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大师李国豪.docx
- 文档编号:12906105
- 上传时间:2023-04-22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68.07KB
桥梁大师李国豪.docx
《桥梁大师李国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桥梁大师李国豪.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桥梁大师李国豪
桥梁大师李国豪
1、个人简介
李国豪(1913~2005)著名桥梁学家。
中国特大型综合性辞典《大辞海》的副编。
1913年4月13日出生于广东梅州一户农民家庭。
1929年梅州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土木系,1936年从同济大学毕业后,留校担任钢结构课助教,1937年获德国洪堡基金会奖学金,因抗战爆发,延至1938年赴德国达姆施培特工业大学留学,1940年获得双博士学位。
1946年6月回国,任工务局工程师,参与了上海都市计划的制定等工作。
1947年兼上海康益工程公司工程师。
1948年,任同济大学工学院院长。
1949年参加中共地下党领导的大学教授联谊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同济大学副校长。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1957年任国家科委力学、建筑学科组组长。
1958年任南京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
文革中,被关入牛棚审查。
1977年任同济大学校长,1978年任上海市科协主席、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1982年改任同济大学名誉校长。
1983年4月当选为上海市第六届政协主席。
第三届、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2005年2月23日17时37分,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2高龄的他是最后去世的全国第一批桥梁专家。
2、人物履历
李国豪出生在中国的“足球之乡”广东梅县,自小喜欢运动,也渴望读书。
在中学里,他偏爱数学和外语。
他有个特点,就是绝不死啃课本,而喜欢独立思考。
同样读一本书,他的注意点就跟别人不一样。
比如《三国演义》,人家只看到攻城夺池、刀光剑影,他却在琢磨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真怪,为啥机关一开动,它们就能运走如飞呢?
李国豪青年时就有一双幻想的翅膀,他崇拜过欧几里得和牛顿,后来又想当一个爱迪生那样的大发明家。
不过,他最钦佩的却还是中国古代的大禹。
他曾立志要当一名水利工程师,去驾驭那奔腾不羁的黄河。
留学德国
1938年,这位来自广东梅县的年轻人获得德国洪堡奖学金。
赴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深造,并被破格批准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结构力学和钢结构学家克雷伯尔。
第二年,战争开始了,那段日子令他终身难忘。
他回忆说,有钱的同学去了瑞士、法国,他没有钱,只能留下。
不久,英美对德宣战,学生都去当兵了,他还留在克雷伯尔的教研室里做研究工作,一直到1945年,战争结束。
其间,1941年,汪伪政权在德国搞了个"大使馆",他不与他们联系,护照期满了,寄到瑞士去。
当时,他们有100多人,人心齐,便有一种"撼山易"的味道了。
李国豪1940年,李国豪以优秀论文《悬索桥按二阶理论的实用计算方法》获工学博士学位。
论文在《钢结构》杂志发表后,在桥梁工程界引起极大的反响,时年仅26岁的李国豪自此便以"悬索桥李"而闻名于世。
此后,他除了从事钢结构焊接问题的研究外,主要负责研究工程实际中出现的各种桥梁结构方面的新老难题。
他虔心于对悬索桥、行梁桥和结构稳定的分析,从中一一取得创造性成果,发表了近十篇重要论文。
其中,他在针对汉堡拟建的悬索桥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揭示出三跨连续加劲梁不设中间支座的体系无支承弯矩高峰的优点,三十年后,这种体系终于在70年美国修建的一座斜拉桥工程中被成功采用。
至于他对火车在悬索桥上的动力作用的精湛分析,其分析方法和分析结果都填补了当时的空白。
1942年,这位年轻的中国学者又参加了由克雷伯尔和赫瓦拉主持的德国钢结构稳定规范的修订工作,由他提出的《弹性平衡分支的充分辩别准则》,建立了结构稳定的一个基本准则。
不久,这个思想活跃,精力充沛的青年又以论文《钢结构分析的几何方法》成为第一位获得德国"特许任教博士"(Dr.-lng.habil)学位的中国留学生。
1943年夏,他又成功发表论文《珩架和类似体系的结构分析新方法》,论文所体现的创新的思维方式后来被广泛引用于高层建筑和其它复杂结构的计算中。
1944年9月,李国豪移居维茨堡市。
至此,他和克雷伯尔一起工作的时期基本告一段落。
1944年冬天,李国豪与维茨堡大学医院工作的医生叶景恩博士结为伉丽。
追忆往事,李国豪仍显得情意缱绻。
他说,那段日子里,一切都显的匮乏,惟有感情生活使四周的一片灰色变得多彩而有生机,他常常骑着自行车,前往150公里外的维茨堡看望未婚妻。
二战结束后,已迁至德国南部的李国豪偕同妻子,坐上一节美军3、离散杆系结构的连续化分析方法和桁梁弯曲与扭转理论
,风尘仆仆地到了巴黎,两天后又去了马赛,住入了收容所。
正是冬天,他们去小树林里拣来树枝生火取暖,在地板上铺一条毯子,就是临时的家了,幸好还有红葡萄酒,每人每天一杯。
那酒的味道自是终身不忘的。
另有一件难忘的事是,他和妻子叶景恩的两人天地中迎来了一个新的小生命,他们的大儿子李归华!
