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教学课件-第七讲:城市发展与城市化PPT资料.pptx
- 文档编号:13050993
- 上传时间:2022-10-03
- 格式:PPTX
- 页数:30
- 大小:1.39MB
区域经济学教学课件-第七讲:城市发展与城市化PPT资料.pptx
《区域经济学教学课件-第七讲:城市发展与城市化PPT资料.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学教学课件-第七讲:城市发展与城市化PPT资料.ppt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劳动力流动和人口集聚城市在哪里形成?
市场潜力:
市场潜力决定制造业企业的区位市场潜力越大,对企业的吸引力越强,吸引的企业数量越多城市规模工业企业数量增加和人口集聚带动城市规模扩大,城市规模越大,市场潜力增大,对工业企业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向心力和离心力的相对强度,城市形成的动力,向心力(集聚力)规模经济:
降低平均生产成本市场需求:
市场外生(杜能模型),市场内生(NEG)空间外部性:
共享、匹配、学习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就业机会企业和消费者的交流互动:
空间上彼此接近空间竞争:
企业和消费者的相互作用会产生空间集聚购物模型,送货模型,搜寻模型离心力运输成本:
中间产品的运输成本,商品的运输成本地租和生产成本通勤成本和生活成本,城市的形成,城市的形成制造业集聚和工业劳动力流动形成了城市新城市如何形成:
制造业向外迁移城市规模和城市间距离:
离心力和向心力的相对强度市场潜力经济演化过程:
市场潜力与经济区位的相互作用市场潜力决定经济活动的区位,区位变化重绘市场潜力集聚阴影(agglomerationShadow)锁定城市区域港口、交通枢纽与城市区位,城市的形成,市场潜力函数什么是市场潜力?
随着与城市距离的增加,市场潜力开始是下降的,后来又变成上升离城市较近的区域有较大吸引力,离城市较远的地方由于距离使得厂商之间的竞争减弱,导致市场潜力回升人口规模增大使得市场潜力曲线上移。
如果中心城市以外区域的市场潜力达到与中心城市同样值时,制造业厂商就有可能打破单中心结构,迁出中心城市制造业的临界距离:
市场潜力达到与中心城市同样值的区域与中心城市之间的距离,城市的形成,集聚阴影(agglomerationShadow)中心城市到临界距离之间的范围锁定城市区域:
集聚阴影内不能形成新城市集聚阴影大小决定城市锁定效应的范围新的城市在集聚阴影之外的区域形成集聚阴影的空间大小与产业对应如果产品多样化程度更高,而且/或者运费很低,阴影范围会更大市场规模扩大会改变市场潜力函数的分布集聚阴影之外,在市场潜力凸起的区位形成新的城市灯下黑现象离城市较近地方,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的现象空间作用减弱的区域,市场潜力不够高,城市的形成,FirstnatureandsecondnatureFirstnature:
先天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分布,交通条件Secondnature:
后天的,形成集聚的历史和前后向联系的循环累积作用空间经济学假设空间是同质的,强调了secondnature的作用港口、交通枢纽与城市区位交通枢纽的催化作用(Catalyticrole):
一个拥有良好条件的港口或交通枢纽使得这些地方比它的周围更具形成中心的优势。
当新的中心建立起来后,就会通过自我强化的过程来达到一定的规模。
此时最初的自然优势与持续自我强化的集聚优势相比,已经微不足道了。
自然地理优势在形成经济地理中起到了催化作用,空间经济的自组织特性使得自然地理优势起到了作用。
交通枢纽对市场潜力曲线的影响上海,纽约,东京,城市形成的经济学机制,向心力(集聚力)规模经济:
中间产品的运输成本,商品的运输成本地租和生产成本通勤成本和生活成本,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是以农业为主的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城市发展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农业用地按相应规模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过程产业集聚促进城市发展地方化经济与城市化经济城市化促进经济增长城市化可以实现生产的集聚经济、要素流动和运输成本的降低、服务业效率的提升城市发展过度的负效应城市病:
拥堵、环境污染乡村的萎缩,中国的城市化,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升2019年,按常住人口统计的城市化率为60.6%。
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张2013年,全国城区面积18.3416万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4.7855万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面积4.7108万平方公里2010年,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面积3.1766万平方公里,比2005年增长29.9%。
2010年,地级以上城市总人口38866万人,比2005年增长7.1%。
城市化的演进,城市化三阶段城市化初期:
城市人口比例低于25%城市化中期:
城市化加速,人口和产业集聚迅速,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化后期:
城市人口比例达到70%,城市化减缓,三产占比上升,逆城市化城市化水平的S型曲线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工业化与城市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相辅相成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在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阶段,城镇化往往是工业化带动的。
劳动密集型产业所需的土地和廉价劳动力属于广布要素,企业在哪里,城市就在哪里发育成长。
制造业发展会增加就业岗位,带动人口集聚和服务业发展。
城市化促进工业化在工业化的中后期,城镇化将成为推动工业化的力量。
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会挑剔城市品质,企业家会用脚投票,选择在具有良好投资环境的城市投资,城市品质将决定高端企业的投资规模和质量。
此时要通过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改善城市公共服务,吸引企业投资和人才集聚,促进工业化向高端纵深推进。
城市化模式,工业化驱动的城市化工业化与城市化:
制造业带动城市发展,城市发展也会促进工业化向纵深发展土地城镇化以地谋发展:
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融资收入亨利乔治定理:
级差地租与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产业-人口-土地联动发展的城市化通过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岗位,带动人口集聚和服务业发展,土地城镇化,“以地谋发展”的土地城镇化模式与土地财政利益驱动土地开发规模扩大土地财政土地融资-土地资产化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2000-2014年,城市建成区面积从2.24万平方公里增加到4.98万平方公里,年均增长5.45%,远高于城镇人口年均增速(3.32%)。
