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D.doc
- 文档编号:1293829
- 上传时间:2022-10-20
- 格式:DOC
- 页数:5
- 大小:72KB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D.doc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D.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D.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新青年》
2.“人的文学”
3.文学研究会
4.创造社
5.新月社
6.语丝社
7.学衡派
8.甲寅派
9.文协
10.战国策派
11.《野草》
12.《朝花夕拾》
13.《阿Q正传》
14.“精神胜法”
15.《女神》
16.《星空》
17.《前茅》
18.《恢复》
19.《虎符》
20.《漂流三部曲》
21.《落叶》
22.“语丝文体”
23.“新格律诗派”
24.象征诗派
25.新月社
26.《铁鱼的鳃》
27.《繁星》和《春水》
28.《死水》
29.《桃园》
30.周作人
31.许地山
32.朱自清
33.李金发
34.《野蔷薇》
35.方罗兰
36.《虹》
37.胡国光
38.章秋柳
39.《风景谈》
40.《白杨礼赞》
41.《二马》
42.《鼓书艺人》
43.《老张的哲学》
44.《赵子曰》
45.《爱情三部曲》
46.《憩园》
47.《激流三部曲》
48.《还魂草》
49.沈从文
50.“京派”小说
51.《原野》
52.《蜕变》
53.陈白露
54.周萍
55.愫方
56.方达生
57.中国诗歌会
58.新感觉派小说
59.国防戏剧运动
60.“汉园三诗人”
61.“现代派”诗歌
62.《丽人行》
63.《虎符》
64.殷夫
65.丰子恺
66.何其芳
67.沦陷区文学
68.街头诗
69.《心防》
70.《升官图》
71.路翎
72.《高干大》
73.《吕梁英雄传》
74.《新儿女英雄传》
75.《邪不压正》
76.《赵巧儿》
77.《白毛女》
5
1.《新青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
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
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
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
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
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2.“人的文学”:
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
在另一篇文章《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了“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3.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沈雁冰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
其主要理论家沈雁冰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叶圣陶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为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
4.创造社:
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团体之一,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
创造社的文学主张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非常强调文学是作家的自我表现,同时,他们又极力反对社会黑暗。
创造社的主要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重在抒发个人感情,表现自己个性,如郭沫若的诗集《前茅》、郁达夫的《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等都以浓重的主观抒情色彩、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而成为创造社的代表作品。
5.新月社:
新月社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移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周刊。
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
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出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
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
6.语丝社:
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刊。
《语丝》创刊于1924年11月,1930年3月停刊,语丝社随之消散。
《语丝》主要撰稿人有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
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
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
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7.学衡派:
学衡派得名于1922年1月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主要成员有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他们既是欧美留学生,又是大学教授。
他们以《学衡》为阵地,打着“学贯中西”旗号,提倡尊孔读经、复古倒退,攻击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和开始在中国传播的马列主义。
1933年,《学衡》停刊。
8.甲寅派:
甲寅派得名于《甲寅》杂志。
1925年《甲寅》在北京复刊后,成为章士钊等宣传复古思想,反对白话文,为镇压进步学生运动制造舆论,维护反动军阀统治,抨击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至此,白话与文言之争以白话文的胜利而告终。
9.文协: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简称,1938年3月成立于武汉,是抗日战争期间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发起人包括全国文艺界各方面的代表近百人,理事会推举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
