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docx
- 文档编号:12898888
- 上传时间:2023-04-22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1.74KB
高一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docx
《高一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知识讲解
编稿:
董海娜 责编:
王娜
新课导入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
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3、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知识汇总
1、相关背景
2003年10月15号、16号是令人激动的日子。
我国进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
中华民族探索太空的千年梦想实现了。
“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和安全着陆,标志着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又迈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步,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又一伟大成就,是我国高技术发展的又一里程碑,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又一非凡壮举,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荣耀。
千年梦圆今朝,一箭飞冲九霄。
为了这个梦想,我国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几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几十年。
2、人类航天历程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率先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又抢先把可以装载1名航天员的“东方1”号飞船送上太空,航天员加加林成为第一个绕地球飞行1圈的人,前苏联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
从此开始了世界载人航天的新时代。
1972年,美国“土星5”号运载火箭将“阿波罗11”号飞船送上太空,飞船上的两名航天员走出登月舱,首次踏上了月球。
1971年4月19日,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试验性载人空间站——“礼炮1”号空间站。
80年代初,美国航天飞机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
成为探索太空的有利武器。
3、中国航天发展
中国在发射“神舟”五号之前已经进行了多次太空飞行的试验。
“神舟”一号于1999年发射,我国第一次无人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一号是一艘初样产品。
随后“神舟”飞船的第二次飞行试验再次获得成功,“神舟”二号是我国第一艘正式无人飞船,技术状态和载人飞船完全一样。
2002年3月25日我国成功发射的“神舟”三号,“神舟”三号具备了航天员逃逸和应急救生功能,飞船改进和完善了伞系统,火箭增加了控制系统信息等与航天员安全性相关的措施和功能。
“神舟”四号于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发射成功,这是我国实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前的最后一次无人飞行,试验圆满完成,“神舟”四号的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行时完全一致。
4、字音
橘红(jú) 乾坤(kūn) 横亘(gèn) 响彻(chè) 翌年(yì) 酝酿(niàng)
5、多音字
┍(zài)载人 ┍(lòu)揭露
载┥ 露┥
┕(zǎi)记载 ┕(lù)露水
6、解词
【不同凡响】形容事物不同寻常。
【乾坤】天地。
【酝酿】比喻做准备工作。
【横亘】横跨,横卧。
内容分析
理解主旨
本文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和翔实的材料,用充满自信的笔调,叙述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和中国的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热情的讴歌了为飞天梦做出贡献的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问题思考
1、这则新闻的导语是什么?
导语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
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重要。
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5日“神州”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2、这则新闻主体部分主要讲述了哪些内容,有什么特色?
新闻的主体部分,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州”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
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好似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
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过程,党中央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即使有一些背景资料,也只是寥寥几笔。
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州”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
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3、在“飞天”历史的长河中,有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一是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的指示;二是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三是火箭的成功发射;三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五是“长征”系列火箭发射究竟考验;六是“神州”号的成功发射。
4、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
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5、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
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
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
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
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
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6、本文的标题能否改成“‘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为什么?
不可以。
用“飞向太空的航程”作题目,不仅传达出了“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过程,更重要的是,这一个题目也喻指了中国航天人经过几代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7、本文用了大量的篇幅在叙述中国的航天史,这有什么作用?
作者在文章中叙述中国的航天史,披露了一些翔实的资料,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也说明了中国"神舟"五号之所以能够成功发射,是有它的必然原因的。
8、中国的领导人一直很关心中国的航天事业,这从文章中的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提议“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邓小平在1986年批准了由4位著名科学家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建议”——“863计划”开始实行。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会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江泽民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这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等都有重要意义。
由此可见,中国的几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支持这一宏大又能够极大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工程。
9、中国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入太空,会面临哪些困难?
有三点:
首先是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运载火箭;第二是安全返回技术;第三是要研究出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为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10、回顾“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有哪些意义重大的事件值得我们去把握?
