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案.docx
- 文档编号:12897575
- 上传时间:2023-04-22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19.02KB
七年级下册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案.docx
《七年级下册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下册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案
七年级下册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案
七年级下册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案1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1)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
(2)利用数轴求出这些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即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
知识点总结
一、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关于同一个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组成不等式组的不等式必须是一元一次不等式;
(2)从数量上看,不等式的个数必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3)每个不等式在不等式组中的位置并不固定,它们是并列的.
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及解不等式组:
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就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求这个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就叫解不等式组。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
(1)先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
(2)利用数轴或口诀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也就是得到了不等式组的解集.
三、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数轴表示:
1.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应记住下面的规律:
大于向右画,小于向左画,有等号的画实心原点,无等号的画空心圆圈;
2.不等式组的解集,可以在数轴上先画同各个不等式的解集,找出公共部分即为不等式的解集。
公共部分也就各不等式解集在数轴上的重合部分;
3.我们根据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化简成最简不等式组后进行分类,通常就能把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分成如上四类。
说明:
当不等式组中,含有“≤”或“≥”时,在解题时,我们可以不关注这个等号,这样就这类不等式组化归为上述四种基本不等式组中的某一种类型。
但是,在解题的过程中,这个等号要与不等号相连,不能分开。
四、求一些特解:
求不等式(组)的正整数解,整数解等特解(这些特解往往是有限个),解这类问题的步骤:
先求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然后借助于数轴,找出所需特解。
常见考法
(1)考查不等式组的概念;
(2)考查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以及在数轴上的表示;
(3)考查不等式组的特解问题;
(4)确定字母的取值。
误区提醒
(1)思维误区,不等式与等式混淆;
(2)不能正确地确定出不等式组解集的公共部分。
七年级下册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案2
一、教材分析
分析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分析数学大纲的基础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在整式的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
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发展“用数学”的信心。
运算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初一阶段完成。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作为整式的运算的一部分,它是整式运算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重要部分。
2、就第一章而言,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是*的一个重点。
整式的运算这一章,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是很重要的一块,整式的混合运算是这一章的难点,但混合运算是以各种基本运算为基础的。
在整式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
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乘法的运算是*的关键,而除法又是学生接触到的较复杂的整式的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整式的运算中转化思考方式及推理的方法等,都在本节中。
从以上两点不难看出它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很重要的。
接下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新课程标准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的依据。
重点是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及其应用。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其基本方法与步骤是化归为单项式除以单项式,因此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关键是将它转化为单项式除法的运算,再准确应用相关的运算法则。
难点是理解法则导出的根据。
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可知,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的实质是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的运算转化为单项式的除法运算。
由于,故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也可以看做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的应用。
二、教材处理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掌握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同底数幂的除法等知识,因此我没有把时间过多地放在复习这些旧知识上,而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生动形象的课件引例,让学生自主参与,亲身参加探索发现,从而获取知识。
在法则的得出过程中,我引进了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微机,让学生在微机演示的一种动态变化中自己发现规律归纳总结,这不但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而且直接地向学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在法则的应用这一环节我又选配了一些变式练习,通过书上的基本练习达到训练双基的目的,通过变式练习达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
这些我将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具体体现。
而且在做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互相提问,使课堂在学生的参与下积极有序的进行。
三、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节是新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被动情况,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智力、受到教育。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1、回顾与思考,通过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的复习,完成四道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练习题,为本节课探索规律,概括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做好铺垫。
2、探索规律:
法则的得出重要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
我通过了一个尝试练习启发学生自主解答,使学生该过程中体会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规律。
由于采用了较灵活的教学手段,学生能够积极的投入到思考问题中去,让学生亲身参加了探索发现,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
最后由学生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补充,从而得出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
3、例题解析,通过课件生动形象的课件,引导学生尝试完成例题,加深对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的理解与应用。
4、巩固练习:
再习题的配备上,我注意了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习题的配备由易而难,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逐步的提高能力,得到发展。
并且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形式,使课堂气氛活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一种比较活跃的氛围中,解决各种问题。
5、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由学生完成,并且做适当的补充。
最后教师对本节的课进行说明。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以达到提高个人教学能力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
2.运用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熟练、准确地进行计算.
3.通过总结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训练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和计算能力.
4.培养学生耐心细致、严谨的数学思维品质.
重点、难点:
(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及其应用.
(2)理解法则导出的根据。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授课人及时间:
关龙二〇〇七年三月二十九日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l)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是什么?
(2)计算:
1)–12a5b3c÷(–4a2b)=
2)(–5a2b)2÷5a3b2=
3)4(a+b)7÷(a+b)3=
4)(–3ab2c)3÷(–3ab2c)2=
找规律:
怎样寻找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
尝试练习引入分析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2.例题解析
例3计算:
见课本P49
(1)尝试练习
(2)提问:
哪个等号是用到了法则?
(3)在计算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时,要注意什么?
注意:
(l)先定商的符号;
(2)注意把除式(?
后的式子)添括号;
要求学生说出式子每步变形的依据.
(3)让学生养成检验的习惯,利用乘除逆运算,检验除的对不对.
练习设计:
(1)随堂练习P50
(2)联系拓广P51
3.小结
你在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1)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
(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
正确地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问题转化为单项式除以单项式问题。
计算不可丢项,分清“约掉”与“消掉”的区别:
“约掉”对乘除法则言,不减项;“消掉”对加减法而言,减项。
4.作业
P50知识技能
5.综合练习(课件)
七年级下册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案3
教学目的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从而发现;初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
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
2.难点:
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2.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面积公式。
二、新授
问题3.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
(1)使长方形的宽是长的专,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2)使长方形的宽比长少4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3)比较
(1)、
(2)所得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还能围出面积更大的长方形吗?
不是每道应用题都是直接设元,要认真分析题意,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再根据这个等量关系,确定如何设未知数。
(3)当长方形的长为18厘米,宽为12厘米时
长方形的面积=18×12=216(平方厘米)
当长方形的长为17厘米,宽为13厘米时
长方形的面积=221(平方厘米)
∴
(1)中的长方形面积比
(2)中的长方形面积小。
问:
(1)、
(2)中的长方形的长、宽是怎样变化的?
你发现了什么?
如果把
(2)中的宽比长少“4厘米”改为3厘米、2厘米、1厘米、0.5厘米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变化?
猜想宽比长少多少时,长方形的面积呢?
并加以验证。
实际上,如果两个正数的和不变,当这两个数相等时,它们的积,通过以后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其中的道理。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4页练习1、2。
第l题等量关系是:
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
第2题等量关系是:
玻璃杯中的水的体积十瓶内剩下的水的体积=原来整瓶水的体积。
四、小结
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抓住等量关系,有些等量关系是隐藏的,不明显,要联系实际,积极探索,找出等量关系。
五、作业
教科书第16页,习题6.3.1第1、2、3。
七年级下册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下册 不等式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