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一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十有答案有解析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2969819
- 上传时间:2022-10-01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37.90KB
古代诗歌阅读一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十有答案有解析Word下载.docx
《古代诗歌阅读一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十有答案有解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阅读一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十有答案有解析Word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答:
【答案解析】
(1)C“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理解牵强。
须联的意思是到了黄昏,采标的伙伴渐渐稀少,山风吹拂着采桂者的衣服。
可见颈联没有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落日给他做件”也曲解了“日落伴将稀”的含意。
(2)
尾联写采樵者拄着轻便的手杖,放声歌唱,背着柴,向着炊烟袅袅的村庄从容归去,
表现了采樵者回家途中轻松愉快的心境。
【参考译文】
采樵人为了打柴进入深山,只见山林幽深,树木重重叠叠.桥梁崩塌了,只能靠横卧的树权来支撑,勉强可以通行.道路艰难险阻,山崖上垂下的长藤互相缠绕着,连接在一起,采樵人就攀着长藤通过险要之地.夕阳西下,采樵的同伴渐渐稀少,山风吹拂着身上的萝衣.采樵人拄着轻便的手杖.放声歌唱,望着平野的炊烟款款而归.
【诗歌鉴赏】
孟浩然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世俗,以隐士终老.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孟浩然的诗歌风格在这首诗中也有明显的体现.本诗写深山观采樵所见,含蓄地表达了隐居的幽趣.首联上句“采樵入深山”写的是采樵人,意思是说,樵夫打柴进入深山.下句采用顶针手法,“山深”连接上句的“深山”.“山深”以下三句写山林的古老幽深,道路的险阻难行.作者捕捉“桥崩”“卧槎”“垂藤”等生动形象入诗,写得很传神.通过对山深、树重、桥崩、路险的描写,表现了采樵劳动的艰辛.后四句写日暮时拄着手杖唱歌返回,渲染了萧然旷远的意境.太阳落山了,采樵的同伴渐渐变得稀少,山风吹拂,采樵人拄着手杖,放声歌唱,向着炊烟袅袅的村落满载而归,获得劳动成果之后的愉快心情溢于言表.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
(1)~
(2)题。
游南湖
梅文鼎
错水田间路,依山湖上村。
林岚风过静,鸡犬客来喧。
秋涨遥连汉,春船曲到门。
武陵何处觅,今信有桃源。
[注]1①南湖:
这里指安徽宣州郎溪交界处的南漪湖。
②林岚:
山林中的雾气。
③汉,银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整体上描写游览地南漪湖的环境特点,为后文抒发情感做了铺垫。
B首联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幅田野水路纵横、村落依山榜水的乡野风光图。
C.颔联写南漪湖在秋天涨水,茫无际涯;
春潮来袭时,人们可以把解撑到家门口。
D.这首诗前两联以写景为主,后两联以抒情为主,全诗层次分明,文气贯通。
(2)尾联化用典故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答案解析】
(1)D。
“后两联以抒情为主“理解错误,颈联是紧承前两联写景,尾联是在前三联的基础上抒情。
2、
尾联化用桃花源的典故,将南漪湖比作桃园胜景,
表达了作者
对南漪湖美好的自然风光与
和乐的生活氛围的喜爱、赞美之情。
二、边塞诗
3回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首秋轮台
岑参
异域阴山外,孤城雪海边。
秋来唯有雁,夏尽不闻蝉。
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膻。
轮台万里地,无事历三年。
[注]①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五年(756),作者已在轮台戍守三年。
首秋:
初秋,时值阴历七月,轮台:
地名,唐时隶属于北庭都护府。
唐朝在西域天山以北设立北庭都护府。
②毳(cui)幕:
毡账。
(1)下列对这首诗的贯析,不正确的项是()
A.诗歌标题交代了时令和地点,诗歌紧紧围绕标题行文,其中前三联描写了轮台的初秋景象。
B.首联从地点轮台落笔,上下两句在内容上互相补充,写轮台地处异域,在阴山之外,在雪海之边,是一座孤城。
C.颔联与标题、首联形成呼应,“秋来”和“夏尽“点明“首秋”,“唯有雁”呼应“异域”。
”不闻蝉”呼应“孤城”。
D,这首诗写景由远及近,层次分明,作者通过对首秋轮台的景物的描写,将自己的情感含蓄地表露出来。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C。
应是“唯有雁’呼应“孤城”,“不闻蝉"
呼应“异域”。
(2)
尾联上句写轮台距离中原有万里之遥,
突出了边塞之偏远;
下句写自己戍守边关已经三年,
突出了离乡之久。
尾联表达了
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
归去无期的无奈之情。
4.阅读下面两首朱诗,完成
(1)-
(2)题。
仆持节朔庭,自燕山向北。
都落以三分为率,南人居其二。
闻南使过,骈肩引颈,气哽不得语,但泣数行下,或以慨叹,仆每为挥涕惮见也。
因作《出、入塞》纪其事,用示有志节、悯国难者云。
入塞
曹勋
妾在靖康初,胡尘蒙京师。
城陷撞军入,掠去随胡儿。
忽闻南使过,羞顶羖羊皮。
立向最高处,图见汉官仪。
数日望回骑,荐致临风悲。
出塞
闻道南使归,路从城中去。
岂如车上瓶,犹挂归去路!
