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愚公移山课堂实录学习专用.docx
- 文档编号:12892678
- 上传时间:2023-04-22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1.81KB
教育资料愚公移山课堂实录学习专用.docx
《教育资料愚公移山课堂实录学习专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资料愚公移山课堂实录学习专用.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资料愚公移山课堂实录学习专用
愚公移山课堂实录
我们经常用“愚公移山”来比喻用顽强的艰苦奋斗精神去战胜困难的毅力,马上就要学习《愚公移山》这篇课文了。
今天,语文网小编跟大家分享愚公移山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愚公移山课堂实录情景再现,教师们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一起来看看吧!
愚公移山课堂实录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一、激发兴趣,音乐导入
(课前一分钟时彩屏显示,播放MTV背景音乐──《愚公移山》歌曲,营造课堂学习氛围。
听完歌曲之后)
师:
巍巍壁迎的三峡是举目的“高峡”,曾被人们认为是梦幻中“高峡出平湖”的景象,今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幻已经变成了事实,中国人民为世人演绎了一个现代版的神话传说。
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源于古老神话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改编的歌曲,那位愚公是怎样搬走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的呢?
请同学们把目光转向课文。
(彩屏显示课题:
愚公移山。
一个热火朝天的挖山画面为背景)
用本来学生就喜欢的“愚公移山”故事改编成的音乐歌曲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学习氛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
(专家点评)
二、合作探究,疏通文意
师:
请同学们结合注解自由朗读课文,把读不准的字,读不懂的句子勾画出来,等会儿大家一起解答。
(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学生相互帮助解答)
师:
本文语言中长句不多,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共同听他的朗读,看有没有还需改正的地方。
(学生朗读完课文之后)
师:
大家再次自由朗读一遍课文,要求字音准确,读出语气,注意停顿。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
好,现在分四人学习小组,对照注解,疏通文意,不必字字落实,重整体感知,掌握故事大意即可,把课文的故事情节理一下,有难理解的字词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学生分四人小组活动)
通过自由朗读,放手让学生互质疑难,合作解答,体现了自主和合作的精神。
(专家点评)
师:
听到大家的议论,好像是说再找不出来错了,(问全体学生)是不是没有错了?
生:
(齐答)是的。
师:
我刚才跟大家一样,很认真地听了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的确没有找出读错的字和断错的句子,我想大家跟刚才这位同学一样,都做过认真的预习工作,这值得肯定,不过语气、轻重音读得还不够到位。
老师将课文范读一遍,大家心里跟着老师读。
(师范读)
师:
这篇课文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
生1:
这篇古代寓言故事的情节是讲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挡住了愚公家的出路,愚公决定移山,得到了全家的支持,并立即行动,后来有一个叫智叟的老头反对他移山,还讲了很多不利于愚公移山的理由,愚公驳斥了智叟的错误观点,最后山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愚公的愿望实现了。
师:
请同学等一下再接着提问题,刚才你提到了一个词“寓言”,那老师问你,你怎么知道它是一则寓言呢?
(彩屏课题下显示:
寓言)
生1:
这是我上小学时课外读过的寓言。
师:
课外阅读这时派上了用场,很好。
师:
结合我们以前学过的寓言,哪位同学说说寓言的特点?
生2:
它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人或其他生物,把深奥的道理寓于简短的故事中,给人启发和教育作用。
师:
非常正确。
再接着提问。
解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专家点评)
生3:
我提一个问题,文中出现了三个“曾”,意思不清楚。
生4:
两个“曾不能……”的“曾”可以做“乃”讲,“曾不若……”的“曾”可以做“竟然”讲,他们的读音也不一样,后面一个读céng,前面两个读zēng。
生5:
“平险”是什么意思?
生6:
“河阳”“汉阴”是什么意思?
师:
看来大家提的问题很有价值,哪位同学可以解决?
生7:
我觉得“险”是“危险”的意思,可讲不通。
师:
我们进行了半年的文言学习,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其中老师讲到过有些词古今意义有变化,根据课文的需要,“险”在这里作什么讲更合适?
