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优化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思考 学年论文.docx
- 文档编号:12927394
- 上传时间:2023-04-22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80.11KB
关于优化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思考 学年论文.docx
《关于优化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思考 学年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优化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思考 学年论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优化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思考学年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关于优化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思考
学院金融学院
专业金融学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山东财政学院教务处制
二O一二年五月
关于优化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思考
内容提要: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有力支持,同时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农村金融业改革发展的成败。
文章首先回顾了金融生态相关理论的研究历程,并从分析我国当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入手,具体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对策。
关键词:
农村金融金融生态金融生态环境
入题: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愈发展,金融愈重要。
金融生态问题是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对于制度变迁中的发展中国家来说,金融生态优劣问题显得更为突出。
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农村转轨实际的金融生态优化系统动力模型,对于防止金融生态劣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指导金融体系改革,具有重要价值。
一、金融生态相关理论的研究历程回顾
金融生态是个仿生概念,是指对金融的生态特征和规律的系统性抽象,本质反映金融内外部各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有机的价值关系。
参照生态学对生态系统的分析,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构造原理以及自然生态系统长期演化的结构特征和功能特征,可以把金融生态系统界说为由金融主体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构成,两者之间彼此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动态平衡系统。
(一)金融生态研究的理论渊源
金融生态的第一理论渊源是生态学。
生态学是德国动物学家E.Haeckle于1866年首先提出的。
英国生态学家A.GTansley于1935年首次提出生态系统学,极大地丰富了生态学的内容,为后来生态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自然科学方面的理论基础。
他指出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
金融生态的第二个理论渊源是仿生学。
仿生学(Bionics)是从生物界发现机理来解决人类技术上问题的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
它是将生物系统构造和生命活动过程融合到技术创新的设计思想中去的一门学科。
国际上颇有声誉的动物学家WemerNachtigall博士提出仿生学就是学习自然界的现象作为技术创新的模式的基本概念。
(二)国外学术界对金融生态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20世纪20年代中期,美国科学家Mekenzie首次把植物生态的概念与动物生态学的概念运用到人类群落和社会的研究,提出了经济生态学的名词,主张经济分析不能不考虑生态学过程。
在此基础上,美国经济学家KennethBoulding在其重要论文《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正式提出了生态经济学(eco-economics;ecologicaleconomics)的概念,即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复合而成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
19世纪末期,凡勃伦(Veblen)首次提出演化经济学概念,演化经济学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富有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新领域,与新古典经济学的静态均衡分析相比,演化经济学注重对“变化”的研究,强调时间与历史在经济演化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制度变迁,演化经济学为金融生态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受凡勃伦的演化经济学观点的影响,在20世纪初,经济学大师马歇尔宣称经济学家的麦加在于“经济生物学(economicbiology)之后金融发展理论促成了金融生态系统观的形成,并且金融结构理论为金融生态理论提供了研究范式。
所谓金融发展理论,指的是主要研究的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关系,即研究金融体系(包括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如何建立有效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政策组合以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增长及如何合理利用金融资源以实现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直至1995年,Merton等人正式提出金融功能观(金融系统的基本功能就是在不确定环境中进行资源的时间和空间配置。
金融功能观的核心内容可表述为:
金融功能比金融机构更稳定,亦即在地域和时间跨度上变化较小;机构的形式随功能而变化,即机构之间的创新和竞争最终会导致金融系统执行各项职能的效率提高),金融功能理论的形成为金融生态在相关环境功能上的拓展深化研究提供了新路径。
(三)国内学术界对金融生态理论的引入与认知
国内学术界根据我国金融发展的需要从国外理论界引入了“金融生态”这一范畴。
首先是胡章宏于1998年采用系统论的研究方法,将金融体系视为有机系统,提出了金融质性发展和量性发展的概念,从而为金融生态环境理论的提出提供了较为明确的目标指引。
白钦先教授在2001年较早注意到金融生态环境对金融业发展的约束作用,首先提出出“金融生态环境”这一概念。
他当时所刻画的金融生态环境,是特定的金融生态环境以其环境容量和“净化”能力对经济活动会产生的约束性影响。
2004年11月,央行行长周小川博士在经济学50人论坛上将生态学概念系统地引申到金融领域(周小川本人多次强调自己并不是提出金融生态的第一人,实际上提出“金融生态”的第一人是白钦先教授),强调用生态学的方法来考察金融发展问题,通过完善法律制度等改进金融生态环境的途径来支持和推动整个金融系统的改革和发展。
周小川作为金融生态理论的早期倡言、阐释明确、推广最有力者,引起了国内学术界对金融生态理论研究的空间关注。
自从金融生态的概念引入以来,围绕这一概念的内涵,国内学者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与研究,并对金融生态相关理论的拓展研究相继展开,国内学术界关于金融生态问题的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
