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讲稿编辑后.docx
- 文档编号:12898961
- 上传时间:2023-04-22
- 格式:DOCX
- 页数:75
- 大小:72.80KB
《语文教学论》讲稿编辑后.docx
《《语文教学论》讲稿编辑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学论》讲稿编辑后.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教学论》讲稿编辑后
《语文教学论》
语文教育学这门学科是伴随语文学科出现而诞生的。
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影响下,清政府于1903年废除科举制,把各地大小书院改为高等学堂、中等学堂和小学堂,在中等学堂设置国文科,与中等学堂设置的史学经学等分开。
从此语文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样有了正式的中学语文教育。
也就在同年,在京师大学堂的师范馆中就开设了“国文教授法”这门课程。
由此算来,这门学科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这门学科人们在过去都习惯叫它“语文教学法”。
现在,有的人叫“语文教学论”,也有的人叫“语文教育学”。
(同学们:
“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论”“语文教育学”这本种说法在语义究竟有无区别?
)
一、语文教育学的性质
1、它是学科教育学
“语文教育学”不同于一般性的“教育学”。
一般性的“教育学”是把所有的教育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它不针对某一具体学科;而“语文教育学”只针对语文的教育现象进行研究。
语文教育现象包括:
语文教材、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教师、语文研究方法、语文教育的历史等等。
2、它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
“语文教育学”是“理论”,是拿来“应用”的“理论”。
其深层的含义应该是:
在语文教育中“能用”的,最好是“好用”的理论,不然这样的理论就毫无意义了。
另外,“理论”要来源于语文教育的实践,要历经语文教育的实践检验。
二、语文教育学的任务和内容
1、语文教育学的任务
语文教育学的基本任务就是研究和阐述语文教育的基本原理,并力使我们的准教师们能够理解与掌握这些语文教育的基本原理,为他们未来从事语文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2、语文教育学的内容
语文教育学的内容有两部分。
(1)通识理论
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语文教育史、课程改革(尤其是语文方面的课改、语文课程标准(性质、理念、目标等)、语文教材及内容、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校本课程、语文读写教学的新理念、语文教学名家、语文教研论文的写作。
(2)应用理论
语文教学程序、语文教学基本方法、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教学、拟写语文教案、教学的整体设计、导语设计、板书设计、说课技能、听课与评课、语文课外活动。
三、语文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语文教育学的常见研究方法有:
1、经验总结研究法
它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分析和归纳,最后才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2、调查研究法
通过一些调查的方式(谈话、问卷等)发现语文教育中某些现象存在的原因,透视其危害性,找出解决问题的手段与方法。
3、实验研究法
4、比较研究法
5、文献研究法
6、跨学科研究法(主要是借助别学科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对语文教育各种现象进行研究)
就目前语文教育研究的现状看,一般来说,语文教师用的最多的是“经验总结研究法”,可是用此法难以取得研究成果,而采用“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和“跨学科研究法”容易取得研究成果。
采用“跨学科研究法”容易取得学科研究的突破。
四、语文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它与中文各学科的关系
在中文各学科中与其关系最密切的是:
写作、文学和汉语。
它同写作的关系。
在语文教育中写作占有很大的比例。
在目前中学语文课时总量中,作文占了三分之一左右。
语文教师本身写作能力对写作教学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可以说自己不擅于写作的语文教师是不能教学好学生写作的。
写作能力不好的教师对其教学研究也有极大的影响(你的研究要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就得出来在刊物上发表)。
另外从高考对写作的要求看,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需要有较好写作教能力。
它同文学的关系。
可以从两个层面看。
一是,语文教育其实就是言语教育,培养、提高学生对语言的使用能力,语言的使用的最高级形式应首推“文学作品”。
二是,我们的语文教育在很大比重上是文学教育,文学阅读在语文教育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文学写作在语文教育中也占有一定的比重。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文学作品。
有中国的、外国的,有古代的、现当代的。
有各种体裁的:
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童话、寓言等等。
