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仿真模拟卷山东卷一文综历史试题.docx
- 文档编号:12874808
- 上传时间:2023-04-22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143.43KB
高考仿真模拟卷山东卷一文综历史试题.docx
《高考仿真模拟卷山东卷一文综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仿真模拟卷山东卷一文综历史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仿真模拟卷山东卷一文综历史试题
2015年高考仿真模拟卷·山东卷
(一)
文综历史
1、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
1.(2015·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一诊·8)《史记》叙述:
“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
”这反映司马迁()
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对西汉的推思令持肯定态度D.否定了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2.(2015·济宁一模·9)某历史著作中有如下的描述,其中被遮盖的应是()
A.兵部B.枢密院C.内阁D.军机处
3.(2015·北京市东城区期末·6)15世纪末16世纪初,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植棉、纺纱、织布或栽桑、养蚕、缫丝这种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种植粮食的农家正业,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向。
这种现象反映了该地区()
A.农业生产的衰落B.自然经济的瓦解
C.农业经济的商品化D.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4.(2015·福州市期末·16)下表是对罗马法的分类。
这体现出罗马法的主要特点是
A.博采众长B.体系完备
C.影响长远D.崇尚公平
5.(2015·莱州一中期末·19)马克思在评论西欧宗教改革时说道:
“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
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
”这里的第一个“权威”最可能指的是()
A.上帝B.罗马教皇C.君主D.马丁·路德
6.(2015·黄山一检·13)下面表格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项目
英
德
法
美
1870~1913年工业增长速度
1.3
4.6
1.9
8.1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置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置
1
4
2
5
A.英法两国逐渐失去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优势
B.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C.英法的国际地位下降
D.美德迅速崛起,对英法构成威胁
7.(2015·临沂质检·8)“太平军的基督教是专为战斗行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东西方特异的混合体,除了l00年后中国借来并加以汉化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外,那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这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
A.具有落后性局限性B.对基督教义进行了中国化诠释
C.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最高峰D.是西方思想中国化的产物
8.(2015·郑州一模·18)1912年孙中山《祭明陵文》日:
“(文)负疚在躬,尚无以对我高皇帝在天之灵。
迩者以全国军人之同心,士大夫之正义,卒使清室翻然悔悟,于本月十二日宣告退位。
……文与全国同胞至于今日,始敢告无罪于我高皇帝。
”该文本质体现出革命派()
A.已然实现三民主义的目标B.昭告成功推翻封建体制
C.存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D.承袭朱元璋反异族统治的传统
9.(2015·北京市西城区期末联考·20)“我们的战略方针是集中主力向北进攻,在运动战中大量消灭敌人,首先取得甘肃南部,以创造川陕甘苏区根据地。
”据此,中共中央决定()
A.发动秋收起义B.红军继续北上
C.发起平型关战役D.挺进大别山
10.(2015·宜昌一调·34)罗斯福新政体现的经济思想是“要使消费与投资二者互相适应,故政府不得不予以调节”。
20世纪30年代中期,罗斯福提名5位自己信任的人成为最高法院法官,时人称新法院为“罗斯福法院”。
这表明()
A.资本主义调节机制可以解决经济危机
B.罗斯福新政破坏了传统三权分立原则
C.解决经济危机不能以牺牲民主为代价
D.非常时期总统的行政权得以扩大强化
11.(2015·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一模·22)进入21世纪,欧洲人的归属感变得更加强烈了,因为人们可以切身体验一种触摸得到的欧洲——“口袋里的欧洲”。
“口袋里的欧洲”是指()
A.移动电话B.欧共体C.欧元D.欧盟宪法
12.(2015·韶关一模·18)1980年初,风光片《三峡的传说》插曲《乡恋》经中央电视台播出后风靡全国,但因唱法上的创新遭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被批为“靡靡之音”而被禁播3年,其说明()
A.改革开放还未实行B.“不结盟”外交正推行
C.“文革”理论未被否定D.“双百”方针贯彻必要
2、非选择题(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
其中第13题~第14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15题~第17题为选做题,请选定其中一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
【必做部分】
13.(2015·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一模·21)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与政府的经济
政策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无论商王或周王室,都有大批商贾为之采购珍奇物品。
如商王室设有“多贾”管理王室商业。
……多贾还供献香酒,参与商王祭祀祖先的仪式。
“丁已小雨,佑多贾以鬯[chàng,祭祀用的香酒]”……,可见多贾在王室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材料二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意为工商业一日之利,可供五日之需)。
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
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春秋)管仲《管子·治国》
材料三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
——(宋)陈亮《四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的商业状况。
由此看出当时政府的商业政策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时期管仲提出了怎样的经济政策?
