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栗子房立体生态养殖示范基地.docx
- 文档编号:12843855
- 上传时间:2023-04-22
- 格式:DOCX
- 页数:44
- 大小:58.73KB
建设栗子房立体生态养殖示范基地.docx
《建设栗子房立体生态养殖示范基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栗子房立体生态养殖示范基地.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设栗子房立体生态养殖示范基地
建设“栗子房立体生态养殖”示范基地
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总论
(一)项目背景
1、项目名称:
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栗子房立体生态养殖”示范基地。
2、承办单位概况:
建设单位:
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注册地址:
某市虎滩新区
法人代表:
合作单位:
香港某经贸公司
注册地址:
法人代表:
3、项目优势:
首先是资金优势:
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始建于1999年3月,主要由香港某经贸有限公司投资成立,该公司有着广泛的国外融资渠道和经验,在促进国内外经贸交流尤其是为国内企业融资引资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使项目本身有着充分而稳定的资金保障。
其次是历史和地缘优势:
某栗子房镇位于某市的最东端,东部与丹东东港市接壤,南濒黄海,被称为某市的“东大门”。
依靠外来资金进行项目的开发除本身给当地和某北三市带来不可多得的经济发展机会外,由于栗子房恰位于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丹东和东北最富活力最强实力的某交汇处,对于带动两市经贸交流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现实的示范效应。
并且,正如某当年推行的“以点带面,全面发展”的战略一样,处于某边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资源的自然资源,形成了栗子房镇独特的发展潜力和优势。
假以外部资金的投入,就完全可能象当年的“满家滩“、现在的金石滩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一样,在项目本身为当地及整个地区经济造血的基础上,形成除金石滩外,再造第二个某外花园,并以此促进整某地区的发展局面。
选址栗子房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
栗子房是目前某地区海洋待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有着54公里的海岸线,10万亩滩涂,礁盘4200亩,已有港养圈1.8万亩,是传统的海参、对虾、螃蟹、杂色蛤等养殖区,成就是说存在着天然的海产品生存基础,而且周围基本没有污染工业,从现实、地理、天然环境上说是属于难得的生态养殖净土,而且易于规划管理,适合作大规模长线投资。
规划中的养殖基地将利用各海洋生物的生长特点和周期等特性,充分合理利用海洋资源,争取效益、生态的最大优化,采取圈地海水上层养海蜇、中间养鱼虾、底层养海参、滩涂及水底养贝类的混养模式,
