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草种植技术.docx
- 文档编号:12886662
- 上传时间:2023-04-22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5.91KB
牧草种植技术.docx
《牧草种植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牧草种植技术.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牧草种植技术
牧草种植技术
大家好:
很高兴能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来回顾牧草种植的相关技术,在上课前,说一些题外话:
自09年开始,国家大力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我们特克斯县已有4330户享受牧民定居的优惠政策,国家为什么要实施这项工程?
我们知道以前牧民都是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没有很好的医疗、教育等条件,为了改善牧民的生活条件,提高生产技术,国家实施了这项工程。
既然想要牧民定居下来,就要考虑牲畜的草料问题,也就是我们畜牧系统经常说的“定居先定蓄、定畜先定草、定草先定水”。
在规划中也明确要求定居的牧民要有30-50亩的饲草料地,而且在2013年特克斯县建设了高标准人工饲草料地12000亩,分别位于巴喀勒克片区(跨阿克塔斯村和库热村)、喀拉峻村特勒巴特和阔克铁热克乡萨尔阔步3个片区。
其中6000亩位于旱盖区域,3000亩位于特勒巴特,3000亩位于萨尔阔布,灌溉方式为喷灌;规划种植面积10560亩,占总规划面积的88%,其中种植红豆草6336亩、苜蓿4224亩。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种草在畜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特克斯县属大陆温凉性山区气候,河谷丘陵地带属温凉半干旱区,年平均气温5.7℃,无霜期135天。
所以根据特克斯县的气候及土壤条件,比较适合种植的就是紫花苜蓿、红豆草,无芒雀麦、多年生黑麦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咱们这几种牧草的种植方式,因为特克斯县主要种植的就是紫花苜蓿,所以重点讲解紫花苜蓿:
紫花苜蓿(别名:
紫苜蓿,苜蓿)
紫花苜蓿是世界上栽培最广的牧草。
也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一种牧草,有“牧草之王”之美称,现在广泛分布于西北、华北等地,以及华东部分地区。
一、植物学特征
紫花苜蓿为豆科苜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多分枝,高30-100厘米。
羽状三出复叶;小叶倒卵形或倒披针形,长1-2厘米,宽约0.5厘米,先端圆,中肋稍突出,上部叶缘有锯齿,两面有白色长柔毛;小叶柄长约1毫米,有毛;托叶披针形,先端尖,有柔毛,长约5毫米。
总状花序腋生;花萼有柔毛,萼齿狭披针形,急尖;花冠紫色,长于花萼。
荚果螺旋形,有疏毛,先端有喙。
根系发达。
侧根上着生根瘤较多。
有种子数粒;种子肾形,黄褐色。
千粒重一般为2克左右。
二、生物学特性
紫花苜蓿适于温暖半干燥气候,抗寒抗旱能力都很强。
春季日平均温度达5℃时开始返青,地温上升到5—7℃时种子就能萌发。
幼苗能耐-5—-6℃的霜冻,成株在-25—-30℃的冬季可安全越冬,在有雪覆盖的情况下,气温达零下40℃也能安全越冬。
因此,紫花苜蓿在特克斯县可以安全越冬。