依据材料二分析管仲提出
这种经济政策的理由。
(3)材料三反映的主要经济观点是什么?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此观
点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业发展与经济政策的关系。
14.(2015·福建省龙岩市期末联考·3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与资本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层的人竞争。
这样,君主们就被完全解除了监督私人产业、指导私人产业,使之最适合于社会利益的义务。
——亚当·斯密《国富论》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经济思想?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这种观点的目的。
材料二根据工业复兴法,成立了有大银行家、工业家和经济学家参加的全国工业复兴局,由国家监督生产,调节各企业主之间的关系。
各企业分成十七个部门,每个部门公布“公平竞争法规”,规定产品的产量、质量、市场分配和产品价格、工资和工时。
——北京师范大学编:
《史学评述》1982年第1期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说明国家政权在社会经济中的职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选做部分】
15.(2015·山东潍坊期末·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或由于不得其道,误其方向,认为学问系士人以上之事,至于农工商以及妇女则置之度外”“或骛于词章记诵之末节,陷于空理虚谈之歧途,其论虽似高明,但能身体力行者甚少。
”
——《析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及其历史作用》
材料二1872年9月,文部省在《学制序文》中说:
“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昌其业,以遂其生者,……非学不可。
故有学校之设立”“自今以后一般人民,无论华、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叶立群《日本的教育改革》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指出当时日本的教育存在哪些弊端?
(2)材料二《学制序文》体现了日本怎样的教育主张?
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影响?
16.(2015·河北保定期末·4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2年到1911年,清政府著派沈家本将一切现任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
在沈家本等人的努力下,清政府法律修订馆,连同法制变革的另一机构——宪政编篡馆,翻译了大量的外国著名法典与法学著作如德意志刑法、日本现行刑法等,制定或修订了《大清新刑律》、《大清民律草案》等十多部主要法典和法典草案。
这些法典中不仅有宪法、行政法规、刑法,也有民法、商法、经济法,还有诉讼法等门类。
沈家本陈言:
“国家既有独立体统,即有独立法权,法权向随领地以为范围。
各国通例,惟君主大统颌,公使之家属从官,及经承认之军队、军舰有治外法权,其余侨居本国之人民,悉遵本国法律之管辖,所谓属地主义是也。
独对于我国藉口司法制度未能完善,予领事以裁判之权,英规于前,德踵于后.日本更大开法院于祖宗发祥之地,立权日削,后患方长。
”
材料二1908年清政府颁布的具有宪法作用的《钦定宪法大纲》中,就明确规定了“臣民”的权利有:
(1)参政为官权;
(2)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3)人身自由权,即不受非法逮捕、监禁、处罚权;(4)诉讼权;(5)财产权;(6)住宅不受侵犯权。
义务有:
(1)依法纳税;
(2)依法当兵;(3)遵守国家法律。
——卢军《浅谈清末修律与中国法制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归纳清政府修律的原因。
(2)结合材料及所学指出清末修律的特点,并对其进行评价。
17.(2015·山东济宁一模·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1914年战争爆发约6周之时,俄国社会主义者波特采夫致信英国《泰晤士报》:
俄国所有政党和所有民族的代表。
现在都与政府同心协力,这场与德国和奥匈——两者都在德国皇帝领导下——的战争,对俄国来说业已变成一次民族之战。
……毫无疑义的是,胜利,战争中决定性的胜利(我个人预计这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到来),将属于协约国……。
德国的威胁——长久以来悬在世界头上的诅咒——将被打碎,被打碎的到它永远不再成为世界和平的威胁,世界各族人民渴望和平。
——丹尼斯·谢尔曼乔伊斯·索尔兹伯里《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1)据材料,指出波特采夫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态度并说明其理由。
(2)据材料,指出波特采夫预计的战争结果。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其预见是否正确。
2015年高考仿真模拟卷·山东卷
(一)
文综历史参考答案及解析
3、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
1.C
【解析】题干中“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郡与诸侯国交叉存在),说明是当时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强本干,弱枝叶之势”(中央权力得到加强,地方削弱)可以看出已经实施了推恩令;“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等级分明、事情有条不紊)说明对推恩令是持肯定态度的,故选C。
【命题立意】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稀罕推恩令的理解和运用,要求学生在理解史料的基础运用所学知识解题,关于推恩令一直是高考命题主要知识点之一,还可以考查推恩令的背景及内容。
本题命题意蕴在此。
【知识拓展】七国之乱后,地方诸侯权力仍然很大,到汉武帝时期,将过去由诸侯王只能把封地和爵位传给嫡长子的情况,允许诸侯王把封地分为几部分传给几个儿子,形成直属于中央政权的侯国。
另外附益之法也是常考的内容,不允许诸侯王结交地方高官,只能衣食租税,不得干预地方政事。
2.B
【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中国古代的官制。
【解析】兵部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六部之一;枢密院是唐、五代、宋、辽、元等朝代的官署名称,长官称枢密使,主要掌管军政;内阁和军机处设立于明清时期。
注意把握著作中唐末的信息进行即可进行判断。
3.C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
【解析】农业生产不仅包括粮食作物的生产,也包括种植经济作物,题干体现的是经济作物的比重增加了,不能说明农业生产衰落,故A项错误;自然经济瓦解是在19世纪鸦片战争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经济作物种植比重增加,表明用于商品交换的农产品增多,体现了农产品的商品化,故C项正确;“这种原先的农家副业”可知,该现象属于家庭手工业发展,而不是私营手工业,故D项错误。
4.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罗马法,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归纳整合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罗马法的分类标准包括其调整的对象、表现形式、适用范围、立法方式、权利主体等一系列与法律相关的内容,充分说明罗马法的体系是比较完备的,故选择B项。
材料没有体现罗马法吸收借鉴了雅典或者其他国家的信息,A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罗马法的影响,也没有反映其崇尚公平的信息,排除C、D两项。
5.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