生7:
高山。
师:
很好。
刚才大家还提到了“河阳”和“汉阴”。
看课文的注解,可能很多同学像刚才那位同学一样,对此不太理解。
形象地说,山的南面,太阳从东方一出来,就能照得到,人们站在山南就能看得到太阳,所以叫做“阳”。
水不同于山,水一般都有堤岸,水在堤岸的下面,太阳刚一出来,堤岸正好把水的南面遮住,所以叫“阴”;与之相反,水的北面却遮不到,所以叫“阳”。
像这样意义古今发生变化的词,我们要留意积累。
三、走进课文,整体感知
师:
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结果怎样?
用原文回答。
生1: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师:
移山有哪些困难?
生1: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山又高又大;移山的人少,只有五人,且老的老、小的小;“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遥远,往返时间长;“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运土的工具简陋落后。
师:
“移山”是很困难的事,他们的劳动是紧张而又艰苦的,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
生1:
显示愚公移山决心之大。
师:
愚公认为山一定可以移走的理由有哪些?
生2:
山不加增;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师:
在艰巨的任务面前,最能显示出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人物表”里的这些人,在“移山”这个巨大的困难面前各自表现了怎样的精神面貌。
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对移山的态度有怎样的不同?
(两人小组讨论)
生3:
从文中内容可以看出,妻子是支持移山的,对愚公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忧,而智叟对愚公的态度是轻视和嘲笑的。
师:
请一女一男两位同学分别有感情地朗读出愚公妻子和智叟对待愚公移山态度的句子,大家要对朗读作评价。
生4: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生5: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生6:
很好,特别是在读智叟说的话时,读出了责备和嘲讽的意味,语气很重。
师:
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生7:
“遗男”“跳往助之”,表示得到了邻居的支持,连小孩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
师:
回答很好,老师还补充一点,从表达上看,还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跳往助之”四字,把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出来了,也与智叟形成对比。
强化朗读,在反复朗读中培养文言语感,体现了学文言文的特点。
师:
我们来分角色朗读第二、三段,一人扮愚公,一人扮愚公妻,一人扮智叟,一人读叙述文字,“杂曰”由全班齐读。
要求把握好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
特别是“甚矣,汝之不惠”一句,这个倒装句,要重读,读出很严厉的责备语气来。
(学生开始分角色朗读)
师:
这个故事结尾为什么不写愚公率领子孙挖掉了大山,而要以神话结尾呢?
生8:
我想愚公根本不可能搬走两座大山,作者借有超人力量的神帮助愚公实现宏愿。
师:
是呀,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解决了人和自然的矛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这也正好体现了寓言的特点。
师:
愚公移山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
生9:
克服困难的精神,要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具有远大的目光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师:
本文的寓意是什么?
生10:
(思考后)是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
师:
学了此文后,有什么感受呢?
联系自己说说。
生11:
学习中要不怕困难,坚持不懈,还要树立远大的目标。
师:
我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的生活会有一个新的开始,一个个学习中的困难会被我们战胜。
四、自由辩论,激活思维
挫折作文材料师:
用今天的眼光看,愚公的行为到底愚不愚?
大家来展开自由辩论,要求要围绕观点说话,理由要充分,先稍作思考。
机械能及其转化教学反思(彩屏显示:
辩题──愚公愚否?
)
极昼的知识(学生对愚公的行为议论纷纷:
有人认为智叟才是明智的;有人认为愚公的精神是可嘉的,但做法是愚蠢的;更有人甚至认为中国人的落后正是信奉了愚公移山的愚蠢精神)
这一教学程序安排很好,老套的课文上出了新意,真正激发了学生多角度和有创意阅读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专家点评)
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标志正方:
我认为愚公不愚,因为愚公移山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有十分明确的目的,“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他对移山的过程和结果都作了考虑。
反方:
愚公是愚的,他有勇无谋,不识变通。
他虽有坚韧顽强、百折不挠的精神,但他缺少灵活性,不思变通。
倘若他当初选择的是搬家而不是移山,那他只需把家搬迁,易地而居,二山问题即可迎刃而解,又何劳子子孙孙都为愚公的愚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糟蹋了他们的一生。
愚公!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三岁小孩;子孙之难,无穷匮也。
正方:
愚公所做的事是顺应民心的,他要解决的是“面山而居”的人的共同困难,“杂然相许”就是很好的说明,他有主人公意识。
年将九十,活不了几天了,他是在为子孙谋福,眼光长远,他是有智又有勇的。
反方:
我不认为他做事考虑长远利益,他不考虑所做的对不对、值不值,山能不增吗?
