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江西中考二轮复习实验探究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2975514
- 上传时间:2022-10-01
- 格式:DOCX
- 页数:34
- 大小:479.12KB
届江西中考二轮复习实验探究Word下载.docx
《届江西中考二轮复习实验探究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江西中考二轮复习实验探究Word下载.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反思与评价】关于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双选)。
A.嗅盐中碳酸铵的质量分数表达式为:
×
100%
B.倒置漏斗可以增大吸收面积同时防止倒吸
C.可以用浓硫酸替代稀硫酸
D.停止加热后要通入一段时间空气,否则测定结果会偏小
掌握并能准确运用各物质或离子的检验方法,在保证不影响后面实验的情况下再逐步检验各种物质。
分析模型
步骤一:
通读题干,确定要探究的对象。
步骤二:
实验分析一:
①由实验现象“闻到较浓烈刺激性气味且试纸变蓝”和结论“嗅盐中含有NH4+”,可得出此实验是检验铵根离子,故用到的物质是碱,如氢氧化钙等;
②由实验操作“嗅盐中加入稀盐酸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与结论“嗅盐中含有CO32-”,可得出此实验的现象为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③据查阅资料可知氯化钙稀溶液与碳酸氢铵稀溶液不发生反应,而碳酸氢铵和盐酸反应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所以,由结论“嗅盐中盐类物质是碳酸铵”,可知实验现象是有白色沉淀产生,此实验是为了排除嗅盐中含有碳酸氢铵离子的可能性。
实验分析二:
由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反应原理。
步骤三:
反思与评价。
由反应原理可计算出嗅盐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倒置漏斗可以增大吸收面积同时防止倒吸;
如果用浓硫酸代替稀硫酸,浓硫酸会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从而导致测定结果偏大;
停止加热后要通入一段时间空气,使生成的NH3完全被稀硫酸吸收,否则测定结果会偏小。
1.(2016·
江西)央视频道《是真的吗?
》栏目中有一段视频:
将“锡纸”剪成一段两头宽中间窄的纸条,然后两头分别连接电池的正负极,观察到“锡纸”立即燃烧。
据此,小晟同学取某种“锡纸”进行了探究:
(1)“锡纸”燃烧的原因:
“锡纸”两端接入电池两极后造成短路致使“锡纸”燃烧,从燃烧的条件分析:
开始“锡纸”不燃烧但短路后却能燃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填“与氧气接触”或“温度达到着火点”)。
(2)探究“锡纸”中金属的成分:
“锡纸”中的金属是锡吗?
【查阅资料】①“锡纸”是锡箔或铝箔和纸黏合而成;
②锌粉是一种深灰色固体;
③锡(Sn)与酸或盐溶液反应生成+2价的锡盐。
【提出猜想】猜想Ⅰ:
“锡纸”中的金属是锡;
猜想Ⅱ:
“锡纸”中的金属是铝。
【进行实验】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与结论
取打磨后的“锡纸”片放入试管中,滴加氯化锌溶液
“锡纸”表面有深灰色固体析出
根据实验现象,结合金
属活动性顺序可知猜想
______(填“Ⅰ”或
“Ⅱ”)成立;
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讨论】①实验中打磨“锡纸”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②下列物质的溶液可以替代氯化锌溶液完成上述实验的是______(填序号)。
A.氯化铜 B.硝酸银C.硫酸钠D.硫酸亚铁
【拓展应用】电器短路会引起火灾,我们要严加防范。
如果电器着火应该采取的灭火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9·
上饶广丰区一模)实验室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
一瓶是碳酸钠溶液,另一瓶是氯化钠溶液。
为了鉴别它们,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先给两瓶溶液贴上标签A、B,然后分别取样进行实验。
请将横线部分填写完整:
所用试剂
或用品
现象
结论
方案1
稀硫酸
A中产生气泡,B中无明显现象
A是②________溶液,B是另一种溶液
方案2
澄清的
石灰水
①_________
__________
方案3
X
……
写出方案2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感悟】在鉴别物质时,要先分析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恰当的试剂,必须产生不同现象才能达到鉴别物质的目的。
【继续探究】为完成方案3,下列提供的试剂和用品中可以选用的有④________(填序号)。
A.酚酞溶液 B.pH试纸C.锌粒D.硝酸钡溶液
【拓展分析】小敏同学用方案2鉴别上述两种溶液:
将澄清石灰水分别滴入A、B溶液中,观察现象并得出结论后,将废液倒入废液缸中,静置后,则上层清液中一定含有的阴离子是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4·
江西)某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干电池中物质的成分,将电池剖开时闻到异味且发现有黑色物质。
【提出问题】为什么有异味?
黑色物质的成分是什么?
