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书笔记范本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3046339
- 上传时间:2022-10-03
- 格式:DOCX
- 页数:4
- 大小:124.01KB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书笔记范本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书笔记范本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书笔记范本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教学中也经常会提到,设计师的设计应该是具有引导性的,要让游园的人走设计师设计的路线。
例如园林中的游廊,就是具有引导与暗示作用的典型代表,它是一种既狭且长的空间形式,总是想人们暗示:
沿着它所延伸的方向走下去,必定会有所发现,因而处于其中的人便不免怀有期待的情绪,巧妙地利用这种情绪,便可借游廊把人不知不觉地引导至某个确定的目标——景所在的地方。
所以,我学习到了,廊是可以引导和暗示人们的路线的,在这之前我根本没有想过廊会有这样的作用,总是单纯的认为廊的作用是让人停下来休息、遮阴或者是连接楼与楼之间的作用。
还有书中提到的苏州的畅园,因为面积较小且纵向狭长,院内主要厅堂留云山房只能设在园的后部。
由入口经桐华书屋进至院内,如果不加以引导,空间序列必将因为失去了连贯性而中断但由于设置了游廊,便自然低吧人吸引至园的东侧,并沿着曲廊向纵深前进。
此外,为了加强引导与暗示作用,每在游廊的转折处都巧妙地运用扩大空间或对景手法加以强调以吸引人的注意力,这样,便使人不知不觉地来到园内主要厅堂——留云山房。
在这里用扩大空间和对景的手法来吸引人注意力,这种手法值得我深思和学习,真的是十分巧妙,并且为园林增加了层次感与趣味。
除了游廊有引导暗示作用外,我还了解到其他如道路、踏步、铺面、桥、墙垣等,也可以通过处理使之起引导与暗示的作用。
带有踏步的路或石阶、蹬道,这些元素的设置可以引导人们从低处向高处攀登,与平坦的路相比,。
某些
地处山林的园林,由于把风景点设在山上,通过这样的路便能有效地把人引导至预定的目标。
书中还举了苏州的虎丘的例子,其中有一条路旁边有很多景点,这样便可以加强山道的引导与暗示的作用。
特别是处于制高点上的虎丘塔,掩映与枝叶扶疏的地方,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借助于它便可以诱导人们循着一级一级的弯弯山道而来至园内的主要景区——剑池。
这种利用高差的踏步引导游人的手法经常会用到,引导暗示性也很强,值得学习。
跨越溪流、水面的桥,也可以把人由此岸至彼岸而具有某种暗示作用。
例如自狮子林的指柏轩向南看卧云室,由于后者深藏于石林之后,如果没有适当的引导便可望不可及,而正对着它的小桥缺暗示出一条通往它的必由之路。
所以,水面上的桥的运用,可以引导游人去水面的另一侧,即使另一侧的景色被遮遮掩掩,但是如果有桥的引导,游人一定相信,另一侧必有吸引人的景色。
通过墙垣的设置与处理也可以产生引导与暗示的作用。
例如杭州黄龙洞,
作为寺庙园林其主要景区距山门甚远,在这里主要是通过石阶与墙垣的巧妙配合,特别是墙垣的转折,从而成功地把人由入口引导至主要景区。
书中《渗透与层次》一段,解读了中国古典园林中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体现出更多的层次与每个层次间的相互渗透,也就是所谓的“步移景异”。
追求意的幽雅和境的深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庭院深,深几许?
”的诗句所描绘的正式使人对这种意境发自内心的一种感受。
渗透于层次手法主要强调怎样在实际距离不变的情况下,给人的感觉上的距离似乎要远得多,这也是在有限的空间内最大程度的丰富空间的一种重要的手法。
特别是江南一带的私家园林,都十分善于运用这种手法来丰富空间的层次变化,并借以造成一种极其深远和不可穷尽的幻觉。
例如苏州的刘元在运用空间渗透的手法方面就是十分卓越的,与分隔的同时又使之相互连通、渗透、从而使空间显得
格外深远。
这种手法在现在的园林设计中是十分实用的一种手法,由于现在的园林空间有限,所以利用渗透与层次的手法是最合适不过了,正如上文所说的,能让人产生一种深远和不可穷尽的幻觉。
让整个园林有一种,让人不知道到底有多大的神秘且步移景异的感觉。
一个大的空间,如果不加以分隔,就不会有层次变化,但完全隔绝也不会有渗透现象发生。
这也是我们在设计中经常会出现的一个毛病,在很大一片空地上,放几个节点广场,再加几条路,就算完成,这样的空间会显得单调无趣味性,不会吸引人,显得空旷。
或者就是把大的空间分隔
成几部分,这也会让人产生乏味沉闷的感觉,这都是不对的。
一个大的空间,只有在分隔之后又使之有适当的连通,才能使人的视线从一个空间穿透至另一个空间,从而使两个空间互相渗透,这时才能显现出空间的层次变化。
园林中设置大量完全通透的门洞、窗口而使被分割的空间互相连通、渗透,达到一种非常好的渗透与层次的效果。
这种手法应该多用在我们的设计中,既具有框景的手法,又有借景的手法,还有对景的手法,另外还有效地增加了空间的层次,使空间更加深远。
例如留园的鹤所,呈敞厅(廊)的形式,它的东部临五峰仙前院,由于在这一侧的墙面上开了若干个巨大的、完全透空的窗洞,从二使被分隔的内、外空间有一定的连通关系,致使处在敞厅内的人可以透过各个窗洞看到另外一个空间的景物,这就是借空间的渗透而获得了层次变化与深度感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值得我们学习。
古典园林所谓的“对景”,实际上就是透过特意设置的门洞或窗口去看某一景物,从而使景物若似一幅画嵌于框中。
对景的手法如果运用的巧妙,常可使两个景物互为对方的对景。
例如拙政园西部景区的倒影楼和宜两亭就是这样,
透过倒影楼的窗口可以看到宜两亭,反之,透过宜两亭的窗口也可以看到倒影楼。
此外,如有合适的条件还可以透过两重或更多的层次去看某一对象,这种对景关系不仅层次变化更丰富,而且所对的景物愈加显得含蓄深远。
例如颐和园西南部石丈亭校园,院内耸立着一块山石,以此为对象,
借着近处的圆洞门两重层次来看这块山石,其空间层次的变化尤为丰富。
“对景”的手法,在我们的设计中是相当欠缺的,我们往往会忽略园林中每个景观的联
系,也就是林老师总提到的“两个景观不说话”的意思,我们一定要比较好的利用“对景”的手法,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园林更加有逻辑性,才能让我们的设计突出重点。
被分隔的空间本来处于静止的状态,但一经连通之后,随着相互至间的渗透,若似各自都延伸到对方中区,所以便打破了原先的静止状态而产生一种流动的感觉。
这个手法极大程度上增加了空间的流动感和视线的流动感,增添了游人游园的趣味性。
值得我们学习,并加以思考和运用在我们自己的设计之中。
初读了一遍本书后,我深刻的感受到了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巧妙与内涵,觉得自己还需要学习的有太多东西,彭大师的分析既形象又透彻,我收货颇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中国 古典 园林 分析 读书笔记 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