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笔记.docx
- 文档编号:12850120
- 上传时间:2023-04-22
- 格式:DOCX
- 页数:69
- 大小:55.59KB
金融学笔记.docx
《金融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学笔记.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融学笔记
导言
一、金融:
货币资金的融通即资金赤字单位与资金盈余单位(融资主体)通过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以最低成本、最小风险获得最大效益的融资形式
二、金融的三大范畴
1、融通的对象:
货币与货币资金
2、融通方式:
信用方式,这是金融活动与其他经济活动的区别
3、融通组织机构:
以银行为中心的间接融资机构(保险公司)和以证券公司为中心的直接融资机构
三、金融交易的目的
1、筹资者:
以最低成本筹措资金,获取最高收益
2、投资者:
以最低风险来获取最高投资收益
四、金融解决问题通过货币资本的融通交易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五、金融活动的三个层面
1、宏观层面:
以中央银行为中心
2、中观层面:
商业性金融机构(盈利为目的)
3、微观层面:
以社会各行为主题的融资活动
六、金融的分类
1、古代金融、近代金融
2、国内金融、国际金融
3、直接金融、间接金融
4、宏观金融、中观金融、微观金融
货币制度
第一节货币的起源于发展
一、货币起源
1、中国古代起源的观点A.先王制币说:
货币是圣王先贤为解决民间交换困难创造出来的B.自然产生说:
货币为适应商品的交换的需要而自然产生的
2.西方学说:
契约说:
认为货币是交换者相互协议的结果
交换困难说:
亚当•斯密:
货币是为了克服交换不灵敏而产生的
保存财富说:
货币是积累财富而产生的
3、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说
(1)货币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
A.劳动二重性:
私人劳动金额社会劳动私人劳动通过交换形成社会劳动
B.商品价值二重性与货币产生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使用价值与价值
(2)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简单的价值形态→扩大的价值形态→一般价值形态→货币形态
结论: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货币形态的演变
(1)实物货币
A.概念:
有特定的使用价值的商品作为等价物充当货币的表现形式
B.特点:
货币材料的多样性、货币单位的多变性、货币交换有限性、货币标准粗犷性
(2)金属货币形态
金属货币形态(实物货币):
是指使用金属商品作为等价物充当货币的表现形式
特点:
货币材料单一性、货币单位稳定性、货币标准的准确性、货币交换的广域性
(3)代用货币:
国家纸币:
国家强制发行的纸制货币银行券(两者合二为一成为信用货币)
(4)信用货币形态
A.概念:
是指货币符号等信用工具作为货币的表现形式B.货币材料纸制化、货币单位主管化、货币数量权利化、货币流通国内化C.信用货币分为两个阶段兑换信用货币阶段:
代表现实中一部分贵金属货币,流通中的信用货币总量绝对不会超过现实中贵金属货币的实际需要总量不兑现的信用货币:
是指国家凭借权利发行的强制流通的纸币,这种纸币有规范的形式和固定的面值;广义的不兑现信用货币还包括由商业银行开出的本票、汇票、支票等可替代金属货币流通的信用票据,这些信用票据没有十分严格规范的形式,票面价值根据交易需要确定,在指定时间里有效
货币的演变的原因
1、商品的生产与交换是决定货币演变的主要原因
2、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货币演变的技术支撑
3、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是货币演变的重要保障
第二节货币的本质与智能
一、货币的本质与定义
1、关于货币本质的各种观点
(1)货币金属说:
货币即贵金属,贵金属即货币
(2)货币名目说:
认为货币不是财富,是商品价值的符号
(3)金融资产说:
凡属金融资产,不论形式如何,只要具有一定变现能力,都是货币
(4)社会计算劳动的工具与选票说
2、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说
(1)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无的特殊商品
