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意义.docx
- 文档编号:12888917
- 上传时间:2023-04-22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32.32KB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意义.docx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意义.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意义
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的涵义
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是国际上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其是职业技术院校与企业双方以生存和发展的共同愿望为基础,以人才、技术、效益为结合点,共同参与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过程,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实现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有机结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有机结合,以培养适合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实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办学形式。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
“校企合作”是“校企合作教育”的简称,国际上又称为“合作教育”。
世界合作教育协会(WACE)对合作教育的解释是“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性的实践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见识带回学校,促进学校的教与学”。
这种解释涉及了校企合作的主体、合作的条件、教与学的方式以及知识能力培养的过程等,但对学校和企业在合作中的地位、功能、合作的内容和层次等方面的要求并不十分明确。
在国内,不同的学者对“校企合作”的内涵解释有不同表述。
钱爱萍认为,“校企合作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的资源优势,理论与生产相结合,培养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
黄娅妮认为,“校企合作主要是应企业人才实际需求状况而产生的,并按照企业部门和学校的安排实施的、交替进行课堂教学和企业实际操作培训的教育模式。
”同时还认为,“我国高职教育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总体上来说,是基于目标导向型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它实际上指的是在我国高职教育中为满足企业人才质量需要而进行的可以效仿的实践教学的一种样式,是在为社会教育和培养合格劳动者的目标下,开展的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合作的标准样式。
通过这些样式,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以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和未来劳动者的素质,并增强企业部门与高职毕业生之间双向选择的可能性,最终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李新生认为,“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是指高职院校和相关企业或行业在共同育人方面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进行优势互补的合作,是一种将学校的教育资源和企业的各种资源整合,学校把课堂设置到企业,让学生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进行学习,企业把学生视为正式员工使用,按企业要求进行管理和考核,以培养适合企业或行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模式。
”孙伟宏认为,“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
”同时还认为“校企合作的基本内涵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工学结合、顶岗实践;要达到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
以上这些表述,把“校企合作”视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模式或教学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对校企合作进行解释,涉及校企合作的原则、方法、过程、目标等,是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表述。
校企合作的现状
校企合作仍旧存有很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 校企合作程度不深,绝大多数职校校企合作教育仅仅限于教学设备捐助、实习基地提供、员工培训等的合作,这种合作,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目标,即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实现办学的整体效益相去甚远。
第二,校企合作面较窄,绝大多数职校职校企合作教育只停留在个别的专业试点上,没有覆盖所有的专业。
第三, 理论与实际脱节,教学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教学环节没有得到企业的配合和认可。
第四, 缺乏长期合作的有效形式,校企合作多是根据自身短期利益需要形成的,由于双方承担义务的意识较弱,合作形式偶然性多,合作关系难以巩固。
第五, 企业合作热情度不高。
由于企业过分追求其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其社会责任,认为人才培养是学校的责任,企业只需从优秀的毕业生中挑选人才,若没有合适的就到其他企业去“挖”,绝大多数的校企合作都是在职校的单方热情下一事一议。