引首恐过尽,马疾忽无处。
吞声送百感,南望泪如雨。
注:
朔庭:
北方年族政权、这里指金国。
羖:
公羊。
荐:
再次。
车上瓶:
内盛油膏,供润滑车轴之用。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口
A这两首诗倩抒情主人公之口道出了当时被金人掳去的宋朝百姓的凄凉处境和思想状况,字里行间充溢着衷情。
B.第一首诗前四句交代抒情主人公的遭遇,其遭遇令人怜悯;
这四句也交代了金人侵袭宋朝,攻破都城,掳掠宋朝百姓的史实。
C.第一首诗中,打情主人公因身着金人装束而羞愧;
第二首诗中,抒情主人公因不能像车上的油瓶那样为国效力而羞愧。
D.被金人掳去的宋朝百姓希望宋朝朝廷能解救救他们.但当时金强宋弱,作为使者,作者面对这些百姓也只能“挥涕惮见”。
(2)这两首诗尾联都有一“望”字,这两个“望“字蕴含的情感何异同?
【答案解析】
(1)C第二首诗的第三、四句与使者车上的油瓶能随车返回南方,自己却不如油瓶这样幸运,依然沦落异地,没有表达羞愧之情。
可见“因不能像车上的油瓶那样为国效力而羞愧”理解错误。
(2)异:
第一首诗中的“望”字是盼望之意,
表现出抒情主人公渴望再次见到宋朝使者的迫切心情。
第二首诗中的“望”字是遥望之意,
表现出抒情主人公对宋朝使者的不舍之情和因宋朝使者归国而生的怅惘之情。
同:
这两个“望”字都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故国的思念和沦落异地、不得回归故国的无奈。
作者出使金国时,目睹被掳的宋朝百姓凄苦的生活状态,写下这两首诗,寄托了忧愤之情,两首诗都借被掳女子之口,表现被擄的宋朝百姓的羞愤之情、凄凉之况,《入塞》写被掳的宋朝百姓迎接南使(宋使)初入金国时的情状。
前四句交代女子的遭遇和时代背景,后面六句写被掳的宋朝百姓迎接宋使的情景和女子迎接宋使时的表现。
《出塞》写被掳的宋朝百姓送宋使归国的情状。
前两句写宋使归去的路径,第三、四句写女子羡慕车上的油瓶能够回归故国。
第五,六句与女子送宋使时的表现和宋使离开的情景,末两句写在宋使离去后,女子百感交集,悲伤落汨。
三、咏物咏史咏怀诗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崇胜寺后,有竹干余竿,独一根秀出,人呼为竹尊者,因赋诗
惠洪
高节长身老不枯,平生风骨自清癯。
爱君修竹为尊者,却笑寒松作大夫。
未见同参木上座,空余听法石於菟。
戏将秋色分斋钵,抹月批风得饱无?