此外,作为生态混养模式的补充,将在养殖基地再引进上亿只“非洲雁”,利用当地的有利条件在已成功试养的基础上大规模引种,并推行生态经济林种植等。
总之,规划中的生态养殖战略是:
大规模、长线投资、长期收益的刺参特养;休渔期内大规模、短期收益及时回笼资金的虾、蜇、鱼类等混养;以及发展小规模的牧、林、畜协养的原则,全面推行实施生态、经济、以及人力的最大优化和效益,从而成为某地区国内外的生态养殖示范基地。
规划中养殖基地将进行分期建设,一期建设主要为海洋基础建设和大规模放养,完成后即投产进行部分资金回收,二期主要为深加工,建设出口加工基地。
还有政策和地理优势:
以大某建设政策导向契机,发展海洋渔业事业作为国家和政府重点项目之一,从资金、政策上对项目本身大力支持扶持,加上开发公司所开发的项目地本身的优
4、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国家计委《关于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试行管理办法》计资(1983)116号文件;
(2)国家计委《关于印发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的通知》计投资(1993)530号文件;
(3)国家计委关于《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的通知,计办投资(2002)15号文件;
(4)其他有关的政策及规定。
5、项目过程
如上,在多种养殖方案中最后确定“刺参”作为公司的拳头项目、进行大规模、长线投资、长期收益的刺参特养;休渔期内大规模、短期收益及时回笼资金的虾、蜇、鱼类等混养;以及发展小规模的牧、林、畜协养的原则基于以下原因:
从经济上讲,海参生长期长,寿命期也长,属于较长线投资,长期、高收益的项目,但就资金回笼而言,属收益大、风险也较大的项目,但是有利于管理、经营低、长期受益的特点,而且海蜇、虾等其他养殖项目则属于短、平、快项目,一旦从技术上解决综合混养问题,就可以长短结合,有效的解决资金回流,并达到利润、生态的多元化,可谓一举多得。
从产品上看:
(1)海参,顾名思义:
海中人参,尤其刺参由于食用价值高,营养丰富、品质优异,不仅是我国人发十分重视喜爱的一种海产品,也一直是海外市场上的名贵产品,加之“刺参“生命力顽强,且有多种贮存与加工办法,因此十分有利于出口创汇或长期贮存。
(2)较之其他一般海产品,海参抗病力强,养殖风险低、附
加值高,经济效益显著。
(3)市场需求:
随着人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刺参深层次的加工,食用及保健价值的开发,刺参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需求量很大。
而且预期内价格稳中有升。
(4)地缘:
我国有着广阔的海岸线,河北、山东、辽宁均盛产刺参,由于水温及海水质量的原因,以辽宁出产的刺参品质量好,而栗子房处于生态养殖净区,将创造最佳的品质和最强的品牌。
某地区三面临海,气候条件及海域环境是刺参的理想栖息地,某沿海作为中国刺参的重要产地,产量居全国之首。
近年,由于刺参人工育苗技术的日臻成熟,陆地养殖刺参的相关技术的发展,为开展陆地刺参工厂化养殖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与技术依据。
传统刺参养殖周期需要2-2.5年,如采用室外围海养殖与陆地工厂化养殖相结合,其养殖周期可缩短至1.0-1.5年,即缩短养殖周期一倍左右,此外可在淡季前后弥补市场无参上市的局面,价格又可上涨1/3左右,按每立方米水体产品的产值可达900元/M2,纯利可达600元/M2来看,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二)技术方案及管理论证
