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之人民日报的最新时评.docx
- 文档编号:12921192
- 上传时间:2023-04-22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2.07KB
高考作文素材之人民日报的最新时评.docx
《高考作文素材之人民日报的最新时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素材之人民日报的最新时评.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作文素材之人民日报的最新时评
高考作文素材之人民日报的最新时评
1.会员经济,当以诚信为先
付千也2019年9月19日
关键词:
会员经济 诚信
近年来,听歌、看剧、购物、旅游、点外卖……各类互联网平台都推出了各式各样的会员制度,覆盖生活方方面面。
前段时间,一家超市开业引发的抢购,也让人把更多目光投注在其会员制的模式上。
为了享受更优惠的价格、更有品质的服务,办理付费会员正在成为一种消费常态。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生活中的会员经济。
实际上,早些年,在美容美发、健身娱乐、餐饮商超等消费领域,充值换优惠、积分兑折扣的会员模式屡见不鲜,但暴露出的一些不诚信乱象,一度令消费者烦恼。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
刚办了卡,健身房倒闭了、美容店跑路了、超市关门了……这也让不少人对“办卡”充满了不信任。
然而,随着消费升级趋势的到来,人们再次看到会员模式的增长潜力。
当亚马逊、网飞、好市多依靠付费会员大获成功时,国内各大互联网平台也推出自己的付费会员体系和机制。
短短几年,从线下商场到新零售商店、从电商平台到内容平台,付费会员已经成为商家和平台识别高黏度用户的标配。
一个视频平台的财报显示,今年二季度会员服务收入占到总营收的近一半,而且增长势头还很强劲。
岁月流转,从充值会员卡,到付费会员机制;从享受折扣,到获得更多权益、更优服务……会员机制的发展变化,折射消费端与供给端的交互升级。
一方面,消费分级化、需求个性化、场景多元化等市场趋势,促使企业不仅要提供相匹配的产品,还要有衍生相应的会员服务。
另一方面,随着流量成本升高,企业获得新客成本增高,企业经营理念也在发生转变——“最好的生意不是向所有人做同一类生意,而是向同一类人做所有生意”,付费会员成为消费分级趋势中的必然选择。
换句话说,付费会员模式,满足了企业在价格优势和服务优质之间寻求发展优解的需求。
应该说,虽然网络平台重新带火的会员经济,部分是源于流量红利逐渐萎缩的压力,但会员经济的产生,其实有着更深层次的商业逻辑——会员经济被认为是改变了一刀切的定价理念,引入了以“价值认同”为基础的定价理念。
这有利于品牌运营、用户管理、渠道拓展和产品开发,甚至可能形成一种生活方式与身份认同。
从这个角度看,付费会员兴起,也意味着行业进入精细化运营阶段,比的是会员的含金量、服务的精准度、品牌的忠诚度。
遵循这样的逻辑,国内的互联网企业,开始寻求跨界合作。
外卖平台和视频平台联合,电商平台和内容平台联合,旅游平台与金融平台联合……购买一个平台会员,享受二重或是三重平台的权益。
跨界合作释放“飞轮效应”,不仅实现了精准的场景消费互动,也促进消费者和商家实现了“1+1>2”的共赢。
这是满足消费升级的一种表现,更是促进消费升级的一个契机。
然而也要清醒地看到,再好听的吆喝,若没有优质服务、优质内容打基础,用户就不会为“会员”买账。
会员的本质,是商家和用户建立持续互动的信任关系,任何消磨这种信任的行为,都会导致会员用脚投票。
比如,有的视频网站随意定规则,遇到热门网剧,付费会员观看大结局也要花钱;有的外卖平台,对用户所购权益重重设限;有的玩起“套路式”自动续费,让人防不胜防;有的则以会员名义削减非会员、低阶会员的用户权益……为了一时牟利而造成良性互动关系的失衡,只会为对手获得竞争优势送上“助攻”。
互联网时代,商业的本质是用户哲学。
尽管消费分级为会员经济带来了新机遇,但当会员用户需求更集中,对商家平台的服务标准的要求也更高。
因而,会员经济,道在“优质”,功在“更”字。
商家希望获得高忠诚度用户,也应该对用户忠诚,只有提供更好、更安全、更高效的服务和产品,做好会员的运营和维护,才能让他们愿意长留,与平台共成长。
这正是:
付费会员繁兴,优质服务先行;守住经营诚信,实现双向共赢。
2.深爱的这个国家,“一点都不能少!