(2)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A.货币是衡量和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B.货币具有和一切商品相交换的能力
二、货币的职能
1、西方货币理论关于货币职能的表述
交易媒介、讨价单位、价值储藏、
2、马克思关于货币功能的理论
(1)价值尺度
概念:
货币以自身的价值去衡量普遍商品的价值量大小的功能
特点:
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必须具有内在价值、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必须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观念中的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不需要亲临现场
(2)流通手段
概念:
货币在完成商品交换时充当的中间媒介功能
特点:
作为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可以是贵金属,也可用价值符号代替、信用危机(可能会引起通胀或紧缩)
M=PQ/VM-货币需求P-商品价格Q-商品数量V-货币流通速度
(3)贮藏手段
①概念:
货币根据商品交易的需求,自动进入流通或退出流通,自发调节货币供给的功能
(现在的纸币无此功能,金属货币有)
②特点:
A.货币本身是具有十足价值的贵金属商品B.货币的社会存量大于社会当时货币的流通量C.没有强制性权力介入货币流通
③成为贮藏货币需满足的两个条件:
A.一段时间退出流通,而不是永久退出流通
B.虽未在流通之中,但能够随时进入流通
④决定货币贮藏的社会根源之一
货币兼具质上的无限性和量上的有限性的矛盾统一体
(4)支付手段
概念:
货币以信用方式买卖商品,借贷行为或单方面货币转让时发挥的功能
特点:
单方面存在信用问题
(5)世界货币(必须是足值的贵金属货币)
概念:
货币跨出国界,在国际间发挥商品交换一般等价物得功能
功能:
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财富单方面转移
3、
(1)价格标准:
指包含一定重量的贵金属货币单位
价值尺度:
指货币以自身的价值去衡量普通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功能
(2)二者区别
①价格标准是由国家通过法律形式强制规定的贵金属货币重量单位,价格尺度是商品的交换中自发分离的一种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②价格标准是通过货币重量单位表现商品价值量的多少,价值尺度在于鉴定商品价值和衡量商品价值量
③价格标准的变化决定于政府法令,与劳动生产率无关(价值尺度随着生产货币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变化而相应变化)
(3)二者联系
①价值尺度离开价格标志便无法得到外在表现,价值尺度功能也就不能实现
②价格标准的基础是价值尺度,离开了价值尺度,价格标准也就失去了存在意义
4、国家货币成为世界货币主要取决于
(1)该国经济实力强大,在国际经济中有重要影响
(2)货币币值稳定,国际信誉度高
(3)该国政治体制稳定,决策透明度高
(4)国家允许货币自由兑换,不受管制
第三节国家货币制度
一、货币制度的形成
(1)货币制度的形成
A.概念:
货币制度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该国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
B.货币制度的形式
金属货币的出现是货币制度形成的基础
根据货币制度变迁的历史进程划分,各国货币制度大体可分为两大类(金属货币制度和信用货币制度)
A.前资本主义社会流通的货币主要是金属铸币,即标有一定重量和成色单位的金属货币
特点:
铸币权分散;币材多种,品质各异;铸币不断变质
B.资本主义货币的制度的建立
逐步完善、执行、修改和补充、固定下来的
二、金属货币制度
1、狭义(金币本位制):
以金属作为货币材料,流通中的货币具有内在价值,可自由铸造和输入输出的货币制度
广义:
还包括以金银作为货币材料,但流通中使用银行券的货币制度(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2、金属货币制度的形式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要素:
货币金属、货币单位、货币管理、准备制度)
(1)货币金属:
规定的充当货币的金属材料(金属货币制度的基础)
(2)货币单位:
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规定单位货币的金属重量,及价格标准
(3)货币管理:
包括货币铸造、发行和流通(规定货币种类)
