
八、 说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节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是
这样设计教学环节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上课开始,我用多媒体呈现了一些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通过对知识的回顾,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接着呈现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电器和生活用品,让学生识别并观察它们的形状。
并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
接着,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感受到生活中的很多物品的形状都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进而揭示出本节课的课题。
(二)动手操作、直观感知。
数学活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特征,新课标十分重视数学活动的建设
和开展,指出:
“数学活动必须是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
知识经验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去体会和应用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下面我就重点介绍下我设计的活动内容。
在第一部分认识长方体的特征这一部分教学中,我设计了四个操作活动。
活动一:
认识长方体各部分名称。
首先,向学生介绍长方体各部
分名称:
面、棱、顶点,理解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三条棱相交的
点叫做顶点。
并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充分调动学生的多
种感官,加深对长方体各部分名称的认识。
活动二:
探究长方体面的特征。
课前我为学生准备了丰富的长方
体物品(有长方体模型,有生活中的各种长方体物品);
为每个学习
小组提供了一张学习单。
在开展活动前,我呈现了几个问题:
长方体
有几个面?
它们是什么形状?
哪些面完全相同?
请学生拿几个长方体
的物品观察,看能发现什么?
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将发现填入学习单
中。
这样,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进入到活动中。
学生通过充分的观
察、操作,以及学习单的引导,也就对长方体的特征有了深刻的认识。
接下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得出长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是由6个长
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在一个
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活动三:
插拼长方体框架,探究棱、顶点的特征。
在这里我先用多媒
体课件出示活动步骤:
1、想象。
你能用现有的学具搭成什么样的长
方体框架?
然后让学生闭眼想象一下。
让学生先猜想,是开发空间想
象力的手段之一。
2、交流。
把你的想法和同组说说。
目的是给学生
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在头脑里再现知识,使学
生都亲身经历想象、思考的过程。
3、动手操作、验证,小组合作,
搭成一个长方体框架。
在这个环节我采用的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
学习形式,其中有一组我提供的学具是搭不成长方体的。
目的是通过认知障碍,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长方体。
活动四:
火眼金睛:
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揭示它们的意义及其相对性。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是探究正方体的特征,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明确他们的内在联系。
首先,在认识正方体的特征时,我会完全放手让学生利用认识长方
体的活动经验来独立或小组合作认识并得出正方体的特征:
由于正方
体所有的棱的长度都相等,所以它的长、宽、高都叫做棱。
面:
6个
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棱:
12条棱长度都相等.顶点:
8个.这一环节
体现了知识的迁移。
这样教师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教会了学生方法。
然后,在比较长方体、正方体的异同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找出它
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并由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协作整理形成表。
相
同点:
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
在面的形状、面积、
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最后,再用多媒体演示出长方体变成正方体的动态过程,让学生比较分析从而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三、联系生活、加深认识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必要手段,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多种题型练习,既培养了学生展开多向思维,又能够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解决问题。
比如解决问题:
找找长方体长、宽、高,算棱长总和。
填空题巩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判断题厘清易混知识。
(附)练习题。
1、看图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棱长总和各是多少?
(图见课件)2填一填。
⑴长方体有()个面,相对的面(),有()条棱,相对的棱长度();
正方体有()个面,每个面都是()形,有()条棱,长度();
正方体是特殊的()。
⑵、三条棱相交处叫(),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长方体的()、()、()。
⑶、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分别是9厘米,3厘米,2.5厘米,它上面的面长是()厘米,宽是()厘米,左边的面长是()厘米,宽是()厘米,相交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和是()厘米。
⑷、长方体的长是10厘米,宽7
厘米,高5厘米,棱长的和是()厘米.正方体棱长6分米,棱长总和是()分米。
3、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
.
⑴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
(2)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
(3)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有4条棱,共四六二十四条棱。
(4) 长方体是一种特殊的正方体。
( )
(5) 相对的4条棱都相等的物体一定是长方体。
(四)课后拓展:
多少个小正方体可以摆成一个稍大的正方体?
(五、)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面
棱
顶点
长方
体
1.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
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12条,相对的
4条棱长度相等
8个
正方
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12条长度都相
等
2、集合图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长方体 正方体 认识 说课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