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结课论文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2998132
- 上传时间:2022-10-02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40.53KB
建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结课论文Word格式.docx
《建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结课论文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结课论文Word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施工;
事故
1工程简介
某工程基坑开挖深度18.5m左右,采用800mm厚地下连续墙加四道内支撑(第一道为钢筋混凝上,其余三道均为中600钢管)支护结构,场地处于剥蚀残丘地貌,座落在小山坡脚下,各上层及其参数见图1和表1。
该基坑①轴(北端)地下连续墙处岩层埋藏最深,墙底部尚未到全风化花岗岩(其它部位墙体均进入了全风化或强、中风化花岗岩层)。
在施工中当开挖至约8m深时(即第二道钢管角撑安装过程中)北端地下连续墙(中部)接缝出现水上流失,至第四天才封堵成功。
当开挖至约12m深时(亦即是在安装第三道角撑过程中),北端墙(中部)拼缝再次出现更严重的水上流失,从而导致①轴墙北侧地而严重下沉,邻近的建(构)筑物倾斜,开裂而进入抢险状态,造成工程事故。
经过一天时间才将连续墙的接缝封堵住,北侧的危房随之陆续拆除或临时加固。
2事故原因分析
(1)型钢角撑和型钢腰梁与地下连续墙的锚连不可靠是造成工程事故的第一主因。
事故现场能清楚地看到第三道角撑与钢腰梁虽有连接,但钢腰梁不但未连续闭合,目‘尚未与地下连续墙有效地锚连好,仅仅.书挂在地下连续墙上,显然未能有效地承受角撑传来的水平剪力。
因而造成①轴地下连续墙中部的弯曲变形超过了30mm(基坑还有近7m深未开挖)。
同时在现场未找到角撑与腰梁,腰梁与地下连续墙的锚连yI点大样。
不过查阅过此类标准大样都存在共同的特点:
连接繁复,不易看清,可操作性差(即不容易实施),现场操作难度大,施工质景难保证,检查监控难度更大。
因而令以上两处连接质景成为
可靠性难以保证的薄弱环yI,角撑(钢)的水平剪力如不能有效地传递到挡上墙上,则垂直压力(墙体的法向压力)也不能传递到挡上墙上,这就失去了(或降低了)控制墙体变形的作用。
(2)角撑安装时间过长,令①轴墙体变形逐渐增大是造成工程事故的第二个主因。
北端两个大角每层八根角撑,在事故调查中得知需要八至十天才能安装至图1所示的状况(据称已基木完成北端角撑安装。
虚线部分腰梁及直撑尚未安装)。
其实钢腰梁与地连墙的锚连尚未完善,因而真正完善第三道角撑还不只八至十天时间。
在这段角撑安装期间,还包括将地下连续墙凹凸不平的内表而打凿至基木平整
(起码在钢腰梁安装范围必须如此)甚至凿至露出墙体纵筋,才能焊上连接铁件。
这不但对墙体产生长时间的连续震动影响,同时对墙体的抗弯能力有所削弱,令墙体变形增大。
(3)超挖及上层软化令工况计算深度增大,被动上压力降低,是造成工程事故的第三个原因。
从事故调查数据得知存在超挖状况,再加上角撑安装时间长,对坑底的上体严重扰动和长时间泡水,严重破坏了上层结构(粉质粘上,尤其花岗岩残积上泡水便会软化崩解),令工况计算与现场实况出现明显差距,这也是墙体弯曲变形加大的缘故之一。
此外,①轴墙位置岩层埋藏最深,上质相对较差也有影响。
3应采取的改进措施
(1)最好将角撑改为钢筋混凝上结构,不但设计简单,施工也简单,操作质量易保证,检查监控容易。
如必须采用钢结构,则应将钢角撑、钢腰梁与挡上墙的锚连节点识别为“危险源”(甚至可定为“重大危
险源”),因其后果会引至基坑坍塌,周边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破坏等重大安全事故。
类似事故,之前之后都出现过,就是颇为有力的佐证。
应对这一“重大危险源”制定应急预案,包括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措施,监控措施,检测方法等,预案应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力求细致全而,操作简单易行。
(2)角撑应考虑逐根或“跳隔”挖槽安装,防下超挖和长时间扰动,
浸泡基底上层,相应要求每根角撑"
Yi点的锚连,在设计上和施工上都能独立起应有作用。
(3)对于基坑外侧紧靠民房范围,为防止地下连续墙拼缝出现水上流失,可在墙体拼缝外侧增加旋喷止水措施,可预防墙体变形再次出现水上流失。
4结语
木案例以及类似案例表明,深基坑支护结构的角撑采用钢结构(钢斜撑,钢腰梁),由于节点受力较复杂,设计繁琐,图样繁多,施工难度大,现场操作环境差,操作质量难保证,检查监控难度大,因而成为事故频率相对较高、事故后果严重的“重大危险源”,必须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努力防止类似事故再出现。
建筑结构的破坏,很少因材料强度(抗压)原因发生事故,多数因整体坚固性和稳定性的缺失而引起()特别是在施工过程中,砖墙、独立砖柱砌至楼层高度,在梁板等水平结构未施工前,墙体和柱上端为自由端,经受不住水平推力作用,刚砌好的砖墙也曾被风刮倒、建筑结构由失稳引发重大事故,在屋顶工程施工中居多也由于结构计算大
多是从竖向静载考虑,对支撑体系的设计以标准图集构造要求为准,即使计算的假定也是脱离实际的,设计者难以预测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变故确保施工过程中结构稳定性的责任,很自然落在施工管理者的身上,如若缺少实践经验、责任心的疏漏,抱有侥幸心理,事故也就难以避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建筑工程 事故 分析 处理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