他用静止的眼光看地球上的万事万物,这也是他愚的体现。
教师的专业成长ppt正方:
不能用现在的眼光来要求远古的人,他们还不可能懂得这一科学。
反方:
拿破仑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
世上有四种人,聪明人、愚蠢人、勤快人、懒惰人;聪明而勤快的人、聪明而懒惰的人,甚至愚蠢而懒惰的人都可用,惟有那些愚蠢而勤快的人不可用。
因为愚蠢通常会使他们走错方向,而方向错了,他们的勤快岂不是会造成更大的麻烦?
反方:
如今,在这个适者生存的时代,那些愚公式的人都会因无助于或少助于社会而被淘汰。
所以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应考虑“移山”好,还是“搬家”好。
这才是智者,更是适者。
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正方:
今天不太富裕的中国,如果人人都有愚公这种精神,还怕什么中国不强大呢?
搬家是一种偷懒的行为,一见困难就退缩,那社会怎么能前进呢?
就是因为从古到今有那些不怕困难敢为天下先的勇士,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新中国,才有了“高峡出平湖”的景象,才有了互联网,才有了……
师:
辩论谁都说服不了谁,但从大家的观点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共同点,就是愚公的精神是可嘉的,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但还要知道变通,要用新的方法来完成愚公“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理想。
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的行为不能是愚蠢之“愚”,我们的精神应该像愚公一样的“愚”,那样我们个人和国家就大有希望了。
五、发挥想像,艺术再造
师:
我也深被愚公的精神感动,来了一段改写,展现给大家,你们也可以试着去写。
艺术再造,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是阅读最高境界的体现。
(专家点评)
love87421|755EF1B1ED57422C(彩屏显示下面文字,教师朗读内容)
北山愚公笑而叹曰:
“甚矣,汝之死脑!
以残年余力,欲移两山,实自不量力,然移山盖为子孙造福,非自谋其私也。
顺应民心,得道多助,何愁无人应?
子孙无穷匮,山又不加增,哪会有不平?
”俄而河曲智叟渐露惭色曰:
“余以利己之心观之,看物,井底蛙眼,余之蠢也。
”愚公慰之曰:
“非也,非也,君之言亦有理也。
”既而两公同心同德,共谋大事,智叟亦率妻子入移山之中。
(学生窃窃私语,有的边听边笑,学生写作的欲望调动起来了)
师:
《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是把奇特的钥匙,它打开了我们的智慧之门,给了我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也启迪了我们对人生的思考。
大胆拿起我们手中的笔,课后去写下我们的感受或者进行艺术再造。
(再放“愚公移山”音乐,结束授课)
教学反思
景山学校通州校区施工情况《愚公移山》是篇传统的老课文,故事情节简单,大概的内容学生早知,经典的教法也有很多,所以我在准备上这篇课文之前,脑子里一直在思考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有吸引力,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理念,走老路是不成功的。
考虑再三,决定还是引导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去感受课文。
寓言故事情节是简单的,揭示的寓意是深刻的,从寓意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也是优秀寓言的魅力所在。
引导学生用现在的眼光客观评价愚公,对此展开辩论,最后得出结论:
崇尚愚公移山的精神,但不能愚蠢地蛮干。
办事要有勇,要知道变通。
智慧树材料与社会答案文言文的理解是建立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的,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
在掌握了故事大意、理解难词、难句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课文,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语感的培养,有助于文言语句及知识的积累。
机器人教学存在的问题在评价愚公的行为是否愚的问题上,要有意识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多角度、有创意地看问题。
学生能自觉地有针对性地发言,自信、负责地表达了观点,口语交际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行艺术形象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以上内容来自愚公移山课堂实录。
希望能帮助教师朋友们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资料 愚公移山 课堂实录 学习 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