紫花苜蓿的抗旱能力较强,由于根系发达入土深,既能充分利用耕作层内的水分,又可从土壤深层吸水分。
所以,在年降水量200—300毫米左右地区尚能生长。
它又是一种喜水牧草,因其叶量多,蒸腾系数高达700—900,产草量高,一年能刈割多次。
所以,在整个生长期耗水量很大,尤其在孕蕾至始花期需水量最多。
其最适宜的年降水量为500—800毫米。
我们特克斯县的降水量大概在400毫米左右,所以不灌溉的情况下,苜蓿也可以较好的生长,但是,为了提高紫花苜蓿的产量,我们必须进行1-2次的灌溉。
紫花苜蓿生育期为110—120天,由返青到开花,需要800—850℃的有效积温,整个生育期需要积温1200℃左右。
在特克斯县大部分地区6—8月份是苜蓿生长最佳季节。
紫花苜蓿的产量随栽培年限的增加而发生变化。
一般年份可收青草2—3次,每亩产量3000—4000公斤,高者可达5000公斤。
三、紫花苜蓿生长发育规律
1、种子萌发。
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度,4-5天即可发芽出土,在10度时也能发芽,但需8-12天。
2、苗期。
种子入土后,正常播种期内4-7天出苗,子叶出土后为第一真叶,继而复叶生长,此时,地上部分增长较慢,而地下根系发育较快。
出苗20天后地上高度仅3-5厘米,而地下根系长20-25厘米,主侧根上已有根瘤。
出苗30天左右,苜蓿复叶增多,呈莲座状。
3、分枝。
出苗30-35天,返青10-15天即行分枝。
分枝后,苜蓿快速生长。
叶片增大增多,节间伸长。
主茎叶腋内不断形成分枝,分枝又行二次三次分枝,形成茂密株丛。
此时为苜蓿营养生长最快的时期,因此在栽培上水肥管理一定要跟上。
4、现蕾。
分枝后25天左右,苜蓿花芽分化形成花蕾,现蕾期植株生长最快,每天植株增长1-2厘米,此时是水肥供应的临界时期
5、开花。
现蕾后20-30天开花,花期长达30-45天,开花期植株地上生物量达最高值,生长旺盛,是收获干草的最佳时期。
6、再生性。
苜蓿的再生能力很强,茎刈割后,能很快在茎结或根茎处生长出新的枝条。
苜蓿的再生性因气候条件、栽培条件、管理水平和品种而异。
7、停长和休眠。
苜蓿最佳生长期温度为15-25℃,≥35℃生长受阻,有的枯黄死亡,≤5℃停止生长,并逐渐进入休眠期。
四、种植技术
1、选地:
由于紫花苜蓿种子细小,幼芽细弱,顶土力差,所以要选择土层深厚、土壤疏松、不易积水的地块(最好选择沙壤土的地块,因为沙壤土透气性好,不积水,不能选择具有石头的地块)。
2、整地:
整地必须精细,深耕25厘米~30厘米,及时平整地面,清除杂草,耙耱镇压,保墒蓄水。
在翻地基础上,采用圆盘耙、钉齿耙耙碎土块,平整地面。
3、底肥:
每亩施尿素5公斤~10公斤,过磷酸钙30公斤~40公斤,用作基肥。
4、品种选择:
要选择抗旱、抗寒、高产的苜蓿品种(阿尔冈金、金皇后、中苜1号)。
5、种子处理:
播前将种子清选凉晒2~3天(主要是为了打破种子的休眠状态,提高发芽率及幼苗整齐度),然后进行包衣或根瘤菌接种处理。
根瘤菌接种时,每千克种子用5克菌剂,制成菌液洒在种子上,充分搅拌,随拌随播。
6.播种:
春、夏、秋季播种均可。
土壤墒情好,风沙危害少的地区适宜春播,一般在4月中旬至5月下旬播种;夏播易受杂草危害,重点应注意防除杂草;秋播一般于8月中旬-9月下旬播种,此时土壤墒情好,杂草危害轻,出苗和成苗率皆较高。
在我们特克斯县一般采取春播,这样有利于苜蓿的越冬。
紫花苜蓿常用播种方法有条播、撒播和穴播三种;播种方式有单播,混播和保护播种(覆盖播种)三种。
可据据具体情况选用。
种子田要单播,穴播或宽行条播,行距50厘米,穴距50×70厘米或50×50厘米或50×60厘米,每穴留苗1~2株。
收草地可条播也可撒播,可单播也可混播或保护播种。
条播行距30厘米,每亩播种0.75-1千克。
撒播时要先浅耕后撒种,再耙耱,每亩播种1-1.5千克籽种。