第六,没有真正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为企业培养人才。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意义
(1)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培养适应现代企业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将丰富高职的教学内容,推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
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教育模式中,双方的关系由松散变为紧密,学校通过与企业的紧密联系,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使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出成效、见特色,为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及学习质量与技能水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与企业共同研究课题、研制开发新产品、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为企业提供人才、技术与信息支持,以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2)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使合作双方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学校对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负责,为企业培养员工。
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场所或设备援助,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直接参与人才培养。
校企紧密型产学结合之路,无论对高职人才培养,还是对企业创造财富,都将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3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中几点思考
通过我院开展校企合作的实践,我们体会到:
要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应力争政府、行业、企业各方面的全力支持与配合。
3.1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法规
一是政府通过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的各项法律法规,制定有关校企合作的法律框架,做到“以法治教”,使所有与职业教育有关的机构都能在法律的约束下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二是要明确学校与企业双方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
3.2要建立校企合作激励机制
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对激发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之发挥最大的潜能有着重要作用。
我院鼓励教师及大学生到盐城的相关企业兼职或实习,鼓励盐城及周边企业的技术人员到我院兼职授课,形成良性互动,建立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学校给予表彰和奖励。
3.3要转变办学理念,不断创新合作模式
高职院校要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做到培养目标面向市场,办学形式适应市场,专业设置瞄准市场。
使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使学生的素质与企业的需求相适应。
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社会、企业的信任与支持,校企合作才能取得丰硕成果。
江苏省太仓职业教育中心校《校企合作教学管理机制的实践研究》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我国现阶段,职业学校要想与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与企业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校企合作是最实际的可行之路。
2001年起我校开始推行双元制教育模式,五年多原汁原味的德国双元制教育实践提升了我们职业教育的理念。
我们深切地认识到:
“双元制”教育模式的根本内涵与精髓是——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在企业的氛围中成长。
因此,无论何种校企合作形式,只要能达到营造企业氛围的目的,就可以同样取得与“双元制”教育模式异曲同工的效果。
在积极探索实施的校企合作的各种新模式过程中,我们认识到校企合作是全方位、多层次和立体构架的。
目前,我们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体制是老中专管理体系和普通中学管理体系的综合体,这套体系主要脱胎于前苏联学科教学管理体制。
其中,学科管理的痕迹非常明显。
强调规范和严谨,注重的是学科体系的科学性和精确性。
而对于中等职业教育,这套管理体系有明显不合理之处。
至少,对于职业教育特有的项目教学和主题教学显得无所适从,也没有突出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运行中的重要地位,更没有对校企合作的有效的政策引导和过程管理。
随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随着模块化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经常会遇到新课改要求与传统管理体系的矛盾与冲撞。
目前教学管理中明显缺乏鼓励校企合作的引导指向、过程管理以及评价机制,要使学校的校企合作呈现良性发展的态势,单靠运动式的搞一两次活动是不行的,必须从管理体系上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机制,才能促进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活动的高层次、全方位发展。
