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总结.docx
- 文档编号:1295505
- 上传时间:2022-10-20
- 格式:DOCX
- 页数:4
- 大小:20.47KB
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总结.docx
《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总结.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总结
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总结
行为规范,是社会群体或个人在参与社会活动中所遵循的规则、准则的总称,是社会认可和人们普遍接受的具有一般约束力的行为标准。
习惯:
是人在一定情境中通过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较为固定的、自动化的个人行为方式。
依据习惯对于人的价值和作用,可以分为良好习惯和不良习惯。
按照习惯的性质和层次水平,可以分为动作性习惯和智慧性习惯。
依照人们日常活动的领域,可以分为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工作习惯、交往习惯等。
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要想改正某种不良习惯,也常常需要一段时间。
根据研究发现,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
所以一个观念如果被别人或者自己验证了21天以上,它一事实上会变成你的信念。
习惯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头1—7天左右,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需要十分刻意的去改变,而你也会觉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
第二阶段是7—21天左右,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但是一不留意,又会回到从前,第三阶段是21—90天左右,这个阶段的特征是“不经意、自然”其实这就是习惯,这一阶段称为“习惯的稳定期”。
一旦跨入这个阶段,你就已经完成了自我改造,这个习惯已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就会自然而然地不停地为你“效劳”
1.培养小学生基本的良好行为习惯。
确定小学阶段最适合培养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做人、做事、学习基本习惯;
2.探索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新途径,形成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有效策略;
3.探索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预防及矫正方法,为学校及家庭教育提供帮助;
4.通过研究,细化各年段的德育目标,有效解决目前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教育目标层次混乱、教育内容选择随意、方法途径单一、教育实效性不高等问题。
良好的习惯对人一生的影响深远,所以要高度重视它。
小学生太小就像一张白纸,纯洁天真,可塑性强,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
我们教师以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对他们加以合理、正确的引导和训练,抓反复,反复抓,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很快就适应了,并逐渐形成正确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已经成为学生热爱的校园、学园、花园、乐园,一个个“小绅士”、“小天使”在优雅的校园里快乐的生活学习。
显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学生各种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形成,特别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促进了和谐校园的建设。
并将内化为自身素质,从而受益终生。
我们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条策略:
一、习惯养成,从细小抓起。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关于德育教育根本任务的基本阐述通过天天求知,日日求真,成为大写的人、高尚的人、“四会”的人,成为真人。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
不少学生随地吐痰、随手乱扔,乱写乱画。
回到家里依靠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因此,养成教育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需要从学生小节的养成教育抓起。
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地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齐,佩戴好红领巾……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是实实在在的素质基础。
二、要抓好行为训练。
养成教育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
要抓好学生行为的训练,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方面,我注重落实三个字,即:
细,实,勤。
一细,细心,细致。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注重言传身教,用细节教育学生、用细节感染学生。
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如要求学生不迟到,自己首先不迟到;要求学生写好字,自己就认真板书。
同时注重发现学生个体哪怕偶尔一见的好的行为表现,尤其是那些经常有不良行为表现的学生,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二实,具体,实在。
行为习惯的教育要反复抓,抓反复,真正做到落实。
作为一名老师,要密切配合学校要求,抓住契机,进行扎实的训练,才会卓有成效。
三勤,即勤动眼、口、手、脚、脑。
多进行观察、总结、指导首先要强调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
有些教师对学生不良习惯矫正一次不成,二次仍收效不佳,便灰心无辄了。
岂不知矫正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的过程是痉的过程。
坚持才能胜利,持
久才有收获。
如学生做作业动作慢,坐姿不正,由于这个坏习惯是久而久之养成的,你要一下子让他改正,是不可能的,只有经过一段长时间的训练才会有成效。
三、学校和家庭要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模式。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的优化对培养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
有很多家长反映:
“孩子在家里不做作业,整天看电视,每天晚上不按时睡觉,学习用品到处扔……,希望老师严格教育。
”难道家长把子女送到学校,就可以放手,一点责任也没有吗?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家庭和学校是孩子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家庭的教育和学校的教育需要相互配合,在家长会中,同家长共同交流:
总结出家长教育孩子方面的误区:
放任不管。
以工作紧张、时间少等借口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不闻不问,孩子养成了坏习惯也毫无察觉,当发现时要改正已经很困难了。
溺爱任性。
从小就对孩子过分疼爱,百依百顺,等到发现孩子已经形成懒惰、自私等坏习惯时却难以挽回。
诉诸暴力。
对于犯错的孩子,不进行说服教育,企图用“打”的方式解决问题,往往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使问题变得更糟。
不坚持原则。
对于与孩子一起制定的规则不够严肃,朝令夕改,孩子稍有不适就一味的姑息让步,最终使孩子的坏习惯一发而不可收拾。
所以要家长与教师一起才能更好地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
乌申斯基有这样一句名言:
“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
”此言道出了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
早在古代就有“养习于童蒙”的思想,主张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须从小抓起。
孔子提出的“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论述,对儿童的养成教育产生了经久不衰的影响。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
“什么是教育?