混播的可撒播也可条播,可同行条播,也可间行条播,保护播种的,要先条播或撒播保护作物,后撒播苜蓿种子,再耙耱。
灌区和水肥条件好的地区可采用保护播种,保护作物有麦类,油菜或割制青干草的燕麦、草高粱、草谷子等,但要尽可能早的收获保护作物。
在干旱地区进行保护播种时,不仅当年苜蓿产量不高,甚至影响到第二年的收获量,最好实行春季单播。
混播,紫花苜蓿生长快,分蘖多,枝叶盛,产量高,再生性强,刈割次数多,混播中其他牧草难于相配合,故以单播为宜。
但若要提高牧草营养价值、适口性和越冬率,也可采用混播。
适宜混播的牧草有:
鸡脚草、猫尾草、多年生黑麦草、鹅冠草、无芒雀麦等。
混播比例,苜蓿占40%~50%为宜。
苜蓿播种覆土深度不能超过3厘米
五、田间管理
1.播种后,出苗前,如遇雨土壤板结,要及时除板结层,以利出苗。
2.苗期生长十分缓慢,易受杂草危害,要中耕除草1~2次。
春季返青后及每次刈割后进行一次中耕,以破除土壤板结。
中耕一般与追肥作业结合进行。
大面积种植苜蓿时,可用除草剂消灭杂草。
目前茎叶处理的除草剂有:
普施特、豆施乐、苯达松、阔叶柘、拿捕净、稳杀得、盖草能(稳杀得和盖草能的合剂为精克草能)、禾草克等。
3.苜蓿是深根植物,根系很发达,能吸收深层土壤水分,所以苜蓿比较耐旱。
同时,苜蓿又是一种需水较多的植物,对水分的需要高于禾本科牧草。
适时的灌水、施肥可以显著的提高牧草的产量,在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应在现蕾期灌水一次,每次刈割后也要灌水追肥,入冬时要灌足冬水。
灌水是方式主要有:
漫灌、喷灌、滴灌等,由于喷灌、滴灌的建设成本较高,所以大部分的农牧民依然采取漫灌的形式,而国家扶持的项目一般会考虑节水、增产等目的,就会使用喷灌,比方说:
2013年特克斯县畜牧局建设的1.2万亩饲草料基地,就是采用的喷灌技术,项目总投资在300万左右。
在松土和灌溉之前,每亩施过磷酸钙20公斤~30公斤;在生长期,每亩施磷酸二氢钾0.5公斤兑水75公斤喷雾。
4.播种当年,在生长季结束前,刈割利用一次,植株高度达不到利用程度时,要留苗过冬,冬季严禁放牧。
二龄以上的苜蓿地,每年春季萌生前,清理田间留茬,并进行耕地保滳,秋季最后一次刈割和收种后,要松土追肥。
紫花苜蓿刈割留茬高度3~5厘米,但干旱和寒冷地区秋季最后一次刈割留茬高度应为7~8厘米,以保持根部养分和利于冬季积雪,对越冬和春季萌生有良好的作用。
秋季最后一次刈割应在生长季结束前20~30天结束,过迟不利于植株根部和根茎部营养物质积累。
5.种子田在开花期要借助人工授粉或利用蜜蜂授粉,以提高结实率。
六、病虫害防治
紫花苜蓿的病害主要有:
霜霉病、锈病、叶斑病等,防治方法是:
播种无病害的种子;及时刈割利用已发病的苜蓿;科学施肥,不能过量施用氮肥;也可每亩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0.1公斤兑水50公斤喷雾1次,安全间隔期(最后一次施药至收获或饲用时允许的间隔天数)30天。
紫花苜蓿主要虫害有:
蚜虫、苜蓿盲蝽、苜蓿夜蛾、蓟马等,防治方法是:
清除杂草,减少虫源;适时刈割;用黑光灯诱杀;也可每亩选用50%辛硫磷乳油50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防治,安全间隔期20天。
七、收割
一般来说,以初花期刈割为最佳时期,这时产量高,草质也好。
每年可以收割2--3次。
在第一年,留槎高度以3--5厘米为好;成年苜蓿留槎高度在3厘米左右。
收取种子以生长第三、第四年的苜蓿较好,一年之中以头槎籽产量最高。
我们特克斯县大部分都是收草田,比方说托斯曼牧场的那片苜蓿地就是打草使用的,采用的就是窄行条播,土质是沙壤土,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所以植株长势很好,植株高1米以上,而像在春秋草场上种植的苜蓿地,由于没有灌溉条件,所以植被生长缓慢,植被高度只有40厘米左右,产草量非常低。