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的指示。
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成功发射。
1970年中国成功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
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还有“长征”系列火箭久经考验,“神舟”一到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能力提高——学会写新闻
首先,要抓住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准确性的特点。
其次,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要选择好的标题,例如本则新闻的标题。
再次,注重新闻的结构。
例如本则新闻为首尾复合型结构,原因为本则新闻首尾两部分记录的都是“神州”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自然地衔接在一起。
考点解析
(2011辽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9分,每小题3分)
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
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
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现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
观象授时,即以星象定季节。
比如《尚书·尧典》记载,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
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
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
春秋战图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
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
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
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
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
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
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中国历法的巅峰;观测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
进入明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
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
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
其次,中国古代擅长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
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
(摘编自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1.下列对于天文学早期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文学不是一门新的科学,它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我们很容易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发现它的一些知识和观念。
B.为了农业生产的需要,人们很早就已经能够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情况甚至到上一世纪中叶在某些民族中还存在。
C.上古时期的人们根据太阳的运行,以及初昏时南方子午线不同星辰的出现,来确定仲春和仲秋等等,这种观象授时比物候授时更加精确。
D.对于天文规律的更多了解,尤其是回归年长度的掌握,推动了古代历法的产生,标志着此时的古代天文学已经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了。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相同,但是不同历法的历元和岁首多有不同。
B.古代天文学在西汉到五代时期发展得更为完善,南北朝姜岌、隋朝刘焯等人采用了新的计算方法,西汉落下闳、唐代李淳风等人采用了新的观测手段。
C.唐代大衍历的产生说明中国古代历法已经发展成熟,《新唐书·历志》的记载表明,大衍历的内容共分为七篇,结构也为后世的历法所效仿。
D.宋元时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数据最精、大型仪器最多、恒星观测最勤,且多有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者。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料记载表明,我国夏商时期已有历法;但是今人尚未完全弄懂这些史料的含意,所以夏商时期历法的具体内容还正在研究之中。
B.比起天体测量精度来,古代帝王更关注奇异天象,因为他们认为上天是有意志的,从天象观测能够得知上天预示的祸福,这样就可以趋吉避凶。
C.在明代,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这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D.中国古代天文学擅长代数计算,未能从几何结构进行研究,因此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两者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能深入探讨。
参考答案:
1.A 解析:
文中内容表明是“痕迹”而非是“已经形成”。
此外把“痕迹”说成是“知识和观念”也有不妥。
了解远古时代天文历法更有助于正确理解本题。
2.C 解析:
文中信息表明《新唐书·历志》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
而不是《新唐书·历志》的记载表明,大衍历的内容共分为七篇,注意“它”的指代性。
3.C 解析:
强加因果,“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与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无关。
成果检测
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载人( ) 橘红( ) 乾坤( ) 横亘( ) 响彻( )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辉煌 嬉戏 耸入云天 眉目传情
B、枯竭 忌讳 转瞬即失 活灵活现
C、九霄 伶俐 扭转乾坤 洗耳躬听
D、酝酿 引擎 不可逾越 谈笑风声
3、(2011安徽合肥模拟)下面语段中加红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曾几何时,合肥以西为贵,“西贵”给予城西无比至上的荣誉。
浓厚的科教氛围、优美的自然环境、“雅”的人文气质赋予了合肥西区无与伦比的身价,也使其成为合肥人置业的首选之地。
挺拔秀丽的大蜀山,碧波荡漾的董铺水库,山水灵气孕育了城西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科教城内高校林立,交通路网四通八达,既有都市的繁华,又远离人群的喧嚣。
城西,以独有的静默姿态专享一方,展现出一个和谐优雅的人居环境。
A、曾几何时B、无与伦比C、得天独厚D、四通八达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实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桔红色的烈焰,________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
②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________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
③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会议,作出________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④19位优秀的飞行员被列入了预备航天员的名单,他们都经过了近乎________的各种身体测试。
A、托举 震惊 实行 苛刻
B、带着 震动 实行 苛求
C、托举 震动 实施 苛刻
D、带着 震惊 实施 苛求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
B、科学家们研究了许多防热材料;做了许多大型试验;甚至连飞船运输车和航天员吃的食品都做了出来。
C、这年3月,由4位著名科学家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被邓小平批准,这就是著名的《863计划》。
D、由钱学森等专家学者负责制定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草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
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第二步,发射一二百公斤重的卫星,第三步,再发射几千公斤重的卫星。
6、下列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
A、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
B、真正优秀的教师无一不是道德修养的模范
C、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
D、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
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中国科技界来说,1986年的春天,可能来得比哪年都早。
这年3月,由4位著名科学家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被邓小平批准。
这就是著名的“863计划”。
“863计划”的出台,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从这一年开始,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形成了共识:
从载人飞船起步。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会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江泽民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这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等都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中国,终于又开始了向太空进军新征程。
1、结合原文,理解加红词语“催化剂”的含义。
2、“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中国,终于又开始了向太空进军新征程”。
联系上文,说说为什么用“又开始了”。
3、结合你的理解,说说搞载人航天,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都有什么重要意义?