1、刺参与对虾混养的技术问题论证
刺参是海参的一种,是名贵海珍品,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
在虾池中混养刺参,能够充分挖掘池塘潜力,提高池塘经济效益,实践证明是完全可行的。
一、海参的生活习性:
刺参习惯于底栖生活,喜欢生活
在水流静稳,无淡水注入,且海藻多的岩石底和细沙泥底,其食性是以泥沙中有机碎屑和微小的底栖硅藻为主。
刺参属冷温性生物,在0-32摄氏度的条件仍可生存,生长最佳温度是10-19摄氏度,当水温超过24摄氏度左右,便进入夏眠状态。
二、刺参的养殖方法:
1、养参池的选择:
基本条件有三:
盐度、底质、水深。
通常情况下,应选择底质较硬的泥沙底、海水盐度常年保持在26‰以上且池水深度在1.5米以上的虾池为养参池,池子大小一般以30-50亩比较适宜。
(若池底是烂泥底的话,刚放养的小参苗一旦落地,活动不得,就会窒息死亡,纯沙性底的池子也不理想,因为保水性差,水不肥)。
2、清池消毒。
刺参的生长周期相对较长,需两年左右才能出池,放养参苗前虾池应进行清淤消毒和除害。
消毒可采用漂白粉或生石灰,漂白粉浓度为50X10(的负6次方),生石灰用量为667平方米100公斤。
3、投放附着基。
根据刺参的习性特点,虾池中要投放一定数量的附着基,它的作用有二点。
一是刺参能隐伏在附着基下面安全地越冬和渡夏。
二是附着基上能附着底栖硅藻可以为刺参提供一些饵料。
附着基的种类很多,目前我们主要采用的是块石、瓦片、空心砖、瓷管等,附着基的投放数量视放苗数而定,一般情况下,每亩不少于10,其堆放开头以堆状、垄状、网状均可,投放附着基的时间应选择在放苗前一个月左右为宜。
4、施肥肥水。
放苗前施足基肥肥水,培养底栖藻类和浮游植物,每亩可施碾碎的鸡粪20-40kg,有机肥可施尿素2-4kg,使池水的色显黄绿色或浅褐色,透明度保持在30-40cm,有条件的地方右在虾池中移植栽培鼠藻,给刺参创造一个良好的摄食和栖息环境。
5、放养参苗。
放苗时间每年大约在10月末到11月初,即当育苗室中的刺参体长达到1.5cm以上时,便可入池放养,若放养越冬的参苗则更好(体长在3-5cm),其成活率高、生长快。
一般亩放苗在6000头左右。
参苗的投放方法有两种:
一是网袋投放法。
体长在4cm以下的小苗,应装进网袋中,装苗的密度根据网袋的大小而定,以参苗活动和爬行自如为度,网袋系一石块,以防网袋漂浮移动,网袋是呈开口状,以利于参苗自行爬出,网袋要放在附着基上,参苗爬出网袋后,能直接附着在附着基上。
二是直接投放法,体长在5cm以上的参苗可直接投放在附着基较集中的地方,均匀投播即可。
6、日常管理。
参池水位应常年保持1.5米以上,高温期和冬季水位应提升到2米左右。
这样刺参可以避免夏季过强光的直接照射,有利于刺参的生长。
在养成期间每10天换水一次,换水量在30%左右。
池水盐度要保持在26‰以上,进入雨季以后特别是暴雨天气,一定要排除地面上的淡水或及时换放海水。
,以免造成淡水流入过多而使池水盐度突降,发生应激反应引起刺参死亡。
秋后池水水温逐渐下降,底栖硅藻数量逐渐减少,这样应适当向池内投放鸡粪等进行肥水,保证其饵料的需求。
冬季水面结冰以后,应及时清除冰面上的积雪和杂物,以保持池水的一定透明度,同时要在冰面上适当打几个冰眼以增加池水的溶解氧。
包括饵料、盐度、水温、PH值的观测,体长的测定等。
刺参与虾混养,一般不必单独投饵,主要靠摄食对虾残饵、排泄物等有机碎屑以及底栖微小动植物等。
因此肥水培养基础饵料最为重要。
7、收获。
刺参经过去18个月左右时间的养殖,可以达到商品规格,这时鲜参体重在100-200克。