”
盛玉雷 2019年9月17日
关键词:
问题地图 爱国
最近一段时间,一些热门影视作品出现错绘、漏绘中国地图领土及国界线的情况,有的国际知名品牌犯了登载争议地图、标注违法称谓的错误,个别网站违规使用涉及敏感地图,引发广泛关注。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现实中,很多人对地图并不陌生。
开车看导航,旅游做规划,出门查信息……从生产到生活,从线上到线下,地图不仅是地理坐标的集合,也是日常必备的工具。
而对一个国家而言,从宣示主权到管辖疆域,从资源勘探到建设规划,地图不仅反映着领土轮廓,还关系到国家安全、民族尊严。
可以说,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外交往来,标准规范的地图作用重大,意义非凡。
地图无小事,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对地图上的“点线”较真,正是出于对国家安全和公众利益的认真。
花样百出的“问题地图”,既危害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安全和利益,也容易模糊认同、歪曲认知,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
正因如此,针对“问题地图”多发频发领域,有关部门强化对地图的监管和日常巡查力度,对数十家企业和网站存在的“问题地图”督促整改,取得了不小的震慑和惩戒效果。
近年来之所以“问题地图”频现,缘于个别商家的国家版图意识薄弱,也有互联网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的因素。
但是,不管是无心之过还是有意为之,决不能因为使用的广泛性和便利性,忽视地图严肃的政治性、严密的科学性和严格的法定性。
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地图有分量、地图有规范、地图有立场、地图有边界、地图有原则,地图的制作、使用和传播马虎不得,也乱来不得。
对“问题地图”零容忍,既是版图意识不断增强的表现,也折射出质朴热烈的爱国情感。
任何时候,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都不容侵犯,“中国一点都不能少”是底线也是红线,这是对历史和现实的尊重,也是对法律和规范的恪守。
从这个意义上说,强化地图监管、严格地图管理势在必行。
只有不断加大标准地图的有效供给,才能让地图的传播和使用有据可依、有规可循。
实现“规范使用地图、一点都不能错”的目标,不妨从正本清源做起。
比如,自然资源部正式上线2019版标准地图,为公众提供权威、准确的公益性地图服务;又如,国家版图意识宣传教育进学校、进社区、进媒体,在全社会大力普及国家版图知识;再如,“向社会公开的地图”要严格按照“谁公开、谁送审”的原则,有责任有义务规范正确使用地图等等。
规范使用地图,既要立足当前,严肃处理炮制和传播“问题地图”的现象,也要着眼长远,建立完善地图管理的长效机制。
标本兼治,多措并举,才能提高公众识别地图的能力,提升全民的国家版图意识。
还记得几年前,南海仲裁闹剧群情激愤,“中国一点都不能少”的理性声音气贯长虹,让人为之一振。
今时今日,在个别地方发生污损国徽、侮辱国旗等恶劣事件时,在极少数人弄出颠倒黑白、数典忘祖等杂音噪音时,中国“一点也不能少”更要体现在每一帧镜头、每一幅地图,彰显于每一个举止、每一次言行。
因为,“我们伟大祖国的每一寸领土都绝对不能也绝对不可能从中国分割出去!
