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防洪应急预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 文档编号:13010902
- 上传时间:2022-10-02
- 格式:DOC
- 页数:63
- 大小:307KB
武汉市防洪应急预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武汉市防洪应急预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市防洪应急预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节防洪工程建设情况 27
第四章洪水防御和调度 30
第一节指导方针和原则 30
第二节指挥体系 30
第三节防御标准 33
第四节洪水量级 38
第五节预警及响应 39
第六节超标准洪水防御 52
第七节抢险队伍的组织 54
第八节防洪保障措施 55
第九节其它 58
附表一长江武汉关站历年最高水位超过27.00m排序表 59
附表二长江武汉关站历年最大流量超过60000m3/s排序表 60
附表三长江武汉关站特征水位统计表 61
附表四入江支流不同频率流量表 62
附表五武汉市城市防洪保护圈基本情况表 63
附表六武汉市城市防洪保护圈堤防现状表 64
附表七武汉市其它堤防现状统计表 65
附表八武汉市长江干堤险段基本情况表 67
附表九武汉市汉江干堤险段基本情况表 68
附表十武汉市大中型水库防洪情况表 69
附表十一武汉附近分蓄洪区基本情况表 70
附表十二二○一四年武汉市防汛备料情况表 71
附表十三中心城区排渍水系一览表 72
附表十四中心城区大型泵站运行调度及责任分工一览表 74
附表十五中心城区易渍水路段统计表 75
附表十六中心城区主要湖塘调蓄措施及责任分工一览表 76
附表十七中心城区主要湖泊水位控制表 77
附表十八新城区排涝水系一览表 78
附表十九山洪灾害防治小流域划分表 81
附图1武汉市防洪保护圈(区)分布图
附图2武汉市湖泊分布图
附图3武汉市中心城区排水系统分区图
附图4武汉市新城区水系分区图
附图5武汉市山洪灾害小流域分布图
编制说明
为做好城市洪水、渍涝、山洪等灾害事件的防范与处置工作,保证城市抗洪抢险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保障城市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武汉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于2009年编制了《武汉市防洪应急预案》,至今实施已有5年。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与财富集中,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力度大,全市防洪形势已有改变,需要对该预案进行修编以适应新的防洪形势。
本次主要修编的内容有: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努力实现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转变,不断提高防汛排渍排涝的综合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编制依据。
增加了新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程规范、相关规划和应急预案等,如《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13)、《长江流域规划》、《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武汉市城市排渍应急联动工作预案》等。
基础数据。
对全市降雨、径流、河流、湖泊、水库、地形、地貌等自然地理特征数据和社会经济指标进行了更新,采用2013年底数据。
洪涝灾害分析。
增加了近年发生的洪水和渍涝灾害情况分析,包括2010长、汉江洪水,2011年汉江洪水,2011年6.18和2013年7.7渍涝灾害。
防洪排涝体系。
更新防洪排涝体系数据,包括堤防、湖泊、分蓄洪区、山洪灾害防御区、中心城区排水系统和新城区排涝水系现状情况,总结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防洪薄弱环节。
防御标准。
根据保护范围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确定中小河流防御洪水标准;
根据新规范确定中心城区及新城区内涝防治标准。
组织体系。
采用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新的调度组织体系。
预警级别划分及响应。
结合防洪和排渍预案,将洪水和渍涝统一划分预警级别,分类对不同预警级别分别提出应急响应措施。
第一章总则
第一节编制目的
做好武汉市洪涝灾害事件的防范与处置工作,及时、有效地预防和应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洪涝灾害,高效有序地开展防汛排渍排涝、抢险救灾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编制依据
本预案编制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国家制订的有关方针政策、应急预案;
流域规划及城市防洪规划等专业规划;
已批准的防洪调度方案、流域防洪预案及上级或同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的防洪预案及国家有关标准等。
一、有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
《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
《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
《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
二、有关应急预案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2005年国务院批准)
《湖北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2006年3月27日湖北省政府第3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大纲》(国家防总办公室办综【2006】3号文)
《武汉市城市排渍应急联动工作预案》(武汉市防汛抗旱指挥部2012年)
三、已批准的防洪调度方案
《黄河、长江、淮河、永定河防御特大洪水方案》(国发【1985】79号文)
《长江洪水调度方案》(国汛【1999】10号文)
《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度汛紧急措施方案》
《汉江中下游防洪调度预案》(鄂汛字【1995】20号文)
《关于汉江中下游、沮漳河、汉北河、府澴河防御特大洪水的调度方案》(鄂政发【1988】74号文)
《湖北省大型排涝泵站调度与主要湖泊控制运用意见》(鄂政发[1992]76号)
《武汉市城市防洪预案》(武汉市防汛抗旱指挥部2012年)
四、有关专业规划
《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报告》(2010年修订)
《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报告》(2007年批复)
