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征文10篇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2999734
- 上传时间:2022-10-02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35.17KB
改革开放40年征文10篇Word文件下载.docx
《改革开放40年征文10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开放40年征文10篇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灯虽然简单易做,可煤油却是很贵的。
那时候家里穷,我们兄妹五个,哥哥、姐姐在镇上读书,弟弟、妹妹年幼,父亲常年在外,很少归家。
家里所有的活都落在了母亲一个人的身上。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母亲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白天干地里的活,晚上又要做各种家务直到深夜。
我胆子很小,特别怕黑,不敢一个人先去睡觉,就跟着母亲熬夜。
家里只有一盏煤油灯,为了省油,母亲总是把灯芯捻到最小,把煤油灯放在高一点的桌子上,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微弱的油灯之光照在空旷的房间里,整个房间都是寂静幽暗的。
我坐在桌子旁,看着那盏小小的煤油灯,看那红色的灯花在灯芯上聚集、跌落……有风吹过,那光就不停地跳跃闪烁着,似乎随时都有被吹灭的危险,我急忙伸手去拢住那灯。
我的一双小手,在挡住风的同时也把光给遮住了……在寂静的夜晚,那小小的煤油灯,那忽明忽暗的灯光,勾勒着母亲的辛劳和我的童年梦想。
时间过去了许多年,那一簇跳跃闪烁的煤油灯的灯光,总是不时闪现在我的脑海。
记忆中煤油灯的灯光,承载着回不去的时光。
80年代末,我们村通上了电,我家也安了电灯。
因为离集镇太远,电压严重不足,照明用电高峰(夜幕降临至晚上十点左右),几十瓦的白炽灯炮,只有中间那么一圈钨丝红着,母亲把它戏称为“挂在墙上的南瓜花”。
可就是这小小的“南瓜花”,也比昏暗的煤油灯亮了许多,而且不用担心被风吹灭。
傍晚时分,散落在山间各处人家的灯都亮了起来,一点点黄晕的光,犹如散落在人间的点点星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平和的夜,带来了希望和期盼。
2015年春节,我回家看望母亲。
一进家门,就看见了客厅天花板上那盏大吊灯。
母亲说是弟弟腊月回家买来装上的。
这盏吊灯是水晶做的,非常漂亮。
遥控开关,一只开关控制三种灯色,有冷色、有暖色,可明可暗,随意调节。
我按下遥控开关,美丽的吊式水晶灯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显现出华丽尊贵的气质。
一身通体晶莹的串串垂饰,如若层层叠叠的晶莹果实。
豪华吊灯将房间照得一片明亮,既照亮了房间里各色现代化的家电,也将未来照得一片光明。
今年清明回家,我惊喜地发现,村子的道路两旁站着两排漂亮的路灯。
我问老公:
“这灯是太阳能的吧?
”老公笑说:
“你也太out了吧,这是光伏灯。
白天电池利用光伏板充电,夜晚可照明8-10小时。
非常节能环保。
”那天傍晚时分,天色由明转暗,道路两旁的路灯就亮了起来,将原本幽暗的村路照得亮如白昼。
我独自站在大门前,透过那两排明亮的灯光,不远处的集镇上,华灯高照。
各家的窗户都亮着灯,明暗不一,各有特色。
有昏黄的暖黄色,有明亮的白色……我呆呆地想着,这灯光下的人们在做些什么呢?
是在暖黄色灯光照射下的厨房准备着美味可口的食物?
抑或是在明亮的客厅中与家人一起谈笑风生?
一盏灯下一个故事,那不同的故事,汇集在一起,就成了中国故事,中国梦!