”对每一名中华儿女来说,这是历史也是现实,是民族大义也是时代潮流,是共同心愿更是坚定信念。
这正是:
常含泪水,爱得深沉。
知我版图,护我河山。
3.为人工智能注入更多安全基因
付千也 2019年9月16日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安全
大数据杀熟、技术黑箱、算法偏见等专业名词,正在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引来人们的关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技术伦理问题开始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人工智能研究发展的重要议题。
这段时间,一款AI换脸软件持续刷屏。
该软件通过获取人脸信息,利用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技术,将影视剧、综艺节目片段中明星脸换成用户的。
然而,在满足了用户短暂的娱乐心理后,软件中所设置的灰色条款引发了用户对于自身肖像权和信息安全的担忧。
同时,软件的换脸行为是否对影视剧、综艺节目构成知识产权侵权仍有待商榷。
这场讨论,进一步促进人们对人工智能技术未来的反思。
放眼当下,借助人工智能,企业赋予每个用户的偏好和行为以大量数据标签,摸透用户甚至超过用户对自己的了解;在社交媒体中,人工智能将观点相近的内容反复推荐给用户,逐步加剧偏见强化;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挖掘,不同的消费者购买同一件商品的价格不同,有被“杀熟”之嫌……人工智能技术的商业化,带来了技术滥用、信息安全等问题。
可以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跃,“智慧大爆发”带来的工具伦理性问题一直未被解决,进而造成个人隐私泄露、法律伦理困境。
如何确保安全、合理地使用人工智能,亟待整个社会求解。
日前发布的《人工智能安全与法治导则(2019)》,从算法安全、数据安全、知识产权、社会就业和法律责任等五大方面,对人工智能发展的风险提出安全与法治应对策略。
这是人工智能行业对于社会诉求的一种积极回应,也是行业对于自身技术发展安全性的一次深刻思考。
也许,技术的不断革新可以破解现存的“技术黑箱”,但人工智能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的是,把安全性作为其技术发展的考量标准,把握商业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把握市场伦理和技术伦理的统一。
实现技术可用、可靠、可知、可控,首先要在人工智能的商业考量中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
必须明确的是,利用技术的主体和收益方应是人本身。
发挥技术优势去弥补行业短板,理应明确人的主体地位,让人工智能在商业价值与人文价值中求得平衡。
同时,更要让人工智能处在一个公平、安全的市场伦理下发展。
技术应当存在伦理边界,技术发展和市场伦理的底线就是公平和安全。
一方面,新的产品和技术应当经过严格的测试和验证,确保其性能达到合理预期;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发展应确保数字网络、人身财产以及社会发展的安全。
智能时代的大幕正在拉开,“人工智能+教育”“人工智能+医疗”“人工智能+媒体”……不断打破着各个行业的发展瓶颈,重塑着不同产业的生产模式,更是给人类社会的发展拓展了更多的智慧空间。
为人工智能注入更多的人文与安全基因,才能推动人工智能向安全、可靠、可控的方向发展。
4.大学生活,月花四千五才能过?
熊建2019年9月6日
关键词:
消费观 独立自强
最近,各高校迎来了开学季,一个大一女生在求助帖中希望母亲能多给一些生活费。
消息在网络传出,一下子击中了大家心底最柔软的一块——每个月该找家里要多少生活费呢?
这篇帖子有三个关键点:
第一,高中时上补习班,爸妈四千五千得掏,眼都不眨,现在上了大学却抠了,一个月就给两千;第二,两千不够花啊,女孩子要买衣服要买化妆品啊;第三,同宿舍的都挺有钱的,用得东西都挺好,为啥不给我多一些生活费呢?
那么,这位同学每个月想要多少呢?
4500元。
诸位听众,切莫拍案。
我们先分析一下,这个数目合不合理。
高中补习费用,严格来说,其实不算生活费,属于广义的学费。
当前,校外培训市场格外火爆,花费高企。
家长虽然怨声载道,但胳膊扭不过大腿,不得不支出这笔费用。
反正只要是有助孩子升学的教育费用,咱中国家长花起来,从来不眨眼。
所以,发帖的女生拿学费和生活费相比,是对比主体错了位。
事实上,除了支付孩子的生活费外,这位女生的家长还要负担每年至少3万元的学费、住宿费。
那么,每月两千元的生活费够不够花呢?
这其实是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生活费包括啥恐怕都人言言殊,除了各家经济条件外,不妨看看地区消费水平。
按照该女生的说法,她在“某新一线城市”上学。
咱们姑且就以全国各省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顶格水平”——上海来衡量吧。
按照上海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174元,大概合每月6000元。
这6000元刨了房租、水电等硬性支出后,每月的生活费大概有一两千。
从这个十分粗疏、格外简单的计算来看,每月两千的生活费够用了。
当然,爱美天性人皆有之,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很多学生把买美容产品、买漂亮衣服的支出一并计入父母提供的生活费,也可以理解。
只不过,对于大一新生来说,青春就是最好的化妆品,并非所有的美容支出都是必要的。
是基本开销,还是奢侈消费,恐怕要有把“尺子”。
至于该女生说同宿舍其他同学的花费多,这就是典型的攀比了,不应该攀比大家都知道,不值一驳。
综上所述,诸位听众,可以拍案了。
作为没有固定收入来源的大学生,生活费具体多少,需要根据各自家庭的不同情况,不同城市的消费水平,结合自己的实际需要,把支出维持在一个合理区间。
对比当地的收入标准和周围同学的平均开销,4500元的要求合不合理,诸位相信也已经有答案了。
行文至此,笔者想到,指责是容易的,但或许还要想多一点。
为何一部分大学生缺乏个人财务管理能力?
