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说课稿.docx
- 文档编号:12912652
- 上传时间:2023-04-22
- 格式:DOCX
- 页数:99
- 大小:89.94KB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说课稿.docx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说课稿.docx(9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说课稿
1
《师恩难忘》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谭文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师恩难忘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师恩难忘》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组第1篇课文,是一篇深情而又朴实的记叙文。
文章用平实的语言叙述了40年前的一堂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塑造了一位可亲、可敬的乡村老师形象,抒发了尊敬爱戴老师的思想感情。
全文寓情于事,情真意切,语言平实,描写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
(新课标中对五六年级学段的阅读要求是: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初步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敢于提出自己看法。
)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和初步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的能力,(这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础。
)但对叙事中融入自己情感的写作手法仍缺乏理解。
结合本文特点和5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基础,依据新课标对本学段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连贯、通顺地复述“我”开学第一课的情景。
3培养学生尊师、爱师、亲师的感情。
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其中,教学重点是:
培养学生尊师、爱师、亲师的感情。
教学难点是:
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基于此,我采用的教法是启发诱导法、指导阅读法,媒体演示法,拓展迁移法。
在使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发现法、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二、说教学过程
板块1师生对话,导入新课
1导入:
同学们,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几位你欣赏或者喜爱的老师,他们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回忆一下,他(她)为什么会让你难忘?
2指名作答。
3揭题:
下面,我们大家一起听一听著名作家刘绍棠对儿时老师的回忆。
板书课文标题,播放课文录音。
板块2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自学生字词。
①自由朗读课文。
圈出不认识的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
扫清文本障碍,同时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②检查学生的生字词的识记情况,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进行指导。
(出示生字“娓、姥、炊、歇、叨、诲”。
让学生观察字形,想一想:
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一个共同特点是什么?
)
字音易错的字,如正、诲、捅。
字形易错的字,如炊、恍、醒。
让学生用钢笔描红,然后在练习本上写一写、练一练。
2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帮助纠正出错字音,了解学生读文情况。
3学生默读全文,思考:
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然后相互交流,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板块3细读探究,体悟情感
第一部分:
1—2自然段
学生自读,想一想:
田老师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然后交流讨论。
第二部分:
3—7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田老师教学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并用笔画下来。
同桌讨论,指名汇报。
2你不想听一回田老师的国文课吗?
①同桌互相读给对方听。
②指名朗读。
3反复阅读第5自然段,然后把这个故事复述给大家听。
说说你很快能复述出来的秘诀。
4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
作者喜不喜欢田老师讲课?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体味语言,揣摩其含义。
第三部分:
8—9自然段
1默读课文,回顾课题,想一想:
哪些语句反映了作者难忘田老师的教诲之恩?
2指导朗读:
怎样读才能传达出作者对田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使学生深入感受作者对田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①同桌讨论;
②自由练读;
③指读。
3小组研究: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与课文标题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体会首尾呼应的写作特色。
(设计意图)
板块4拓展开放,延伸深化
1学生再读课文。
说一说:
田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把你心中的感受用一二句话说出来。
你还想对作家刘绍棠说一二句话吗?
3迁移练习:
在教过你的老师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选择有关他(她)的一件事写下来。
4实践活动:
自制贺卡,在教师节前夕送给你现在和以前的老师,写上你由衷的祝福,表达对老师的敬意。
(设计意图)
师恩难忘
师:
口才好文笔好生:
难忘师恩
编故事娓娓动听如春雨滋润
此板书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2
一、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定
1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26课《陶校长的演讲》,是陶行知先生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
演讲稿辞真意切,极有鼓动性,感染性;结构上,按“总----分----总”方式谋篇,以“问什么、为什么问,怎么办”方式构段,十分整饬。
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陶冶情性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
根据新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
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其中“韧”字只识不写),理解生词;
2技能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复述课文;
3情感目标:
a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复述课文,了解演讲的特点,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习惯;
b积极主动的探索新知。
3教学重点:
理解每天四问的重要意义。
4教学难点:
体会句子间的联系。
二、教法与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精神,基于脑科学研究的新突破以及中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打算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围绕“学法指导”这一核心,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开发全脑为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读,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想象,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为此,我打算从师生两方面做好如下准备:
师:
小黑板、投影片、录音带《双手和大脑》。
生:
搜集陶行知的有关资料(用以扩大预习范围,降低难点、激发兴趣、了解背景)。
三、教学程序
(一)激趣揭题,质疑定标。
揭题板书后,首先在由弱渐强的《双手和大脑》乐曲声中简介陶行知,可以达到消除情绪性学习障碍的目的。
“疑,思之始,学之端”,可以对学生发问:
“看到题目,你首先产生那些疑问?
