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28《空气与我们的生活》教案教学设计 1.docx
- 文档编号:12919033
- 上传时间:2023-04-22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183.68KB
新教材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28《空气与我们的生活》教案教学设计 1.docx
《新教材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28《空气与我们的生活》教案教学设计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28《空气与我们的生活》教案教学设计 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材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28《空气与我们的生活》教案教学设计1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2.8《空气与我们的生活》教案教学设计
8.《空气与我们的生活》
【教材简析】
本课从空气是一种资源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空气。
地球是动植物和人类的家园,通过本课开展的调查、交流、学习活动,学生能从更多维度、更深入地了解空气与动植物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
同时,本课也是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总结和梳理,有助于学生连贯地思考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并且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
通过讨论,归纳,总结,提炼空气的基本性质,聚焦到空气的资源属性,认识空气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到空气和我们生活密不可分,培养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学生分析】
空气与我们的生活,由于前面七节课的体验活动基本都已经做过,如果直接运用,重复的内容,学生兴趣度也不高。
同时,本课要求掌握的目标又特别多,传统形式很容易出现满堂灌的情景。
所以选择了火星这个更陌生且没有适宜空气的环境。
在教师的引领下,趣味化的进行学习,借助五个微课片段,串联起故事,融入空气单元知识点,让学生用已有知识进行解释,再进行资料补充学习,拓展提高。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通过研讨活动,知道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大气层。
2.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交流研讨,知道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3.学生通过研讨活动,知道空气可以帮助燃烧。
4.学生通过研讨活动,知道风具有能量,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尝试用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
2.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3.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能回顾和反思整个单元内容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
1.学生通过补充完善班级记录表,能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整理信息的重要性。
2.学生通过教师指导,有分析、反思探究过程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学生通过教师指导,了解人类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大气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愿采取行动保护大气环境,节约资源。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难点:
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第一节课画的气泡图等。
教师准备:
之前课时的班级记录表,ppt,微课,板贴,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预设5分钟)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去火星旅行,想不想去?
那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地球和火星吧。
板贴地球和火星图片
地球和火星表面都有一层厚厚的空气,有没有同学知道叫什么?
预设:
大气层。
板贴
2.它可以为人类提供什么,有什么作用?
预设:
生存,呼吸,呼吸需要氧气,二氧化碳。
板贴
3.再看看火星大气情况(ppt出示火星大气情况)。
我们这样可以直接去火星么?
你的理由?
你有什么办法?
根据生成进行板贴。
预设1.需要宇航服,宇航服提供什么保护和支持?
呼吸的氧气,温度,保护。
预设2.要用火箭,燃烧。
4.那我们就准备跟着探测器一起去火星了,去的路上,请解决这两个问题。
1.观察到哪些和空气有关的现象?
2.能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释么?
设计意图:
换一个陌生环境,让学生有新鲜感,利用宇航服完成大气层,呼吸等知识点的教学,缺乏氧气难以生存,可以说明空气是一种资源,在火星上属于稀缺资源。
利用火箭,知道空气可以帮助燃烧。
二、探索研讨:
系列化微课,一一突破(预设25分钟)
1.播放微课1(大致内容:
火箭发射,燃烧。
探测器进入大气层,燃烧。
着落时缓冲,降落伞,缓冲火箭,气囊)
刚刚你看到了哪些利用了空气的现象。
预设:
降落伞,缓冲火箭,气囊,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图片,外加实物板贴。
利用了空气的什么特征或者作用?
引导学生复习班级纪录表内容。
预设:
缓冲,有弹性。
压缩,占据空间。
2.探测器成功降落了,宇航员已经在工作了。
播放微课2(大致内容:
火星救援片段,宇航员遭遇风暴,撤退时主人公马克被击中,留在了火星,其余队员逃离火星。
)
出现了什么问题?
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
出现了风暴,沙子被风吹起来了。
其实地球上也有很多类型的风。
ppt出示沙尘暴,台风,龙卷风图片。
风带来的都是坏处么?
有没有好处?
预设:
清凉,发电。
复习前几课内容,板贴风力发电。
3.马克还活着吗?
播放微课3(大致内容:
马克大难不死,在火星上种土豆等待救援)
刚刚片段主要讲了什么?
预设:
马克在火星上种土豆等待救援。
那植物需要空气么?
预设:
有需要和不需要空气的,分别说说理由。
同学进行讨论,得出结论。
植物怎么利用空气?
