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学习《屈原列传》教案1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2955019
- 上传时间:2022-10-01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1.08KB
知识学习《屈原列传》教案1Word格式.docx
《知识学习《屈原列传》教案1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学习《屈原列传》教案1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①楚之同姓:
屈原的祖先屈暇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
(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二)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按: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有两种理解。
《教学参考书》的译文是:
“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屈平不赞同”。
与课文注释相左。
依教材对“夺”、“与”的注释,应译作:
“上官大夫看见了想抢过去(看),屈原不给。
”
“因谗之日:
‘……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资料认为,“曰”、“以为”重复,疑有衍文,此说似不妥。
如重新标点,作“……平伐其功,曰:
‘(王)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理解,文辞便可贯通。
联系上下文,可补出“以为”前省略的主词。
(三)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馆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
四句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这四个主谓短语都是“疾”的宾语。
(四)第3小段包括几层?
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
分两层。
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第一句记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下几句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优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
第二层第一、二句“上称帝喾……靡不毕见”记叙(概述)幅规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价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的高贵品质。
(五)词语提示:
(1)“齐与楚从亲”:
从:
同“纵”,合纵。
亲:
亲善。
(2)“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又因厚币”后省略动词“赂”。
“而”后省略主语(靳尚)。
“于……郑袖”:
在郑袖面前,状语后置。
(3)“秦,虎狼之国”:
虎狼,像虎狼一样,名词作状语。
(4)“奈何绝秦欢”:
欢:
友好。
(5)“亡走赵,赵不内”:
亡:
逃亡。
走:
跑,现代的“跑”古代称“走”;
现代的“走”古代称“行”。
内:
同“纳”,接纳,收留。
(6)“复之秦”:
之:
动词,到。
(7)“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眷:
眷恋。
顾:
念。
眷顾:
眷念。
系心:
挂念。
反:
同“返”。
冀幸:
侥幸希望:
“一悟”的“一”:
副词,一旦,一经。
“一改”的“一”:
副词,都,全部。
这句话的意思是:
虽然流放在外,(仍)眷念楚国,惦记着怀王,不忘要回(朝廷中)来,盼望怀王一旦醒悟,风气全都改变。
(8)“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他保全君王振兴国家而想把不利局面改变过来。
(9)“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无:
无论。
自为。
自佐:
既为自,佐自,宾语前置。
(六)本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1)思想内容:
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攸攸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
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细、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
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2)写作特色:
和从《史记》中选入中学课本的其它几篇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救赵》、《毛遂自荐》)相比,本文的特色是:
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②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
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
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价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
议中有情、直抒胸臆。
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
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检查预习情况,导入新课。
做法:
指名学生朗读1、2自然段,说说自己的段落划分情况和本文写法上的主要特点,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然后作如下导语: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
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有《离骚》、《九章》、机规、《天问》、《招魂》等,我们曾读过他《九章》中的一篇:
《涉江》。
从《涉江》里,我们知道他即使在晚年放逐到沉湘蛮荒之地,也仍在关心楚国的朝政,眷恋祖国,仍然在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节操,宁死也不与朝中的佞臣同流合污。
这种崇高的爱国精神和端方正直的品格,两千多年来曾经影响我国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
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史记》中的崛原列传》,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
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
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鲁迅曾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篇传记就能体现这一特色,今天我们研读这篇课文,在写作方面,应充分注意这一特点。
(二)说明本文是史传“变体”,明确研读方法。
仍从检查预习入手,指名学生说说这篇史传文与我们学过的《廉蔺列传》、《信陵君列传》、《鸿门宴》、《毛遂自荐》等篇在写法上有何显著区别,为什么有这种区别,然后教师作如下点拨、提示。
关于史传“变体”:
这篇史传的显著特点,就是它不像其他史传文那样,“寓论断于叙事”,而是“以议论行叙事”(明茅坤语),所以前人说它是“太史公变调”,即史传中偶然出现的一种“变体”。
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
历来一般认为,是由于司马迁为了便于寄寓自己个人的“政治幽愤”。
但主要原因恐怕还不在这里,而在于先秦文献中有关屈原事迹的记载本来很少,特别是秦始皇燔毁六国典籍后,有关屈原的记载,更几乎是荡然无存,要凭史料来写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是不可能的。
这只要从这篇传记所写屈原的事迹,不过片鳞断爪,仅够勾画他一生大体轮廓就可看出来。
所幸的是屈原的作品却流传下来了,可以充分运用它来写出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
这就是这篇列传为什么要采用“以议论行叙事”的“变调”写法的根本原因。
也可以说,这篇的基本写作特点,是以粗笔写“形”,以工笔写“心”,研读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特点。
关于研读方法: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学习这篇列传,不能采用一般学法,要把精力用在议论部分,即把评介《离骚》、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与渔父对话三处作为研读重点,看作者怎样通过这三处议论,揭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
至于记叙部分,弄懂若干难句,能够疏通文意,理清行文脉络就够了。
此外,这是我们中学阶段最后讲读史传文,学完以后,还要抽出一些时间来归纳、拓展一些史传文知识。
(三)逐段解释难句,编写内容提纲。
这一步骤的目的,是疏通全文,了解屈原的事迹,为重点研读议论段作铺垫。
为了赢得教学速度,议论节段可暂时摆下。
具体步骤是先与学生一道分好大段,然后按大段,在朗读的基础上解释难句,理请行文思路,编出内容纲要。
在这个过程中,应相机提些问题,但问与答都应力求简明。
.关于第一大段。
(1)难句解释:
“屈原者,名干,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让学生明确:
在先秦,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分支有因封地得氏的,有因先祖的滋号得氏的。
楚国王族姓举(m?