归华意喻回归中华,归华果然为全家带来了好运!
几个月后,他们终于搭乘到了一艘从法国到越南的船只,到了西贡,那是1946年3月。
在西贡,领事馆招待了食宿,他记忆犹新,那伙食非常糟。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离祖国更近了一步,而他当时最大的心愿是--回到祖国去。
不久,李国豪带着叶景恩,带着归华,踏上从西贡回祖国的归程。
“文革”时期
1966年,文革祸起,李国豪在劫难逃,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囚于隔离室中,长达两年之久,漫长囚室岁月里,他从广播中获知南京长江大桥通车,他想起了武江长江大桥。
因为就在那年的通车典礼中,大桥出现晃动现象,而晃动的原因始终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科学解释。
他非常清楚,那自然要影响到后来的南京长江大桥,影响到南京长江大桥的设计!
于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在几尺见方的囚室里开始演绎,一个失去自由的科学家,两手空空,身无片纸,凭着一颗对祖国对事业的爱心,凭着卓越超群的理论基础和创造思维,神游于八极,构图于大千,借助于报纸的边角和夹缝,演绎推导,无我无物,鉴过往,辟新径!
他微阖双目,坐地日行八千里;他定睛远眺,纳须弥于芥子。
一时间,百十思路,纷至沓来,于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他豁然开朗,他欣喜万状。
于是,桁桥梁的腹杆系,转化成为剪切板;进而,又将这种空间离散体系化成为一个连续体箱梁模型,又建立起弯曲和扭转的弹性平衡微分方程去求解!
大若见大乐,大悲生大喜。
秋去冬来,寒暑交替中,文革"囚徒"李国豪终于不负苦心,取得了桁梁结构领域理论分析的初捷。
之后,从囚室走出,又被驱至校内监督劳动。
苦难岁月何时能见尽头?
他无法卜知。
但他清醒地认识到,世界总要向前进步。
人类社会总要走向昌盛发达。
桥梁工程事业总要不断开拓发展。
对此,他坚信不疑。
一如既往地,他把自己的家变作了研究室,做起桥梁模型和扭转试验,并继续完善理论分析和计算上的步聚。
对于一个为爱而奉献,为科学而献身的人来说,一旦投入,夫复何求。
1973年,李国豪终于大功告成,完成囚室岁月中的专著《桁梁扭转理论--桁梁桥的扭转、稳定和振动》。
壁破道成,真经面世。
自此,武汉大桥的震动问题和南京大桥的稳定问题之疑案终于破解于一朝,并由此消除了中国大桥设计多年的块垒心病,开拓了桁梁结构的理论分析长河。
一代大师李国豪苦海思进,度厄众生,造福天下,可谓功德无量。
在同济师生的记忆里,李国豪一生勤奋好学,时刻不忘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上世纪90年代,他已经八十多岁,开始学电脑,学汉语拼音、笔划输入法等,碰到掌握电脑知识、技能的人,他都虚心请教不耻下问,后来发E-mail,用电脑写文章等,他都学会了。
李国豪近九十岁的时候,还买了多种外文书,如法语三百句、西班牙文、德文等,学习外语增加知识。
有一次接待法国外宾,他用法语致欢迎词,法国朋友很高兴,立即有亲近感,交流气氛融洽。
除了学习,李国豪每天看报纸,听广播,看新闻联播,关心国内外大事,新闻中常会报道,某某国家、地区发生地震、海啸、水灾、火山爆发;某某地区建造了铁路、隧道、桥梁……他会马上查阅世界地图或中国地图,确认区域、位置,搞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才行。
3、个人作品
先后出版了桥梁工程专业这一领域内的第一部由中国人编写的中文教材《钢结构设计》和《钢桥设计》。
著有《桥梁结构稳定与震动》、《桁梁扭转理论--桁梁桥的扭转、稳定和振动》、《公路桥梁荷载横向分布计算》、英文版专著《箱梁桁梁桥的分析》。
主持编写了《工程结构抗震动力学》和《工程结构抗爆动力学》及《桥梁结构稳定与振动》。
理论成果
1、悬索桥李——变位理论的实用方法
2、结构稳定理
3、离散杆系结构的连续化分析方法和桁梁弯曲与扭转理论
4、桥梁振动理论
5、梁桥荷载横向分布理论及桥梁空间分析
的应用”一文。
他针对斜桥的实际构造,将正交各向异性板理论,通过斜交坐标延伸为斜交各向异性板的弯曲理论,使各向同性斜板理论和斜交梁格系理论成为它的两个特例。
李国豪的这一开拓性的工作很快就引起了国外力学工作者的重视,并以“李氏理论”为名被学术界所引用。
4、学术精神
在科学研究工作中,他崇尚实事求是的作风和严谨科学的态度。
他特别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他的理论从不满足于推导和计算,总是力求以模型试验或现场测试来检验修改和证实理论的正确性。
以刻苦坚毅的精神解决了结构理论中的许多难题。
凡是做过他助手的人都深深地为他尊重事实、一丝不苟的态度所感动。
他在科研选题上一贯倡导“必须具有工程背景,必须解决实际问题”。
他常说,我们的研究主体是工程,左右臂是数学和力学。
坚持主张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相结合。
他喜欢研究老难题和别人尚未涉足过的新问题。
他的思维方法富于开创性。
他常常能从纷繁迷离、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敏锐地看到问题的本质,抓住重点,以独创的、新颖的、简练的手法解决问题。
他的成果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因而在国际、国内赢得了威望。
5、=成就荣誉
在同济大学百年发展史上,李国豪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最为长远而深刻。
李国豪对同济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尤其是对自己专攻的桥梁工程学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在国际上具有显著影响,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他倡导并亲自组织实施同济大学的“两个转变”,引领学校向恢复对德联系和德语教学传统转变,由土木为主的单科性大学向以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转变。