八、经济价值
紫花苜蓿的用途十分广,它不仅是优良的饲用作物,而且也是很好的绿肥作物。
截至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种豆科牧草(其中包括苜蓿属中的其他栽培种)在各个方面能胜过紫花苜蓿的。
从饲用价值来说,它是各类家畜的上等饲料,不论青饲、放牧或是调制成干草、青贮,适口性都好,营养丰富,家畜都很爱吃。
但是牛羊不能大量采食鲜嫩苜蓿,否则会引起臌胀病,其原因是紫花苜蓿茎叶中含皂角素,所以要防止牛、羊一次性吃过多幼嫩的紫花苜蓿;也不能饲喂带露水和霜雪的草,(如放牧反刍畜时,混播草地禾本科牧草要占50%以上的比例;应避免家畜在饥饿状态时采食苜蓿,放牧前要先喂以燕麦、苏丹草等禾本科干草,还能防止家畜腹泻。
为了防止膨胀,可在放牧前口服普鲁卡因青霉素钾盐,成畜每次量50~75毫克)。
紫花苜蓿的优点表现为:
1.产草量高
紫花苜蓿的产草量因生长年限和自然条件不同而变化范围很大,播后2~5年的每亩鲜草产量一般在2000~4000千克,干草产量500~800千克。
在水热条件较好的地区每亩可产干草733~800千克;干旱低温的地区,每亩产干草400~730千克;荒漠绿洲的灌区,每亩产干草800~1000千克。
2.利用年限长
紫花苜蓿寿命可达30年之久,田间栽培利用年限多达7~10年左右。
但其产量,在进入高产期后,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
3.再生性强,耐刈割
紫花苜蓿再生性很强,刈割后能很快恢复生机,一般一年可刈割2~3次,多者可刈割4~6次。
4.草质好、适口性强
紫花苜蓿茎叶柔嫩鲜美,不论青饲、青贮、调制青干草、加工草粉、用于配合饲料或混合饲料,各类畜禽都最喜食,也是养猪及养禽业首选青饲料。
5.营养丰富
紫花苜蓿茎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矿物质、多种维生素及胡萝卜素,特别是叶片中含量更高。
紫花苜蓿鲜嫩状态时,叶片重量占全株的50%左右,叶片中粗蛋白质含量比茎秆高1~1.5倍,粗纤维含量比茎秆少一半以上。
在同等面积的土地上,紫花苜蓿的可消化总养料是禾本科牧草的2倍,可消化蛋白质是2.5倍,矿物质是6倍。
6.肥田增产
紫花苜蓿发达的根系能为土壤提供大量的有机物质,并能从土壤深层吸取钙素,分解磷酸盐,遗留在耕作层中,经腐解形成有机胶体,可使土壤形成稳定的团粒,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根瘤能固定大气中的氮素,提高土壤肥力。
2~4龄的苜蓿草地,每亩根量鲜重可达1335~2670千克,每亩根茬中约含氮15千克,全磷2.3千克,全钾6千克。
每亩每年可从空气中固定氮素18千克,相当于55千克硝酸铵。
苜蓿茬地可使后作三年不施肥而稳产高产。
增产幅度通常为30%~50%,高者可达1倍以上。
农谚说:
“一亩苜蓿三亩田,连种三年劲不散”。
7.保持水土
紫花苜蓿枝叶繁茂,对地面覆盖度大,二龄苜蓿返青后生长40天,覆盖度可达95%。
又是多年生深根型,在改良土壤理化性,增加透水性,拦阻径流,防止冲刷,保持坡面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十分显著。
据测定:
在坡地上,种植普通农作物与紫花苜蓿相比,每年每亩流失水量大16倍,土量流失大9倍
8.蜜源植物
紫花苜蓿是严格的自花受粉植物,常靠外部机械力量和昆虫采蜜弹开紧包的龙骨瓣而受粉,花期长达40~60天,花期进行田间放蜂,可使蜂蜜产量大幅度提高,同时也提高苜蓿种子产量。
我们下面在看看红豆草,
红豆草
红豆草被称为“牧草皇后”,可青饲、青贮、调制干草或放牧,是家畜喜食的优质饲草。