收参的方法较简单,收参时间一般选择在虾池内没有虾的季节,首先将池水排放至10cm左右,然后组织人员进入池内用手采扑,先以水浅处采扑,依次向水深处采,采扑结束立即向池内进水,恢复池内正常水位,保持余下刺参的成活。
三、对虾的养殖方法:
对虾的养殖方法同单样对虾一样。
对虾,也叫大虾或明虾,是白系虾中的优良品种,也是我国渤海、黄海所产的主要大型虾类。
我国渤海出产的对虾,个体大、肉质鲜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一种珍贵的海味。
它是国内外普遍喜食的一种海产品,在国际市场素有盛名,被称“东方对虾",为我国重要的出口商品,渤海沿岸诸省、市均有生产,而我省产量为多。
我国海岸线长,气候适宜,是盛产对虾的国家之一,某,风平浪静,波澜不惊,水温相适,利于对虾的栖息和繁殖,特别是渤海西岸的黄河、海河、戴河、滦河入海口一带,淡水入海,泥沙淤积,饵料丰富,成为对虾产卵、孵化和生长的良好场所。
每年三月以后,北方的海水渐暖,去黄海南部深海过冬的对虾,便成群结队向北部回游,绕过山东斗岛东端,进入某,然后散游在浅海中产卵繁殖。
幼虾孵化出来以后,经过复杂的变态,到九、十月间就长成大对虾了。
这时候,长大的对虾逐渐离开近岸游向比较深的水域。
十月以后,北方水温渐降低,对虾就到黄海南部的深水中过冬。
第二年春暖花开,又回游北上,来到它们的出生地。
因此,某一带素“对虾故乡"的称呼。
渤海对虾具有生命周期短(一年)、生长速度快、繁殖量大等特点以及长途产卵回游的习性,回游路线也较明显和固定。
虾类由于所含胡萝卜素和蛋白的结合方式不同呈现不同的体色,分别有白虾、虎虾、棕虾、香蕉虾、东虾、竹虾等。
中国对虾与黑西哥棕虾、圭亚那白虾齐名,被称为"三
大名虾"。
墨西哥棕虾以色泽红亮驰名;圭亚那白虾以味甜鲜嫩著称;中国对虾兼有二者之长,不仅色泽清亮、白里透红,而且脆甜细嫩、富有弹性。
渤海对虾是一宝,它可以食用,也可以入药。
俗话说:
"宁尝对虾一口,不吃杂鱼半篓。
"对虾含有大量蛋白质,营养十分丰富。
经过名厨烹制作的盐烤、油炸、天麸罗等西
式对虾菜,色艳味鲜。
外酥里嫩,脆香适口,是一种公认的"西式中国菜"。
清蒸、烟熏、软炸、锅贴、蛋煎、干烧、红焖等多彩多姿的中式对虾菜,更是味美诱人,驰名中外
。
"大虾干"是有名的海产"八珍"之一。
对虾的药用价值也很高,用虾肉同其他药和相配,煎服,可以治疗神经衰弱、手足搐搦等疾病,用鲜虾肉和牡蛎肉捣成膏状,涂在皮肤
上,可以治疗皮肤溃疡。
近年来,为开发海产资源,发展海产品,我省已经开始试验人工养殖对虾,在繁殖、铒料的研究上都已经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自然繁殖与人工养殖相结合,对虾产量就可大幅度增加。
利用参池混养虾是综合开发利用参池的一项主要措施。
虾参混养的经济效益很高,一般每667平方米(1亩)放1.5厘米以上的海参苗5000头,经过两年时间的精心管养,一般回捕率可达20%以上,667平方米产量可达120-150公斤,仅海参一项667平方米产值可达20000余元。
这种养殖模式的开展,为今后北方地区海参养殖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降低养虾业风险,增加经济效益提供了新经验、新出路。
2、海蜇和对虾混养的技术问题论证
海蜇,海蜇又名水母、海蛇,在动物分类上,属于腔肠动物,是一种暖水性大型水母,雌雄异体,在水质半咸半淡,泥沙底质的河口附近飘游生活。
体内有95%的水份,是含分最多的动物。
主要产于中国沿海;日本西部、朝鲜南部也有小规模一产;前苏联远东海区也曾有记录。
海蜇分沙蜇、明蜇两种。
沙蜇体型肥大,但不光滑,呈疙瘩形,且毒性大,不能食用。