在现行的高中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在篇目数上占了60%,外国文学有“表现主义”代表作家奥地利作家弗兰卡夫卡的《变形记》,有“意识流”代表作家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有“荒诞派”戏剧代表作家爱尔兰剧作家萨缪尔内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有“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另外还有,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莫泊桑的《项链》,巴尔扎克的《守财奴》。
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的古代文学所占的比例就更大了。
它同汉语的关系。
我们的语文教育是以汉语作为语言形式,在现行的高中人教版教材中,白话文占60%,文言文占40%,在初中使用的几套教材中,白话文所占的比例会更高,而文言文所的占的比例会略低一些。
2、它同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1)它与教育学的关系
教育学是语文教育学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语文教育学是建立在一般教育学的基础之上的。
一般教育学揭示教育的一般性原则与方法,它研究教育的历史,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教师教学角色与学生学习地位,课程的构成与发展,课程教学的一般方法与基本原则等等。
两者是总学科与分支学科的关系。
(2)它与心理学的关系
心理学是语文教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大家都明白,语文教育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教师与学生心理活动的过程。
教师正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往往可以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语文教育教学有较大影响的是:
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和青少年心理学。
3、它与另外其他学科的关系
它与哲学、历史、地理等学科也有一定的关系。
哲学能给我们的语文教育提供一些认识事物的方法。
历史、地理往往可以成为语文教育中使用文本的内容。
譬如,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死海不死》《向漠进军》《蜀道难》《内蒙访古》《神奇的极光》等等这些课文同地理学有一定的关系。
在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中很多都与历史有一定的关系。
思考题:
1、语文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2、语文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二讲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
没有好的语文教师就不可能有好的语文教学质量。
语文教师是否好主要就是看他作为语文教师的素养高不高。
语文教师的素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品德素养与智能素养。
一、语文教师的品德素养
从职业的角度看,作为语文教师主要的品德素养是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形成。
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包括:
如何对待语文教育,如何对待学生,如何对待同行。
1、热爱语文教育事业
从社会要求看,有一部分人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甚至带有一点理想化的色彩,要求教师有超出常人很高的思想境界,这是不现实的,因为教师他也是从一般人中成长起来的,他食的也是人间烟火,他也有一般人的物质与精神追求。
从教师本人来看,一方面,理应享有一般人的物质与精神追求,另一方面,也应务必认识到从事工作特殊性(教书育人)。
行业里有人说:
教书是良心活,教书要对得住自己的良心。
2、热爱学生
我个人觉得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
热爱学生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双方教学活动的顺利进展。
在教师的眼中,他们是成长中的孩子。
教师要能体谅他们,要能关心他们。
关于“热爱学生”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1)“热爱学生”的对立面就是“体罚学生”
时下体罚现象种种
典型案例
体罚学生的后果。
(体罚学生利大于弊,近看,能镇住一些学生。
为此,一些学生能听你话,一些学生能完成教学任务。
但体罚会导致师生产生隔阂,乃至冲突,体罚会给学生留下阴暗心理)
(2)“热爱学生”与“严格要求”两者是并行不悖,但是“严格要求”并“苛刻要求”
3、尊重同行
二、语文教师的智能素养
1、知识结构
中文专业知识:
写作、文学、汉语。
教育专业知识:
语文教育学、教育学、心理学。
广搏的其他学科知识:
历史、地理、哲学等等。
2、能力结构
(1)读写能力(尤其是写的能力)
(2)口头表达能力
(3)文字书写能力(“三笔”,尤其是粉笔)
(4)处理教材能力(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进行教学设计等方面的能力)
(5)组织教学能力
(6)指导应试能力
(7)教育科研能力(不具备较好的教育科研能力最多也只能成为一个熟练的教书匠)
(5)(6)是初上讲台,要端住饭碗的最直接、最基本的能力。
(1)—(6)是一个优秀语文教师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1)—(7)是一个出类拔萃的语文教师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总之,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品德素养与智能素养两者不可或缺。
一个语文教师,有良好的品德素养,而没有良好的智能素养是不可能成为一优秀教师的;同样一个语文教师,有良好的智能素养,而没有良好的品德素养也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思考题:
请谈谈自己作为未来的语文教师在智能方面还有哪些欠缺?
就弥补这些欠缺自己有何打算?
