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复习知识点氨的喷泉实验.docx
- 文档编号:12865521
- 上传时间:2023-04-22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23.37KB
高中化学复习知识点氨的喷泉实验.docx
《高中化学复习知识点氨的喷泉实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复习知识点氨的喷泉实验.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化学复习知识点氨的喷泉实验
高中化学复习知识点:
氨的喷泉实验
一、单选题
1.对于下列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A.在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后出现发黑现象,说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B.浓硝酸在光照下颜色变黄,说明浓硝酸具有挥发性
C.常温下,浓硝酸可以用铝罐贮存,说明铝与浓硝酸不反应
D.氨气可以完成喷泉实验,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
2.现用传感技术测定喷泉实验中的压强变化来认识喷泉实验的原理。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制取氨气时烧瓶中的固体常用CaO或NaOH
B.关闭a,将单孔塞(插有吸入水的胶头滴管)塞紧瓶口c,打开b,完成喷泉实验,电脑绘制三颈瓶内压强变化曲线如图2,则C点时喷泉最剧烈
C.将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置于三颈瓶口,试纸变红,说明NH3已经集满
D.该实验可以用来说明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
3.下列有关实验原理或操作正确的是
A.喷泉实验
B.实验室制备并收集二氧化碳
C.收集NO
D.干燥氯气
4.下列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A.作为安全瓶防止倒吸
B.喷泉实验
C.干燥NH3
D.制取Fe(OH)3
5.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装置甲验证NH3极易溶于水
B.用50mL量筒量取10mol·L-1硫酸2mL,加水稀释至20mL,配制1mol·L-1稀硫酸
C.用pH试纸测量氯水的pH
D.用装置乙制取无水FeCl3
6.下图的装置中,干燥烧瓶中盛有某种气体,烧杯和滴管内盛放某种溶液。
挤压胶管的胶头,下列与实验事实不相符的是
A.CO2(NaHCO3溶液)无色喷泉B.NH3(H2O含酚酞)红色喷泉
C.CO2(NaOH溶液)无色喷泉D.HCl(AgNO3溶液)白色喷泉
7.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图1:
少量氨气的尾气吸收装置B.图2:
二氧化碳的喷泉实验
C.图3:
制备和收集氨气D.图4:
收集NO气体
8.实验室制取少量干燥的氨气涉及下列装置,其中正确的是
A.
是氨气发生装置
B.
是氨气发生装置
C.
是氨气吸收装置
D.
是氨气收集、检验装置
9.下列有关化学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乙醇和乙酸乙酯的混合物可以通过蒸馏装置加以分离
B.为配制Fe(NO3)2溶液需加少许稀HNO3抑制Fe2+水解
C.可用浓溴水彻底吸收浓H2SO4和蔗糖反应产生的气体
D.由于NH3显碱性故可以做成喷泉实验
10.关于氨的喷泉实验形成的原理解释正确的是
A.氨水呈碱性B.氨气极易溶于水,烧瓶内外形成压强差
C.氨气易液化D.氨气溶于水后形成的溶液易挥发
二、综合题
11.(变式探究)喷泉实验是中学化学的一个重要性质实验,也是一种自然现象。
其产生原因是存在压强差。
试根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为化学教学中所用的喷泉实验装置。
在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胶头滴管及烧杯中盛有液体。
下列组合中不可能形成喷泉的是________(填字母,下同。
)
A.HCl和H2OB.O2和H2O
C.NH3和H2OD.CO2和NaOH溶液
(2)在图乙的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________。
A.Cu与稀盐酸
B.NaHCO3与NaOH溶液
C.CaCO3与稀硫酸
D.NH4HCO3与稀盐酸
(3)在图乙的锥形瓶外放一水槽,锥形瓶中加入酒精,水槽中加入冷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结果也产生了喷泉。
水槽中加入的物质不可能是________。
A.浓硫酸B.生石灰
C.硝酸铵D.烧碱
(4)城市中常见的人造喷泉及火山爆发原理与上述________装置的原理相似。
(5)如果只提供如图丙(烧瓶内充满NH3)的装置,引发喷泉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12.