这反映出过往教育的缺失。
爸妈从小没有教给孩子如何花钱、如何挣钱,孩子长大后自然不容易形成理性的消费观。
学校也不会考没教过的东西不是?
更何况现在的学生,成长环境迥异于过去。
可以说,国家发展有多快,社会变迁就有多快,成长在其中的人的观念变化得就有多快。
由于缺乏认同基础和沟通手段,上一辈人的消费观有时难以说服下一辈人。
笔者的孩子是“10后”,他的脑海中没有短缺、匮乏、贫穷的概念。
我们想让他吃苦耐劳,想让他勤俭节约,想让他节制欲望,都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教育方法,却只能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提升教育环境,越来越把目光集中在他的学习上,而非心智的全面发展上。
为了让他沉下心来用功,物质激励手段也用了不少。
如此看来,这位索要高额生活费的女生的影子,其实已经投射在我儿子身上了。
对于大学生而言,“伸手要要要”“给多少花多少”的习惯需要矫正。
设身处地体谅父母、财务管理量入为出,有空闲时尝试兼职按劳取酬,都应该成为学习、成长的重要一课。
对此,一方面家庭教育不能一头沉,光盯着学习。
生活的丰富性、现实的复杂性,也应该通过适当方式传递给孩子。
另一方面,学校开设与理财有关的选修课,有助于大学生养成正确的消费观、财富观。
钱非“阿堵物”,打开天窗说亮话,孩子才能形成更好的免疫力,您说是吗?
这正是:
生活亦多伤,小儿不体谅;庭训需有术,莫忘当自强。
5.依法治理“校闹”,守护校园安宁
张璁 2019年8月30日
关键词:
校闹 校园安全
一段时间以来,因学校安全事故等引发的“校闹”事件时有发生,个别人把“闹”当做了与学校讨价还价、获取更大利益的手段。
针对这一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教育部等五部门日前印发《关于完善安全事故处理机制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意见》,强调构建从加强预防到依法惩治,再到多部门合作、形成共治格局的完整治理体系。
“校闹”现象的存在,侵害学校和教师的合法权益,挑战了法律底线。
面对“校闹”,有的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出于各种原因,没能严格依法办事、果断处置,而选择息事宁人甚至“花钱买平安”,进一步助长了这股歪风邪气的蔓延。
长此以往,结果只能是让学校承担其不应承担的责任和压力,以至于一些学校不敢正常开展体育教学、课外活动等,甚至不敢正常批评教育学生。
杜绝“校闹”,要注重抓校园安全的源头预防。
由于实践中“校闹”的主要诱因是学校安全事故纠纷,做好安全风险防控就显得非常重要,应努力做到不出事故或减少事故,从源头上消除“校闹”行为。
这也是对学生最基本的关心爱护。
为此,《意见》强调加强学校安全事故预防,要求各有关部门、各级学校树立预防为先的理念,健全学校安全风险防控的各项制度、机制。
这不仅意味着要压实学校的安全责任,加强对学校校舍、场地、消防、食品安全和传染病防控等事项的监管,而且在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健全学校安全隐患投诉机制等方面也须同步着力。
面对个别家长的过激行为,畅通纠纷解决渠道十分关键。
现实中,一些学校处置应对不专业、不到位,受伤害方与学校易产生对立情绪,往往难以达成一致。
同时,由于诉讼途径费时长、程序多、成本高,许多受伤害方不愿意通过诉讼方式解决纠纷,进而给“校闹”埋下了隐患。
为此,《意见》强调第三方机构在纠纷化解中的作用,同时要求以保险机制为核心建立多元化的损害赔偿机制;学校则应积极通过协商、调解、诉讼等方式化解纠纷,确有责任的要依法、及时进行伤害赔偿,消除“校闹”的潜在诱因。
除了“疏”也要“堵”,治理“校闹”必须坚守法治底线。
无原则的“花钱消灾”往往为“校闹”现象的滋生提供了土壤,此次《意见》明确禁止不顾法律原则的“花钱买平安”行为。
例如,规定在相关责任明确前,学校不得赔钱息事;为避免个别人出于息事宁人的考虑片面加重学校责任,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干涉纠纷处理。
同时,对于“校闹”中实施的违法违规行为,应坚决依法予以惩处,对其实现有力震慑。
依法办事,才能为学校安心办学、静心育人筑起法治的防护墙。
通过依法治理还学校一片净土,是形成良好教育生态的应有之义。
学校要客观理性认识安全风险,做好风险防控,相关各方也要为学校办学安全托底,维护老师和学校应有的尊严,消除学校后顾之忧。
在校园营造安全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才能让孩子们快乐成长、全面发展。
6.上新了!