第三讲我国语文教育简史
一、古代语文教育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不是属于学科课程,而是综合课程。
它是语文与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综合。
古代语文教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形成期(夏至秦)
这一时期,文言文经历了发生、发展直到成熟的过程。
文言文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从中可见这一阶段语文教育的起点不低。
1、根据史料记载,我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形态。
《孟子》里说,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序者射也,校者教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孟子》不仅记载了我国古代学校起源的情况,而且记载了当时学校的内容和宗旨。
2、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发展到一个比较完备的状态,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
“国学”是设在王城或是诸侯国都的学校,“乡学”是设在地方的学校或是设在闾里的塾校。
另一方面,那时的教育的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3、到了春秋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了当时的显学,孔子私学的规模最大,存在四十多年,弟子三千。
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主要有三个特点:
1、重视对少年儿童进行识字教育和句读训练。
《汉书.艺文志》记载:
“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之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2、这一阶段以孔子设坛讲学为代表。
孔子教育的核心思想是“仁”。
在教学方法上,他强调启发诱导,因材施教,重复习、重思考等教学方法。
孔子教学思想语录“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这一时期,书面语(文言文)和口语经历了一致到逐渐分离的演变过程。
而语文一直使用的都是文言文。
(二)发展期(汉到宋)
这一时期,文言基本不变,口语却在不断地发展。
这一时期语文教育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两个“定型”)。
1、语文教材基本定型
语文教材主要有四类:
(1)识字类
在汉代先是有“《仓颉》《凡将》《急就》《元尚》诸篇”,经过不断的发展,优胜劣汰,“三、百、千”取而代之,成为集中识字教材,(“三、百、千”指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千字文》,相传为南北朝梁周兴嗣所作,它总共有1045个字,不重复用字1000个。
文章内容丰富,包括了天文、历史、人伦、教育、生活等方面的内容;有一定的章法,条理清楚;四言、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
它开头是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作为总起,接着是谈天说地,“日有盈昃(仄),辰宿列张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
周谷城先生[(1898~ )中国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曾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导师]在传统蒙学从书《千字文》的前言中说“周兴嗣编的千字文是一本公认为编得很好的识字书,从南北朝直到清末,流行了一千四百多年,成为世界上现存出书最早、使用时间最久,影响最大的识字课本,不能不说是世界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
遗憾的是,《千字文》虽好,但因其年代久远,内容陈旧,大多词语已不知所云,无法作为现代汉字的识字教材。
清末以后,《千字文》不再作为识字教材,随后它所创造的世界罕见的高速识字方法也随之消失了。
这好比倒洗澡水把孩子也倒掉了。
《百家姓》为宋初人所编(具体作者不祥),在宋代就广泛流传,它共427字,全是姓氏的组合,四言,押韵。
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条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
《百家姓》首句为"赵钱孙李”,次句为"周吴郑王"。
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该书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
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俶(触)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
《三字经》,相传为南宋王应麟所编,流传也很久远。
它共1248字(包含重复字),包括教与学的道理、封建伦理道德、历史知识、名物常识等方面的内容,三言,押韵。
它开头讲的是教与学的道理,“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此书明清以来屡次增补。
这三本书,总字数2720,除去重复的字,单字约2000左右。
这三本书配合使用,在众多的识字教材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古代语文教学较固定的集中识字教材。
《百》《三》《千》流传近千年而不衰,旧时代从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壤,老而目不识丁的妪媪,幼而呀呀学语的稚童,人人能诵"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个个熟记"人之初,性本善"。
