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整体感知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2980070
- 上传时间:2022-10-01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71.14KB
中考记叙文整体感知Word文档格式.docx
《中考记叙文整体感知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记叙文整体感知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叙述方式、写人特点)
3.难点
快速准确地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一、知识精讲:
(一)基础知识
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关于阅读的要求是: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这是针对所有文章的统一要求,当然也包括记叙文体的阅读。
对于记叙类文本的阅读,一直是中考的重要内容。
1.记叙文的定义
所谓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记叙文以叙述和描写为主,但往往兼有抒情和议论,是一种形式多样,写法灵活的文体,同时也是使用最广泛的文体。
记叙文包括的范围很广,日记、游记、传记、新闻、通讯、小说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2.记叙文的特点
记叙文的特点就是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
通过描述人物、时间及状物、写景来表达一定的中心。
3.记叙文的分类
(1)侧重写人记事的记叙文
以描绘人物、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为重点的记叙文称之为写人记事的记叙文。
此类记叙文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体分类,写人和叙事一般较难区分,常通过叙事表现人物,通过塑造人物表达主题。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此类文章较多,如写实类文章《背影》、《藤野先生》、《一面》等,文学类文章如小说《范进中举》、《故乡》、《孔乙己》等。
此类记叙文在写作时最常使用的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兼有抒情和议论,往往通过塑造生动可感的形象以表达作者的态度或观点,作者很少直接将自己的观点正面表达,而是通过读者的阅读体验、感悟而感受到。
(2)侧重状物抒情的记叙文
以状物为主,借象征抒发感情或表达看法,表现对人生、社会的态度或认识的记叙文。
如中学课本中的《春》、《白杨礼赞》、《海燕》等。
4.记叙的线索
序号
名称
特点
课例
1
人线法
将文中人物的见闻经历作为线索,此人物又称线索人物。
《孔乙己》、《祝福》中的“我”就是线索人物,文章围绕“我”的见闻展开故事。
2
事线法
围绕中心事件展开情节。
《皇帝的新装》一文以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这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展开情节。
3
物线法
围绕一件具体的事物展开叙述或情节。
《白杨礼赞》以白杨树为线索,讴歌了抗日军民的坚强不屈精神。
4
时线法
按照某件事件的时间进程安排文章内容。
《海燕》中以暴风雨的逐渐逼近为线索。
5
地线法
以地点的变换来展开记叙。
冰心《小橘灯》、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按照地点的转换来展开叙述。
6
情线法
围绕某种情况或以感情的变化作为组织材料的线索。
魏巍的《我的老师》以“回忆—依恋—思念”蔡老师为感情线索,叙述几件事情。
多数文章按单线索展开情节,也有不少文章具有双线索,如鲁迅先生的《药》,明线实写的是“老栓买药——小栓吃药——茶客谈药——母亲上坟”,暗线写的是革命者夏瑜因闹革命被杀,两线交接点是人血馒头。
一般来说,文章的线索有两个特点:
一是贯穿全文,它连接所有的材料,使材料成为一个整体;
二是线索往往有明显的文字标志,而且表示线索的文字会反复出现,有时是文章的标题,有时是一个词,还有时是一个句子。
5.记叙文结构的组合方式:
(1)纵式结构:
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时间推移顺序、作者认识的发展、事物(事理)展开的逻辑顺序等顺序组织材料,特点是各层次之间是延续与承接的先后关系。
(2)横式结构:
按空间转移顺序、事物(事理)的不同类别或不同方面、不同的人物或事件并列展开安排层次,特点是各层次之间是依次展开的并列关系。
(3)逻辑结构:
根据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去安排材料,这样的顺序就是逻辑结构,常见的有平列式、偏正式、层进式、因果式四种。
平列式
选用几个片段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中心,材料按性质分类
魏巍《我的老师》写回忆“我”与老师的七件事。
偏正式
文章由次要的内容引出主要部分,构成递进,从而突出主题
《藤野先生》一文先写东京“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引出写藤野先生的四个典型事件。
层进式
各层之间逐层深入
杨朔的《荔枝蜜》写对蜜蜂的感情逐渐变化的过程。
因果式
层次之间的关系互为因果,或由因及果,或由果及因。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三个事例,三个层次,即为由结果到原因来安排的。
松骨峰战斗、烈火中救朝鲜儿童是“行”,与记者谈话是“言”,表现思想基础。
(二)整体感知文本的方法
1.重视标题的作用
记叙文的标题主要有几种情况:
提示全文线索;
设置悬念,引起阅读兴趣;
一语双关;
表达作者情感;
揭示文章主旨精神;
概括文章内容或中心事件;
蕴含哲理,发人深思;
具有象征意义。
2.行文中的过渡、照应
(1)过渡:
一般用在文中几件并列的事情之间,或用在顺叙、插叙与倒叙互相转换时,或用在变换描写角度时。
过渡在段落之间主要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照应:
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后文又作必要的交代;
后面写到的,前文有所提示,这种安排叫做“照应”。
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三种:
①首尾照应,可概括全文、突出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严密;
②前后照应,即行文中互相照应,包括伏笔及其暗示内容的照应、某个细节或关键词句反复出现照应,可推动情节发展,使文章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主旨突出等;
③文题照应,即正文与标题相照应,作用是提示题意,加深读者对题目的理解。
3.文章材料详略
记叙文中的详写,从思想内容上看,是为了充实主要事件、表现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或品质、突出文章中心服务的;
从结构上看,可以使文章达到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效果。
(1)材料与中心的关系:
材料必须服务于中心,这是基本原则,能突出表现主题的详写,次之则略写,不能表现主题的则不写。
(2)次要材料(略写)的作用:
要结合对文章写作重点和中心所起作用作答。
①与写作重点相关、相似的内容要看所处位置。
在写作重点之前,主要是为了推动情节发展,引出文章重点,交待事情的来龙去脉;