(1)将下列现象中硫酸表现出来的性质填写在空格内:
敞口放置的浓硫酸,溶液质量增加_________________;浓硫酸与蔗糖放出大量热,并出现黑色固体____________;
(2)将一瓶二氧化硫和一瓶硫化氢气体瓶口对接进行混合,瓶壁上能观察到有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生成,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反应中SO2作____________剂,1mol二氧化硫和硫化氢完全反应时,有_________mol电子发生转移。
(3)当雨水的pH________时,我们称之为“酸雨”。
某环保小组测定某次雨水中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5×10-6mol/L,这次雨__________酸雨(选填“属于”或“不属于”)。
常温下若把0.1mol/L的盐酸溶液稀释100倍,此时的溶液的pH=__________。
(4)将一充满氨气的大试管倒立在水槽中,可以看到现象____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若在此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呈_______色,其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详解】
A.在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后出现发黑现象,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故A错误;B.浓硝酸见光或是加热条件下易分解为二氧化氮、氧气和水,导致浓硝酸颜色变黄,体现了浓硝酸的不稳定性,故B错误;C.常温下,金属铝遇到浓硝酸会钝化,钝化是发生反应生成致密氧化膜的过程,故C错误;D.氨气极易溶解于水,可利用氨气设计喷泉实验,故D正确;故答案为D。
2.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用浓氨水快速制氨气,烧瓶中的固体常用CaO或NaOH,A正确;
B.喷泉产生的原理是:
三颈瓶内部和外部存在压强差,压强差越大,喷泉越剧烈。
C点三颈瓶内压强最小,而外部大气压不变,此时压强差最大,喷泉最剧烈,B正确;
C.应改为:
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三颈瓶口,试纸变蓝,说明NH3已经集满,C错误;
D.从图2可以看出三颈瓶内的压强变化,证明氨气极易溶于水,D正确;
答案选C。
3.C
【解析】
【分析】
【详解】
A、氮气难溶于水,烧瓶内不能形成负压,不能形成喷泉,故A错误;
B、二氧化碳是酸性气体、密度大于空气,不能用碱石灰干燥二氧化碳,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故B错误;
C、NO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NO,故C正确;
D、用浓硫酸干燥氯气,应长管进短管出,故D错误;
选C。
4.B
【解析】
【分析】
【详解】
A.若发生倒吸,倒吸进入装置中的水能够通过长导管再次发生倒吸入,不能起到防倒吸的作用。
应该从短导管进气,或图中装置中都用短导管,A错误;
B.CO2易与碱反应,使得烧瓶内的压强减小,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水压入烧瓶中,形成喷泉,因此挤压胶头滴管中的碱液能够引发喷泉实验,B正确;
C.氨气能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铵,不能用浓硫酸干燥,C错误;
D.由图可知,左端反应生成氢气和硫酸亚铁,而左端导管太短,产生的氢气无法将硫酸亚铁压入右端试管中,则不能制取氢氧化亚铁,D错误;
答案选B。
5.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若氨气极易溶于则烧瓶内压强降低,气球会鼓起来,可以达到实验目的,故A正确;
B.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加入水中,且不能在量筒中进行,故B错误;
C.氯水中有次氯酸具有漂白性,不能用pH试纸测其pH值,故C错误;
D.氯化铁易水解生成氢氧化铁和HCl,加热促进水解,而且盐酸易挥发,所以蒸干最终得到氢氧化铁而不是氯化铁,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睛】
制备无水氯化铁需要在HCl气流中加热蒸发氯化铁溶液,抑制氯化铁水解。
6.A
【解析】
【分析】
【详解】
A.选项中NaHCO3与CO2不反应,烧瓶内的压强不变,不能形成喷泉,A错误;
B.选项中氨气溶于水后,烧瓶中的压强减小,反应生成的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形成红色喷泉,B正确;
C.选项中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后,烧瓶中的压强减小,能够形成无色喷泉,C正确;
D.选项中硝酸银能和盐酸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烧瓶中的压强减小,能够形成白色喷泉,D正确。
故与试验事实不相符的是选项A。
7.C
【解析】
【详解】
A.该装置有缓冲装置,所以能防止倒吸,A正确;
B.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能迅速产生压强差,所以能形成喷泉实验,B正确;
C.氨气密度比空气小,应将导管伸入试管底部,C错误;
D.一氧化氮密度比二氧化碳小,且与之不反应,可用排二氧化碳法收集,D正确。
答案选C。
8.B
【解析】
【详解】
A.NH4Cl固体受热分解生成的NH3和HCl在试管口遇冷会重新化合生成NH4Cl,故A错误;
B.将浓氨水滴到生石灰固体上时,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会导致NH3逸出,此为氨气的发生装置,故B正确;
C.NH3极易溶于水,为防止倒吸,倒置的漏斗口刚接触水面即可,不能浸于水中,故C错误;
D.收集NH3时,为防止NH3与空气形成对流使收集的NH3不纯,通常在导管口放置棉花团,故D错误;
答案选B。
9.A
【解析】
【详解】
A.乙醇和乙酸都是有机物相似相溶,故可用蒸馏的方式加以分离,A正确;
B.加HNO3可以把Fe2+氧化成Fe3+,B错误;