”根据学生的疑问,巧妙地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读中学读。
词义的模糊性和概括性决定了语文学习的整体性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应该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读后讨论演讲的特点和演讲稿的格式。
通过反复朗读,做到读中知大意、理脉络;读中查字典、剖形探义,掌握生字词。
以上为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三)研析结构,精读感悟。
刘勰说得好:
“观文者批文以入情。
”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
“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扣“问”展开,结合学法指导,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指导学生读中悟情。
1细读悟理
(1)整体理层次:
做到思之有序。
这部分可分三个环节:
a提供自学材料;b个人尝试练习;c小组交流反馈。
根据重难点和第一课时中存在的问题,投影出示自学材料:
自读“四问”,分组学习,利用列表理清层次后,再抓关键词朗读体会。
问什么为什么问(结合希望)你将怎样做
(2)研读悟学法:
读中解惑悟情。
这部分采取教、扶、放的方式,也可分为三个层次:
a导读“问身体”;b导学“问学问”;c自学三四问。
A导读“问身体”:
a交流“问什么”,指导读好问句。
b抓关联词,解决“为什么问”。
具体方法:
先出示没有关联词的句子,学生填词悟理后,再适当引导:
要想实现崇高的理想,必需(怎么办)----------------,否则(会怎样)-----------------。
c结合陶校长的“希望”,说说“你将怎样做”,变被动的接受为主观上的积极探索。
d指导朗读。
e总结学法:
据问题,找句子。
读句子,划词语。
读词句,悟情理。
B导学“问学问”:
a尝试自学;
b交流反馈:
1读好问句;2找关联词,体会“为什么问”;3结合陶校长的希望,讨论“你将怎样做”并适当拓展延伸:
除了课文上说的,你还有哪些好方法使自己的学问进步?
c强化迁移:
1读出自己的体会;2再次强化总结学习方法。
C自学三四问:
a按同样的方法自学三、四问,作标记准备提出不懂的问题。
b组织交流:
点播关键词,练习课后练习4,谈谈内容,读读课文。
2精读悟情
a任选一问,读出自己的体会。
可以说,可以演,可以读,也可以背,使每一个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
b组织复述其他“三问”。
以上为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四、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
可以利用第六小节总结“四问”,帮助学生体会“演讲”的感情,并且利用演讲等方式,指导读出这种亲切、关切、爱护和充满鼓动性感情的语句。
接着,帮助学生从课文内容和学习方法两方面进一步总结:
谁来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然后,进行迁移性训练:
根据文中“四问”,以某一天为例作出回答。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
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
为此,可以用这样的问题总结全篇课文:
你认为自己这几节课学得怎么样?
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继而,根据学生情况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
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
继续搜集有关陶行知的资料,准备召开“我眼中的陶行知”知识交流会。
五、板书:
总之,我力图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做到书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分析让学生讲,道理让学生悟,学法让学生去总结,最终达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创造。
3
4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说课
1、说教材分析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
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情趣。
全诗共有6个小节。
第一小节与第六小节诗内容的反复,首尾呼应,都是写可爱的祖国号召少年儿童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第二、三、四、五小节写只要少年儿童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大自然会给他们以丰富的馈赠。
2、说教育目标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课教材的训练重难点,特制订以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在对课文语言的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朗读品味语言文字,启发学生通过想象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3、引导学生亲近自然,享受自然,描绘自然,赞美自然,从而更加热爱自然
二、说教法、学法:
结合新课程理念,现阶段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中以读为本的出发点及本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的特点,根据课文特色和课标精神,进行本课教学设计是考虑到以下三方面:
把握诗意;领悟意境;超越课本。
在课上引导学生读、悟、交流、理解,从而体会出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情感。
在学法方面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学会通过画读、问、悟、创,从而正确全面地理解诗歌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及制定的目标要求,在教学中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示错解题,导读课文。
(二)自学探究,知读课文。
(三)总结激疑,赏读课文。
(四)超越文本,创作课文
(一)示错解题,导读课文。
因为“错误往往更容易被大家注意到”,所以我设计了在板书课题时故意少写“绿色”两个字,引起学生注意,并能更顺其自然的引出学生提问“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
”“为什么说大自然是‘课本’?
”和“课本是打开读的、看的,自然又是怎样“打开”的呢”等核心问题?
然后我会进一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层层深入的“读”诗歌的语言与情感,引导学生有的放矢的“悟”诗歌的意境与情怀。
(二)自学探究,知读课文。
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我主要考虑要让学生先整体把握诗歌的结构,再细细的去品读文本内容。
然后为了更好的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我把导入时学生提到的主线问题由浅入深的呈现出来,真正达到学生自读自悟的效果。
我首先用多媒体出示三个问题:
1)自读诗歌,整体品读。
2)补充: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你能说说文章结构吗?