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在写作重点之后,主要是为了丰富文章的写作内容,深化文章主旨。
②与写作重点相反、相对的内容主要看运用的手法,通常有对比、衬托(反衬)等,起突出、强调写作重点的作用。
4.划分、概括段落层次
(1)划分段落层次:
基本原则是要保持内容的单一性和完整性,注意写人记事的不同阶段或方面。
常用的划分方法有:
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划分;
按空间地点的转换划分;
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及阶段划分;
按人物变化或成长的阶段划分;
按描述内容的角度或记叙内容的变化划分;
按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
按逻辑关系(总分、并列、层进)划分。
特别要注意过渡段的划分:
若是上文的小结或点睛之笔,划归上段;
若为下文的引子或提示之笔,则划归下段。
(2)概括段落层次:
概括段意层意的要求是明确、简练、完整、连贯。
常用方法:
①摘句提取法:
提取文中的统领句、中心句、关键句等主要语句形成概括性句子;
②组合概括法:
组合文中的关键性语句(过渡句)或关键性词语(重复出现的,体现情节发展过程的,表示时间、地点变化的标志性词语等);
③在感知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答题时应分步分层概括,综合要点。
5.概括文章内容和情节
(1)概括主要内容:
要求是内容具体,要点全面,语言简明。
概括的方法主要有:
题目扩展法,对题目扩展充实;
要素归纳法,找出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并合理组织;
段意合并法,把每段的段意串联、合并;
摘录句段法,引用或整理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点题句、关键句、主旨句、重点段落中心句、警策句、议论抒情句;
取主舍次法,抓住重点段落、主要事件内容概括。
(2)概括部分内容或情节:
概括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概括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或概括人物的相关情节等。
6.分析人物形象要依据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来评价人物的性格特点、思想品质、精神特征。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抓住人物的身份特征,包括人物的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素;
把人物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抓住与人物相关的具体事件;
揣摩塑造人物的各种描写方法,特别是细节描写;
品析环境描写;
分析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行为表现、交互评价、情感态度;
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倾向。
7.体会作者或作品人物情感。
体会情感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抓带有明显感情色彩、心理描写、品质特征的词句;
抓抒情和议论;
抓主要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心理活动描写;
抓景物描写;
抓省略号、引号、问号、感叹号等标点符号的运用。
8.归纳文章主旨
(1)推断中心思想的方法:
①从文章标题入手,有的文章标题概括了文章中心,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从事件或情节入手,在概括各部分大意的基础上归纳中心,有时要联系时代背景;
③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有画龙点睛之效,能直接揭示中心;
④从人物描写入手,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境界,进而归纳中心;
⑤从反复出现的词句或暗示主题的关键词语入手,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⑥从作者对人物或事件的情感态度入手。
(2)归纳中心思想:
即从整体上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塑造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概括文章主题要注意上升到普遍性。
二、易错指津:
1.易犯错误:
(1)内容概括题。
解答这类试题时主要问题是“急功近利,没有耐心通读文本”。
往往习惯于“就题目,找答案”,总认为考试时还认真地阅读文本,会浪费考试时间。
所以,常常出现对问题的回答“挂一漏二,观点偏颇”现象。
(2)思路把握题。
这里所说的思路,即作者展开文章的过程。
同学们做此类题目容易犯的问题是思路不清,辨不清全文的行文脉络,颠倒次序,或者将局部思路误认为全文思路。
2.纠正方法
(1)提高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进行专门的训练,平时就要养成先通读文章然后再做题的习惯,在考试时,正确的做现代文阅读题的顺序是:
读标题——读文章(感知文本)——读题目(明确要求)——读文章(锁定范围)——组织答案(表述答题)。
一定要改掉不读文就做题,只读题目中要求的内容的习惯。
另外,在平时训练时,就要较好地掌握记叙文的一般内容及行文特点,培养先整体后局部,先把握大意后细致分析的习惯。
第三,在做完阅读题后还要进行反思,总结和体会记叙文考查的热点、重点、常考点,并进行规范答题训练。
掌握了以上三点,做整体感知类试题时就会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2)把握思路
把握记叙文的思路必须从线索入手,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是指贯穿全文组织材料的线索。
首先要理解记叙文选择线索的一般方法,养成快速辨认文章线索的能力;
其次,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或事件的来龙去脉,然后再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关系,弄清材料的有机联系,就能找到文章的线索。
譬如鲁迅先生的《社戏》,如果要理清其写作的思路,就必须认真阅读全文,接着要搞清楚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件事是怎么发生、发展的?
这件事最后的结局怎样?
然后,便可以概括出“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写作思路了。
例1【真题回放】
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①初二那年,我从家中那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中,看到了一幢幢高耸的大楼直插云霄,一座座盘旋的立交桥雄伟壮观,一辆接一辆的小汽车井然有序地穿梭不停,大街上的霓虹灯闪着诱人的光彩,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
②我目瞪口呆,原来城市是这样的美好啊!
③年少的我由此陷入了深深的忧伤。
④第二天,我质问父亲:
“你怎么不是城里人呢?
”我想,父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记叙文 整体 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