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年精校高中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检测:板块三专题十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2982230
- 上传时间:2022-10-01
- 格式:DOCX
- 页数:33
- 大小:61.88KB
2016-2017年精校高中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检测:板块三专题十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Word格式.docx
《2016-2017年精校高中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检测:板块三专题十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2017年精校高中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检测:板块三专题十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Word格式.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
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规律,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迷惑性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以偏概全
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重点关注:
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
表
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
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
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2.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
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
已经,曾经;
过去,现在,目前;
将要,尚未;
之前,之后等
3.因果混乱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
“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
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解题对策:
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4.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
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
一定,必将;
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5.主次颠倒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命题人设置陷阱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做此类题,要仔细审读原文,清楚哪些是主要一面的,哪些是次要一面的。
6.混淆是非:
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7.无中生有:
即原文无此信息
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
命题者故意在干扰项里设置原文没有的信息。
考生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择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8.混淆充分、必要条件
必要条件:
只有„„才 充分条件:
只要„„就
9.混淆程度深浅
在遇到涉及有程度深浅的选项时,一定要关注显示程度的副词,并与原文认真比照。
10.偷换概念(张冠李戴)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
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
同学们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用圈、点、画、批的方法标出,在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此外还要留心文中的代词的指代。
“这些”“那些”“这个”“那个”
“其”等词语,必须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结合语境判断。
特别注意,别让以下几点成为答题盲区:
(1)记住:
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
(2)记住:
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
(3)记住:
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选择。
(4)记住:
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
方法一、准确理解重要概念和句子
对概念的解释不准确或对错误的选项往往以偏概全,以描述、否定等语言解释概念内涵,或以无关信息混淆干扰。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要根据语境,弄清句子的语境意,有时还要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中心来判断句意。
【例】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当前,网络文学本身已经形成两个比较明显的分支,一个主要以专业文学网站为依托、以虚构性小说为主流,在商业运作介入之后,才华横溢的写手以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占据了各大文学网站的排行榜;
与此同时,以即时通信服务为依托、以非虚构性作品为主的一个分支。
后者已经随着短信、微博、微信等的应用而渗透到千家万户,图文并茂,甚至可以结合音频、视频,即写即发,是微叙事的好形式,满足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反映和传达着丰富的人情世态。
对内来说,当前的网络文学作者队伍以年轻的“数码土著”为主体,在运用新媒体讲述中国故事方面,有独特的能力与优势。
大量的网络文学作品不仅和传统民间故事有着天然联系,也具备密切结合当下城市生活、及时反映人们情感的特点,从而可以对现实发声,发挥自己的社会功能。