3)在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里,我们用明亮的眼睛看到了什么?
学生在自学和与老师的共同交流中,找到(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后,再让学生讨论诗歌结构就成了显而易见的事。
读悟第一、第六小节。
教师通过讲述,告诉学生这两小节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诗歌里面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反复。
这两小节完全一样,但是表达的含义有所不同:
第一小节首先描绘了“大自然绿色课本”的美丽神奇,吸引读者走了进去;而第六小节既呼应了开头,又总结了全文。
使得学生对诗歌写作的修辞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考虑到“与孩子相处时,我们有必要考虑创造性问题。
我们要寻找一些方法来鼓励孩子学习或增强理解力。
”诗歌的语言凝练、简洁,跳跃性强。
赏读诗歌不能只满足于理解字词的意思,感知诗歌的主要内容,还要走进诗歌所描述的情境之中。
这样,才能和诗人一道,游览名山大川,领略大自然无限的风光,对诗歌的理解才能不浮于表面,才能真正理解、领悟诗歌的内涵。
我设计了第三个的问题,“在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里,我们用明亮的眼睛看到了什么?
”学生依据课文诗歌中的内容,分别找出了“空气、翠竹、松柏、果园、沃野鸣禽、野花、青山、绿水、云锦”等表示景物的词语。
点拨概括,适时指导朗读:
“大自然是什么样的?
大自然如此美丽、绚丽、神奇、多姿多彩……你能用朗读表达出来吗?
让我们身临其境,也到美丽、绚丽、神奇、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中去享受欢乐和温馨。
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
(三)总结激疑,赏读课文。
这时要不失时机的进入第三个“总结激疑,赏读课文”环节。
这里设计了三处激疑,实际就是围绕学生在读题之初提到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渗透解决。
让学生更有主体意识,更有主动学习的意识。
第一处激疑赏读:
“大自然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课题中为什么说是绿色的?
”
“同学们用那么多美妙的词语来概括形容大自然,我却根据文题想说,大自然是绿色的。
你同意吗?
大自然还有其他颜色吗?
让我们用诗歌一般的语言来说一说。
这个问题的设计是想让学生超越课本,在用心思考、全面感悟大自然的同时,不但语言能力得到训练,而且增强了对大自然的美的认识。
进一步提出:
那为什么诗歌题目中却用到了“绿色”?
要学生认识到绿色代表生命的颜色,大自然是充满生命力,充满希望的,从而激发学生对富有生命力的大自然的热爱。
“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啊,你让我们怎能不热爱。
我们禁不住要走进您的怀抱,去体会您的美好了。
让我们齐读课文,读出大自然的美,读出我们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
第二处激疑赏读:
“大自然这课本如何打开?
打开大自然的方法有哪些?
”
这个环节的设计也是从文本出发,让学生在自学中明确“打开”就是“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也就是叫我们到大自然中闻、看、画、听、登、走。
让诗歌原来凝练、简洁、跳跃性强的词语,就变成了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有景有情、连贯性很强、立体的、鲜活的画面,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身临其境,真的置身于大自然之中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得就是既要向课本学习,还要向自然学习,知识无处不在,关键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勇于探索的心灵。
我们一定会响应号召:
到大自然中“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请同学带着自己理解的感情去读2—5节。
师提醒语调热烈、高昂、欢快,要蕴含兴奋的心情和赞美的感情,再次分别叫喜欢读2—5节的人站立起来齐读。
第三次激疑赏读:
为什么把自然比作课本?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通过比较“自然”与“课本”的相同点,很容易地认识到大自然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大自然中隐藏着无数的秘密。
同时,进一步提出“既然说大自然中有知识,那么,你觉得大自然是一本什么样的课本?
”扩展学生对大自然认识与感悟,更进一步地激发学生对大自然探索的好奇,对领略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努力。
(四)超越文本,创作诗歌
引发学生思考:
“在我们的大自然中,还有哪些绿色的课本等待我们去打开,我们将如何打开更多的自然的课本?
同学们,拿起你手中的笔,写出你心中对大自然的理解!
进行我们自己的诗歌创作。
”
“读得美,悟得真,写的好。
”是我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要求,学生们在充分感悟诗情、语意之后,难道不正需要这种笔端的抒发吗?