A.本位币(主币):
用货币金属按照规定的货币单位铸币的货币、足值、可自由铸造
特点:
a.是一个国家流通中计价结算的基本通货b.一个国家一般只具有一种主币,有排他性
C.最小规格是一个货币单位d.无限法偿能力(不论支付数额有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都不得拒绝接受)
B.辅币(通常为贱金属):
小于单位本币的小额货币,在货币流通中其辅助作用,主要用于小额交易和找零
特点:
是一种不足值的货币;铸造权国家垄断;铸造货币量一般都有限制;有限法偿能力(辅币在每一次支付使用中受法律保护的最高数额,收款人可拒绝接受超过规定限额的辅币)
(4)货币发行准备制度:
指中央银行在货币发行时以某种金属或某几种形式的资产作为其发行货币的准备,从而是货币的发行与某金属或某些资产建立起联系和制约关系
3、规定货币的铸造、发行与流通的程序
(1)金属本位币铸造、发行、流通程序
A.为足值货币B.可在国家集中铸造的前提下自由铸造
C.有无限法偿能力D.足额准备即百分之百的金属准备
E.与符号货币(辅币)可自由兑换
(2)金属辅币
A.为货币符号(不足值货币)B.国家垄断铸造
C.有限法偿D.可与主币自由兑换
(3)银行券发行与流通程序
A.第一阶段:
17世纪—19世纪末(没有中央银行)
a.各商业银行自由发行b.自由兑换金属本位币c.建立金准备制度
(4)现代信用货币
A.为货币符号B.国家垄断发行C.不能自由兑换D.建立金准备制度
三、货币制度的演变
1、银本位货币制度(银本位制)
名义单位与实际包含的白银价值完全一致
(1)概念:
以白银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
(2)内容:
属于足值货币;银可以自由铸造;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可自由输出输入;以白银作为币材
2、金银复本位货币制度(金银复本位制)
(1)概念:
国家以法律规定用金和银同时作为本位货币材料,并确定两种本位币单位的货币制度
(2)内容:
以金和银作为本位币币材;金和银都可以自由铸造;都有无限法偿能力;都可以自由输出输入;两种本位币可以自由兑换
(3)主要形式:
A.金银平行本位制:
指金币与银币在流通中,国家不规定两种货币法定化,有市场决定比价关系
B.金银双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度的主要形式):
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金银的比价,两者同时发挥本位货币功能的制度
a.格雷欣法则:
在流通中金币或银币的实际价值与名义价值背离,就可能出现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被熔化或被输出国外而退出流通界,而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则会充斥市场。
此法亦称“劣币驱逐良币”
b.“劣币驱逐良币”的两个基本前提
国家强行规定金币与银币的官方固定比价;市场金币与银币的实际比价已经偏离国家的规定
C.跛行本位制:
金币和银币都可以作为本位货币,两者间有兑换比例,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而银币不能自由兑换
3、金本位制度
(1)概念:
国家法律规定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金属,确定货币单位、铸造方式和进行管理的货币制度
(2)主要形式:
A.金币本位制度(最初形式、典型形式)
内容:
a.黄金作为本位货币材料,可以自由铸造,无限法偿;b.银和铜镍为辅助材料,名义价值高于实际价值,限制自由铸造,有限法偿;c.黄金可以自由输出与输入d.商业银行可以发行银行券,但必须以相应数量黄金作为发行准备
B.金块本位制度:
国家不铸造金币,而发行银行券代表一定的黄金量进行流通,黄金集中由政府储存,银行券职能有限制地兑换金块“生金本位制”
C.金汇兑本位制:
国家不铸造金币,流通中使用银行券,银行券可以兑换外汇,持有外汇可以在货币挂钩国家兑换黄金的货币制度“虚金本位制”
(实行金汇兑本位制度的国家主要是殖民地和经济发展不够坚实的国家,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用相对少的黄金稳定本国货币的价值;
金块本位货币制度的条件是国际收支平衡,一旦国际收支出现逆差,黄金外流数量过多时,这种货币制度就难以维持)
4、信用货币制度
(1)分类:
可兑现信用货币和不可兑现信用货币制度(以纸币作为本位币且不能兑换黄金的货币制度)
(2)内容:
以纸作为本位币材;符号货币;国家垄断发行;与黄金脱钩;不兑换;不变金准备限制;无限法偿能力;建立金准备制度
四、人民币货币制度