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和发展属于世界思想重要章节,思想文化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集中区域,尤其是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是近两年高考试题重点考查知识。
本题命题主旨在此。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个“权威”应该指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经分析马丁·路德破除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易错警示】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以及启蒙运动都属于思想解放活动,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宗教改革改革的是信仰的方式,而不是彻底推翻了宗教,推翻了上帝在人们心中地位。
6.B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考查学生正确分析图表信息的能力。
【解析】“英法两国逐渐失去……经济优势”只体现了表格前两行数据,不全面,故A项错误;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美国、德国后来居上,在工业发展上超过英法,但是英法仍然占据着比它们多得多的殖民地,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发展在这里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包含国际地位下降的内容,故C项错误;美德的经济崛起对英法构成威胁只是对材料数据反映的历史表象的概括,没有挖掘出其实质,故D项错误。
7.B
【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材料中没有批评太平天国运动移植西方思想落后性,故A项错误;材料中“基督教是专为战斗行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东西方特异的混合体”说明是从中国化的角度对基督教进行解释,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在近代化进程中作用,故C项错误;是西方思想中国化的产物是材料中提及“汉化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故D项错误。
8.C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辛亥革命的局限性,考查学生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和材料所处的时
代背景的准确分析。
【解析】《祭明陵文》是在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三天后的2月15日,孙中山亲自率领临时政府文武官员赴明孝陵,祭奠明太祖朱元璋。
今中国全境光复,特来告慰544年前“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先驱、民族英雄——明太祖的在天之灵。
A项中的“实现”说法错误;B项“推翻封建体制”说法错误;D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到。
故选C。
9.B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国共十年对峙
【解析】由“陕甘宁苏区”可知此时已经是在长征即将胜利的时候,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秋收起义准备夺取长沙,红军还没有长征,故A项错误;红军继续北上,符合题干所描述的,
故B项正确;平型关战役是在抗战时期,故C项错误;挺进大别山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故D
项错误。
10.D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罗斯福新政
【解析】据材料信息“政府不得不予以调节”可知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无法解决危机,故A项错误;总统任命法官为其职权,未破坏三权分立原则,故B项错误;材料所述行为并未牺牲民主,但不能由此推知解决危机能否牺牲民主,故C项错误;虽然任命法官为总统之权,但从“罗斯福法院”可知总统对司法影响力扩大,也即总统的行政权事实上被强化,故D项正确。
11.C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欧洲一体化进程、欧元的问世,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难度较小。
【解析】抓住关键信息“进入21世纪”“口袋里的欧洲”,结合欧洲一体化的进程,1999年欧元问世,成为欧盟大多数成员国共同使用的货币。
C项正确。
移动电话是世界性的科技成果,不专属于欧洲,A项错误;B项不具有“口袋里的欧洲”的形象特点;欧盟宪法也不具有随时装在口袋里的特点,D项错误。
12.D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解析】1980年中国已经实行了改革开放,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主要涉及文艺领域,与“不结盟”外交政策无关,故B项错误;文革理论是以阶级斗争为纲,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对之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和清算,故C项错误;“双百”方针指文艺上百花齐放,但“靡靡之音”被禁播3年,说明当时还没有贯彻百花齐放的方针,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
(1)状况:
商业受政府监管,并为王室服务。
政策:
保护和扶持商业发展。
(2)政策:
重农抑商。
理由:
发展农业,制约游民;富国强兵(拓展疆域);弃农经商易导致土地荒芜和国家贫弱。
(3)观点:
农商并重,相辅相成。
原因:
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经济观念受到一定冲击;农商并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农商并重可以达到国家治理的最好状态。
(4)关系:
相互影响。
【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
商周时期商业的发展、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北宋商品经济发展);古代中国的主要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商业发展与经济政策的关系。
【解析】第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商王室设有多贾管理王室商业”可知,商周时期的商业状况是商业受政府监管,并为王室服务;第二小问,由此可得出当时政府的商业政策是保护和扶持商业发展。
第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可知,管仲的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可知,理由之一是制约游民、发展农业的需要;根据材料二信息“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可知,理由之二是国富兵强,拓展疆域;根据材料二信息“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可知,理由之三是弃农经商易导致土地荒芜和国家贫弱。
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信息“求以相辅”、“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可知其经济观点是农商并重,相辅相成;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信息“以为至治之极也”可知原因之一是农商并重可以达到国家治理的最好状态,结合所学,还可从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
第(4)问商业发展与经济政策的关系可以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的角度分析。
14.