【网络搜索】干电池的成分有二氧化锰、铁粉及铵盐等物质。
【实验设计】同学们分别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Ⅰ.小婧取适量黑色物质与__________混合置于研钵内研磨,嗅到氨味,再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测,试纸变蓝,证明黑色物质中含有铵盐。
实验Ⅱ.小清用一种物理方法发现黑色物质中不含铁粉。
他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实验Ⅲ.小明将黑色物质加入适量的水中搅拌,静置后过滤,取滤渣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①取适量黑色滤渣装入试管中,再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________
有气体
生成
②立即向试管中___
_________________
木条复燃
该气体
是氧气
上述实验中产生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据此小明认为黑色物质中一定含有二氧化锰。
【交流讨论】大家对小明的结论提出了质疑。
(1)小莹认为若要证明黑色物质中一定含有二氧化锰,必须验证二氧化锰的质量和____________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
(2)小仪认为除了小莹考虑的因素外,另一个原因是氧化铜等黑色物质对过氧化氢分解也有催化作用。
【结论与反思】
(1)干电池中一定含有铵盐,可能含有二氧化锰,一定不含有铁粉。
(2)面对网络信息,我们要去伪存真,不应盲从。
4.某学习小组在帮助实验员整理化学试剂时发现了一瓶标签残缺的无色溶液(如图所示),经实验员分析可知原瓶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NaHCO3、NaOH、Na2CO3、NaCl中的一种,请你对该试剂作出猜想并进行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试剂是什么溶液?
【猜想与假设】
甲猜想:
NaHCO3溶液
乙猜想:
NaOH溶液
丙猜想:
Na2CO3溶液
丁猜想:
NaCl溶液
【查阅资料】上述四种物质的相关信息如下:
物质
NaHCO3
NaOH
Na2CO3
NaCl
常温下溶解度/g
9.6
109
21.5
36
常温下稀溶液的pH
9
13
11
7
【实验探究1】取瓶中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
【实验探究2】另取瓶中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产生气泡。
【实验分析】通过【实验探究1】可知________同学的猜想一定错误。
甲同学仔细分析四种物质的相关信息表后发现自己的猜想错误,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同学分析【实验探究2】并结合以上同学的实验结论,认为原瓶溶液是Na2CO3溶液。
【实验探究2】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质疑】乙认为以上同学分析有漏洞,需要进一步实验确定,于是又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探究3】在【实验探究1】试管中的红色溶液中滴加过量氯化钙溶液(中性),充分反应后,试管中溶液仍呈红色,但有白色沉淀产生。
【得出结论】通过【实验探究3】可证明这瓶试剂为________溶液,但已经部分变质。
【反思与拓展】学习小组反思了这瓶试剂因为________而变质,得出了该溶液正确的保存方法,若要除去该溶液变质部分所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
5.(2019·
荆州)现有一瓶无色溶液,溶质可能是KOH、K2CO3中的一种或两种,某兴趣小组对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①KOH与NaOH的化学性质相似,K2CO3与Na2CO3的化学性质相似;
②K2CO3溶液呈碱性,BaCl2溶液、CaCl2溶液、KCl溶液呈中性。
【实验探究】设计并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结论
(1)向盛有少量样品溶液的试管中加入过量CaCl2溶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肯定含有K2CO3
(2)将操作
(1)后的试管静置,再向上层清液中加入几滴酚酞溶液
酚酞溶液变红色
肯定含有______
【评价反思】①甲同学提出操作
(1)加入的CaCl2溶液必须过量,其目的是证明K2CO3存在的同时还要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乙同学提出操作
(1)在溶液较浓时,没有K2CO3也能产生相同现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建议改加过量的BaCl2溶液,BaCl2参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应用】KOH和K2CO3的混合溶液敞口久置后可能变成K2CO3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体操运动员在完成单杠、吊环项目时常用“镁粉”搓手,以起到防滑效果。
“镁粉”的成分是什么呢?
某实验小组对其成分展开了探究。
【提出猜想】
既然叫“镁粉”,成分可能与镁元素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有关。
猜想一:
金属镁
猜想二:
含镁元素的化合物
猜想三:
既有金属镁又有含镁元素的化合物
【查阅资料】
(1)“镁粉”加入稀盐酸中时,会全部溶解并产生大量气泡。
(2)“镁粉”的成分中含有碳酸镁。
【设计方案】小林同学依据上述猜想和资料,排除了__________(填“猜想一”“猜想二”或“猜想三”)的可能性。
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取少量样品,按照如图所示进行实验,观察到a试管中有气泡产生,b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c处____________________,得出猜想二是正确的。
写出a试管中发生反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西 中考 二轮 复习 实验 探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