二、农村金融生态构成系统及其作用机理
(一)农村金融生态的系统构成
农村金融生态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事物。
参照生态学对生态系统的分析,根据生态系统的构造原理以及自然生态系统长期演化的机构特征和功能特征,农村金融生态可以理解为由农村金融生态主体子系统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子系统共同构成,他们之间形成彼此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动态平衡系统,如图1-1所示。
农村金融生态主体子系统指的是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生产者、提供者和服务者。
它既包括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这些直接提供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主体,也包括以制定政策、确定规范、进行调控和实施监管为职能,从而直接影响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运行,同时也直接影响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供应之种类、规模、价格、质量、范围等的金融决策机构和金融监管机构。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子系统是农村金融机构体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
广义上是指宏观层面的金融环境,指与金融业生存、发展具有互动关系的社会、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人口等一切与金融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方面,主要强调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是金融运行的一些基础条件;狭义上则可指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包括法律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社会诚信状况、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的发展状况及银企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二)农村金融生态各子系统的作用机理
任何一种金融生态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
这些作用和影响金融生态的环境条件就是金融生态环境。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子系统构成农村金融生态主体的服务对象和活动空间,它决定着农村金融生态主体的生存条件、健康状况和农村金融生态调节的运行方式及发展方向,是整个金融生态系统的基础。
农村金融生态主体子系统由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农村金融监管体系、农村金融产品体系和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构成。
其中,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是金融生态系统中金融产品与服务的供给方;农村金融市场是金融产品与服务的需求方;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是连接金融组织体系与农村金融市场的中介工具;而农村金融监管体系则为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良好和正确发展指明了方向。
以上四者构成了农村金融生态体系中的主体子系统,是整个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的核心。
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在农村金融生态系统中,农村金融生态主体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都是必不可少、相互依存并彼此互动发展的。
三、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业无论是自身改革还是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效,金融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显著加强,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体系不断完善,金融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体制。
但由于各种原因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城市金融发展水平和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越来越明显,农村的主要金融机构——中国农业银行、邮政储蓄及各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十分缓慢,除个别经济发达地方外基本上都处于劣势状态。
但由于我国城市资本尚处于资本积累阶段,不能直接用城市的资金来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否则城市科技产业将再次落后于其他国家,不利于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和长远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增强。
即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中存在先天的非自然演进、非均衡性与信用缺失等局限,农村金融生态依然存在诸多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经济基础薄弱,资金外溢现象比较严重
农村金融经济基础仍比较薄弱,影响了农村金融生态的运行质量。
经济基础的强弱决定着金融生态质量的高低,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是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的重要前提。
虽然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当前农村经济基础依然薄弱,面临问题较多。
主要表现为:
较多地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没有真正形成,广大农民依然从事着分散性的农业生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农业的弱质性和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决定了农村金融具有交易成本高、风险大、回报率低的特点。
此外,由于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中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及邮政储蓄占有相当份额,前者出于对利润的追求必然将资金从农村通过其上级银行贷放;后者作为政策性银行运营资金的主要供给者,其在农村吸纳的资金也大部分流出于农村经济循环体系外,导致了农村信贷资金“失血”严重,农村金融资源供求背离,从而使农村金融超负荷运转,极大地影响了农村金融生态的运行质量,农村金融运行的整体生态环境不容乐观。
(二)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存在脆弱性
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是一个由政府行为主导的、非自然演进的过程。