简单地说就是养成教育。
”可见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也是教育的“质”的指标。
抓好养成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因此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促进其终生发展。
1、孔子提出: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对后世养成教育产生了长远的影响;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阐有“习子童蒙,圣功也”的论点,进一步主张把养成教育作为儿童德育的有效途径。
2、叶圣陶先生认为:
“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指出:
“教育一个人要从小就注意,讲话怎样讲,批评怎样批评,做人的态度,对人的礼貌,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小养成。
一种习惯之养成,莫不由‘渐’而来,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管孩子一辈子的教育。
”
3.斯金纳《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认为:
“行为的产生并持续恒久,是在‘刺激---反应’发生之后的强化而造成的。
”这就意味着良好的习惯养成有赖于持续不断地接受外界的行为刺激强化。
行动研究,唤醒学生责任意识,激发学生责任情感,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提高老师的认识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水平。
善于积累资料,总结经验,探索可实践操作学生自我、家庭、集体责任感的培养途径、方法,提炼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终极目标、载
体及内容,使之成为高素质的新世纪人才。
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乃至学生本人长期的训练与体验,使学生在思想素质、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生存能力等方面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品德行为定势,进而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探索在新形势下实用的良好习惯的实施策略,并形成一套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校本教材,一本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精选,以指导、推动学校全面工作,提升办学品位。
学生能形成并表现出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能在真实的、反复的“践行-体验”中领悟、掌握行为规范,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发展道德能力。
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促进每个受教育者全面主动发展,促进每个受教育者人格与个性的养成。
有一位教育专家曾有过这样的论述:
“你在孩子的心灵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你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你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
”可见,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孩子的一生是多么的重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
“对小学生重点是规范其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
青少年是我们未来事业的接班人。
他们的道德素质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国民的道德水平。
而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让青少年学生在成长过
程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习惯。
因此,坚持从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入手,不仅有利于克服长期以来德育工作中追求“高、大、全”的弊端,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而且对推进素质教育,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都具有重要意义。
抓好养成教育,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就我国目前小学教育的实际看,在德育中,不仅忽视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这方面的教育也是不规范的。
培养少年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既有利于克服我国长期以来在少年儿童德育中追求“高、大、全”的弊端,又有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如果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为宗旨,树立人性化、生活化的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理念;坚持科学的习惯养成教育原则;选用务实的、具有童趣的,学生生活必须的、符合社会公德标准的基础性,普及性的习惯作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创造性地利用“活动、环境、童谣、课堂”四大载体;科学统整校内育人合力;合理发挥评价机制的激励功能;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学校生活中,社会生活中,自然环境中,反复“践行-体验”做人、做事、学习等良好习惯的规范行为标准,就能将在生活中的亲历体验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积淀、转化为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我们所说的: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是指小学生在做人、做事、学习三大方面良好习惯的养成。
做人方面,强调的核心理念是:
“尊老孝亲”,其具体表现为“明礼诚信”、“孝敬长辈,学会感恩”;做事方面,强调的核心理念是:
“遵守规则”,其具体表现为:
“遵规守纪,善于合作,学会自理”;学习方面,强调的核心理念是:
“主动探究”,其具体表现为阅读“四到”、书写规范、善于思考(以下姑且简称为“三面九点”)。
我们所说的: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是指小学生在做人、做事、学习三大方面良好习惯的养成。
做人方面,强调的核心理念是:
“尊老孝亲”,其具体表现为“明礼诚信”、“孝敬长辈,学会感恩”;做事方面,强调的核心理念是:
“遵守规则”,其具体表现为:
“遵规守纪,善于合作,学会自理”;学习方面,强调的核心理念是:
“主动探究”,其具体表现为阅读“四到”、书写规范、善于思考(以下姑且简称为“三面九点”)。
如果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为宗旨,树立人性化、生活化的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理念;坚持科学的习惯养成教育原则;选用务实的、具有童趣的,学生生活必须的、符合社会公德标准的基础性,普及性的习惯作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创造性地利用“活动、环境、童谣、课堂”四大载体;科学统整校内育人合力;合理发挥评价机制的激励功能;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学校生活中,社会生活中,自然环境中,反复“践行-体验”做人、做事、学习等良好习惯的规
范行为标准,就能将在生活中的亲历体验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积淀、转化为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是从教育现状来看,有研究的必要。
德育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问鼎当今之中小学德育,教育目标与效果之间的巨大反差并没有因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而缩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行为规范 养成 教育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