本课题试图通过教育管理实践的研究,积极推进职教改革,强化校企合作机制,探索、建立并不断完善与我们的新课改、与校企合作运营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体制,从而提升我们的管理层次,提升我们的办学水平。
二、本课题相关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在我国现阶段,由于国情、体制等等的制约,不可能像德国双元制一样完全依靠企业的力量来发展职教。
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职业学校采取主动出击的方法,积极寻求企业合作伙伴,探索各种校企合作的模式,共同发展职业教育。
因此,“校企合作”已成为当下职业教育界关注的热点,相关论文及课题研究也为数不少。
但目前对于校企合作的研究大多仅限于对校企合作模式的探求和校企合作实践经验的归纳,对于在教学管理中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从管理制度层面导向、规范、推进校企合作,最终构建起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管理体制的相关研究课题尚未见诸报端。
2.本课题与之区别与联系
本课题研究与其他关于校企合作研究的课题一样,都是基于双元制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
但我们研究的视野更为开阔:
从多种层次、全方位、立体构架校企合作模式。
我们研究的方法更为灵活和具体:
合作单元不是单一的,除了“学校”,还可以是专业部和教研室;合作形式是多样的,除了联合办学,还可以是人员的互访和信息的交流。
我们研究的焦点和深度也与众不同:
我们不光关注校企合作的运作模式,更关注利于校企合作的管理制度的建立。
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建立是校企合作向纵深推进的必要条件,我们还将研究一套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以便对各专业部和教研室开展的校企合作成效进行评价。
评价体系的研究在国内外都不多见,应该说是创造性的尝试。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双元制教育理论
“双元制”教育模式的根本内涵与精髓是——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在企业的氛围中成长。
而校企合作是目前实现双元制本土化实践的最好途径。
职业学校展开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应企业人才实际需求状况,按照企业部门和学校的安排实施的、交替进行课堂教学和企业操作培训的教育,是职业教育区别于一般学术型中等教育的核心特点。
2.系统论理论
一个组织就是一个在结构与功能上相互依存的完整的系统,其中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化都有可能影响整个组织的发展。
因此,必须十分注意把握系统中最活跃、最能对组织运转发生影响的变量因素。
3.目标管理理论
每一项工作都必须为达到总目标而展开,目标管理的对象应为组织系统中的所有人员。
目标管理是一种由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共同参与制定目标、执行目标和评估目标成果的管理制度,最重要的是突出以人为主体的思想。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制定一系列有利于校企合作活动展开的规章制度,推进全校多层次、全方位校企合作模式的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通过校企合作,不断融入企业的管理和文化特质,促进校企合作的纵深发展。
2.建立对校企合作全进程的检查和反馈机制,加强校企合作过程的管理,注重过程资料的积累,结合模块化课程改革,促进学校各个层次的校企合作活动自觉化、长期化、制度化。
3.通过开展实践研究,促进学校各项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质性展开,加快学校的专业建设,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能力的提高,缩短毕业学生与企业需求的距离,更好地为地方经济、为社会服务。
4.通过对校企合作活动模式的实践研究,探索建立起校企合作的评价机制,为从教学管理上形成利于校企合作活动的制度作一点尝试研究,为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继续探索和发展提供一点有益的参考。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职业教育如何更好地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和能力为本位,是我们在不断探索的问题。
在校企合作模式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将通过探索、研究以及践行,摸索出一整套对开展校企合作活动进行引导鼓励,对运行过程进行管理,对活动的结果进行评价的管理机制,从而将我校的校企合作推入一个新的境界。
(一)教学管理中引导校企合作活动的制度的研究
我国职业学校和主管部门都大力提倡校企合作,但在现行的管理体系中缺少完善的校企合作的指导准则和管理评价条例,管理体制明显滞后于校企合作发展的要求。
建立教学管理中对校企合作的导向机制是促使职业学校专业积极走向社会、走近企业,真正实现与企业、社会无距离对接的积极尝试,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本课题拟在双元制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教学管理的制度和过程运作中进行创新,针对本地区经济状况、企业需求等,探索具有地区特色的新的校企合作模式,以创新思路构建教学管理中利于校企合作展开的机制,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构架的校企合作模式。
(二)校企合作活动过程管理的制度的建立
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企业设备更替和技术升级的频率越来越快,这一切都决定着企业对技术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如果职业学校不积极主动与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专业建设的发展就会迷失方向和目标,学生培养目标也就成为一厢情愿的空中楼阁。
如果职业学校仍然固守校园这个封闭的“象牙塔”,关起门来按原定的政策和方案来发展专业、培养学生,那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将越来越远离企业的实际需求,专业也必将渐趋萎缩。