这一非自然演进形成了中国农村金融生态的非均衡现状,加剧了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在我国现行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中,表面上看,金融组织体系功能完善、各司其职,包括各家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保险公司、邮政储蓄、其他金融组织以及名目繁多的民间借贷,既涉及一般商业性质的金融组织,结构看似完备、覆盖率高。
但是,目前来看,农村正规金融资源配置功能异化。
农村金融继续向大中城市收缩,农村金融体系基本服从服务于城市部门的需要,农村地区成为金融资源的净供给者,农村金融组织支农有限,资金外流严重。
而民间金融一开始就被排除在国家正规法律金融体系之外,尚处于一种非规范状态,得不到法律法规的有效保护,并受到正规金融的积压和打击,其最大的隐患就是不规范、风险高、纠纷多、盲目性大,易造成社会的动荡,不仅加剧了农户及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更加剧了他们的经营风险。
(三)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功能弱化
农村金融组织服务落后,效率低下。
首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服务方式落后。
农村金融只有最基本的存贷款业务,很少有丰富多彩的现代银行业务。
二是服务手段落后。
大部分农村金融机构还不能实现电子信息化办公,银联卡还不能在多数农村乡镇上使用,资金结算难以实现“一汇通”,有的信用社至今仍未开通全国联网的大额支付系统,甚至没有实现通存通兑。
三是金融创新能力差。
农村信用社除开通代收水电费之类的中间业务外,代销国债、基金、银行卡等科技含量稍高的业务却很少。
伴随着支农有限、服务落后的弱化表现,农村金融效率必然呈现低下之势。
其次农业政策性保险“缺位”,农村保险、农村人身保险尚未形成有力的保障。
现代农业生产面临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农民既缺乏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也难以规避市场波动带来的损失。
但由于农业保险所固有的赔付率高、回报率低等问题,以及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依据,加之保险公司在实行商业化经营后对经济效益的追求,近十年来农业保险业务日趋萎缩。
由于农业政策性保险的缺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金融机构对农业、农村企业的风险评估,成为“惜贷”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仍不完善
金融生态的外部环境恶化严重危害金融生态的平衡和优化。
金融生态的外部环境包括法律制度、诚信环境、企业制度和行政体制等方面。
1、从法律制度来看,核心问题是缺乏有关金融机构的破产法规。
目前的《破产法》不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无法对债权人进行有力保护。
作为金融机构债权保护最后手段的破产法律未能充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这将可能导致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不断形成和累积,面临的信用风险增大。
而且,金融企业和一般工商企业一样,也存在着经营失败需要通过破产、清算、兼并、重组的问题。
我国至今仍没有具体的金融机构破产法律规定,实践中对经营失败的金融机构迟迟得不到有效的处置,造成金融风险越来越大,金融生态严重恶化。
尽管《金融机构撤销条例》自2001年颁布实施以来,在化解金融机构风险、完善市场约束机制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在适用范围、适用条件、债权人会议制度、债权人保护、被撤销金融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责任等方面的规定还不尽完善,有待于进一步修改。
与此同时,应当尽快建立金融机构破产法律制度,以完善金融机构市场机制。
此外,自然人破产问题也急需提上立法议程,为银行已经大量开办的住房、汽车等消费信贷业务提供法律保障。
2、诚信环境问题。
诚信环境的恶化,具体地说,社会失信惩戒机制与征信立法缺失是造成我国金融供给不足,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贷款难,不良资产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诚信环境的恶化主要表现在:
有钱不还;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提供虚假信息而进行金融诈骗和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千方百计利用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等虚假财务信息骗贷;千方百计悬空金融债权;大量转移金融资产。
我国征信体系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对失信行为的惩戒。
培育全社会的信用文化和加强征信立法已成为打击金融欺诈的当务之急。
再次,企业破产问题。
在金融生态环境中,企业制度是一个环境因素,这主要涉及企业是以直接融资为主,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是主银行制度还是非主银行制度。
在主银行制度下,企业负债率高,对银行的依赖性大,企业风险对银行风险影响大。
另外,从资本市场来看,企业的经营管理影响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
目前我国股市的疲软状况说明我国的上市公司制度存在重大缺陷。
3、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缺乏良好的法律环境。
尽管目前在规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行为方面有一些法规和规章,但从法律层面看,一些关键的法律制度的缺失,如保护债权人的《破产法》尚未出台、不良资产处置方面没有专门的法律,《资产管理公司条例》法律效力不高等问题,对不良资产回收造成消极影响。
总之,我国金融法律制度化保证尚未实现。
从已经暴露的金融风险来看,法律环境不完善的代价是高昂的,已直接威胁到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4、行政制度问题。
我国是一个行政主导的国家,行政因素是不可避免地影响我国金融生态的重要因素。
在我国现有银行类不良资产中,行政干预是其主要原因。
据有关调查研究,直接或间接与这种行政制度有关的不良资产占我国不良资产总额的80%左右。
另外,我国金融案件中,执法不力也是与行政制度有关的。
因为我国的司法与行政不是分离的,司法还要受行政领导。
由上所述,金融生态环境是制约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建立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对于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此,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议。
四、完善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相关措施
农村金融的发展必须依赖于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当务之急是提升农村金融生态建设水平,通过生态环境的提升促使农村金融从内部实现质的飞跃发展。
构建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
政府、金融机构、司法部门、农村企业和农户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标本兼治,长短结合的原则,形成共建机制,促进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良性互动发展,进而更好地推动新农村建设。
1.加强地方政府主导,推动农村金融生态建设
当地农村金融生态状况如何,关键是地方政府。
在农村金融生态建设中,县乡政府应从以下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①切实转换服务理念,强化服务农村意识,严格依法行政,提高政务质量和效率。
②结合当地农村经济金融状况,加快建设农村企业担保制度、农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等相关支农金融制度。
③采取动员会、党纪政纪、法律等形式强化清欠力度,引导和督促欠贷政府部门和人员制订还款计划,及时清偿欠款,维护政府信用。