收回目光,看着在路灯下迎光飞舞的飞蛾,我的思绪也如同那些纷飞的小虫,在时空的光柱里穿梭飞舞。
记忆里那一盏盏灯,陪伴我走过黑暗,走向光明。
眼前,那一排排明亮的路灯,不仅仅照亮了人们脚下的路,也照亮了整个美丽乡村,照亮了我们通往未来幸福生活的路。
【篇二】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写这篇文章时,我刚刚过完三十八周岁的生日。
我是人们口中常
说的“八零后”,曾经备受争议却很幸运的一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而来,如今也已人到中年。
对于时间,人们常用“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匆匆。
是啊,打开记忆的闸
门,回首自己走过的这将近四十年,如同翻开了时光的影集,每一页都记载着一段难忘的记忆,想着想着,常常心情激动、泪流满面。
感慨在这些时光的剪影里,蕴藏着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如果说新中国的成立为我们民族筑起了坚不可摧的国门,摆脱外来的侵略,使我们从此可以扬眉吐气、昂首挺胸地生活,那么改革开放是跨入又一个新时代的标志。
它就像一枚钥匙,我们用它开启了一扇通向世界的大门,打开了另外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改善了我们的生活。
我的童年是在河北省邯郸地区的一个小县城度过的,见证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基础地区的变化。
83年夏季的一天,我路过邻居家,无意中从竹门帘的缝隙中看见他家有一台崭新的电视,正在播放着日本动画片《聪明的一休》。
新鲜和好奇让我不忍挪动脚步,就在门外静静地边看边奢望我家里什么时候也能有一台电视机啊!
同一年,我参加亲戚家的婚礼,新郎骑着一辆挂着红花的崭新自行车,后座上载着喜气洋洋的新娘子,乐得嘴都合不拢了,那一幕到现在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那时候自行车作为结婚“三大件”之一,单用钱还不行,还要有券才能买,所以家里能有一辆自行车在当时分外珍贵。
1986年我随父母搬到县城的教育局家属院。
家属院有一间活动室,活动室里有一台十四寸的熊猫牌黑白电视机。
每天晚饭后,大家纷纷搬着凳子到活动室里等着电视开播,很快就挤满了一屋子人,冬天还好,夏天时一屋子人肉味儿,但人们仍乐此不疲。
记得当年看的第一个电视剧是《霍元甲》,后来陆陆续续又看了《射雕英雄传》《一剪梅》……也就在那两年,我第一次知道香港TVB、台湾邓丽君。
后来到活动室的人越来越少了,因为很多家庭都陆续买了电视机,渐渐的,活动室就关了。
很多年以后,只要一听到八十年代初期的电视剧主题曲响起,我总是情不自禁地想起当年的活动室和那一屋子的人。
1989年的冬天我家也买了天津电视机厂生产的长城牌彩色电视机。
虽然只有两个频道,但足以让我兴奋不已,《七巧板》《动物世界》《综艺大观》这些我喜爱的节目让生活从此变得更加五彩斑斓。
同年,我在爸爸工作的教育局办公室,好奇地用手摇电话机拨出第一个电话,电话那端突然传来一句“您好,要哪里?
”吓得我赶紧把听筒扣上了,真是狼狈啊!
那时候城市里已经有了拨盘和按键的电话机,但绝大多数家庭还没有安装。
转眼间,进入九十年代。
1991年的一天跟妈妈去她朋友家玩儿,看着那位阿姨边聊天边拧了几下开关,衣服就洗好、甩干了,心想有个洗衣机真是省力,恨不得自己妈妈也能拥有一台。
但很快这个愿望就实现了,1993年我们全家搬到了天津,几年里,换了更大的彩色电视机,买了洗衣机、电冰箱,1997年家里安装了电话机,不知不觉已经开始了电器化的生活了。
21世纪初期,我买了人生当中的第一台电脑,BB机换成了按键手机,人们之间可以随时随地移动沟通。
互联网给我打开了解世界的大门,我第一次申请了qq、注册了邮箱,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第一次网上购物,收到货物时惊喜网购如此便捷。
家里安装了空调,夏天从此变得温柔了。
伴随着电子产品、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飞速前进,更多的普通百姓主动走出国门去了解和学习世界文化。
怀揣着对世界的惊讶和新鲜,这些都永远定格在我二十多岁美好的年纪里。
如今是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液晶电视机、双开门冰箱等家用电器早可谓琳琅满目、功能强大。
很多家庭拆除了座机电话,智能平板手机迅速取代了按键手机,功能繁多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
微信让人们之间的沟通更直观便捷,连最传统的人民币直接支付方式也被手机程序里的“扫一扫”取代了,手机取代了钱包,手机的防盗解锁功能也增强了,就连犯罪都要pk高科技了。