对外来说,依托于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网络文学,也是网络用户
和文学读者形成跨文化印象的一种重要途径。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其条件是相关文学作品所传达的社会经验、所表现的价值观念、所运用的创作技巧和民族元素通过传播能够为其他民族的读者所理解和共享。
网络文学的特色固然与“网络”本身的特性有关,更来自文学工作者、文学爱好者对网络的创造性应用。
运营商所提供的包括贴吧、博客、微博、微信等在内的服务是网络文学生成的起点,技术支持商所提供的各种网页制作软件是网络文学写作的辅助工具,是广大用户将它们变成了文学创作的手段,并借此表达自己的人文关怀。
在这一意义上,网络文学不应只是顺应网络平台的增值冲动、扩容冲动、营利冲动,而应当努力在平台上建设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
尽管网络文学更看好轰动效应、热点排行,但如果没有根性的文化作为基础,轰动效应很快就会被忘却,热点很快就会冷却。
显然,网络文学不能只是为轰动效应所左右,为小圈子所局限,为碎片所目眩,而要向着文体建构自觉努力。
(选自2014年5月3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下列对网络文学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顼是( )
A.网络文学以虚构性小说的微叙事形式,满足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关注。
B.网络文学是网络用户和文学读者之间形成跨文化印象的唯一重要途径。
C.网络文学不应只顺应网络平台的多种冲动,而要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
D.网络文学更看好轰动效应,因为它无需以深厚的传统文化作为基础。
解析:
A项,张冠李戴,“满足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关注”的应该是“以即时通信服务为依托、以非虚构性作品为主”的网络文学的第二个分支;
B项,说法绝对。
不是“唯一重要途径”,而是“一种重要途径”;
D项,强加因果,二者不是因果关系。
答案:
C
【技巧点拨】
对于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理解往往会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设置陷阱。
(1)张冠李戴:
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把甲的观点、发明、创造说成乙的。
(2)强加因果:
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3)以偏概全: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等。
从而使考生做出错误的判断。
【即时应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莫言还没有出名的时候,就被孙犁发现了。
孙犁从其文字里,感到了有趣的东西,便说了一些好话。
那是作家之间的特殊感受,在基本的情调上,他们确有相通的地方,或者说,在精神气质上,他们重叠的部分也是有的。
但莫言没有走孙犁那样的路,虽然同样写了乡土里迷人的存在,却把视野放在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在中国乡下的精神逻辑的叙写上,有别于同代人的文学。
莫言的文字里,有鲁迅的一丝影子,也有西方现代主义的元素。
由此,他的创作得以摆脱旧影的纠缠。
他对于历史记忆的梳理,有杂色的因素,从故土经验里升腾出另类的意象。
先前的乡下生活的作品
是单一的调子居多,除了田园气便是寂寞的苦气,多声部的大地的作品尚未出现。
自莫言走来,才有了轰鸣与绚烂的画面感和交响的流动。
这些在民国的文字中也有,但还是零星点点的存在。
莫言的规模和气象,已超过了民国许多作家,可以说是自成一路的摸索者。
而若是回想“文革”后30年间的文学,莫言的探索有意味深长的所在。
这个时期的文学一方面是回归“五四”,一方面是向西方学习。
莫言是二者兼得,择其所长而用之。
最初的时候,许多批评家对其并不认可。
如今读当年那些小说评论,当看出批评界的滞后。
莫言很早就意识到流行的文学理念的问题,认为文学本来可以有另类的表达。
他早期的小说就显示了一种从单一性进入复杂性的特点。
《白狗秋千架》《大风》《断手》《红高粱》《透明的红萝卜》等作品于混浊、零乱里依然有素朴的美。
那种对人性珍贵元素的点化,在维度上已与传统的乡土小说有别了。
他对恶的存在的描述,显得耐心和从容,以致让一些读者无法忍受。
不过,恰是这种对审美禁区的突围,一个辽阔的世界在他笔下诞生了。
《丰乳肥臀》《檀香刑》,就有诸多的醉笔,乡间的逍遥的史笔,催生了一部快意的交响。
这个特点在近年的《生死疲劳》里依然能够看到,一个亲近泥土而又远离泥土的莫言,给读者带来的是另一种审美的快意。
我以为,莫言的出人意料的笔触,是把时空浓缩在一个小的范围里。
中国社会本来一盘散沙,村民是分散居住者多。
莫言把战争、革命、城乡都臵于一个调色板里,浓缩了几代人的感受,差异性与对立性浑然于一体,这达到了一种多维文化记忆的效果。
中国的乡下,是空旷死寂者多,无数灵魂的不安与期待的焦虑都散失到历史的宏大书写的空间里了。
而莫言却把那些零散的灵魂召唤在同一个天底下,让其舞之蹈之,有了合唱的可能。
《红高粱》《金发婴儿》《酒国》等作
品中那些轰鸣的多声部的交响,表面上接近西方文学的某种情态,但实际上呈现出中国乡下的独特的精神逻辑。
(节选自孙郁《莫言:
中国文化隐秘
的书写者》,有删改)1.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莫言小说特点的一项是( )A.在作品中点化出人性珍贵的元素。
B.把时空浓缩在一个小的范围里。
C.在维度上与传统的乡土小说有别。
D.耐心而从容地描述恶的存在。
C项,以偏概全,在原文的第三段有“那种对人性珍贵元
素的点化,在维度上已与传统的乡土小说有别了。
”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在维度上有别于传统乡土小说,这是对其小说特点“在作品中点化出人性珍贵的元素”的解说,而不是莫言小说的特点。
2.下列对“一个亲近泥土而又远离泥土的莫言”含义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莫言对于历史记忆的梳理,有杂色的因素,从故土经验里升腾出另类的意象。
B.莫言很早就意识到了流行的文学理念的问题,他认为文学本来可以有另类的表达。
C.莫言把战争、革命、城乡都置于一个调色板里,差异性与对立性浑然于一体。
D.莫言在叙写乡土时,以诸多的醉笔、逍遥的史笔等呈现中国乡下独特的精神逻辑。
在原文的第3段有“《丰乳肥臀》„„ 这个特点在近年的
《生死疲劳》里依然能够看到,一个亲近泥土而又远离泥土的莫言”,所以不难推断“这个特点”前面所写的“诸多的醉笔,乡间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6-2017年精校高中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检测:板块三专题十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 2016 2017 年
链接地址:https://www.bdocx.com/doc/12982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