1、人民币货币制度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成立,统一发行在全国流通的人民币;1955年3月发行了新人民币,建立了主辅币制度
2、人民币制度的内容
(1)人民币是我国法定货币
(2)人民币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是代表一定价值的货币符号
(3)人民币的发行实行集中垄断发行
(4)人民币以现金和存款两种形式存在
(5)人民币是一种管理通货
(6)人民币汇率,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与一揽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7)建立严格的金准备制度
(8)人民币是无限法偿货币
第二章信用
一信用的概念及特征
1概念:
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让渡,是一种体现特定经济关系的借贷行为
2基本特征:
(1)偿还性(金融活动有别于其他活动的最大区别)
(2)增值性(与风险大小,期限长短有关)
(3)有期性
【①信用是以到期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基本特征的信贷关系
②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③信用的运行机制以契约为基础,以履行为核心】
3构成信用的基本要素
(1)信用主体:
参与借贷的双方
(2)信用工具:
借贷行为的证明凭证,如票据股票
(3)时间间隔
(4)利率
二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1信用的产生:
信用产生于商品流通,但不局限于商品流通,商品经济条件下,资金供求双方形成借贷关系,信用行动超出商品流通范围。
社会分工•私有制—商品—货币—信用
2信用的发展
(1)信用形态的发展:
从实物借贷向货币借贷的发展
(2)信用规模的发展:
从个别的偶然的借贷向信用社会化,全球化发展
(3)从社会生产方式变迁看信用关系发展
①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高利贷利用
特征:
利息极高。
宏观经济基础:
自给自足的经济,维持简单的生产,可借贷资金少,企业脆弱。
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借贷资本信用
特征:
利息率不高于平均利润率。
宏观经济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有剩余价值,资本只有流动才能载生产剩余价值
三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
1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信用存在的客观基础
①经济基础:
资金盈余单位和赤字单位的广泛存在
②社会伦理基础:
诚信与道德
③约束与保障机制:
健全有力的法规体系与有效的监管措施
2现代经济的基本特征决定了信用的普遍性
(1)市场竞争:
低成本,商品经济是取胜的关键,着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进行产品研发,改进工艺,扩大规模,仅靠自身积累必然丧失良机。
信用是一种无形资源,信用短缺会造成社会交易成本增加,风险加大,资源闲置,经济萎缩,社会被动加剧。
(2)信用货币:
现在经济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离不开货币,现代货币是信用货币。
第二节信用形式
一直接信用与间接信用
1直接信用与间接信用的含义:
(1)直接信用:
资金供求双方通过特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实现资金融通的方式
优点:
资金配置速度快,无中介
缺陷:
资金供给者存在较高风险,资金需求者进入门槛较高,是政府和大公司的专利,供求双方在数量期限等方面有较多限制
买方市场:
供>求——赊
卖方市场:
供<求——预付贷款
(2)间接信用:
资金供求双方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实现资金融通方式,即双方分别与中介机构建立债权债务关系,由经融机构发行金融工具。
优点:
减少信用成本和合约成本,形成规模经济效应,通过多样化降低风险,可实现期限的转换。
缺陷:
金融机构在聚集资金的同时也聚集了风险
三主要信用形式(按授权信用主体客体划分)
1商业信用:
企业之间可以赊销,预付货款等形式相互提供和的信用,在社会信用体系中占基础地位。
(1)特点:
①直接信用
②双方都是企业
③所提供资金是生产资金的一部分
④往往和商品交易相联系
(2)缺点和局限性:
①数量有限②方向有限③时间有限④盲目性和分散性,不利于宏观监控⑤一旦支付链中断,存在支付危机的可能