这些书还跋山涉水、飘洋过海,流传到世界各地,受到各国人民的珍爱,成为他们了解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微型景观。
1990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还把《三字经》的英译本收入世界《儿童道德丛书》中。
《百》《三》《千》之所以能够跨越时代和地域,受到长久和普遍的欢迎,是和它们的编纂特点和人文价值分不开的。
首先,《百》《三》《千》具有集中识字的特点。
《百家姓》、《三字经》很少有重出的字,《千字文》则无一字重出。
它们均为韵语,朗朗上口,易于背诵,适合儿童的学习特点。
会背诵以后,在人一生的长河中潜移默化,逐步理解,随时受用,也便于触类旁通尽早地去学会阅读其他书籍。
其次,《百》《三》《千》三书中多为常用字,注重实用。
和《百家姓》同类的《千家姓》、《千姓编》,也有便利于人际交往的价值,并且收姓氏更多,《千家姓》也是四言韵语,但它们都失传了,只有《百家姓》流布不辍,这是因为《百家姓》收的是最常见的姓氏,使用频率很高,汉族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姓氏都已包括在内了,应用性强。
《三字经》更因其内容所具有的启蒙和通俗性,表现出了它在道德伦理的灌输和人文知识的传授上的实用价值来。
《千字文》的四字韵语包含了许多古代常用的和应当熟知的历史典章故事、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学的知识和道德,其中许多都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格言。
它的字不重出的性质,还常常用来作为书目、座号、房舍、陈列、电报等许多需要排顺序事物的编码上,历代书法家也常常用来作为摹写练习和争较高下的底本。
如果说《三字经》在通俗性和知识性上胜过《千字文》的话,《千字文》则在构思和文采上胜过《三字经》。
再者,《百》《三》《千》在识字教学中贯穿了着重视宗法的儒家伦理道德思想教育。
《百家姓》把皇帝的赵姓奉为第一;《三字经》中"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的人伦纲常;《千字文》中的"资父事君,曰严与敬。
孝当竭力,忠则尽命"。
"乐殊贵贱,礼别尊卑。
上和下睦,夫唱妇随。
外受傅训,入奉母仪"的忠孝节义观念等等,都寓于吟诵文字的学习之中。
这种道德教育方式适应了历代统治者的需要,也容易被学习者接受。
(2)韵语知识读物
它又有两类。
1教育类
教小孩洒扫应退、为人处事,如《小儿语》《弟子职》《太公家教》《昔时贤文》等。
2掌故类
教小孩名物掌故、各种知识,如《名物蒙求》《幼学须知》等。
这两类韵语知识读物,既是识字教材,又是从识字向读写发展的一种过渡。
(3)经史类
经史类主要有“四书”、“五经”和《资治通鉴》。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在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后,才有“四书”之称。
以后历代都作为科举考试的初级标准书。
“五经”:
《诗》《书》《易》《礼》《春秋》。
汉代集这五部经书为“五经”,以后历代沿用。
《资治通鉴》,作为语文教材是较深的一部书,一般作为查考之用。
(4)文选类
主要是《昭明文选》,它南北朝时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选的。
它不仅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而且在古代语文教学中也是极好的教材,它选的多数是名家名篇,它按文体分类编排。
这种选文编排法沿用至今,而且乃占主导地位。
近年也出现了按内容编排的方法,目前采用的几套初中语文教材,其选文都是按照内容进行编排的,它们分为:
家庭生活、学生生活、自然景物、古人生活等方面的内容系列。
这一时期,语文教材还有知识书、工具书,以及时文文选。
这一时期语文教育进程基本定型,语文教育主要有四个特点:
(1)集中识字。
从8岁起,大约用一年时间,读完“三、百、千”集中认识2000个左右汉字。
(2)进一步识字。
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学韵语知识读物。
一方面巩固前面的集中所识的字,另一方面进一步识字,并接触一些正统思想教育及学习各种历史名物知识。
(3)初步的读写训练。
这一时期大约十到十五岁,从读各种短小的散文故事、诗词、浅近文字音韵知识书等逐步向“四书”“五经”过渡。
这一时期,写的初步训练形式“对对子”。
(4)正规的读写训练。
大约在15岁完成前面的三个阶段。
这时仍要读经书,同时还要读史书(像《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等)。
为了配合科考,还要读时文。
写作主要是练习八股。
这时期大约要延续到21至25岁。
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以朱熹为代表,他在读写方面有许多好的经验.如重诵读、重背诵、重涵咏、重放胆文、重模仿等,为后世的语文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三)成熟期(元到戊戌变法前)
1、教材有所发展
(1)《千家诗》
清初的《千家诗》成为集中识字后向读过渡的重要教材,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为“三、百、千、千”。
《千家诗》作者不可考,它主要收集唐宋明三个朝代的诗作,它共分为四卷:
五绝、七绝、藏五律、七律。
(2)《古文观止》
清代的《古文观止》是典型的文选教材,该书是清人吴楚材与吴调侯在1694年编成的。
作者是共收集从先秦到明末的文章222篇,该书以散文为主,兼收骈文(4篇);该书是按年代编排的,它共有12卷。
选文兼顾了思想性与艺术性,而且每篇皆有简要的评注,这种评注对学生的学习和后代语文教材的编写都有积极的作用。
(我们后人在编写文选本语文教材时很难超越它)
2、对读书方法的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
(1)重视朗读。
强调读书不仅有“眼到”,而且必须“口到”,崔学古就认为朗读应该“毋增、毋减、毋复、毋高、毋低、毋疾、毋迟”。
(2)重视熟读、背诵。
唐彪说: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朱熹也指出:
“学者观书,先须读行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如自己做出来底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透处。
若不如此(则)非为己之学也”。
程端礼则具体说到了背诵的方法:
“每大段内必分作细段,每细段必看读百遍,背诵百遍,又通背读二、三十遍”。
(3)重视精读。
重视精深地理解文章,强调逐字逐句地细细研究。
程端礼说:
“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续作下去。
明理、演文,一举两得”。
(4)重视圈点评注。
唐彪说:
“读书而无评注,即偶然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已也”。
王充则更强调其重要:
“若所读之书都是干干净净,绝无一字,可知是不用心也”。
3、在作文方面
继续提倡写“放胆文”。
重视作文程式。
作文程式始于宋代,一篇作文大的结构总不外乎:
“起、启、转、合”。
于是这一时期的作文训练便有了“冒、原、讲、证、结”“义头、原题、入腹、引证、结题”等程式。
学生写作文时,先练开头(“冒”、“义头”),练熟后,次第练下去。
4、出现研究语文教育的专著
崔学古《幼训》《少学》,王筠《教童子法》,唐彪《读书作文谱》等。
二、近代语文教育(从1889年戊戌变法至1949后建立新中国)
近代语文可以分为两下阶段。
1、第一阶段(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前)
(1)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影响下,清政府于1903年宣布废除科举制(但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是1904年),把各地大小书院改为高等学堂、中等学堂和小学堂,在中等学堂设置国文科,与中等学堂设置的史学经学等分开。
从此语文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样有了正式的中学语文教育。
(2)1903年清政府制定颁行《学务纲要》,对国文科的目的作了较明确的规定:
“其中国文学一科,并宜随时试课论说文字,及教以浅显书信记事方法,以资官私实用,但取理明辞达而已,以能多引经史为贵,不以雕琢丽为工”。
它多少突出了实用。
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中学校令施行细则》,对国文科的要求是:
“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趣,兼以启发智德”。
这比《学务纲要》又进了一步,无论是读(“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还是写(“能自由发表思想”)都更切实用,对高深文字只要求“略解”,并且注意到了兴趣。
(3)新编了语文教材,吴增祺〈中学国文教科书〉,谢无量〈国文教本评注〉等。
2、第二阶段(五四到1949年建国)
(1)白话文进入了中学语文教学
当时五四运动提倡白话,提倡平民教育。
1920年民国教育部把国文科改为“国语科”,并在《国民学校令》和《国民学校施行细则》中规定:
“国语要旨,在使儿童学习普通文学,养成发表思想之能力,读本宜取普通体语文”。
这样从法律上规定了白话文在中学语文中的合法地位。
从此白话文进入了语文教学。
(2)1923年,教育部颁布《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对初高中的语文分别作了要求。
初中:
(1)使学生有自由发表思想的能力;
(2)使学生能看平易的古书;(3)使学生能作文法通顺的文字;(4)使学生发生研究中国文学的兴趣。
高中:
(1)培养欣赏中国文学名著的能力;
(2)增加使用古书的能力;(3)继续发展语体文的技术;(4)继续练习用文言作文。
1932年颁布《中学国文课程标准》更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养成国语体文及语言叙事说理表情达意之技能”“培养学生创造新语新文学之能力”。
(3)这一时期,允许各地以至私人在国家统一的要求下自编语文教材。
叶圣陶与夏丐尊在某些方1935年到1938年合编,《国文百八课》(180篇)。
(4)引进西学,不少的专家对一些语文知识进行了研究。
像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等。
(5)研究语文教学的专著。
梁启超《作文教学法》黎锦西《国语教学法》叶圣陶与朱自清的《作文教学》等,尤其是叶老对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都作了深入的探索。
三、当代语文教学
1、第一阶段(1949年至1966年)
(1)正式定名“语文”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的《初级中学语文课本》中正式用“语文”,这年秋天全国初中使用统一的语文课本,第二年全国高中使用统一的语文课本。
选文多用现代白话文作品,并且强调听、说、读、写全面训练。
教材比较多地强调了思想教育,在52年的〈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的〈编辑大意中〉明确指出:
“无论哪一门功课,都有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这个任务,在语文科更显得重要”。
(2)语文教学经验
借鉴苏联的凯洛夫教育学的课堂五个环节:
检查、复习、教学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红领巾》教学法。
即广泛采纳了凯洛夫五环节教学,对课文作者、背景、段意、主题思想、写作特点等烦琐讲解分析,使我国中学语文教学一度陷入误区
(3)汉语和和文学分科教学
(4)
1963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在大纲指出:
语文的性质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础工具”。
教学目的是“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现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教学论 语文 教学 讲稿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