在不同的校企合作创新样式中,学校与企业的连结度是有层次差别的,但落脚点都是让学生在尽量浓厚的企业氛围中培养综合素质,提高心、脑、手的联动能力,更好地适应企业的要求。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展开是在学校总体教育理念指导下进行的。
贯彻学校理念的各相关职能部门的校企合作意识至关重要。
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建立是校企合作蓬勃开展的前题。
唯有建立起相关、配套的管理机制,方能促使全校呈现出积极主动的、多层次、立体构架、整体联动的校企合作局面,促进校企合作活动的高层次、全方位发展,使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呈现和谐向上的良好态势。
(三)加强校企合作过程中专业教研室外向功能的策略研究
专业教研室必须加强外向功能,积极与企业联系,走进企业,探索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校企合作创新方式。
专业教研室只有建立了与企业密切而广泛的联系,才能纵览本地及周边地区的行业布局和运作状况,对本地区行业发展的大局了如指掌。
只有深入到企业的内部,建立水乳交融的校企合作关系,才能率先掌握本行业内最新科技和最新技术、设备的使用引进情况。
只有不断从企业获得源源不断的第一手行业发展的最新信息,才能了解行业内部人才类型的分布状况和趋势,才能清楚地了解行业内部人才的需求情况,从而不断调整和修正专业培养的目标和规格。
只有走实了校企合作之路,专业教研室也才可能站到一定的高度,对行业总体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前瞻预测和指导能力。
职业学校的专业教研室决不仅仅是日常教学管理的最基本组织。
它是独立的最基本的校企合作践行单位,有校企合作战略计划的确立能力和校企合作战役行动的实施能力。
专业教研室建设的重点应该是它的外向功能即校企合作的功能。
职业学校应该明确和强调专业教研室的校企合作功能,并建立相应的引导政策和管理机制,促使其更好地发挥这一功能。
(四)利用管理机制积极融入企业管理制度和文化特质的策略研究
随着校企合作的广泛和深入,校企文化之间的互融、互动、互惠成为新的取向。
职业学校积极吸纳企业经营管理的理念,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思想,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运用企业经营的理念改革学校的运营模式,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努力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成为校企合作的主导性方向。
文化是长期积淀下来的传统或形成的一种取向。
学校和企业各自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运营,形成不同的文化特质。
企业文化对市场敏感,讲究实际,以赚取利润为目的,强调实效性和办事效率。
而学校文化稳固、宁静,讲究学术氛围,长期的悠闲和相对封闭形成了学校运作过程中的固定节奏,教师的思想行动也相对理性和缓慢。
学校的文化特质与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有很大距离。
职业学校培养出学生总是与现代企业的需求有一段距离,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之间的这种差异应该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文化的本质不是既成的事物,而是流变的过程。
这种流变,能够带动其内部成分的互动和变迁。
校企合作中,学校积极吸纳企业文化,可以促进学校文化的流变,进而带动学校成员和行为的变迁。
要想为学生营造一个与现代企业氛围相接近的环境,除了硬件上的模拟,现代企业的文化和管理理念的学习和积极吸纳更为重要。
职业学校把宣传企业理念和企业精神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努力引进企业的文化特质,学习现代企业管理的机制和精华,推进校企合作朝向纵深方向发展,使职业学校的运作真正带有企业的特征。
校企合作过程中,对于学生素质尤其是职业性综合素质的提高,企业文化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职业学校应根据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去要求学生,使学生在学校就能感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接受到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领悟到企业文化的内涵和企业的团队精神。
职业学校还应将现代企业管理的高效精细和有条不紊溶入职业学校的堂课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和管理过程之中,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现代企业需求的职业素养,为将来踏入企业做好心理和行动上的准备,为毕业时实现“零距离”适应企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从文化视角看,管理就是管理者利用、设计、培植一种文化,形成一种环境,通过这种环境去规范、协调、激励人的行为,从而实现目标的过程。
目前职业学校的管理体系脱胎于普通学科教育的管理体系,具备学校文化特征而不具备企业文化的特征。
职业学校应从各个方面引入企业的管理机制和融入企业的文化特质。
例如学习企业的整体形象设计,引进企业的5S现场管理模式或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等。
在各个细节注意融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逐步用企业的理念来改造职业教育。
(五)建立“校企合作式”模块化课改方案论证制度,促进学校模块化改革。
在职业教育比较成熟的国家,职业学校的课程开发是有政府机构或者行业协会设立的专家组或专职机构来进行的,是一种专门而专业的组织行为。
各职业学校是课程的具体执行者,而且,国外的这些课程都有统一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而在我国,由于职业教育的发展还处在不完善阶段,基本没有以职业为导向、以行动体系为指向的模块化课程标准和方案,各类职业都缺乏国家专门机构开发的课程体系。
模块化课程改革的重任实际上是由各地方的职业学校在具体探索和实施。