(3)信用形式:
赊销,预付贷款
(4)信用工具—商业票据:
企业间由于信贷关系而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的总称
特点:
①抽象性②不可争辩性③无担保性
商业票据1商业汇票:
出票人是债权人,承兑人为债务人,只有经过承兑才有效
2商业本票(期票):
出票人是债务人,不需要承兑
2、银行信用:
(1)含义:
以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为主题,向社会各界提供的信用,是现代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信用方式
(2)特点:
间接信用;资金来源社会各部门的暂时闲置资金;不受数额、期限、方向限制,可满足存款人各种需求,有信用创造功能
(3)与商业信用关系:
商业信用是信用制度的基础,银行信用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也促使商业信用进一步完善
(4)主要形式:
吸收存款、发放贷款
(5)信用工具:
存款凭证、存款合同、支票、信用证、银行汇款、银行本票、金融债券等
3、国家信用(弥补财政赤字的有效手段,不会引起通胀)
(1)含义:
以国家为主题进行的借贷活动
(2)特点:
多为直接信用;资金来源于社会闲置资金或财政收入;规模取决于财政状况和经济发展需要;信用稳定,风险小
(3)信用工具及形式
A.公债券:
利用国家信用的形式,为重大建设项目筹集资金,期限>=1年
B.国库券:
政府为解决财政预算年度内收支脱节的矛盾,而由国库发行的短期债务凭证,按面值折扣发行,期限<1年,流动性强
(4)国家信用对现代经济的作用
A.融资功能B.宏观调控C.拉动公共投资,带动社会投资D.创造投资工具
4、消费信用
(1)企业或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给居民个人用以消费的信用
(2)特点:
具有形式的多样性,信用规模小
(3)优点:
A.促销商品:
利于促进生产,减少社会资源闲置;B.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减缓个人暂时资金不足
缺点:
每次信贷额较小,但企业及银行仍需花费较高的信息及合约成本
(4)主要形式
A.赊销(信用卡透支):
多用于日常零星的购买,所购商品价值不大,属短期信用
B.分期付款:
运用广泛,多用于耐用消费品的购买,属中期信用
C.消费信贷:
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对消费者发放的贷款,由于贷款期差异:
分为一次偿还和分期偿还两种
(5)工具:
信用卡、借款合同
5、国际信用
(1)含义:
指跨越国家和地区的借贷活动,是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活动发展的结果
(2)特点:
一般规模较大;约束条件多;程序相对复杂;风险较大
(3)形式:
A.出口信贷:
是出口国政府为支持本国产品出口,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通过提供贴息、信贷担保方式鼓励本国银行向本国出口商或外国进口商提供的中长期信贷包括买方信贷和卖方信贷
a.卖方信贷:
出口国为了鼓励出口商,而给出口商提供的低于一般利息的贷款
b.买方信贷:
出口国为了鼓励出口商,而给进口商提供的低于国际一般利息的贷款
资本性货物—大型设置
出口商(出口商品即赊销)进口商
(无汇率风险)
开户行开户行
出口商进口商
开户行开户行
B.政府信贷:
指一国政府从国库资金向另一国政府提供的贷款,通常信贷条件优惠,低息甚至无息,期限长,外交意图明显
C.补偿信贷:
指外国企业向进口国企业提供机器设备,专利技术,员工培训等,待项目投产后进口商以项目产品或项目利润偿还债务的信用方式,被发展中国家广泛采用
D.股份:
股份有限公司、股份两合公司
合营企业:
由两国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公司彼此利用对方有利地条件,集资入股组成一个新的公司或企业,共同经营,按入股比例取红利并承担亏损的形成(补偿方式:
直接产品补偿、间接产品补偿、劳务补偿(加工劳务费))
E.租赁:
融资租赁和服务租赁
国际租赁信用:
是国内承担人以按期支付租金为条件取得租赁设备使用权而与国外出租者进行的借贷活动
F.国际商业银行贷款:
指一些大商业银行向外国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私营工商企业提供的中长期贷款
G.国际资本市场融资:
指一国政府、金融机构或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债券、买卖有价证券的融资活动
H.国际金融机构贷款:
国际金融机构对成员国政府、项目提供的贷款,贷款条件优惠目的是促进成员国长期经济发展和国际收支状况的改善
