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与课程文化教学设计22.docx
- 文档编号:1302809
- 上传时间:2022-10-20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759.06KB
传统节日与课程文化教学设计22.docx
《传统节日与课程文化教学设计2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节日与课程文化教学设计22.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统节日与课程文化教学设计22
《传统节日与学科文化》的传承课程设计
一、课程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飞速发展,许多西方的节日文化也随着经济发展的大潮涌进国门,西方节日文化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已形成了挑战。
不少学生把一些西方的节日文化奉为“先进文化”崇拜,而把本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看作落后的风俗习惯对待。
因此,传统文化的了解与传承还需要与我们国家课程有机结合,在学科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并理解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传承下来的文化,需要我们的发扬光大,我们根据不同的节日设计了不同学科的整合教学活动,安排如下:
二课程内容:
第一学期安排内容:
1、元旦节日文化了解(3课时)
2、走进春节(4课时)
3、清明节纪念先烈朗诵会(4课时)
4、端午文化赏析(3课时)
5、七夕——故事赏析(2课时)
第二学期课程安排
6、重阳节德育渗透(2课时)
7、中秋节文化(4课时)
8、腊八节(2课时)
9、元宵节(3课时)
三《走进春节》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的:
1、了解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每一个华夏儿女最期盼的日子。
2、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与新年有关的知识,从形式上的过新年到走近新年,研究新年,认识春节的由来、礼节及相关习俗。
3、亲自参与到调查活动中去,采用问询、采访、查找资料、上网等方式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4、通过手抄报、摄影、绘画形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二)活动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1导入:
你对这些习俗了解吗?
对于春节你最想了解什么?
如果我们都拿来研究,那工作量就太大了,不妨选择感兴趣的分组研究,班上交流我们的研究所的,好不好?
2分组确定研究话题
内容选择:
(1)回溯历史渊源——春节的来历
(2)流落民间的饮食文化——包饺子、年夜饭
(3)春节的传统风俗习惯——办年货、扫尘、贴春联、拜年、放鞭炮、接财神
(4)春节新畅想——对于现在我们这里不许燃放鞭炮您赞成吗?
压岁钱怎样花才有意义?
组 别
探究主题
组 长
组 员
内 容
成果和体会
3制定活动计划及途径
第一组:
春节的来历调查小组。
可以上网查阅资料,了解春节的由来与传说;走向图书馆,搜集关于春节的资料,最后进行加工整理,编写小报,供大家欣赏。
第二组:
饮食习俗调查小组。
该组成员可以到食品批发市场、各大超市,了解春节期间人们的购物情况。
其中,关注饺子、汤圆一类的大宗食品,拍摄饺子、汤圆的品种,品尝它们的味道,可以从实物到图片、文字,然后到自己亲自动手包饺子、撮汤圆,最后编写小报,感受到活动的无限乐趣。
第三组:
春节风俗习惯调查小组。
该组成员可以走街串巷,到各大商场、超市进行现场调查、采访,了解春节前后最受人们欢迎的春节饰品,如中国结、红灯笼、对联、窗花、大红“福”字、鞭炮,然后学剪窗花、制作灯笼,培养动手能力,并且将自己的收获制成小报。
第四组:
现代春节的新习俗
通过调研活动可以采用采访、上网搜集资料等方式了解现代社会所形成的春节习俗和文化。
如:
你过年时放鞭炮吗?
你放鞭炮时遇到过安全事故吗?
对于现在我们这里不许燃放鞭炮您赞成吗?
为什么?
你收到过压岁钱吗?
你是怎么花的?
你如何看待这些风俗?
50年后的春节和今天有什么不同?
传统文化该不该丢?