明蜇全形美观,光洁透明,呈粉皮状,可供食用,是人们爱吃的一种海产品。
终生生活于近岸水域,尤其喜栖在半咸淡水、底质为泥或泥沙的河口浅水地带附近,分布区水深一般5—20米。
对水温适应范围一般为16—30℃,最适18—24℃,致死水温上限为35℃。
对盐度的适应范围为10—32‰,最适14—20‰;致死盐度下限为6‰。
喜栖光照强度在2400lux以下的弱光照环境。
每年春季气候渐暖,小海蜇便开始在水中生长,以浮游动植物为食,到中旬发育成熟,随即产卵,并进入捕捞期。
海蜇游泳能力弱,往往随海水游动,体如伞状,乎张浮起,伞收下沉;它喜荫怕光,在强阳光照射时,一般沉入海底,一天之中,喜欢在清晨、傍晚时分浮出水面,浮动觅食。
这两个时间,是捕捞海蜇的最佳时机,不仅产量高,而且省工省力,事半功倍。
海蜇是低等多细胞动物,行世代交替生殖,水母型通过有性生殖产生无性世代水螅型,水螅型通过横裂生殖产生有性世代水母型。
水螅型营固着生活,水母型营浮游生活。
通常所说的海蜇即渔业上利用的个体,是指水母型成体。
海蜇的运动主要靠内伞的环状肌有节奏的舒张和收缩。
环肌收缩时将伞体下腔的海水挤压出去,利用产生的反作用力推动身体朝伞顶方向前进。
成体海蜇的环肌每分钟收缩50次左右,这种环肌的伸缩运动,从出生到死亡昼夜不断。
海蜇营养丰富,每100克含水分65%,蛋白质12.3%,脂肪0.1%,碳水化合物4%,钙182毫克。
海蜇头及海蜇皮都有化痰、软坚、降压、润肠等功能。
从海蜇中提取的水母素有抗癌、抗菌、抗病毒的作用,适合肿瘤及感染者食用。
海蜇味道鲜美,口感清脆,具有独特风味。
海蜇一般以生食为主,可减少B族维生素的损失。
海蜇亦可熟食。
海蜇有吸收调料美味的能力,故是上桌的美味佳肴。
验方:
头痛不止,可将海蜇皮贴在太阳穴上止痛;若将海蜇皮贴在膝盖上,可祛风湿止痛。
海蜇养殖作为一项投入成本低,生产周期短,病害少,风险低,收益高的新兴特种水产养殖业,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水产养殖户的青睐。
现较为成熟和经济效益较高的海蜇与日本对虾混养生产经验如下:
A、放养前的准备
1、池塘选择及处理养殖池塘要求砂泥底质,保水性能良好,进排水条件好,海水水质要求无污染,盐度在18‰~35‰之间(如能引入淡水更佳),池塘蓄水水位最低要达到1.5m以上,面积宜在50亩以上。
冬季冻晒池塘,清除池底杂物,在进排水闸门处建造防逃设施。
在池塘内侧用8目渔网建造一个防护网,每隔1m用竹杆支撑,高度比水面高出20cm~30cm即可。
在池塘中选择一背风、水流通畅处用8目渔网建造面积为100平方米左右的暂养圈。
2.基础饵料生物培养海蜇的饵料生物主要为桡足类、枝角类、介形类、轮虫、涟虫类、端足类、纤毛虫类、贝类浮游幼虫和硅藻。
池塘进水用120目的筛绢网过滤,以防止野杂鱼及鱼卵进入。
初期进水50cm~80cm,蓄水后全池均匀泼洒经过发酵的鸡粪50kg/亩~100kg/亩,1周~2周后,池水透明度为30cm左右,此时可以向池中接种轮虫或桡足类,接种成功后即可投苗。
B、苗种放养
1日本对虾的投放日本对虾在5月中旬投苗,规格为体长0.8cm以上,投放密度为0.8万尾/亩~1.5万尾/亩。
苗种要求活力强、无病害、规格整齐;育苗用水与池水盐度相差不宜超过5%。
,水温相差不宜超过5℃;投放时间宜选择在晴朗无风的天气,经过缓苗后再放入池中。
2.海蜇苗种投放目前,海蜇育苗厂家大部分只能提供伞径lcm的苗种,为提高养殖成活率需暂养至伞径3cm再放养。
暂养方式有水泥池暂养、网箱暂养、围网暂养等多种暂养方式,其技术要点是:
大量投喂,保持水质清新,一般暂养成活率在30%~50%。