“文协”还提出了“文章入伍”的口号,对鼓励作家深入现实生和实际斗争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文协”的会刊《抗战文艺》是贯通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唯一的刊物,它对推进抗战文艺运动促进抗战文艺创作的繁荣,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10.战国策派:
该派是1940年前后出现国统区的一个颂扬国民党统治、宣传法西斯主义文艺派别,因出版《战国策》杂志和在《大公报》开辟演说,鼓吹强权政治。
在文学上他们力图使文学恭恭敬敬地为国民党法西斯政治服务,并把文学纳入表现恐怖的特务文学和表现狂欢的色情文学的轨道。
陈铨的话剧《野玫瑰》是其创作的标本。
11.《野草》:
现代散文诗开先河之作。
创作于1923年至1926年间。
1927年7月由北平北新书局作为“乌合丛书”之一出版。
共收鲁迅散文诗23篇,其中包括《秋夜》、《影的告别》、《墓志铭》等广为人知的篇章。
《野草》的情感内涵主要通过是的意象与气质表现出来。
大量运用象征、梦境和幻觉自然联系,语言具有是一样的跳跃性的音乐感。
《野草》的基本内容集中体现了作者的理想和现实的冲突,表达了作者面对重重困惑坚持探索前行的顽强意志,以及渴求摆脱旧的思想束缚,寻找到新的思想武器的迫切心情。
12.《朝花夕拾》:
叙事散文集,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原名《旧事重提》,1927年5月编定成书时改为《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中的文章主要回忆了作者青少年时代的生命片断,表达了对亲友老师的深切怀念,并且在对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面貌的广泛描写中,抒发了对封建制度和黑暗社会现实的愤激之情。
在艺术上显示了一种明朗朴素、刚健清新、亲切自然的风格特色。
以深情、平易和舒展的笔触描绘作者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片断,用逼真传神的白描笔法,塑造刻画了许多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具有传记文学的基本特点。
13.《阿Q正传》:
鲁迅最有影响的小说代表作,也是鲁迅唯一的中篇小说,1921年12月在《晨报副刊》上连载发表。
作品成功塑造了阿Q这个不朽的典型形象,通过描写阿Q的性格,高度集中的概括了民族的病态和国民的劣根性,显示了鲁迅“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独特的典型化艺术手法。
无论在思想内涵还是在艺术技巧方面,《阿Q正传》都堪称中国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
14.“精神胜利法”:
是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阿Q形象所特有的性格特征,它的主要表现是:
自欺欺人,自我安慰,总是幻想在精神上战胜对方;最能自尊自大,也最能自轻自贱,毫无人格可言;死要面子,讳疾忌医,从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欺善怕恶,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糊涂终身。
阿Q的“精神胜利法”绝不仅仅对其个人的性格,更是某种病态的民族性格的集中体现。
15.《女神》:
《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它开辟了一代新诗风,成为新诗运动的奠基之作。
《女神》除序诗外共诗56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凤凰涅槃》和《女神之再生》。
在思想内容上,《女神》强烈地体现了五四时代那种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即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热切追求赞美自由解放和光明新生的精神。
在艺术上,奔腾的想象、急骤的旋律、宏伟的气势、瑰丽的色彩、英雄主义的基调、自由的诗体形式等构成了《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
16.《星空》:
《星空》是出版于1923年的诗集,收录了郭沫若1921年至1922年在日本、上海两地所作的诗歌散文。
在此期间,诗人几度往返于两地,目睹了灾难重重的祖国,倾饮了人生的“苦味之杯”,思想感情极度矛盾。
他一方面更憎恶现实,从小资产阶级的个性解放和泛神论思想出发,又希望在大自然里在超现实的空幻境界里寻找暂时的逃避和安慰。
《星空》中的诗篇清晰地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感情上的这种矛盾状态。
17.《前茅》:
《前茅》出版于1928年,收诗23首,它标志着诗人郭沫若思想的转折,反映了诗人追求革命,向往革命的激情。
此时,诗人明确宣称自己向往无产阶级革命,如《我们在赤光之中相见》、《太阳没了》等。
特别在这时期,诗人和现实斗争进一步接触,看到工农大众是革命的真正动力,在《留别日本》、《上海的清晨》中表现了这种思想。
诗人在反动势力非常强大的黑暗时期,已经坚信伟大的革命风暴就要到来,因此,称这部诗集为“革命的前茅”非常确切。
18.《恢复》:
郭沫若的诗集《恢复》出版于1928年,收诗24首,写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最严重的岁月里,是诗人创作史上第二次的“诗兴大发”。
从思想内容看,诗人面对反动派的血雨腥风,表现出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
以大无畏的精神同敌人针锋相对,并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社会的灾难根源和革命道路,如《诗的宣言》、《我想起了陈胜吴广》。
从创作方法看,《恢复》趋向于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的结合,既渗透着对黑暗现实的控诉,又充满着对革命前途的激情和思想。
总之,《恢复》显示了我国无产阶级文学初期诗歌创作的实绩。
19.《虎符》:
《虎符》是郭沫若的五幕史剧,完成于1942年。
当时国民党公开制造分裂,施行高压政策,祖国前途一片黑暗,《虎符》等大量借古喻今的历史剧应运而生。
从思想内容看,《虎符》反映了尖锐的现实矛盾,贯穿了郭后期历史剧反侵略、反暴政、反变节、主张爱国爱民、主张团结御侮、主张坚持节操的共同主题。
在艺术上,《虎符》气势浩瀚、诗意浓郁、思想丰富、情感炽热,现实主义特色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更成熟,更富个性色彩。
20.《漂流三部曲》:
1929年12月出版的长篇自传体小说《飘流三部曲》是郭沫若的尝试以自叙传方式抒怀感世来创作的小说中影响较大的一部。
全书由《歧路》、《炼狱》、《十字架》三个短篇构成,真诚率直地坦露了主人公爱情生活的辛劳坎坷,爱情的曲折痛苦以及对人生理想的艰难追求,主人公的命运突出展示了一代知识青年对祖国的一腔热情,也揭示了知识青年与祖国命运的休戚相关。
这部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 文学史 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