等问题可以探讨。
然后通过表格、小报汇报学习成果。
4、对本计划实施修改和完善,提出本小组的修改意见。
(第二课时活动设计)
1导入:
通过课前调研我们对春节的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春节,感受春节的喜庆而具有传统文化的节日氛围。
请每个小组根据课前调研进行展示交流。
2、展示交流:
第一小组:
组 别
第一小组
探究主题
春节的由来
组 长
组 员
内 容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传说早在新石器时期尧舜时就有过“春节”的风俗。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一种传说是: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兽(又名"年"),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夕”长年深居海底,每到特定的一天(现在说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
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夕”兽,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
“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兽赶走。
”老婆婆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夕”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
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夕”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夕”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夕”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打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夕”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也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夕”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广泛流传,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成果和体会
从故事中感受到了春节原来是这样由来的,并知道了祖先们是怎样认识春节的,故事悠久,也告诉了我们春节是我国最为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
(1)听汇报,并可以梳理对春节的认识
(2)从搜集到的资料中为这个小组补充。
第二小组展示:
组 别
第二小组
探究主题
春节的习俗
组 长
组 员
内 容
汉族的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跳钟馗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中国人过春节还有挂中国结的习惯。
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古文化街乔香阁请中国结的习俗,取乔香纳福之意;温州人有去自己的信教虔诚祈祷,希望能够在新的一年里,与家人一起获得幸福。
其中,多为佛教。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大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成果和体会
春节这个节日里原来有这么的习俗,我们通过调查感受到节日背后的文化背景深厚,值得我们深入去学习。
(1)听汇报,并可以梳理对春节的认识
(2)从搜集到的资料中为这个小组补充。
第三组展示:
组 别
第三小组
探究主题
春节的饮食习俗
组 长
组 员
内 容
年糕:
又称"年年糕"。
它谐音"年年高",包含着生活一年比一年好的期望。
年糕采用黏性较强的谷物制成,北方多用小黄米,南方多用糯米。
北方一般都是甜的,南方年糕可以作成不同口味的。
不过,好吃不过饺子。
北方人更喜欢的春节食品是饺子。
2)饺子又名"角子、交子、扁食"。
它的起源非常古老。
考古工作者曾经发现过一枚一千多年前的饺子保存下来。
北方人过年,一定要吃饺子。
而且春节这一天吃的饺子必须在除夕12点以前包好。
饺子好吃,关键在于饺子馅,纯肉的,纯菜的,肉菜混合的,花样无穷,口味可异。
可以根据自己口味任意变化,所以男女老少都喜欢吃饺子。
在春节所吃的饺子中,有一个包着豆腐馅的,还有一个包着一枚硬币。
谁吃到豆腐馅的饺子,谁在新的一年里就会发财,人们的理想也都包含在饺子里。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
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成果和体会
我们小组在整理春节饮食文化的过程中知道了节日与饮食间的文化联系,原来我们在春节时吃的食物都是有着讲究的。
(1)听汇报,并可以梳理对春节的认识
(2)从搜集到的资料中为这个小组补充。
第四组展示:
组 别
第四小组
探究主题
现代春节文化演变
组 长
组 员
内 容
吃年夜饭,拿红包,穿新衣服,吃饺子,扫尘,拜年,贴春联,走亲戚。
成果和体会
虽然我们的时代进步了,但是有很多的文化没有丢失,比如贴春联、拜年、吃饺子等习俗我们还有保留,但是我们也有了新的概念春节,比如我们每个春节的晚上要看春节晚会、一家人做在一起聊天,三十晚上我们也尽量少放鞭炮,因为我们要保护环境等,还有就是我们会去逛庙会,欣赏歌舞表演等,还有旅游度假等活动,已经成为了我们过春节的新方式。
3、汇报小结:
听了每个小组的展示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每个小组对春节的认识更加深刻了,不仅仅是对节日的氛围所感染,更是对于我们的民族情怀所触动,我们祖国博大精深,在传统文化上也有着非常深厚的底蕴,只有我们不断的去了解我们才能感受祖国文化的意义,我们还要把这些文化传承和发扬。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1、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对传统节日——春节有了深入的了解,但在习俗背后却孕育着深厚的文化背景,今天就让我们以另外的一种方式去走进春节,了解背后的故事。
2、展示交流你搜集的信息。
第一小组古诗文:
出自宋代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出自宋代陆游的《除夜雪》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出自宋代苏轼的《守岁》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出自唐代孟浩然的《田家元日》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第二小组春节的对联文化
顺义言行传厚德;朝阳草木绽新春。
横批:
情润京华
厚德随身能载福;爱心到处信成春。
横批:
美好生活
和风沐浴三春暖;厚德包容一脉香。
横批:
幸福开心
爱筑长城龙翘首;德从上善水流春。
横批:
国泰民安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楼横批:
四季长安
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横批:
吉星高照
承古纳今龙气度;兼容并蓄海襟怀。
横批:
厚德载物
第三组春节习俗与文化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
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
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拜年
现代社会通行的贺年卡在中国古代已经实行。
早在宋代,皇亲贵族士大夫的家族与亲族之间已使用专门拜年的贺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统节日 课程 文化 教学 设计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