预设:
初级要求植物需要空气进行呼吸。
部分同学会说利用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氧气进行呼吸作用。
板贴,根据生成画箭头。
4.马克很高兴的在火星上等待救援,真的这么顺利么?
微课4(大致内容:
马克的居住舱爆炸,土豆全部死亡,存活时间大打折扣。
)
马克遇到什么困难了?
原因是什么?
预设:
居住舱爆炸,土豆死光了。
爆炸,可能原因1:
里面热,外面冷。
蜡烛在里面,空气宝宝想往外流。
(风的形成)
可能原因2:
里面空气多,外面空气少,空气宝宝会想方设法往外流。
(压强差,学生前概念。
)
原因3:
被风暴击中,出现破损。
5.马克只能度日如年的继续等待救援,能救援成功么?
同样,带着这两个问题哦。
1.观察到哪些和空气有关的现象?
2.能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释么?
播放微课5(大致内容:
地球派救援来,但救援出了点问题,最后利用空气进行推进,完成救援。
)
刚刚观察到了哪些和空气有关的现象?
你能解释么?
预设:
利用压缩空气进行推进,改变运动方向。
解释:
空气能被压缩,流动,占据空间。
根据生成适时板贴。
6.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回到了地球。
火星和地球,你更喜欢居住在哪里?
你的理由?
预设:
说明理由都可以,复习本课内容。
7.PPT出示大气污染图,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
星际移民太不容易了,要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爱护环境,绿色出行。
设计意图:
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观看微课,发现微课中有哪些运用了空气的现象,结合学过的知识,尝试用科学用语解释本质特征,迁移应用。
利用板画把每一个剧本的关键点贴出来,每一个关键点,解决一个教学目标,6个关键点串联起了整个故事,依次完成大气层,生物呼吸,燃烧,具有能量,清洁能源,环境保护意识等本课目标和前七课已经掌握知识点的梳理。
三、单元小结。
(预设10分钟)
先集体梳理班级纪录表,把本课内容完善到纪录表上,完成单元班级纪录表。
用不同颜色的资料进行梳理,明确每一课的任务。
再让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合适的半结构的图表进行总结。
交流研讨。
设计意图:
从概括、归纳、整理的角度,引导学生对本单元有关空气特征和作用的内容,用多种形式总结提炼。
4、课外拓展:
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总结。
可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复习,如创作诗歌,打油诗,改编热门歌曲等。
【板书设计】
附件1
班级记录表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无
【作业设计】
课外拓展:
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总结。
可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复习,如创作诗歌,打油诗,改编热门歌曲等。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2.1感受空气教案教学设计
1.感受空气
【教材简析】
《感受空气》是第二单元《空气》的单元起始课,本课主要借助生活中与空气密切相关的物体来深入研究空气的特征,如占据一定空间,有质量,可以流动,能被压缩等,同样也选取了空气和另外两种不同状态的物质进行对比研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空气与固体、液体之间的相同点,进而对这些相同点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为本单元中持续学习空气做铺垫。
聚焦板块,通过导入活动,希望学生关注到两个问题,空气的特征是什么?
空气的作用有哪些?
这样更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也为本单元后续研究内容的展开做一个铺垫,让学生对空气的认识更全面的、更科学。
探索板块,主要是学生通过两个游戏活动,发现空气的更多特征。
通过感受活动,学生发现空气可以压缩,很轻等特征。
通过传递游戏,训练学生的思维,发现空气会流动、不易密封等特征,在游戏的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空气与石头和水的共同特征。
拓展板块,通过游戏后研讨,让学生对物质的三态,固体、液体和气体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后续研究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认识一袋空气》中,学生已经对空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知道空气具有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形状不固定的特征,能够运用各种感官去观察空气,获取新知。
也知道空气和石头、水两种物质比较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但是对于相同点的认知还是比较缺乏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通过感受活动,知道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是可以被我们感知并且存在于我们周围。
2.学生通过传递游戏,认识空气具有易泄漏、轻、能被压缩等特征。
3.学生通过感受活动,知道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借助生活中和空气相关的各种物品,并运用多种感官,了解空气特征。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用简单的文字或者图画记录实验结果,尝试用科学的语言进行汇报。
3.学生通过对气泡图进行补充,学会整理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
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2.学生通过研讨活动,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意识到空气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在游戏中发现空气的特征
难点:
关注空气的新特征,能够产生认知冲突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黑盒、学生实验器材一套,班级记录表。
小组:
水、石头、空气、自封袋、透明杯子、篮子、大号透明塑料袋、气球、哨子、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
带盖的黑盒]
1.黑盒游戏,请学生来摸一摸。
提问:
摸到了什么?