这是你中意的“教科书”吗?
李洪兴 2019年8月29日
关键词:
新教材 时代规律
2019年秋季学期开学在即,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也“上新”了。
新教材将率先在北京、上海、山东等六省市投入使用,其他省份根据实际情况陆续推进,2022年前将全部更新。
今天,我们就聊一聊新教材的那些事儿。
中小学教材编写,历来都是国之大事、民之关切。
新教材刚一公布,不少人就在讨论什么文章入选了、有多少古文、几篇鲁迅先生的文章,等等,足见一本教科书在大家心目中的分量。
可以说,一本教材承载着教育内容,不只是传递知识,更关乎价值涵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也影响一个时代和一个社会。
学什么、怎么学,教材犹如知识庭院的前门,有助于催动学子们迈开构建知识体系、形成价值观念的脚步。
编写教材的重要性不言自喻,好比奠基铺路,实不实、好不好,十分关键。
以发布的三科新教材为例,作为部编教材,终结了以前学科教材中诸如人教版、沪教版、鲁教版、岳麓版等“一纲多本”的时代,统编、统审、统用,也更能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从传道授业、教书育人来看,这是基础性工程;从立德树人、为国育才来看,这又是战略性工程。
应该说,每本教科书都有着深刻的时间印记和时代烙印。
上世纪,不少版本的语文课本收录了《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这个讲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故事,至今读来仍然感人;而《谁是最可爱的人》写出了人民子弟兵的风采,如今“最可爱的人”依旧是他们的代名词。
作为“底层知识”,这些教材中的内容,已经深深刻印在了时代进程中。
时代变迁,有些文章还在教科书里,有些没有再被收录,这都很正常。
因为学习毕竟不是只捧着一碗水,而是要有一眼泉,不断汲取新的源头活水。
当时代不断前行,知识更迭带动学习更新,教材的编、修、改也必然要与时俱进。
新教材涵盖了新的知识点,更蕴藏着时代的精气神。
新编的三科教材,语文教材精选67篇(首)古诗文,占到近一半,题材与体裁几乎全覆盖,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材以革命领袖、革命先烈的事迹,凸显了我们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历史教材既呈现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又突出近代以来的奋斗史,绵延辉煌且波澜壮阔。
教科书里有态度、有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力量流淌在字里行间。
有兼顾经典性与时代性的知识,有源远流长又立足当下的文化,有讴歌时代、礼赞祖国的价值,这样的教材方是新时代所需。
重要的不只是教材里有什么,而是为什么有。
这显然不能取决于一部分人的“知识审美”,而更应注重教育教学规律。
新中国70年来,基础教育早已过了“有没有”书本的阶段,教材“好不好”变得更为重要。
如语文课本,不能只是“美文汇编”,其文章的难易程度、体裁类型、价值取向等,都需要在大量基础性研究之上进行均衡调整;又如思想政治,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知识普及,以及法律常识的积累、科学思维的养成、国际视野的拓展等都不容忽视。
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尊重时代前进规律,一本教材就能成为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好助手、好阶梯。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新教材中的语文必修上册收录了党报评论君的一篇文章,题目为《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作者为李斌。
这篇文章发表于2016年4月30日,刊发在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栏目上。
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
“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的生命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
”编写教材需要一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学习成长也要有一股子钻研精进的劲头。
其实,一个人的进步,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匠心独运,这不只是书本上告诉我们的道理,更是实践积累而得的启示。
这正是:
小小教材书,上新须耐读;尊重大规律,时代不辜负。
7.多一份沟通理解,才能多一点“小欢喜”
何娟 2019年8月26日
关键词:
沟通家庭关系
近日,一部聚焦高考和中国式亲子关系的《小欢喜》,引来了不少讨论。
今晚我们就来聊聊这部笑中带泪的剧。
显然,剧集引来热议,离不开高考这个切入口。
孩子们有考不完的试、做不完的习题、上不完的补习班、吃不完的营养品、睡不醒的觉,父母们忙着搬入学区房、报名补习班,还要严防早恋……剧中对三个高三家庭细致入微的展现,不仅让每个经历过高考的人印象深刻,也让“陪考”的家长们倍感亲切。
而更为重要之处在于,剧中全景式呈现的几种典型的中国式亲子关系戳中了无数人。
全方位控制孩子的母亲宋倩和想要挣脱的女儿、“相爱相杀”的童家母子,都让不少网友直呼“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妈”“导演监视了我的生活”,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亲子关系普遍性的困境。
其实,剧中的三个家庭中,“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初心都是毋需置疑的,但父母和子女间的张力也是时时存在的。
这既是剧中人的困境,可能也是观剧者的困境。
剧情能够长时间引发热议也在于,它不断地启发我们思考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什么是健康的亲子关系?