),屈原先祖暇,因受封于屈地得氏。
“左徒”,在楚国是一种仅次于“令尹”(宰相)的官职,多由王室亲族充任。
后文“三间大夫”,是一种掌管屈、景、昭三氏事务的官职,屈原也曾充任。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本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压之,屈乎不与。
上官大夫公然要抢夺屈原所写宪令草稿,在情理上说不能,因此郭沫若提出一种别解:
“夺”,作“改动”解;
“与”,作“同意”解。
按:
这样解释很合理。
一方面,它符合古代“夺”、“与”的常用义之一;
另一方面它反映了屈原所作“宪令”具有改革的进步意义,触犯了上官大夫等守旧官僚的利益,所以他们要篡改。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
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用了“曰”,又用“以为”,语意欠顺通。
历来研究者认为这两个词,必有一个是衍文,即因传抄错误产生的多余的词语。
(2)行文思路:
提问:
这一大段写了哪几件事?
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点拨:
一共写了三件事,揭示屈原的政治才能。
端方正直的品格,和因谗见流的缘由,预示楚国的国事将不可为。
板书:
因才能卓越重用
写屈原初次被疏
因上官进谗被疏远
“谗”、“硫”、幽怨,统率全文纲领
因忧愁幽思作《离骚》
2.关于第二大段。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市委质事楚……”
让学生明确:
“佯”,假装;
“去”,离开,“厚市委质”,课文注释没说清楚,“厚市”,是指丰厚的礼物,“市”,礼物。
“委质”,前人研究是指另再呈献信物,古代别国重臣投靠新主,“必先书名于策(竹简),委死之质于君,然后为臣,示必死节也”。
“委”,呈献;
“质”通“蛰”,但作信物解。
这种信物,不是礼物所能代替的。
“张仪闻,乃曰:
‘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
“以”,。
介词,用、凭的意思;
“当”,抵得上;
“往如楚”,“往”,去;
“如楚”,到楚国去。
句意谓:
凭我一个张仪就可抵换汉中地,请让我离开秦国,到楚国去。
“如楚,又因厚市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要注意“因”是介词,凭借;
“用事者”。
“臣”,均为“靳尚”的同位语;
“于……郑袖”是状语后置,即向怀王宠姬郑袖说假话:
设“诡辩”的主语是靳尚。
据被记》中《张仪列传》的记载,张仪一到楚国,怀王就把他囚禁起来,靳尚对郑袖的诡辩是:
“子亦知子之贱于王乎?
”“秦王甚爱张仪,而必欲出之。
今将以上庸之地赔楚,以美人聘楚,以宫中善歌诓者为媵。
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而夫人斥矣。
这一大段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屈原本人的事迹写得很少,主要是穿插一大篇怀王受骗,以致最终客死于秦的史实,为什么?
写了三方面的内容:
怀王受骗,至死不悟;
屈原被放,仍关心朝政,系必怀王;
顷襄王接受谗言,怒“迁”屈原。
穿插这么一大段史实,而这些史实,都是在屈原“既细”以后发生的,这就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
另一方面也意在揭示楚王父子均昏馈腐朽,当朝重臣多贪婪鄙陋,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必然不见穿于朝廷,所以最后终于自沉泪罗。
写怀王屡受秦骗,至死不悟
写屈原由见
绌到见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屈原列传 知识 学习 屈原 列传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