生育阶段均含有较多的单宁,家畜食后不易发生臌胀病,为其他豆科牧草所不及。
此外,红豆草蜜腺发达,开花期长,也是一种蜜源植物。
一、植物学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红豆草,豆科驴豆属多年生草本。
又名驴喜豆、驴豆。
牧草和绿肥兼用作物。
寿命一般3~7年,适于干旱地区栽培。
其根系发达,主根入土3~4米。
茎高80~110厘米,多分枝,密被灰白色短茸毛。
奇数羽状复叶。
总状花序穗状,着生成40~75朵花,花冠多为红色、淡黄色。
荚果扁平,黄褐色,有网纹,不易开裂,含种子1粒。
喜干燥凉爽气候,有一定的耐寒性,耐旱力强,且耐瘠,但不耐水淹.能在砂质石灰性土壤和砂砾土生长,适于pH6.0~7.5范围。
红豆草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属旱生植物,在降水量180~700mm的地区均能良好生长,蒸腾系数350~480,生长最适温度18~25℃,气温3~4℃时开始萌发。
红豆草对土壤要求不严,能在土层较薄的砂粒、石质和冲积土壤上完成生长繁殖,广泛分布在适度湿润的壤土、砂壤和砂土土壤。
红豆草不适应低洼地、排水差的重粘土土壤,水淹没24h以上,根部开始腐烂,植株死亡。
适宜pH值为6~7.50。
红豆草的寿命可达15年左右,一般情况下,其寿命为3~7年。
栽培种最佳利用年限3~5年。
二、种植技术
1、播种时期
可春播,也可夏秋播。
北方每年4月中旬至5月初进行播种,干旱地区在雨前或雨后抢墒播种。
2、播量及播种方式
可条播也可撒播,但条播最好。
条播时草田行距30~35cm、种子田45~50cm。
播深4cm左右。
每公顷播量为种子田30~45kg、草田50~60kg。
红豆草也可与无芒雀麦或苜蓿混播。
播前晒种2—3天,以打破休眠,提高发芽率和幼苗整齐度。
3、灌溉和施肥
适时灌溉以保证红豆草高产。
红豆草产量对氮、磷肥单独施用效果不明显。
经研究,氮、磷配合施用对红豆草产量有明显影响。
三、田间管理
1.播种后,出苗前,如遇雨土壤板结,要及时除板结层,以利出苗。
2.苗期生长十分缓慢,易受杂草危害,要中耕除草1~2次。
3.二龄以上的红豆草地,每年春季萌生前,清理田间留茬,并进行耕地保摘,秋季最后一次刈割和收种后,要松土追肥。
每次刈割后也要耙地追肥,灌区结合灌水追肥,入冬时要灌足冬水。
四、适时刈割及留茬高度
红豆草于不同生育期刈割,其产量差异很大,盛花期刈割可获得高额产草量与营养物质,也是最佳刈割时间。
刈割高度对红豆草的产量影响很大,产草量随留茬高的增加而递减,但留茬高度对红豆草再生草产量影响不大,这是因为红豆草的再生枝条是从根颈上萌发的缘故,留茬高并不能增加再生草,反而降低头茬草产量。
因此,在生产上大面积收割时,应尽量放低留茬高度,以增加牧草总产。
五、使用价值
饲用价值:
红豆草作饲用,可青饲,青贮、放牧、晒制青干草,加工草粉,配合饲料和多种草产品。
青草和干草的适口性均好,各类畜禽都喜食。
作绿肥使用:
红豆草作肥用,可直接压青作绿肥和堆积沤制堆肥。
一般亩产鲜草1500~3000千克,每亩可提供氮素7.5~15千克,折合硝酸铵22~43千克。
保护水土:
红豆草根系强大,侧根多,枝繁叶茂盖度大,护坡保土作用好,是很好的水土保持植物。
蜜源植物:
红豆草一年可开两次花,总花期长达3个月,含蜜量多,花期一箱蜂每天可采蜜4~5千克,每亩产蜜量达6.7~13千克,在红豆草种子田放养蜜蜂还可提高种子产量,是很好的蜜源植物。
下面我们来看看禾本科的无芒雀麦
无芒雀麦
一、生物学特性
无芒雀麦为禾本科雀麦属(BromusinermisLeyss)多年生牧草,它是用作干草、青贮、青饲和水土保持最好的冷季型禾本科牧草之一,也是栽培利用最为广泛的牧草品种之一,常常以其抗旱、抗寒和高产而著称。
无芒雀麦为疏丛型,茎直立,株高100-150厘米,根系发达,入土较深,种植一年就可达到100-200厘米。