对于这一点,电视剧在通过制造冲突、矛盾给我们以启迪的同时,也给出了一些开明父母的正面示范,比如善解人意、担当丈夫和儿子调解人的母亲刘静,又比如风趣幽默、在妻子和儿子间斡旋的父亲方圆,为观众呈现了家庭关系的更多可能性。
从中我们会发现,不睦的亲子关系大多是相似的,幸福和睦的亲子关系也大抵是相似的。
一方面,和睦的亲子关系中边界感很重要。
搭建这种边界感最为关键的,是要将孩子视为独立个体而非私有物品。
剧中乔英子家客厅和卧室间的一块透明玻璃让很多观众印象深刻。
一扇只可以从外面遮上的玻璃窗,像是一只手无限地侵入了女儿的生活,打破了个体间应有的边界,摧毁的则是两人间的信任。
这样“越界”的亲情在去年一档亲子真人秀中也真实地上演过。
年逾古稀的母亲仍事无巨细地照顾儿子起居,干涉儿子感情生活。
与母亲的乐在其中相反,儿子时常为此陷入焦虑和孤独。
或许,学会纾解家庭中难以避免的“越界”,也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另一方面,和睦的亲子关系建立在平等沟通的基础上,而不是“为你好”式的绑架教育。
剧中的英子妈妈习惯性用“妈妈怎么可能害你呢”“我起早贪黑的给你买菜做饭,我容易吗”一类的话语为自己的合理性、正确性辩护,哭诉自我牺牲,剥夺孩子反抗的理由和勇气。
更可怕地是,这种“绑架”可以预见的不会随着高考的结束而终结,小到以后的一日三餐,大到人生规划、职业选择等都不可避免地会被母亲干预。
也正是这样的压力,使得英子更为叛逆,一心想要挣脱。
而在别的场景中,我们看到当父母放下姿态和顾忌,坦诚地告知孩子失业、患癌的事实,反而激发了孩子的担当和责任。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难难在互相隔阂和互不理解,但化解起来其实也不难。
剧集即将落下帷幕,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每个家庭都在寻求更好的相处之道,迈出这一步的关键在于坦诚以待、用真诚沟通代替说教。
诚如导演所言,一部电视剧并不见得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现实中的焦虑依然在,矛盾冲突隔阂依然在。
但当更多人意识到并开始讨论,改变或者也正悄悄进行。
这正是:
父母之爱子,需有界有度,平等再沟通,小欢喜常有。
8.网络热“梗”应接不暇,你补课了吗?
付千也 2019年8月23日
关键词:
热“梗” 网络用语没有把小猪佩奇身上纹,不过“社会人”早已攻占表情包;你知道智慧树上有智慧果,可曾知道柠檬树下还有你和我……如今,网络上的热“梗”可谓应接不暇,昨天的“梗”还没完全理解运用,今天的新“梗”又出现了,不及时补课,或许就out了。
受党报评论君的邀请,今晚我们就来聊一聊那些让你跟不上的网络“梗”。
其实,“梗”并非一个新兴词汇。
综艺节目与相声之中,把笑料和包袱称之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作文 素材 人民日报 最新 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