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模块化课程的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实施方案的论证,课程具体课题资料的建立,课程评价体系的落实,都需要依靠企业的力量来参与和实现。
学校可借助行业协会的力量,建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探讨专业教学模块化课程开发,制定适合企业需求和特点的课程培养目标;在企业全程参与中,构建适合企业、社会发展的各种课程模块,形成围绕职业能力设计的模块课程体系;不断听取企业人士的意见,改进学校教学工厂和具体专业课程的结构,促进学校的专业建设水平的持续提高;请企业认识检验学校的专业和学生学习的评价体系,促进专业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促进毕业生专业素质能力的真正提高。
(六)通过教学管理中对校企合作模式的评价研究,建立我校多元化教学考核和校企合作的评价机制,促进专业真正与企业零距离接触。
七、课题研究的操作措施
(一)课题前期调查分析
1.调查准备。
成立课题组,明确成员及分工,对课题组成员进行调查方法的程序的培训;设定调查内容,各专业部对所属教研室的校企合作状态进行调研,重点围绕周边地区的职业学校的教学管理机制进行调研,进行课题研究可行性分析;
2.调查实施。
教学管理处尽可能多地搜集文献,进行文献的归类处理,设计现行教学管理机制的调查问卷,制定调查计划,为下阶段实施调研作好准备;各专业部对所属教研室的校企合作状态进行调研,做好专业部对教学管理中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的调研和论证工作,为下阶段实施管理机制实践作好准备;进行走访和问卷调查,并做好已调查职业学校的总结、提练和归纳工作,对现行的教学管理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给出课题研究的初步建议。
3.调查分析。
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对调查对像进行科学分类;通过召开分析会、举行研讨沙龙等形式,力求找出每一类调查对象的普遍倾向和代表性特征;在分类分析的基础上写出调查分析报告,力求使揭示的问题既全面又突出主流倾向,成因分析透彻明晰,对策建议切实可行。
(二)构建校企合作教学管理机制
1.制订研究方案并论证,确定研究计划,建立课题相关研究制度(例会制度、研究规范制度、资料积累制度、责任人制度等)。
2.教学管理处和各专业部针对现行校企合作模式进行分析研究,明确研究的初步方案,组建本专业部内子课题研究小组,论证子课题研究方案。
3.教学管理处一方面继续对相关职业学校进行调查研究,将研究结果及时提供给各专业部,同时收集各专业部在校企合作实践中的问题和成果进行研究,不断修正专业部的校企合作实践研究方向;另一方面进行教学管理机制的研究,完善学校的教学管理机制中对校企合作的引领和管理。
(三)培训师资队伍
通过校企合作、教学工厂的建设等实质性举措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服务太仓地方经济建设。
在校企合作的同时,完善校企合作教学管理的运行机制,给出报告,为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的展开提供参考。
(四)建立校企合作管理的评价机制
对各专业部、教研室的校企合作工作评价体系进行研究,制订指标体系并对专业部、教研室进行考核。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
在研究中我们将经过计划、实施、反思、总结四个步骤进行。
前两步是实施阶段,与正常工作任务,后两步是总结反思阶段,对实践的结果进行观测,看任务完成得如何,然后寻找得失原因,制定对策,以便指导下一阶段的实践,循环往复,直至研究结题。
专业部把研究和行动结合起来,边行动边调整研究进程,获得经验指导自己的工作,使自己的行动得到改进和发展。
2.文献法:
了解分析当今教学管理机制中对校企合作活动的管理思路,探究现行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体系的形成的渊源。
3.调查分析法:
了解苏州、上海、昆山、太仓等周边地区职业学校现行校企合作模式和教学管理对现行校企合作模式的管理机制,进行研究分析。
4.个案研究法:
将各部门及某些模式作为个案加以研究,最终将这些个案进行梳理、归纳、整合。
九、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2007年4月—2007年9月课题申报与开题阶段
成立课题组,明确成员及分工;进行课题研究可行性分析;制订研究方案并论证,确定研究计划;填写申报材料;建立课题相关研究制度。
(二)2007年9月—2009年9月课题研究及实践阶段
开展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完善研究方案,每学期举行研究交流会1-2次,定期发布成果,完成中期报告,年度检查等常规工作。
(三)2009年9月—2009年12月结题及成果推广阶段
做好课题成果的总结推广工作,写出课题研究总报告,总结出学校教学管理中对校企合作的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
完成科研成果总结,撰写课题结题报告以及成果推广。
十、课题研究的管理
(一)由江苏省太仓职教中心校武建清副校长任课题组组长,教学管理处陈海明副处长、曹国岐副处长任课题组副组长。
(二)太仓职教中心校教学管理处的全体成员和各专业部负责教学的主任、相关教研室主任为组员。
(三)教学管理处陈海明老师为课题研究的负责人,招集和统管日常研究工作的具体事宜。
王加丰、周惠渊老师协助。
(四)学校给予政策上的全力支持和足够的资金保障。
十一、课题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报告。
2.制度文件集。
3.研究论文集。
4.校企合作创新模式成果展。
5.校企合作工作评价指标体系。
课题名称:
“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课题设计论证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选题的价值
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重要观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方法(限2500字)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选题的价值
现在我国正处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高度重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世界各国成功的做法和经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共建 基地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