具有发达的地下根茎,蔓延能力极强,这对于保持稳产、高产、增强耐牧性以及提高无性繁殖能力至关重要。
无芒雀麦属中旱生植物,寿命很长,当管理利用措施得当时,利用期可达30年以上。
无芒雀麦对气候的适应性非常强,特别适于寒冷干燥地区生长,土壤温度20-26℃是其根系和地上部分生长最适宜的温度,最适于年降水量400-500毫米的地区种植,但在海拔3000米,冬季最低温度在-28至―30℃的地区也能正常生长,在有雪覆盖,-48℃低温的情况下,越冬率仍可达到85%以上,因而是最抗寒的牧草品种之一。
无芒雀麦对土壤适应性也很广,最适于排水良好且肥沃的壤土或粘壤土,在轻质壤土上也能生长,除了在过酸或过碱的土壤上生长较差以外,一般来说耐盐碱能力较强,pH8.0以上时才会有轻微影响,而其耐水淹的时间可长达50天左右。
无芒雀麦的叶量丰富,营养价值高,适口性佳,消化率好,各种家畜均嗜食。
在我国北方种植时,干草产量可达1000公斤/亩以上,能连续利用6-8年,在管理水平较好的情况下,可维持10年以上的稳定高产期。
发达的根系、极为广泛的适应性和较高的产量,使得无芒雀麦不仅是优质牧草品种,同时也是一种极好的水土保持植物。
二、适宜种植区域
无芒雀麦为温带牧草,可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温带地区种植。
在我国西北、东北和华北,包括河南、内蒙古、安徽、陕西、山西、甘肃、宁夏、新疆甚至西藏等地区均可种植。
三、栽培管理技术
播种:
无芒雀麦根系发达,并且具有强壮的地下茎,所以要求土层深厚,播种前耕地宜深,在温带地区春、夏、秋季均可播种,以早春(4月上旬)播为好,秋播(9月上、中旬)亦可。
春播时先将秋播地耙平,播种深度3~4cm,镇压蓄墒,收草以条播为宜,行距30~45cm,播量1.5~2kg/亩,收种行45~60cm,播量0.5~0.75kg/亩;无芒雀麦还宜与紫花苜蓿、红三叶、红豆草和沙打旺等豆科牧草混播,混播时无芒雀麦的播种量一般为1-1.5公斤/亩,豆科牧草一般为0.3-0.5公斤/亩。
无芒雀麦与豆科牧草混播时,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干草产量,而且可以防止形成坚实的草地,更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并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延长利用年限。
中耕除草:
苗期生长速度缓慢,易受杂草抑制,所以苗期的除草是主要的田间管理措施。
拔节前注意中耕,翻切行间草根,增加土壤透气性。
灌水:
应注意秋季的田间管理,灌足秋、冬水,以利秋季分蘖芽的越冬,它决定第二年的种子的产量。
牧草返青早,注意灌好春水。
孕穗期、盛花期注意灌水。
施肥:
施足基肥(有机厩肥1000-1500公斤/亩,过磷酸钙15公斤/亩),播种时施种肥(硫氨5公斤/亩),并在拔节、孕穗或每次刈割后再追施氮肥(尿素10公斤/亩),可显著提高干草产量。
无芒雀麦对磷肥极其敏感,当施入磷肥(P2O5)10公斤/亩作为种肥时,干草产量可提高1.7倍左右。
耙地松土:
当播种的无芒雀麦生长到第4年以后,根茎积累盘结,有碍土壤蓄水透气时,需要进行耙地松土,切破草皮,改善土壤的通透状况,促进分蘖和分枝的产生。
四、收获利用
由于无芒雀麦为刈割和放牧兼用型牧草,并且根系发达,能够形成致密的草地,因而也是优良的水保植物。
一般常用第一茬草调制干草,适宜的刈割期为抽穗期,此时叶丛多,产量较高,养分积累也最多;再生草可放牧或青刈,作为水保植物时同样可以进行适度的放牧利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牧草 种植 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