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4课)(2020新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3037610
- 上传时间:2022-10-03
- 格式:DOCX
- 页数:51
- 大小:87.24KB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4课)(2020新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4课)(2020新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4课)(2020新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然后交流:
你听到什么声音?
这个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
用科学词汇描述声音,并试着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第二部分:
回忆有关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
通过第一部分对各种声音的倾听和描述和分类后,学生对这些声音多了更多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这部分让孩子们回忆一下他们已经知道的声音的知识和他们还想知道哪些问题,教师要将这些问题汇总在黑板上,了解学生关注声音的哪些内容,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这单元后面要学习的声音内容,为本单元后面对声音的各个问题的研究活动做好铺垫。
第三部分:
听一段简单的乐曲,感受乐曲中音符的高低变化
给学生听一段简单的乐曲,比如《小星星》,带着孩子们哼唱曲子,唱一下谱,可以用手势(手掌向下向前伸出)上下移动表示音高的变化。
第三部分结束后,教师做个小结“声音是无处不在的,声音是美妙的”来结束本课的教学活动。
【学情分析】
但学生很少有目的去倾听、描述和比较声音,以及关注与声音相关的问题,特别是关于声音的产生原因,声音高低强弱的判断。
在这一课里以各种声音为载体,如何引导学生用科学词汇去描述声音,如何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回忆有关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感受不同声音的区别,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学习兴趣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在音频选取,创设情境和感受音符高低变化活动进行了一定的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看不到却能感受到。
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进行描述。
[科学探究目标]
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对声音进行简单地分类
[科学态度目标]
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认识声音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与生活密切相关,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科学词汇“高、低、强、弱、悦耳、刺耳”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
[难点]1.运用科学词汇“高、低、强、弱、悦耳、刺耳”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
2.回忆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记录并和同学交流。
【材料准备】
各种声音音频,学生记录单
50
【教学过程】
1.倾听并描述声音
1.1倾听并描述周围的声音
教师提问: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进入声音的世界,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倾听课室周围的声音,说一说你听到的声音是怎么样。
学生活动:
描述自己所听到的声音。
[设计意图]让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去倾听声音并简单描述声音,进行声音的初步感知。
1.2描述结构化声音素材
教师活动:
精心挑选音频素材(鸟叫声,雷声,流水声,汽车声),引导学生用更多的词语去描述声音。
倾听声音并使用更多词语进行描述。
[设计意图]通过有选择性的挑选音频素材,让学生对于不同声音变化有更多的认识,引导学生不再是用象声词去描述声音。
1.3科学词汇描述声音并分类
引导学生观察刚刚描述每种声音时所使用的词汇,同时列举教材提供的科学词汇
(高、低、强、弱),提问:
“我们可以把哪些词语跟科学词汇进行融合”?
将刚刚描述声音所使用的词语与科学词汇进行对比
[设计意图]通过在简单词语、更多词语描述基础上,引出科学词汇,让学生对比简单词语与科学词汇,升华学生对于声音的认知,同时为后续学习声音高低强弱打下基础。
教师提问1:
刚刚我们一起倾听了很多声音,哪些是动物发出的声音,哪些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声音?
教师提问2:
除了刚刚提到的标准,你还会根据哪些标准对声音进行分类呢?
根据声音分类标准(科学词汇等)将声音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描述声音的词语对不同音频声音进行分类,因为一种声音里会有高低强弱的变化,学生对于不同音频声音的比较和同一音频的声音变化会混乱。
2.声音知识树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总能听到很多声音,同学们回忆一下关于这些声音知识,同学们了解多少呢?
(贴板书,如何产生?
怎样传播?