(预设:
什么都没有)
2.打开盒子展示,强调盒子里面的确是放了东西。
提问:
你们猜猜看是什么?
(预设:
空气)
3.揭示课题:
感受空气(板书)
提问:
我们了解的空气有什么特点?
(预设:
摸不到、看不见、无色、无味、没有固定形状等)
提问:
在你们的脑海中,空气有什么作用呢?
(预设:
呼吸,植物营养——光合作用,大自然的组成部分等)
4.小结:
空气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空气的。
二、探究研讨:
空气特征(预设25分钟)
(一)游戏一:
感受空气
[材料准备:
每组1个大透明塑料袋、1个气球、1个哨子]
1.出示:
一个大的透明袋子、1个哨子、1个气球,你们分别会怎么玩?
2.学生说玩的方法,明晰各物品的游戏方法,尤其是透明袋子的,学生示范装空气的方法(打开袋子轻轻的一兜,用手抓紧袋口,再拧一圈,观察结束前都不能松开袋口)。
3.出示实验记录单,明确实验要求,学生实验并记录实验结论。
4.学生汇报交流:
我们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空气有什么特征?
小结:
空气很轻,会流动,会发出声音,能压缩……(填入气泡图中)
(二)游戏二:
传递游戏
[材料准备:
每组一套水、石头、空气、自封袋、透明杯子、篮子]
1.出示:
三样物品水、石头和空气,三个容器自封袋、透明杯子和篮子,每个容器中只能装一样物品进行传递。
2.学生小声讨论实验方法。
3.出示实验记录单,明确实验注意事项,学生实验并记录实验结论,并思考理由。
4.学生汇报交流:
(1)我们用什么(容器)来传递什么(物质),理由是什么?
小结:
空气容易泄漏,会流动。
(填入气泡图)
(2)空气和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空气和石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预设)空气和水的共同点:
都会流动,都没有固定形状。
(预设)空气和石头共同点:
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都占空间。
三、拓展:
认识物质三态(预设5分钟)
介绍固体、气体和液体,学生举例。
4、小结与延伸(预设5分钟)
1.小结空气特征,解释气泡图上的气泡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减的。
2.针这些空气特征提出新的质疑。
小结:
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进入后面的课堂学习。
【板书设计】
1.感受空气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无
【作业设计】
1.下列关于空气的认识错误的是()
A.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B.空气很难密封C.空气都有声音
2.下面不属于空气和石头的共同点的是()
A.都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B.都是无色无味的C.都要占地方
3.下列物质不属于液体的是()
A.牛奶B.酱油C.冰块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2.6我们来做“热气球”教案教学设计
6.我们来做“热气球”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五课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空气具有质量、能占据空间,还可以被压缩。
本课从热气球的升降现象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并尝试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有逻辑地解释热气球的升降现象。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热气球以及热气球加热上升的图片,思考热气球上升的原因并做出初步的解释。
探索板块,主要通过指导学生制作和放飞“热气球”,让学生对“热空气会上升”的现象形成感性认识,并通过研讨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有逻辑地进行解释。
本课实验现象所指向的物理概念是:
空气受热膨胀,密度减小,导致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学生只需要通过简单的热气球模拟实验方法,对空气的这种物理性质有一个感性直观的认知,知道热空气会上升,空气变冷后会下降就可以了,不需要对相关的物理原理进行深入学习。
拓展板块,通过出示“孔明灯”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解释其飞行的原理,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和应用。
本课还渗透了课程标准中有关“运动”、“热”的内容:
“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以及“热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以不同方式传递,热是人们常见的一种能量表现形式”。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对以上内容给予适当关注。
【学情分析】
热气球是生活中比较有趣的一个物件,三年级的学生对此很感兴趣,甚至有一些学生有过亲身体验的经历,对热气球具有一定的认识,具备了了解“热气球是需要靠热才能进行升空”的这一前概念,但是对“热气球受热后是怎样飞起来的?