④鼓励、扶持和规范与农村金融生态密切相关的一系列专业化中介机构发展,提升中介机构的服务水平和社会信誉,推动农村经济金融的繁荣发展。
2.建设诚信体系,净化农村金融生态的信用环境
①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宣传、舆论监督等手段,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的正向激励和逆向惩戒机制。
②广泛开展企业信用评级和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社区、信用户、信用企业建设,进一步营造重信用、讲诚信的社会风气。
③建立健全数据体系,广泛向金融、税务、公安、房管、土地、车管、保险、商家采集客户信用资料。
④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畅通资本金补充渠道,完善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放大担保倍数。
3.健全金融法制,营造有利于农村金融发展的良好法律环境
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经济运行的正常不仅依赖于法律规则的公正和公平性,也依赖于法律规则的效率性,金融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运行需要一套完备的、能够充分体现公平与效率的法律法规体系与之相配套。
具体来说,应当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和规范交易主体之间债权债务关系的法律体系,在立法上要充分体现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原则。
一是尽快出台一部完善的《破产法》。
《破产法》的完善程度已成为当今评价一个国家金融状况的重要参考标准,通过完善《破产法》使贷款人能够运用法律手段,使破产起诉成为制约借款人的最终底线,同时对涉及解决债务人的社会保障等问题通过相应的法规加以规范,切实保证债权人权利。
二是加快建设关系到债权人抵押物权能否合理实现的《担保法》和《物权法》。
三是改进行政执法和司法工作,突出运用行政执法手段和司法手段加大对违法失信行为的惩戒,提高失信者的违约成本,抑制违约行为的发生。
大力推行依法行政,地方政府自觉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大力支持司法公正,保障政府信用,杜绝不应有的行政干预。
4.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和功能,支持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①完善农业发展银行职能,适当扩大其业务范围,使其真正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职能作用。
②农业发展银行和其他国有商业银行要改进和完善经营管理模式,适度放贷款管理权限,扩大县支行的信贷管理自主权,研究并制定县级及其以下机构(网点)新增存款的一定比例用于支持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办法,加大对农业经济的扶持力度。
③农村信用社应以改革为契机,完善其结构管理、增强服务功能、创新信贷方式、优化信贷结构、增加服务品种、提高服务水平,同时相应的增加支农贷款的额度,合理确定支农贷款的期限,使之与农业生产周期相吻合,以更好地支持农业发展。
④培育农村小额贷款组织,规范引导民间借贷。
在严厉打击高利贷和金融欺诈等违法行为的前提下,在农村金融市场引入竞争机制,激励和促进更多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有效发挥民间借贷对正规金融体系的补充作用。
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
5.建立和完善金融相关体系制度建设
有效的金融自律体系、规范的金融中介服务体系、严格的信息披露体系和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是构建良性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必要条件。
值得强调的是,各金融机构在加强个体自律的同时,也要加强行业自律,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职能,强化相互监督和自我约束机制,共同维护金融秩序。
金融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运行需要规范的中介服务体系,因而必须提升中介机构专业化服务水平和诚信水平。
而金融监管的出发点在于消除“市场破产”的冲击,为金融主体的良性竞争创造一种稳定公平的环境和秩序,本质上是一种规范金融主体不适当行为的规则及其监督管理机制。
同时,会计、审计准则和信息披露标准是规范企业行为的重要机制,金融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运行必须以严格的会计、审计准则和信息披露体系为基础,因此规范的金融中介体系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良性构建中愈加重要。
参考文献:
[1]陈雨露,马勇:
中国农村金融论纲,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2]陈华等:
中国农村金融生态优化机制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潘淑娟等:
多层次农村合作金融体系构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4]赵国永:
关于完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思考热,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06
[5]宋延新:
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探析,中国集体经济,2009.2
[6]林朝明:
关于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问题研究,广西农村金融研究,2006.3
[7]沈冰:
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农村经济,2006.1
[8]周小川:
法治金融生态,中国经济周刊,2005.3
[9]白钦:
金融可持续发展导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10]彭捷:
农村信用环境是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基础,西南金融,2006
[11]刘先凡:
治理信用环境构建和谐社会,中国知网,2005
ThoughtofBetteringtheruralFinancialEcologicalEnvironmentininourcountry
Abstract:
Underthemarketeconomyconditions,EffectivelySolvingthe"ThreeRuralIssues"cannotbesupportedwithouttheruralfinance,Meanwhile,thefinancialecologicalenvironmentarewilldirectlydecidethesuccessorfailureoftheReformofRuralFinance.ThisarticlereviewsthedevelopmenttrendoftherelevanttheoryconcernsFinancialEcology,thenanalyzestheactualityoftheruralfinanceecologicalenvironmentinourcountry,Onthisbasis,thepaperputsforwardtheconstructivecountermeasuresoftheruralfinanceecologicalenvironmentinourcountry.
Keywords:
RuralFinanceFinancialEcologyFinancialEcologicalEnvironment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优化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思考 学年论文 关于 优化 我国 农村金融 生态环境 思考 学年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