(1)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或自由放任思想)。
目的:
工业革命以后,资产阶级希望进一步解除封建束缚;要求自由经营、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变化:
由国家政权不干涉经济(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经济。
原因:
自由放任政策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的新发展;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加剧了危机;来自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借鉴;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罗斯福上台后实行了“新政”。
【命题立意】考查世界近代经济思想。
【解析】第
(1)题结合材料中的“自由”一词,可知是自由主义思想,目的可从“竞争”、君主们被解除等信息和所学知识得出。
第
(2)题再现罗斯福新政的特征和背景回答。
15.
(1)弊端:
教育没有普及;内容脱离实际。
(2)主张:
学校教育应服务于人的修身立世、发展产业;国民皆学。
影响:
推动了日本的近代化。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明治维新。
【解析】
(1)从材料一中“至于农工商以及妇女则置之度外”说明“教育没有普及”,从“或骛于词章记诵之末节,陷于空理虚谈之歧途”可以归结出“内容脱离实际”的答案。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昌其业”可以概括出“学校教育应服务于人的修身立世、发展产业”的答案,依据材料中“无论华、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可以归结出“国民皆学”的答案;第二小问从明治维新对近代化影响的角度回答即可。
16.
(1)原因:
维护封建君主专制,保证君主地位至高无上的合法性;缓和清政府与列强的矛盾,企图收回治外法权;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遏制资产阶级革命。
(2)特点:
以西方法律为模式;法律门类齐全;以维护君权为核心。
积极作用:
中国法律开始和先进的西方法系衔接;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时代和历史潮流,是封建法制向现代法制转型的重要一步;培养了一批专业的法律人才队伍;对现代法制建设具有借鉴作用。
局限作用:
以维护封建统治为主要目的,在某些部分还保留了浓厚的封建色彩;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清末修律。
【解析】
(1)依据材料一中“国家既有独立体统,即有独立法权,法权向随领地以为范围。
各国通例,惟君主大统领,公使之家属从官,及经承认之军队、军舰有治外法权”,“予领事以裁判之权,……立权日削,后患方长”的信息来归纳原因。
(2)第一小问特点从“翻译了大量的外国著名法典与法学著作如德意志刑法、日本现行刑法等”“就明确规定了‘臣民’的权利”的信息来归纳特点;第二小问评价从法律近代化以及法律人才培养的角度回答积极性,从维护封建制度以及保留封建色彩的角度回答消极性。
17.
(1)态度:
支持政府参加一战。
理由:
战争能够维护民族利益;维护世界和平。
(2)结果:
协约国打败同盟国集团,取得战争胜利;永久消灭德国对世界和平的威胁。
不完全正确,协约国虽然打败了同盟国集团;但战后协约国对战败国的掠夺,激化了德国与协约国集团之间的矛盾,为新的战争的爆发埋下了历史根源。
【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析】第
(1)问的分析依据是材料中的“对俄国来说业已变成一次民族之战”、“世界各族人民渴望和平”。
第
(2)问,波特采夫预计的战争结果的分析依据是:
“毫无疑义的是,胜利,战争中决定性的胜利(我个人预计这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到来),将属于协约国”、“永远不再成为世界和平的威胁”。
辩证地分析这一预见观点,从两个维度把握:
他对战争结果的预测是正确的,但是对“永远不再成为世界和平的威胁”的预见是不准确的,过于绝对,结合巴黎和会与“二战”分析理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仿真 模拟 山东 卷一文综 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