”这一问题不能做出具体的解释,这正是本节课的着眼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通过放飞“热气球”活动,了解空气受热后温度升高,体积膨胀上升。
2.学生通过放飞“热气球”活动,了解热气球能升空是由于里面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从而带动了热气球升空,空气冷却后热气球又会降下来。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放飞“热气球”的活动中,能描述热气球上升和下降的现象,并对类似的现象进行解释。
2.在放飞“热气球”的活动中,能运用绘画、书写等形式进行设计和记录实验现象。
科学态度目标
1.学生通过放飞“热气球”活动,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科学实验是可重复的。
2.在放飞“热气球”的活动中,能针对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或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学生通过拓展活动,了解孔明灯的飞行原理以及危害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尝试让“热气球”升空并在此过程中了解“热空气”的上升现象。
难点:
用概括性的语言有逻辑地解释“热气球”升空及降落的现象。
【教学准备】
教师:
蜡烛1支,点火器1个,塑料袋1个,纸筒1个,教学课件及视频。
每个小组:
塑料袋1个,蜡烛1支,纸筒1个,点火器1个,学习单,学生
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
[材料准备:
教学课件]
1.教师课件出示热气球的图片,提问:
有一些旅游景点会提供游客乘坐热气球的服务,有没同学乘坐过热气球?
你知道人们是怎样让热气球升上去的吗?
(预设:
热气球是通过加热升上去的。
)
2.教师出示人们加热使热气球上升的图片,提问:
仔细观察,人们做了什么使热气球升了上去?
(预设:
加热里面的空气。
)
谈话:
其实,人们在加热过程中并没有加热热气球本身,而是加热了里面的空气,那么加热后空气发了哪些变化,热气球又是怎么升上去的,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就要来做一个模拟热气球,通过模拟热气球来研究这个问题。
3.板书课题——《我们来做热气球》
(设计意图:
通过图片引出本节课研究的主题——热气球,调查本班中有否乘坐过热气球的学生,如有乘坐的学生,可以让他凭经验先来介绍热气球升空的过程。
再通过热气球升空前的加热短视频,使本堂课研究的中心从热气球本身聚焦到热气球里面的空气,引发学生思考:
空气加热后的到底产生了什么变化?
)
二、探索:
模拟“热气球”升空的活动(预设22分钟)
[材料准备:
每个小组塑料袋1个,蜡烛1支,纸筒1个,点火器1个,学习单,学生活动手册]
1.提供材料,尝试设计
(1)提问:
老师有一个较大的塑料袋,这个就是今天我们课堂上的“热气球”。
当然,只有这一个塑料袋当然没法直接让它飞起来,还需要什么?
(预设:
用火来进行加热。
)
教师出示蜡烛,演示用点火器点燃蜡烛,同时简单介绍点火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2)谈话:
现在,我们能利用这个热源来让“热气球”升空了吗,谁愿意上来试一下。
学生尝试,发现问题:
直接用蜡烛加热塑料袋里的空气很难,容易使塑料袋受热熔化变形。
(3)教师出示纸筒,提问:
为了避免蜡烛火焰温度过高直接熔化“热气球”,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纸筒,你们知道纸筒怎样使用吗?
小组同学讨论,并在学习单上画出纸筒和塑料袋的位置(画设计图)。
(4)展示学生的设计图,讨论优劣及分析需要注意的事项:
纸筒带有孔的一面靠下,需要进气;塑料袋的边缘不能过低,以免把进气孔堵住;纸筒上端温度仍然较高,塑料袋尽量避免直接接触纸筒上端……
(设计意图:
通过思考和尝试逐步引出材料,并在此过程中认识到每一种材料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再通过画设计图,思考材料之间的组装方式,同时清楚认识到活动过程中应该怎么做,需要观察什么。
)
2.“热力”升空,感知变化
(1)谈话:
接下来我们不仅要让“热气球”升空,更重要的是研究它是怎样升空的。
所以在活动开始之前,要首先看学生活动手册,来了解活动中重点需要观察和记录的内容。
学生阅读活动手册,了解观察的重点及思考记录的方法。
(2)提供材料,学生活动:
利用蜡烛、纸筒让“热气球”升空。
“升空”要点:
小组同学要互相配合,袋口朝下尽量撑开,底部拉高使塑料袋处在一个最优状态,保证蜡烛能加热到塑料袋中足量的空气但不会加热到塑料袋本身;塑料袋需要加热比较长的时间,待它上升的趋势比较明显时,小组同学一齐放手,尽量让塑料袋竖直升空。
本次活动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经历多次失败导致塑料袋受热熔化变形,所以教师需要多准备一些塑料袋提供给学生。
(3)完成学生活动手册上的内容,上交材料。
(设计意图:
“热气球”升空的高度并非本次活动的重点,本活动意在通过模拟塑料袋的升空来了解加热后空气的变化,活动手册的记录尤为关键,所以在活动前安排学生通过阅读来了解活动的目的及记录的主要内容,以便在活动过程中找到观察的重点。
在活动中,学生势必会在意“热气球”上升的高度,这需要教师对小组活动进行指导,也需要进行多次尝试,来熟悉升空的技巧及相互间配合的默契程度。
)
三、研讨:
实验发现及解释(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
教学课件]
1.回顾活动,分析成败
(1)讨论:
刚才的活动中,有些小组的“热气球”飞的很高,过了比较长的时间才落下来,说说看,你们时怎么做的?