产业-人口-土地联动发展的可持续城镇化:
链条断裂,建成区面积及增长情况(单位:
平方公里),北京七环,土地开发与城市发展,土地开发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不同开发阶段不同的利益主体收入)土地一级市场:
地方政府和被征地拆迁家庭土地出让和土地融资收入:
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征地拆迁补偿:
个人消费或投资土地二级市场:
房地产开发商房地产开发商:
建筑业投入和收益,带动上下游产业土地三级市场:
居民家庭或集团房地产增值:
个人或集团消费或投资地方政府:
巨额土地收入土地收入:
包括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融资收入(土地抵押贷款收入以及城投债)土地出让收入:
2000-2014年,地方政府共获得24.17万亿元,平均占地方财政收入的52.41%,2010年占比最高,达到67.62%。
土地融资收入:
2014年,84个重点城市新增土地抵押贷款1.73万亿元。
2009-2014年,84个重点城市土地抵押贷款总额9.51万亿元。
土地出让收入及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情况(单位:
万亿元),84个重点城市土地抵押金额情况,土地开发与城市发展,土地收入的用途: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土地出让收入的一部分用于征地拆迁补偿,转移给土地开发前的产权所有者。
扣除土地开发成本后,2008-2014年土地出让纯收益用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资总计达2.7万亿,占土地出让纯收益的55.17%。
形成了“吃饭靠财政,建设靠土地”的格局。
地方政府“以小财政撬动大城建”的城镇化融资模式极大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土地出让收入及地方财政收支缺口情况(单位:
亿元),土地出让收入中土地开发支出与城市建设支出情况(单位:
亿元),土地开发与城市发展,土地征收面积情况(单位:
万公顷),补偿性支出及占比情况(单位:
亿元),居民家庭:
征地拆迁补偿征地拆迁规模越来越大,经历征地拆迁的家庭获得数额不菲的征地拆迁补偿。
2004-2013年,我国累计土地征收面积达到389万公顷,其中农用地291万公顷,占74.76%;
在有承包地或曾经承包过土地的家庭中,14%的家庭承包地被征用过,6.3%的家庭房屋经历了拆迁过(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
土地补偿性成本占土地出让收入的比重不断增加,2014年达到82.4%。
经历过拆迁的家庭总资产中位数为54.7万元,是未经历拆迁家庭的1.8倍(西南财经大学调查数据)。
房地产开发商:
房地产开发房地产开发投资房地产开发的关联效应,土地征收面积情况(单位:
万公顷),土地开发与城市发展,房地产资产及其占比情况(单位:
万亿元),居民家庭:
房地产增值收益城镇化进程对房地产资产增值的影响:
城市化的溢出效应随着房价上涨,房地产资产占家庭总资产的比重越来越高2004年以来,房地产资产占居民总资产的比重超过50%,占非金融资产的比重超过80%。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土地出让金收入大部分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直接作用于固定资产形成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对于资本、人才的吸引力:
间接作用于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中介效应,基于中介效应模型,利用253个城市1999-2012年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土地开发影响城市经济增长过程中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中介效应。
土地开发能够积极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土地融资的作用大于土地出让金收入;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显著推动了城市经济增长;
在土地开发影响城市经济增长过程中,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发挥着显著的中介效应。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直接和间接效应:
估计结果,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土地资产化对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作用地方政府获得的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融资,通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中介效应(1:
3.09),对城市经济增长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城市基础设施的中介效应为部分中介,但是最重要的中介变量。
土地收入对建成区GDP通过产业集聚和常住人口变动的间接效应(2.74)远高于直接的投资拉动效应(0.35)产业集聚的间接效应(1.78)大于人口集聚的间接效应(0.96)不同时期产业集聚和常住人口变动对建成区GDP的作用效果不同。
新型城镇化和新常态背景下,土地收入(出让和融资)的可持续性。
PPP?
土地资产化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空间差异经济越发达、人口规模越大的城市,土地资产化收益越高。
不同发展水平城市土地资产化对其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同。
土地资产化在空间经济演化中起到了集聚力的作用,会加剧空间经济差异。
城市蔓延,城市蔓延(UrbanSprawl):
城市的无序扩展与蔓延城市蔓延指城市面积超出人口需要的过度扩张,原先位于中心城区的大量人口和经济活动扩散到城郊或卫星城,土地利用强度下降,人口密度降低,城市形态变得分散、多中心化(GlaeserandKhan,2004)。
有的学者主要依据人口密度下降来判断城市蔓延,把低密度人口比重提高、低密度人口居住面积比例上升作为识别城市蔓延的指标。
城市蔓延的动因城市蔓延的动力在西方国家主要是市场引导的,在我国则是地方政府主导的(兰肖雄等,2012)。
土地财政激励了地方政府扩大城市建成区面积,是国内城市低密度扩张、城市产业结构虚高的重要原因(郭志勇和顾乃华,2013)中国的城市蔓延2001年至2007年间,地级以上城市的市辖区建成区面积增长70.1%,但人口增长只有30%。
2000年至20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区域 经济学 教学 课件 第七 城市 发展 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