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鉴赏炼字题.docx
- 文档编号:1293889
- 上传时间:2022-10-20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31.36KB
高考古诗鉴赏炼字题.docx
《高考古诗鉴赏炼字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古诗鉴赏炼字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古诗鉴赏炼字题
高考古诗鉴赏炼字题
古典诗文
2014-03-190802
5d56b7b40102ei70
高考古诗鉴赏炼字题
一、【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8分)
骤 雨【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西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1)第三、四句“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请结合诗句简析。
(2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
(3分)
(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
(3分)
【答】
(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
“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2)“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
“山又绿”写出了雨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3)不好。
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
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的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
好。
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色(意境)。
赏析王维,字摩诘,唐朝著名山水田园诗人。
他少年得志,即进入官场,诗歌也早就享有盛誉。
早年颇有远大抱负,显得英气逼人。
中年后因官场倾轧,灰心失意,经安禄山之乱后,思想更加消沉,欲求归隐而不可得,便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退朝之后,焚香烛坐,以诵禅为事。
”(《旧唐书?
王维传》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后,每日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自得其乐。
晚年则沉湎在寂静的禅境。
诗题《过香积寺》,是访问,探望香积寺。
既是去访香积寺,却有着一“不知”,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的情趣。
正因“不知”,所以要去寻找,行不数里,便来到云雾缭绕的山峰之下。
诗人表面写云峰,实则映衬香积寺的幽邃深远。
二、三两联,写诗人在山中的所见所闻。
先看三、四句,古木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忽然耳边传来隐隐的钟声,这钟声没有冲淡环境的幽静,反而增添了几份“鸟鸣山更幽”的僻静。
但这钟声又是从哪儿传来的呢?
“何处”一词,巧妙的写出了诗人寻觅知音的急切心情。
第四联。
经过苦苦搜寻,诗人在天快黑时终于找到了香积寺,看到了寺前的“空潭”。
这里的“空”,正如“空山新雨后”的“空”,不能理解为一无所有,而含有宁静幽寂的意思。
诗人面对“空潭”。
不由想起一则佛教故事,在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有一毒龙,屡屡伤害百姓。
佛门高僧以无边佛法降服了毒龙,还百姓一方平安。
诗人运用这个典故,不是为了卖弄学说,哗众取宠,而有其深刻的用意,那就是宣扬佛法无边,佛法万能的观念。
王维的诗,不只是“诗中有画”,而且往往是“诗中有道”,这点在他晚年的诗歌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这首诗就是以他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境,描绘出山林古寺的幽静迷人,从而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
全诗采用由远及近,由景入情的写法,从“入云峰”到“空潭曲”,逐步接近香积寺,最后吐露“安禅制毒龙”的情思。
这中间过度浑然天成,不露一丝刻意的痕迹。
从这个角度讲,本诗不愧是王维山水诗的典范作品,难怪受到命题人的青睐,把它选为高考试题古诗鉴赏的阅读材料。
三、(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
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
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②。
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
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3分)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4分)
【答案】1、答案一隔,隔断、阻隔之意。
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
同时,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
一语双关,增强了对江东思念之情。
答案二①(客观)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②(主观)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
答案三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几回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
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寻得大雁传信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
2、答案一上片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
抒发不忍离去之愁。
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
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答案二整首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相思之情。
词的下片写抒情主人公灯前写信的细节,是实写;写抒情主人公“写了书”又“没人传”,“寻得雁”又“秋将暮”的内心活动,是虚写。
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把一个至情至性的抒情主人公哀婉复杂的心理刻画得细腻感人。
答案三整首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相思之情。
词的上片写抒情主人公伫立“西头”,隔着“江水”“烟树”远眺“江东路”的情形,是实写;“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是虚写,现实生活中无法与亲人团聚,便希望通过梦境来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样的愿望似乎可以冲破时空、跨越大江。
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刻画了一个望眼欲穿、至情至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四、四川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2分)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
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6分)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答案】
1、“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解析考查“炼字”,提问方式某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生动)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
请作简要赏析。
提问变式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某句中的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
为什么?
3、甲诗中的某个词与乙诗中的某个词,哪个更好?
为什么?
请简要赏析。
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该字,或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简要分析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什么感情。
炼字(用词巧妙),风格特色,意境。
“炼字”多炼动词和形容词,可以炼数词,也可以炼特殊词,还可以活用词语。
2、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解析赏析“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答题步骤表达技巧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第三步,指出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思想感情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
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赏析】创作背景六十八岁的放翁,罢归山阴故里已经四年。
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
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
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两首诗。
这里选了其中一首。
内容评析诗一开始劈空而来,气象森严。
山河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
但大好河山,陷于敌手,怎能不使人感到无比愤慨!
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工整。
“遗民泪尽胡尘里”的“尽”字,更含无限酸辛。
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怎能不尽?
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
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
结句“南望王师又一年”,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
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
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
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
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
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
正如他的《示子遹》所追忆的“中年始少悟,渐欲窥宏大”;《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所自述的“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浩气吐虹霓,壮怀郁云霞,自然不是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虫小技者能望及了。
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
“河”,指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岳,指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等立地擎天的峰柱。
巍巍高山,上接青冥;滔滔大河,奔流入海。
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
然而,如此的山河,如此的人民,却长期以来沦陷在金朝贵族铁蹄蹂躏之下,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
“泪尽”一词,千回万转,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企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
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
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
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叹!
后一层意思,在诗中虽未明言点破,强烈的批判精神则跃然可见。
五、(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7分)
好事近①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
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
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本词写于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4分)
2、简析下片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3分)
【答案】1、“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
“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蘋、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
2、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六、(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
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
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古诗 鉴赏 炼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