《汉江流域综合规划报告》
《汉江中下游防洪规划专题报告》
《湖北省水功能区划》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武汉市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
《武汉市水资源综合规划(2000~2030)》
《武汉市水功能区划》
《武汉市城市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
《武汉市中心城区湖泊保护规划》
《武汉市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
《武汉市山洪防治规划》
《武汉市中心城区排水防涝专项规划》
《武汉市堤防“十二五”规划》
《武汉市中小河流治理规划》
五、有关标准、规程、规范
《防洪标准》(GB50201-94)
《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
《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13)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
《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71-96)
《水闸技术管理规程》(SL75-94)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
第三节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市辖区内突发性洪涝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置。
突发性洪涝灾害包括:
江河洪水、城乡渍涝、山洪灾害(指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以及由洪水、地震、恐怖活动等引发的水库垮坝、堤防决口、崩岸、脱坡、水闸倒塌等重大险情。
第四节编制原则
总体原则:
科学应对、转变思路;
以防为主,防抗结合;
全面部署,保证重点;
统一指挥,统一调度;
依法防洪,公众参与;
服从大局,团结抗洪;
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
一、科学应对,转变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努力实现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转变,不断提高防汛排渍排涝的综合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二、以防为主,防抗结合。
防洪工作按流域或区域统一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城乡统筹,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
三、全面部署,保证重点;
统一指挥,统一调度。
贯彻以行政首长负总责为核心的防汛责任制。
各地区行政首长对本地区的防洪安全负总责,明确各有关部门职责,相互协调,紧密配合,最大限度调动全社会一切力量积极参加防汛抗洪。
四、依法防洪,公众参与;
服从大局,团结抗洪。
坚持依法防洪,实行公众参与,军民结合,专群结合,平战结合。
群众队伍、专业队伍是防洪的主要力量,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主要承担防洪救灾的急难险重等攻坚任务。
五、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
密切结合本市防洪工程现状、社会经济情况、城市发展规划和历年汛期防洪的经验教训,以预警和相应措施为重点,同时结合非工程措施,科学调度,依法监管,约束人的行动,防止人对水的侵害,给洪水出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第二章基本情况
第一节社会经济概况
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长江中下游特大型城市,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示范区。
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
同时也一直是长江中下游的商贸金融中心,内陆最大的物流中心和货物集散地;
武汉也是中国重工业基地,重点发展钢铁化工及环保产业聚集区、汽车及机电产业聚集区、光电子及生物医药聚集区、食品工业聚集区和都市工业聚集区;
武汉还是华中地区的科技文化教育中心,是国家重点的科教基地之一。
武汉市国土面积8494.41km2。
根据武汉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止2013年底武汉市常住人口102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822.05万人。
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9051.27亿元,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中继续保持第一,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5.40亿元,增长4.5%;
第二产业增加值4396.17亿元,增长10.0%;
第三产业增加值4319.70亿元,增长10.0%。
一、二、三产业比重3.7:
48.6:
47.7,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0.2个百分点。
2013年全年公共财政总收入1730.65亿元,比上年增长13.1%。
地方公共财政收入978.52亿元,增长18.1%。
其中,税收收入793.49亿元,增长19.0%;
非税收入185.03亿元,增长14.3%。
根据2010年修编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规划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11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91.2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大于84%。
第二节自然特征
一、地理位置
武汉位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东部边缘,地理位置为东经
113°
41′~115°
05′,北纬29°
58′~31°
22′。
武汉市东西最大横距约134km,南北最大纵距约155km。
二、地形地貌
武汉全市低山、丘陵、垄岗平原与平坦平原的面积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5.8%、12.3%、42.6%、39.3%。
总体地势,以长江为界,江南武昌、江夏等地,以丘陵为主,并伴有低湖平地,丘陵区海拔高程(本预案除湖泊及泵站水位采用黄海高程外,其余均采用冻结吴淞高程,冻结吴淞高程=黄海高程+2.088m)在50~270m之间,低湖平原海拔高程在50m以下;
江北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武汉市 防洪 应急 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