待海蜇苗长成至伞径3cm或生长出棒状附器后可以投入大池中养殖,投放密度为经过暂养的蜇苗100只/亩~300只/亩,6月初投苗,投苗时选择晴朗无风的天气,水温不低于20℃。
B、生产管理
1.水质管理养殖前期要添加水,水体透明度控制在30cm~50cm,pH值稳定在8.3~9.0之间,如需要可以适时追施鸡粪20kg/亩~50kg/亩。
养殖中后期因海蜇和日本对虾的摄食量加大,投喂量增加,为避免水质恶化,应加大换水量。
换水时尽量避免大排大灌,赤潮及潮水水质和池水相差大时停止换水。
2.投喂管理虾苗投放后以池中的饵料生物为食,基本不投喂。
当日本对虾长至体长3cm~5cm以后开始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日投喂2次—3次,投喂量依。
据存池虾量、规格及天气状况随时调整,晚上的投喂量占全天投喂量的80%以上。
海蜇摄食量大,一般在伞径5cm以后就开始投喂饵料,饵料最好是鲜活的桡足类或轮虫,也可以投喂磨碎后的鱼糜,并沿池塘四周跟踪海蜇投喂。
投喂量依据存池海蜇数量、规格随时调整,并坚持少量多次的原则。
3.日常管理养殖期间,每天定期巡塘,将游动受阻和搁浅的海蜇送回深水区,及时加工死亡的海蜇,每隔10天取样测量海蜇和日本对虾的规格,估算存池量。
定期测量池水盐度、水温、pH值、氨态氮等理化指标,用以指导生产。
4.病害防治采取“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方针。
目前,尚未发现海蜇的发病情况,且一般的野生鱼类和蟹类对海蜇也无危害。
嘏虎鱼和鲈鱼对日本对虾的危害较大,养殖期间可以采用白天下地笼和垂钓等方法去除;平均每月至少用二氧化氯等药物进行水体消毒1次,在虾病流行季节还要投喂药饵,以增强虾体的抗病能力。
D、结果与讨论
1.捕捞日本对虾在规格达到100头/kg时就可捕捞,主要采用晚上下地笼起捕的方法,于地笼下后1小时开始起捕,以免海蜇误入而造成日本对虾的死亡,影响销售。
海蜇在8月下旬个体达5kg~10kg时即可起捕,起捕后及时加工,以免海蜇失水而重量降低。
2.生态效益海蜇和日本对虾混养可以充分利用水体空间。
海蜇病害少,生长迅速,价值高;日本对虾生长速度快,抗病力较强,饵料系数低,售价高,两者混养有利于提高海水养殖业的经济效益。
在目前的养殖技术水平下,海蜇的产量在150kg/亩~250kg/亩,日本对虾的产量在5kg/亩~15kg/亩,平均纯利润可以达到600元/亩~1800元/亩。
3.目前还存在的问题海蜇和日本对虾的养殖技术不够成熟,海蜇养殖成活率偏低,一般在10%~30%,养殖成品规格过小,一般在1kg/只~3kg/只,导致售价底于大规格成品。
海蜇的饵料生物—桡足类的培养技术不够成熟,而人工配合饲料的悬浮性不够。
日本对虾的成活率较低,一般在6%~15%。
海蜇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
海蜇是浮游性腔肠动物,世代交替生殖,水母体通过有性生殖产生水螅体,水螅体通过横列生殖产生水母体。
通常说的海蜇是指水母体成体,呈蘑菇状,分为伞体和口腕两部分,伞径一般300mm~600mm,最大可达1m,体重一般10kg~20kg。
一、育苗工艺
亲体采集与强化培育→室内水泥池产卵孵化、投放采苗器采苗、螅状体幼体培育→室外冰下越冬→蝶状幼体和海蜇幼体室内培育→海蜇出苗。
二、物资准备
1.育苗池一般设计育苗水体为300立方米~500立方米。
2.亲蜇采捕育苗用亲蜇20个~30个,选择个体大、活动能力强、无创伤、无病症、伞径在30cm~55cm的海蜇作为亲蜇。
3.采苗器采苗器用30cm×34cm×0.3cm无毒塑料板制作,可购波纹板4000片~5000片。
三、人工育苗技术
1.亲蜇培育在每年的9月捕捞亲蜇,用帆布篓充气运输,成活率一般在100%。