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但加强了诗歌的仿写、创作能力,同时更加深了对诗歌理解,对诗情的领悟,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是多么富有号召力的召唤。
我们应凭借教材,激发学生的热情,把学生引向更广阔的空间,这既是语文学习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正如书中说的“没有什么比拥有热情更重要的了。
如果你对教学充满渴望与兴奋,学生们就会对学习你所教的课程兴奋无比。
我们必须鼓励和鞭策他们,使他们渴望学习,期盼成功。
”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立足文本,超越课堂,回归自然,多渠道、多途径地去亲近自然,享受自然,描绘自
然,赞美自然,从而更加热爱自然。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方面,我力求简单明了,围绕诗题“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展开学习主线,让学生明了的感受到,我们要跟随召唤,走进这充满无限生机的大自然中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去探索更多的秘密。
5
说课案例————《装满昆虫的衣袋》
[文本解读]: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一篇童趣十足的叙事性文章,文章记叙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
一件是法布尔很小的时候就因为好奇去抓一只会唱歌的虫子,结果迟回家,引发了父母的一场虚惊;一件是法布尔八九岁时去放鸭子,他利用这个时机在池塘边的草丛里观察,采集了许多昆虫,但父母却不能理解他。
通读全文,既可以从通俗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到小法布尔对昆虫的兴趣和喜爱,又可以透过语言文字的本身得到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熏陶。
因此,在学习这样有情有趣的文章时,教者应该引领学生把握好文章的基本格调和根本思想。
一是需要建构与文本作者对话的空间,并期待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走进作者眼中的伟大科学家法布尔;二是需要营造师生与语言文字本身对话的氛围,做到在文本中走个来回,既要和法布尔一同体验捉虫的快乐与兴奋,又要从法布尔的身上得到更多的关于成长的启示;三是需要形成有效、实在的师生对话的场景,需要师生在这些特定的、未知的场景中碰撞、交锋、展示。
[教学目标、教、学法]
“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
而实现这一内化过程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复述、背诵。
”事实上,高年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已经能通过阅读来理解、欣赏和评价文本,已经能够借助阅读搜集处理文本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正确的审美体验。
(《课程标准》语)再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本课在教学时拟以朗读为突破口,在朗读中识字写字(读正确),在朗读中感受、理解(读流利),在朗读中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读出感情)。
为此,可以将教学目标简化为:
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学会课文的9个生字,两条绿线里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
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小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有了明确集中的教学目标,无论是教师的引导,无论是学生的探究,都应该依据文本的语言材料,都应该依据文本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活动。
全课在教学中,力求通过形式丰富、个性纷呈的朗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这样的教学,可以分成三个步骤进行:
读正确——走近法布尔;
(2)读流利——走进法布尔;(3)读出感情——走出法布尔。
整篇课文的教学可分成两个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读正确——走近法布尔;
第二课时,读流利——走进法布尔,读出感情——走出法布尔。
[教学流程]:
一、读正确——走近法布尔
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读准字音,记清字形。
交流识字情况,部分生字指导书写。
展示读书情况,组织读书交流、比赛。
[如果说,文本是一个个鲜活的文字符号构成,那么,实施正确地朗读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口,运用准确的语音、停顿和语调,把这些鲜活的文字符号转换成现实的有声语言,从而完成书面符号的“语言化”。
通过朗读,一方面,需要朗读者具有相当的识字量并能熟练地借助拼音和语言环境主动识字,快速扫除生字障碍,同时养成集中注意、专心致志的优良品质;另一方面,朗读者需要快速进行意义组合,需要了解每个字的意思,并在最快时间内,将线形排列的单个文字,按照词、词组、意群等语义单元进行意义组合,直至将文字符号组合成语句。
这既是对文字符号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又是具有真正意义的“连字成词、连词成句”的实际操作;这既是学生接触语言本身很重要的心智活动过程,又是在语言实践中进行扎扎实实的字、词、句的基本训练过程。
]
读流利——走进法布尔
1、静读文本,引导质疑。
重点讨论两个问题。
①法布尔的衣袋里为什么装满了昆虫?
②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目?
浏览文本,组织交流。
①着迷————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
②迷恋————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③痴迷————这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
精读文本,揭开“迷”底。
重要语句提示:
“妈妈,我在这儿呢!
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
”————三天前————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
“我叫你去放鸭子,你倒好,只顾自己玩,捡这些没用的玩意儿!
快给我扔了!
”“捡石子干什么?
撑破了裤兜!
老是捉小虫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
”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延伸文本,拓展阅读。
①关于法布尔;
②关于《昆虫记》。
[小语专家高万同老师说:
“流利地朗读课文,既是一种内隐的、润物细无声的语言习得过程,又是学生吸钠与发展语言,并形成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
我以为,流利地朗读课文可以理解为三重境界:
一是要借助流利地朗读使自我成为作者的代言人为作者代言,做到“使其言皆若出自吾之口”;
二是要通过朗读,揣摩文章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教版 小学语文 年级 上册 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