1979年改革开放——2009年(30年)
1984年工商推广信用卡81年打开国门
1986年发行股票1989年柜台交易出现
6、股份信用
(1)含义:
股份公司以发行股票、公司债券等形式与社会各界发生的信贷活动
(2)特点:
直接信用
由特定或不特定的投资者共同出资,交由专家管理公司以总资产为界限对外债务承担有限责任投资者以期股份额或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筹资规模大金额剧增实力强)
(3)优缺点:
巨额筹资、规模经营、两权分离、专家管理、内部组织制度严密、股东大会领导下的董事会负责任、决策权(股东大会)、经营管理权(经理层)、监督管理权(监事会)的独立、有限责任制度
投资人无后顾之忧,但代理人问题严重,双重征税,对投资人而言
(4)工具:
股票、债券
证券=证券收益/市场利率
第三节
一、马克思理论在经济中的作用
1.作为媒介,提成利润平均化过程
2.节约流通费用,促成股份公司的成立
3.促成资源再分配和社会资源的节约和节约使用
二.信用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1.筹集和再分配资金
2.引导资金流向,调节经济结构
3.提供和创造信用流通工具
4.宏观调控
三.信用的负面作用
可能造成供求脱节,导致虚假繁荣
能够泡沫经济,诱发金融危机。
第三章利息与利息率
1、概念:
借贷活动中,借款人付给贷款人的那部分超过本金的余额,也可以说是货币资金所有者所有权货币资金使用者索取的报酬
借出者—让渡货币(使用权)—余额(报酬)
贷入者—取得货币使用权—余额(代价)
2、利息的本质
马克思从接待资本的特殊运动形式分析入手剖析了利息来源与本质
利息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表现形式,是利润的一部分,利息在不同经济制度下体现不同的经济关系,利息是财富的分配形式,是借贷资本的增值
市场利率(国外):
国家债券通常为固定利率
管制利率(国内):
3、利息的收益化和收益的资本化
(1)利息的收益化:
即利息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指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利息已被看成收益的一般形态,具有独立性本金P=C/R
C:
收益r:
利率
(2)收益的资本化:
前提:
实现市场经济体制和利息的收益化
收益资本化即所有收益的实物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倒过来算出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
第二节利率及其种类
一、利率的含义与表示
1、含义:
一定时期利息额与借贷资本额之比
2、公式:
利息率=利息额/借贷期内本金额
A.一般用以反映利息水平大小和高低
B.反映资金的价格和增值能力
3、表示
(1)年利率(按本金的百分之几表示)
(2)月利率(按本金的千分之几表示)=年利率除以12
(3)日利率(按本金的万分之几表示)=月利率除以30
4、按利率的真实水平分
(1)名义利率:
以名义货币表示的利息与本金之比
(2)实际利率:
指物价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息与本金之比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5、按利率的决定方式分
(1)市场利率:
由借贷市场上供求关系决定,由借贷双方通过议定而形成的利率,它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出资金的供求状况
(2)法定利率:
亦称官定利率,是由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或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
(3)公定利率:
由非政府部门的金融民间组织,如银行公会所确定的利率,是行业会员共同遵循的利率
公定利率—会员
市场利率—商业银行—客户(中国目前没有)
法定利率—中央银行—商业性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
市场利率参照法定利率,法定利率影响市场利率
5、按借贷期利率是否可变分:
(1)固定利率:
指利率不随市场上资金供求状况而变化,在整个借贷期限内固定不变的利率,便于计算成本收益,但利率波动较大的不利于一方当事人
(2)浮动利率:
指借贷期限内利率随资金供求变化定期调整,浮动利率可以使借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金融学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