扫地机器人、智能音箱等智能家居产品早已进驻普通人的家庭,人工智能
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的生活。
更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们从崇尚洋货到认可国货、为国货自豪,国货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率也越来越高,很多外国友人把中国元素当做时尚和炫耀的资本。
轻合时光的影集,细细回味,娓娓道来,我们的生活在改革开放这四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每到五年,便有一个惊喜的转变,每隔十年,就会实现一个新的跨越。
作为祖国的一份子,我发自内心地为祖国的富强感到骄傲。
我相信,只要我们秉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携手不断奋进,祖国的未来定会为我们留下更多瑰丽的剪影。
【篇三】
第一次知道一江之隔的上海,是通过当年那部万人空巷的电视剧《上海滩》,纵然剧中演绎的是民国时期的场景,但其描述的上海滩的灯红酒绿流光溢彩足以震撼还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追逐嬉戏的我。
第一次来到上海,已是多年后的一九九二年,十二岁的我牵着母亲的手,从十六铺踏上了这片在心中想象千百遍的土地。
因为长江的阻隔,那时没有到上海的长途汽车,只能到启东青龙港乘坐一天一班的轮船,因为要绕过崇明岛,行驶到直线距离只有五十五公里的十六铺需要七八个小时,遇上风浪还要停航等待。
轮船分一等到五等五种舱位,数字越大,每个船舱里的床铺越密集,到四等舱已是上下铺八个床位,而五等舱更是在甲板下只有长条椅子的散席,当年我坐的就是五等舱。
外出谋生的乡亲用扁担挑着铺盖和本地特产,更有装在箩筐里的活鸡活鸭,浑浊的空气夹杂着人们的喧闹,令人窒息,唯有偶尔经过的大轮船和被惊扰跃出水面的大鱼能提升一下我的兴奋感。
后来有了轮渡,坐车一路向西从隔壁江面略窄的海门市摆渡到对岸的太仓,再一路向东开到上海,于是镇上有人买了大巴搞起了客运。
没有高速,没有空调,核定座位坐满了,在过道里还会摆上小板凳增加客运量,大件的行李都要爬上车顶放在行旅架上。
车主总会想要利益最大化,没有坐满不会轻易上路或是一路慢悠悠地走,路边有人招手便停下揽客,一路到达上海,五个小时也过去了。
遇上江面有雾渡口停航,便是遥遥无期的等待,曾经有过从早上十点一直等到下午五点的经历。
等待摆渡的车辆排起几公里的长龙,乘客们都下车闲逛,买一点江边的菱角花生以打发时间,还有相熟的直接聚在一起在路边打牌下棋,不时抱怨几声恶劣的天气和倒霉的牌运。
二〇〇八年六月,苏通大桥建成通车,往来的巴士骤然增加,沪太路的长途车站每隔半小时就有一班发往家乡的班车,到了节假日客流量增加更是公交化发车,到车站随时上车,坐满便走。
享受着冬暖夏凉空调车的惬意,听着当年流行的MP3,在音乐声中,两个多小时的路程转眼便到了。
行驶在平坦的大桥上,望向波涛滚滚的江面,繁忙穿梭的集装箱轮由远及近,又渐渐变成一个黑点消失在视野里,下了桥走在宽阔的省道上,乡间的花园洋房日渐增多,乘客们所带的物品不再是铺盖和活禽,时髦的拉杆箱已是出门在外的标配。
到了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崇启大桥正式通车,我的家乡被纳入长三角一小时经济圈,一个多小时便可以从启东到达上海的每一处地方,每次往返上海启东之间,经过一隧二桥,真正感觉到了天堑变通途的便利。
我最喜欢的场景就是开车回家,即将下桥踏上家乡的土地时,在桥上眺望故土的风景。
左边不远处是高楼鳞次栉比的市区,右边是白墙红瓦绿树掩映的乡村,再远处的长江入海口,集装箱码头忙碌的吊机和一排排悠然自得缓慢转动的风力发电大风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世事流转,时代变迁,当年的天堑已被征服,这所有的变化都归功于时代的发展和改革的创新,我的家乡也在改革的浪潮中乘风破浪,奋勇向前,共饮长江水的沪启两地在改革的春风中也一定会继续携手并进,实现国家需要我们实现的目标!
【篇四】
提及坝坝电影,我得先从坝坝电视说起。
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春天西南拂,土地下到户的政策,接地气、聚村头、进田头,山村人的温饱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精神食粮却仍然很贫穷。
那年夏天,村北头有了第一部黑白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改革开放 40 征文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