C.浓H2SO4和蔗糖反应可以产生CO2和SO2,溴水可以吸收SO2,但不能吸收CO2,C错误;
D.NH3可以做喷泉实验是因为NH3极易溶于水而非因为其显碱性,D错误。
故选A。
10.B
【解析】
【分析】
氨的喷泉实验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使烧瓶内外产生极大的压强差导致水进入烧瓶。
【详解】
A.氨水呈碱性与能否形成喷泉无关系,故A错误;
B.极易溶于水的气体能形成压强差而产生喷泉实验,由于氨气极易溶于水,因此氨气能形成喷泉实验,故B正确;
C.氨气易液化说明氨气的沸点低,氨气易液化与能否形成喷泉无关系,故C错误;
D.氨气溶于水后形成的溶液易挥发是氨水的性质,与能否形成喷泉无关系,故D错误;
答案选B。
【点睛】
本题以喷泉实验的原理为载体考查了氨气极易溶于水的性质以及喷泉实验的原理,注意并不是只有氨气才能形成喷泉实验,只要气体极易溶于某液体就能形成喷泉实验。
11.BDC乙打开止水夹,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氨气受热膨胀,赶出玻璃导管内的空气,氨气与水接触,即发生喷泉或烧瓶上覆盖冷毛巾或淋洒冷水,使烧瓶内温度降低,压强减小,从而引发喷泉或在烧瓶上涂抹无水乙醇,由于乙醇挥发带走热量使烧瓶内温度降低,压强减小,引发喷泉
【解析】
【详解】
(1)A、HCl在水中溶解度很大,能形成喷泉,选项A不选;B、O2在水中溶解度很小,不形成喷泉,选项B选;C、NH3在水中溶解度很大,能形成喷泉,选项C不选;D、CO2在NaOH溶液中溶解度很大,能形成喷泉,选项D不选。
答案选B;
(2)A、铜和盐酸不反应,不能形成喷泉,选项A不选;B、没有气体参与,不能形成压强差,选项B不选;C、稀硫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微溶的硫酸钙,使反应不能进行,不能形成喷泉,选项C不选;D、生成CO2气体,反应的方程式是NH4HCO3+HCl=NH4Cl+H2O+CO2↑。
随着CO2气体的产生,锥形瓶内的压强增大,将液体压入烧瓶而产生“喷泉”,答案选D;(3)酒精易挥发,因此如果能使酒精快速挥发,也可以形成喷泉,浓硫酸、生石灰、烧碱溶于水均放出大量的热,因此可以加快酒精的挥发,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不能加快酒精的挥发,答案选C;(4)城市中常见的人造喷泉及火山爆发的原理是通过增大下面的压强而引起的,所以答案选图乙;(5)如果只提供如图丙(烧瓶内充满NH3)的装置,引发喷泉的方法是打开止水夹,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氨气受热膨胀,赶出玻璃导管内的空气,氨气与水接触,即发生喷泉或烧瓶上覆盖冷毛巾或淋洒冷水,使烧瓶内温度降低,压强减小,从而引发喷泉或在烧瓶上涂抹无水乙醇,由于乙醇挥发带走热量使烧瓶内温度降低,压强减小,引发喷泉。
【点睛】
本题考查喷泉实验形成的原理,只要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压强差,就可以形成喷泉,据此可以进行有关的判断。
12.吸水性脱水性淡黄色粉末小水珠SO2+2H2S
3S↓+2H2O氧化4<5.6属于3水充满了整个试管氨气极易溶于水红色NH3•H2O
NH4++OH—
【解析】
【分析】
(1)浓硫酸有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2)已知2H2S+SO2=3S+2H2O,结合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分析即可;
(3)酸雨是pH小于5.6的雨水;某次雨水中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5×10-6mol/L,溶液中c(H+)=5×10-6mol/L×2=1×10-5mol/L;常温下若把0.1mol/L的盐酸溶液稀释100倍,此时的溶液中c(H+)=
=1×10-3mol/L;
(4)氨气极易溶于水,溶液中的NH3•H2O能部分电离出OH-,则氨水显碱性。
【详解】
(1)敞口放置的浓硫酸,溶液质量增加,说明浓硫酸有吸水性;浓硫酸与蔗糖放出大量热,并出现黑色固体,体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
(2)已知二氧化硫和硫化氢气体混合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S+SO2=3S+2H2O,则将一瓶二氧化硫和一瓶硫化氢气体瓶口对接进行混合,瓶壁上能观察到有淡黄色粉末和小水珠生成,此反应中+4的硫元素降为0价,说明反应中SO2作氧化剂,1mol二氧化硫和硫化氢完全反应时,有4mol电子发生转移;
(3)pH<5.6的雨水是酸雨;某次雨水中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5×10-6mol/L,溶液中c(H+)=5×10-6mol/L×2=1×10-5mol/L,溶液的pH=5<5.6,属于酸雨;常温下若把0.1mol/L的盐酸溶液稀释100倍,此时的溶液中c(H+)=
=1×10-3mol/L,此时溶液的pH=3;
(4)将一充满氨气的大试管倒立在水槽中,可以看到现象试管内液面不断上升,最后完全充满试管,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所得氨水中的NH3•H2O能部分电离出OH-,则氨水显碱性,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电离方程式为NH3•H2O
NH4++OH—。
【点睛】
二氧化硫的性质主要有:
①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②二氧化硫有漂白性,能使品红褪色,但不能使石蕊褪色;③二氧化硫有还原性,能使高锰酸钾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褪色;④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有相似性,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继续通入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和亚硫酸钙反应生成可溶性的亚硫酸氢钙;⑤具有氧化性,但比较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化学 复习 知识点 喷泉 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