“两个转变”的战略构想,为同济大学综合性、国际化建设格局的确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审时度势,提出建设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组织学校大批科技人员走上经济建设第一线,促进教学、科研与经济建设实际紧密结合,并身体力行,参加了上海黄浦江大桥的建设规划和宝钢建设论证等工作。
为实现综合性大学的理念,恢复医学专业,他亲自出访海内外,广泛联络校友,推荐优秀人才。
其间学校经历了许多大事,包括民主推举校长、“211工程”、“985工程”、两次并校等等,每一个发展的关键时刻,李国豪总是以丰富的办学和领导经验,提出建设性意见,并亲临现场,发表真知灼见,使全校上下信心倍增。
作为著名科学家,李国豪在结构力学和桥梁工程领域的成就举世公认。
他坚持科研选题“必须具有工程背景,必须解决实际问题”,倡导以高水平的理论研究解决尖端的问题,强调在实践中发展理论,取得了《悬索桥按二阶理论的实用计算方法》、《用几何方法求刚构影响线》、《桁架和类似体系的结构分析新方法》、《斜交各向异性板的弯曲理论及其对于斜桥的应用》、《桁梁扭转理论—桁梁桥墩的扭转、稳定和振动》、《公路桥梁荷载横向分布计算》、《关于桩的水平位移、内力和承载力的分析》等一系列理论开创性和实际应用针对性兼具的重大成果,解决了武汉长江大桥的晃动和南京长江大桥的稳定问题,创立了桥梁抗风、抗震和抗爆动力学等新学科。
他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大跨叠合梁斜拉桥的建桥方案,力主上海南浦大桥、广东虎门珠江大桥的自主设计建设并得以实现,赢得了中国桥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机会,是我国大跨桥梁自主建设的首要功臣和学界先驱。
他主持制定了杭州湾交通通道预可行性研究、跨越长江口交通通道等课题方案,直接促成了杭州湾跨海大桥、苏通长江大桥的建设。
李国豪作为杰出的教育家,在近70年的教学生涯中,李国豪呕心沥血教书育人,诲人不倦提携后辈,桃李满天下。
他的许多学生已经成为我国桥梁和结构领域的领军人物,并有多人当选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国豪对于如何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有着切身感受和独到见解,并给予了具体关心。
他提倡低年级本科生淡化专业,尽量让不同学科的学生特别是新同学住在一起,拓宽知识面,促进学科交叉,培养创新意识;他倡导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不应该由导师给,而是要由学生自己设想两、三个方向,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由导师提出意见,再由自己去决定。
作为卓越的社会活动家,李国豪在繁忙的教学、科研工作之余,担任过许许多多领导职务和社会工作,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付出了大量心血。
晚年,他以一个战略科学家的视野,与其他科学家一道,提出和论证了建设上海洋山深水港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并最终得以顺利实施,成为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基础。
他在上海市政协主席任上创建的“政协之友社”,为当时全国各级政协组织如何更好发挥老同志的余热树立了典范。
李国豪1981年被推选为世界十大著名结构工程学家,从而进入了这一领域的世界级大师行列。
1987年获国际桥梁和结构工程协会功绩奖。
1995、1996年连续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996年获得陈嘉庚技术科学奖。
他还获得了德国政府授予的歌德奖章(1982年)和联邦大十字勋章(1987年),以及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1985年)和香港理工大学(1998年)名誉博士学位。
1977年获上海市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称号,2003年获首届上海市教育功臣称号。
专著《桥梁扭转理论,衍梁桥扭转,稳定与振动》,先后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1977年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宝钢引水工程咨询”先后获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1986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交通运输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获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公路桥梁荷载横向分布计算”获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桥梁实用空间分析理论与应用”获1982年上海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宝钢工程调整综合论证”获1988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桥梁抗震理论”获1985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各类型公路桥梁荷载横向分布的统一理论与实用计算”获1993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桥梁 大师 李国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