选择亲蜇的雌雄比例为1∶1,亲蜇暂养密度平均为1个/立方米,每天换水2次,换水量30%~50%,水温25℃~26℃。
投喂硅藻、原生动物、甲壳类、多毛类、贝类幼体以及鱼、虾、蟹、贝的卵等进行强化培育,亲蜇利用率98%。
2.产卵与孵化海蜇产卵在每天清晨5点~7点,产卵时间持续1小时~2小时。
性腺颜色由棕绿色变成灰绿色,标志性腺已经成熟,即将产卵。
每天晚上将性腺成熟的亲蜇移入到产卵池集中产卵,产卵高峰期为7天~10天,个体日产卵量为100万粒左右,受精卵的孵化率与水温、盐度、溶解氧有关。
水温25℃,溶解氧4mg/L~5mg/L,盐度26‰,pH8.2时受精卵的孵化率一般在95%以上。
海蜇雌性个体的卵子呈圆球形,雄性的精子囊呈不规则肾形,受精卵呈球形,经6小时~8小时受精卵孵化成为浮浪幼虫,浮浪幼虫呈长圆形或卵圆形,营浮游生活。
3.放苗
(1)采苗受精卵变态为浮浪幼虫后10小时~15小时开始投放采苗器,浮浪幼虫经3天~4天的浮游变成早期螅状幼体,营固着生活,海蜇螅状幼体附着在采苗器波纹板的底面,螅状幼体以柄部向上呈悬垂状。
(2)螅状幼体培育浮浪幼虫在发育过程中,前端形成柄部与足盘,足盘附着于塑料板下面的凹面;后端形成口器和口柄,口盘边缘生有4条触手,变态为早期螅状幼体。
早期螅状幼体体长为0.2mm~0.3mm,饵料以单胞藻、轮虫和卤虫的无节幼体为主,前期以肥水育苗,每隔1天~2天投喂1次,培育水温22℃~25℃,盐度26‰,pH8.2,溶解氧4mg/L~5mg/L,经过9天~10天培育,生长为具有8条触手的中期螅状幼体,每隔2天投喂1次,再经过10天~12天的培育变成16条触手的螅状幼体,每天投喂1次,海蜇螅状幼体体长为1mm~3mm,此时螅状幼体发育正常。
(3)越冬管理海蜇育苗是在秋季经有性繁殖形成螅状幼体,到翌年春、夏季水温上升到13℃,通过螅状体无性繁殖形成蝶状体再培育幼海蜇,才能放到虾池中养殖,时间间隔在半年以上,因此需要越冬管理。
越冬期间主要技术措施:
一是保持低温,越冬水温0℃~10℃;二是控制光照,越冬期用兰布遮盖在采苗器上方以控制光照,预防杂藻类的过量繁殖而附着于采苗器上;三是适时投喂,越冬池提前进水以培育基础饵料生物,螅状幼体在移入越冬池前1周投喂足量饵料后再移入越冬池;四是及时扫雪,打冰眼,防止越冬期间缺氧,提高越冬成活率;五是定期检查越冬池的幼体情况,定期测定水质,及时换水,以保持越冬水深不低于1.7m。
海蜇越冬成活率一般在90%左右。
(4)蝶状幼体培育螅状体越冬管理到翌年3月下旬,将螅状体移入室内水泥池培育,水温12℃~15℃,螅状体开始横裂繁殖,初生蝶状体口腔部为柄状,下端为口,口为方型,口的边缘生有触手。
蝶状体经过3天~5天的发育,伞部从腹位向外生长,口柄伸长,经过7天~10天的培育,蝶状体伞部成为圆形,口柄下端发育成8翼形,弧长8mm~10mm,为稚蜇。
蝶状幼体培育密度为5万个/立方米~9万个/立方米,单池培育密度最大15万个/立方米~17万个/立方米。
蝶状体横裂水温1.5℃~22℃,甜度24‰~26‰,pH8.3,正常情况下,蝶状体体形正常,活动能力强,蝶状体发育到稚蜇变态率在90%以上。
海蜇蝶状幼体获取量在于螅状幼体培育的好坏。
在螅状幼体培育过程中,要注意水质检测,育苗期间定期测定水质,检查幼体发育生长情况,换水调节水质,并保持整个培育过程的水质新鲜;合理投喂,以培育规格较大的螅状体,每个螅状体分为5个节~12个节,较多时14个节,分裂的蝶状幼体数量较多,活动能力较强,变态为幼海蜇的成活率较好,基本无畸形个体。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建设 栗子 立体 生态 养殖 示范 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