[注]1尊者:
梵文Ars的意译,指德智兼备的僧人。
2寒松作大夫: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到泰山祭祀,下山时遇到暴风雨,在一棵松树休息,后来将那棵松树封为五大夫。
3听法石於菟:
佛经故事中有对石讲经的故事。
於菟,古代楚人称虎。
4抹月批风,细切谓之抹,薄切渭之批,指把月和风当菜肴,借以戏称文人贫穷无物待客。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中的“高节”既描写了竹子的外形,又说明竹子节操高尚。
B首联下句转而写作者自己、表明了作者一生洁身自好,坚守风骨的决心。
C.颈联上句将修竹比作木莲座上的佛,突出修竹与众不同。
D.尾联写如果将深绿的竹色分到斋钵里,不知能否饱人饥肠,委婉地赞美竹色。
(2)颔联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表达效果如何,请简要分析。
答
(1)B。
首联下句运用拟人的修种手法写修竹,表现了修竹独具风骨、外形清瘦的特点。
(2)①
比喻手法。
将修竹、寒松比喻成尊者、大夫,
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新颖性。
②
化用典故。
化用秦始皇封松树为五大夫的典故,
说明寒松沾染了尘俗气息,
同时丰富了诗歌的意境。
③
衬托、对比。
以沾染了尘俗气息的寒松衬托修竹风清骨峻的形象;
“爱”“笑”二字分别表明了作者对修竹、寒松的态度,
两种态度对比鲜明,
突出了作者对修竹高洁坚贞的品格的赞美之情。
这是一首赞美修竹的诗。
首联写修竹,形神兼备,既写竹子的外形颀长清峻,也赞美竹子的内在风骨。
颔联以寒松作陪衬,进一步赞美修竹风清骨峻。
颈联七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交代了竹林间有石头这一事实。
尾联说,如果把修竹的一片秋色——深綠的竹色分配到僧人的斋钵里,不知道这“抹月批风”的秀色能否饱他人饥肠。
言外之意,这修竹之秋色虽可悦目怡情,却不是真可餐,语言幽默。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完成
(1)~
(2)题。
感事
陈与义
丧乱那堪说,干戈竟未休。
公卿危左衽,江汉故东流。
风断黄龙府,云移白鹭洲。
云何舒国步,持底副君忧。
世事非难料,吾生本自浮。
菊花纷四野,作意为谁秋。
[注]①左衽:
夷狄的服饰。
②黄龙府:
辽国军事重镇。
北宋亡国以后,徽宗,钦宗为金人所捕.被因禁于此,③云:
紫云.指天子之气。
白鹭洲:
这里指扬州,
A.第一、二句交代当时的政治局势十分严峻,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那堪”强调国家发生的变故之大,“竟未”强调战争频仍。
B.第三句写公卿大夫化装为夷狄之民,纷纷逃散;
第四句写作者下定决心,要追随南宋朝廷,两相对比,突出了作者对南宋朝廷的耿耿忠心。
C.诗歌中的一些语言较为隐晦,如“风断黄龙府”一句交代徽宗、钦宗被金人被走后音讯全无;
用“云移白鹭洲”一句交代朝廷南渡之事。
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我”能用什么办法为国纾难,“我”能用什么办法为君分忧。
问句的使用强调了作者对当权者腐败无能的不满。
(2)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诗歌最后两句。
“问句的使用强调了作者对当权者腐败无能的不满”理解错误。
这两句表现作者面对现实无可奈何,问句的使用使作者的无奈之情倍增。
最后两句以乐景衬哀情。
四野菊花盛放,但因时势艰危,身世飘零,作者满心忧愁,无心观赏。
诗句以美好的秋景衬托作者忧愁之深。
标题中的“事”指靖康、建炎以来的丧乱事变,诸如汴京被占,徽钦二帝被掳,高宗南渡,以及公卿大夫窜逃等。
第一二句写自从靖康丧亡离乱以来,国事扰攘,国土日蹙,不忍言说;
而战争频仍,没到止息的时候。
第三句写公卿大夫害怕被金人掳去,化装为与夷狄之民,纷纷逃散。
第四句写作者自己决心像长江、汉水朝宗于海一样,追随建在东南的南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 诗歌 阅读 全国 100 名校 单元测试 示范 卷十有 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