政治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技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言表达
(2011天津模拟)低碳生活(1ow-carbonlife)是时下流行的一个环保概念,可以理解为:
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或者消费习惯进行简单易行的改变,提倡适度吃、住、行、用,不浪费,多运动。
请你在横线上续写一段话,使之成为一段连贯、鲜明、完整的环保宣传词。
低碳生活,它是一个名词,一个动词,更是一个形容词。
它是名词,而且还是一个较陌生的名词,需要为更多的人熟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积累与运用
1、zàijúkūngènchè
2、A,解析:
B项“转瞬即失”的“失”应为“逝”,C项“洗耳躬听”的“躬”应为“恭”,D项“谈笑风声”的“声”应为“生”。
3、B,解析:
“无与伦比”是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比得上的。
应为“与日俱增”
4、C,解析:
“托举”把火箭推动飞船飞上天的状态很形象地表达出来,而“带着”则应是火箭在前,飞船在后,这不符合实际情况,用词不准确;“震动”(重大的事情或消息等)使人心不平静,“震惊”则是使大吃一惊的意思;“实施”虽也有实行(法令、政策等)的意思,但它比“实行”更正规一些,它后面往往跟的就是“法令”“政策”等;“苛求”后面往往有宾语,而“苛刻”一般没有。
5、A,解析:
B项分号改为逗号,C项书名号改为引号,D项“发射探空火箭”后,“发射一二百公斤重的卫星”后应为分号。
6、B,解析:
A项有歧义“政府颁布法令,取缔药品交易市场”还是“政府颁布法令,对取缔药品交易市场的任何做法,加以禁止”。
C项也有歧义,是“独联体国家“‘瞧不起’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还是“独联体国家收看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
D项歧义在于是“警方愤慨的对象是‘报案人’”还是“警方愤慨的对象是‘围观者’”。
阅读理解
1、解析:
根据语言环境来解释词语。
答案:
“催化剂”形象说明“863计划”加快了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的进程。
2、解析:
关键是联系上文,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
答案:
原来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各种原因,中国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
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所以,中国又有了向太空进军的经济实力。
3、解析:
平时的积累和了解会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谈出新意和深度。
答案:
政治上:
载人航天技术属于世界上综合性较强的科学技术带动工程,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程度的集中反映和具体体现,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所以,在载人航天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对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和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上:
未来太空资源的开发,必然是谁先开发、谁先获取、谁就受益,这无疑将影响到民族未来的振兴和发展。
地球上的有限资源总有一天会枯竭,载人航天能为解决这个人类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奠定基础。
科技上:
如果我们当时没有掌握这些世界先进技术,现在我们就会被人看不起,从而受强国欺辱。
载人航天作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科学技术领域,对人类的进步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语言表达
它又是动词,重在行动,提倡一种适度吃、住、行、用,不浪费,多运动的生活方式。
它更是一个形容词,希望有一天,低碳生活成为一个评价标准,当你有着一颗环保自律的心,我们就可以说“你很低碳生活”。
在线阅读
一、目击飞天时刻
之一:
“飞天”前后的航天人(杨虹)
离发射还有60分钟。
我站在测发楼的“总体网工作间”里,透过明净的玻璃墙,基地飞行指挥控制中心──我们称之为测发大厅──里的情况一目了然。
微笑着的胡锦涛主席,正与载人航天各系统负责人握手。
当他走到火箭系统总指挥黄春平面前时,停留的时间似乎更长些,可以看到黄春平在说着什么。
事后黄春平告诉我,他当时作出了保证:
一定会安全顺利地把中国首位航天员送入太空。
人们的表情那样平静,就像大战之前,一切消声。
现在,航天员已经进入飞船,而各系统负责人也在红底金字的15份《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还有15分钟。
我快步来到测发大厅的楼顶上。
发射场周围的喧嚣与大厅里的平静对比鲜明,外面的人们穿着节日的礼服,与已经长身而立在15公里外的火箭合影。
清晰的倒计时传来……火箭升起来了!
发射后两分钟,“长二F”消失在遥远的天际。
那余留在长空的一道白烟,仍让我们为之疯狂地欢呼。
我跑回测发大厅。
天!
这间约200平方米的房子,挤进了几百人。
人们关注的目标只有一个──大屏幕中首名中国太空人杨利伟的一举一动。
杨利伟仍像发射前那样面带微笑,他是我见过的最沉稳的男士。
他给了我们一个友好的眼神,我们开始鼓掌;他打开一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飞向太空的航程 一语 文人 新课 必修 太空 航程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