有什么技巧吗?
(2)讨论:
也有些小组的“热气球”飞的没那么高,也来说说看,你们是怎么做的?
遇到了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活动的成败,反思活动中做的到位和不足之处,便于再一次操作的改进。
这个反思过程也是对于“热气球”升空原理的一个认识过程。
)
2.讨论分析,解释原因
(1)展示学生活动手册的记录情况,讨论:
加热前后,塑料袋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学生从袋子的体积,表面的温度,手拎的力度以及袋子的绷紧程度等方面来描述袋子的变化。
再由袋子的变化思考空气加热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2)讨论:
塑料袋加热后会上升,怎么解释?
后来又慢慢落下来,为什么?
学生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比较有逻辑性的解释塑料袋升空及落下的原因,在解释的细节中,尤其希望学生能形象地描述加热前后袋中空气的变化。
如果学生能用前面学习到的微粒来表征,说明学生的解释水平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设计意图:
要解释热气球升空的原因,首先要基于现象,所以首先讨论袋子加热后的变化,通过袋子的变化分析空气的变化,认识到袋子升空实际是由空气受热膨胀带动它升空所致。
第二个问题需要学生组织语言进行解释,考察学生的表达及逻辑能力,教师可以让多个学生来进行表达和重复,以便让学生的认识更为深刻。
)
四、拓展:
孔明灯飞行原理及危害的认识(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
教学课件]
1.教师课件出示孔明灯图片,提问:
孔明灯是一种能够长时间自由飞行的飞行灯,我国一些地区有元宵节放飞孔明灯的习俗,谁来说说孔明灯飞行的原理?
(预设:
它和热气球的原理一样,利用热空气膨胀会上升带动孔明灯飞行。
)
提问:
为什么孔明灯飞行的时间会更长?
(预设:
孔明灯的火源与灯一起飞行,可以持续加热。
)
2.教师课件播放视频——燃放孔明灯的危害,提问:
谁再来说说你对孔明灯有什么新的认识?
(预设:
孔明灯降落的地方可能会引起火灾,所以不能在户外随意放飞孔明灯。
)
3.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我们来做“热气球”
【学习单】
在下图中画出纸筒和塑料袋的位置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本节课的活动手册,有3部分的内容。
1.观察活动记录上有完成实验的一些要点提示,比如:
加热前,塑料袋不遮挡入气孔,小心不要点燃塑料袋或者烧伤自己。
2.记录加热后袋子的状态,不用约束学生画在方框内,可以画在超过方框的地方,比如:
袋子飞到高处。
其中,学生受第三课《压缩空气》中用小圆圈代表空气的颗粒的启示,想到画空气分子的运动方向,教师可以肯定学生的想法。
3.记录自己对加热后塑料袋子的状态变化的解释。
【作业设计】
1.在放飞“热气球”的过程中,以下哪一项不正确。
A.“热气球”的袋口边缘高于纸筒的进气孔。
B.加热到“热气球”绷紧时,小组成员同时放手。
C.“热气球”加热导致变形,继续用这个“热气球”进行实验。
2.空气在加热过程中,。
A.体积会被压缩B.会往上升C.会往下降
3.孔明灯能持续飞行,主要是因为。
A.孔明灯体积大B.孔明灯的热源温度高
C.孔明灯的热源与灯一起飞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空气与我们的生活 新教材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28空气与我们的生活 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 小学 科学 教科版 三年级 上册 28 空气 我们 生活 教案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