等等)
根据自身情况,完成记录单填写。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对于《声音》单元知识的基础以及关注学生想要了解关于声音的哪些知识,为以后学习活动做好铺垫。
3.感受乐曲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给学生听一段简单的乐曲,如《小星星》,带着孩子们哼唱曲子,唱一下谱,用手势(手掌向下向前伸出)上下移动表示音高的变化。
[设计意图]将教材中的这个部分设计成互动环节,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感知声音高低变化的区别,同时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学习的兴趣。
【教学后记】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本课的主要任务是围绕不同发声物体,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分析-归纳总结的探究过程,通过对比同一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运动情况的不同以及分析、归纳不同发声物体运动情况的共同特
点,总结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在这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比较与分类和归纳与演绎的思维过程。
本课围绕“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核心概念,设计了2个探究活动,第1个活动是用各种办法让橡皮筋发出声音,并对比发声的橡皮筋和不发声的橡皮筋有什么区别,用语言描述橡皮筋发声的状态,从而尝试推导出声音产生的条件,理解“振动”的含义。
第2个活动是观察正在发声的不同物体,包括发声的小面鼓,发声的钢尺,发声的音叉,并且强调用手去轻轻触摸正在发声的物体,从多个实验现象去进行归纳,得出声音的产生原因。
虽然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是不同物体在发声时所能被观察到的振动程度不一,因此在本课的研究中,先是引入了振动明显的橡皮筋这一实验材料,通过对比能够让学生聚焦并发现橡皮筋发声前后的区别,进而在后续探究活动中能够将这一发现延伸运用到不同发声物体当中,加深学生对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认识。
在研讨拓展部分,本课让学生在得出了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的结论基础上,引入乐器竖笛,人体发声器官,让学生讨论吹竖笛时和说话时是什么因素在振动,从而巩固声音产生的原因,并将知识联系、迁移到生活实际场景当中。
四年级学生对于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大多来自于自己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居多,主要是凭借感官对现象进行直观解释,缺乏对现象的分析、归纳和总结。
在生活中,大部分学生会认为声音以不同物体为载体时,有不同的产生原因,比如两物体碰撞、摩擦发出声音,认为声音是碰撞、摩擦产生的,比如说话产生声音,认为是嘴巴产生的。
这些都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因为这些现象都是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直接观察到的,他们关注的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缺乏深入的探究声音现象的本质。
本课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对比发声的橡皮筋和不发声的橡皮筋有什么区别,且归纳总结多个发声物体的共同点,从而让学生建立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并记录下来。
2.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1.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
2.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科学技术随时随地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重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教师]教学课件,锣
[学生]固定后的橡皮筋,音叉,小面鼓,钢尺,记录单
1.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听到了很多声音,我们自己也能发出多种不同的声音。
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板书课题)
思考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师活动:
提炼学生观点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上节课倾听各种声音活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聚焦声音的产生,形成自身原始概念。
2.探究物体振动与发声关系
(1)使用不同方法让橡皮筋发出声音
引导学生使用不同方法让橡皮筋发声,观察橡皮筋发声前后区别学生活动:
尝试不同方法使橡皮筋发声,对比橡皮筋发声前后运动状态的改变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
①是不是只要我们对物体用力,物体就能发出声音呢?
②同样是对皮筋用力,为什么拉伸皮筋时没有发声,而弹拨皮筋却能发出声音?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③皮筋发声时是怎样运动的?
你能用手势来比画一下吗?
(请学生上台演示)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常常关注是什么动作让物体发出了声音,在此活动中通过提供不同方法,让学生尝试去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在这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不同动作共同点都是对橡皮筋用力,但是橡皮筋发声结果不一,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橡皮筋发声前后的区别,初步感受物体振动与发声关系。
(2)观察不同物体发声时的特点
提问引导橡皮筋发生振动可以产生声音,那其他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吗?
学生活动:
思考并用实验现象验证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
[设计意图]在获得橡皮筋发声原因,初步感受物体振动与发声关系基础上,提供更多实验材料让学生寻找更多证据,进行归纳总结,证明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3.联系生活实际应用迁移
教师提问引导:
①如何让发声物体停止发声?
②竖笛、人类及其他动物是如何发声的。
了解并拓展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在学生得出物体振动发出声音结论基础上,让学生将这一概念应用到生活实际中,拓展学生思路。
3.声音是怎样传播
本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借助想象和实验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认识到声音的传播需要借助空气、液体和固体介质进行传播。
本课以空气、固体(桌面)和液体(水)为实验载体,共分为3个探究活动,验证声音能否通过固液气传播。
在探索一中,本课使用的是反面验证的方法,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但空气既无颜色也无气味,还摸不着,从正面直接验证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容易存在疑问,因此检验能否在真空中听到声音可以使学生明确地得出结论,但需要注意真空装置的设计。
在探索二活动中,实验内容较为简单,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另外一位同学抓挠桌面的声音,并且要对比在空气中听到的声音与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声音的区别,在这个实验里能够得到声音可以通过固体传播,并且固体传播声音的能力比气体强。
在探索三活动中,本课设计的是一位学生耳朵贴着水槽,另外一位学生在空气敲击音叉然后再将音叉浸入水中,看能不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在这个实验里,需要向学生强调水槽要放在桌子的边缘,倾听的同学一只手捂住耳朵,另外一只耳朵紧贴在水槽上。
探索一活动在开展时需要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并且需要对真空装置进行改良,效果不佳时可以采用视频播放的方式,探索二的活动较为简单,可以与探索三活动一起讲解后再让学生依次进行探索。
在拓展部分,本课引入了“土电话”这一实验装置,学生在这过程中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科学 教科版 四年级 上册 教案 24 2020 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