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docx
- 文档编号:12841341
- 上传时间:2023-04-22
- 格式:DOCX
- 页数:35
- 大小:41.97KB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docx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2022年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学地理学问点总结
总结就是对一个时期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状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它可以给我们下一阶段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做指导,为此要我们写一份总结。
你所见过的总结应当是什么样的?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学地理学问点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爱。
中学地理学问点总结1
本部分内容主要考点有:
大气受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季风环流的形成缘由;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等。
常见考点考法
运用等值线分布图(如等温线、等压线、等高线等)考查地面状况对气温、气压的影响,以及对风向、风力大小及天气状况的影响。
20xx年高考大纲全国卷9—10题以坐标图为切人点考查了热力作用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等方面的学问和相应的读图实力;供应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或表格数据、文字、坐标图等材料,考查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成因、分布规律、特征等的影响。
20xx年高考福建文综10—12题通过供应北极地区等压线分布图的形式综合考查了风向判别、海陆分确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等;以图像或等压线分布图为载体,考查锋面或低压(高压)过境时的天气改变特征。
20xx年高考江苏地理5—6题、安徽文综第34题、北京文综第7题、广东文综第6题和天津文综地理部分lO—11题都侧重考查了锋面、低压、高压等主干学问和天气系统图的分析判读实力
常见误区提示
通过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汲取、反射和散射等减弱作用;大气保温作用原理重在理解大气逆辐射的意义;热力环流的成因要留意理解大气受热差异与气压差异、气流运动之间的关系;风向的推断要驾驭肯定的技巧;通过绘图的方法驾驭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利用读图分析法驾驭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的规律;熟识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并留意通过分析统计数据理解和驾驭各气候类型的特征;通过列表比较的方法,理解气旋和反气旋、各气压带之间、风带之间、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之问的异同
中学地理学问点总结2
中学地理学问点总结:
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势起伏状况
3.(多种地形条件下)主要地形分布
4.(剖面图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征
中学地理学问点总结:
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确定因素):
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
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
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
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改变
4.洋流(暖流:
增温增湿;寒流:
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
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
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中学地理学问点总结:
影响降水的因素
1.气候:
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地形:
迎风坡、背风坡
3.地势(海拔高度):
降水在肯定高度达最大值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5.洋流(暖流:
增温增湿;寒流:
降温减湿)
6.下垫面:
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变更下垫面影响降水
中学地理学问点总结: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
大小、季节改变、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
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
有无、长短
4.水位:
凹凸、改变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
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中学地理学问点总结:
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1.长度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状况
6.支流多少
7.河流支流排列形态(扇形、树枝状)
中学地理学问点总结: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纬度(确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淡薄,太阳辐射强)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
4.空气密度
中学地理学问点总结:
影响雪线凹凸的因素
1.降水(当地气候特征状况;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
2.气温(阳坡雪线高于阴坡;不同纬度的温度改变、0℃等温线的海拔的凹凸)
中学地理学问点总结:
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1.纬度:
.山地所处的纬度越高,带谱越简洁
2.海拔:
山地的海拔越高,带谱可能越困难
3.热量(即阳坡、阴坡):
影响同一带谱的海拔高度
中学地理学问点总结: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1.地形(a.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b.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上;c.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开阔的低地)
2.气候(中低纬地区暖和,沿海地区潮湿)
3.河流(供水、运输功能)
4.资源条件
1.交通条件
2.政治因素
3.军事因素
4.宗教因素
5.科技因素
6.旅游因素
中学地理学问点总结:
商业中心、商业网点形成的区位因素
1.便利的交通条件(设立原则:
交通最优)
2.较强的商品生产实力、稳定的商品来源
3.广袤的市场或经济腹地(设立原则:
市场最优)
中学地理学问点总结:
交通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
1.地形(a.平坦:
对选择限制少;b.起伏大:
若需开山、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若沿等高线延长,延长里程;c.河流湍急:
不利航运)
2.地质(a.喀斯特地貌:
防塌陷、渗漏;b.地质不稳定:
加固地基、避开断层)
3.气候(a.马路、铁路:
防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b.水运、航空:
防大雾、大风)
4.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1.人口(尽量多地通过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使更多人受益。
)
2.里程和运营时间(尽量修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以节约运营时间;适当照看沿线重要经济点。
)
3.其他(尽量远离重要文物古迹、留意生态环境爱护)
中学地理学问点总结:
交通线路修筑的主动意义
1.完善了当地的交通网络,使交通便利通达
2.加快了物资流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政治:
巩固国防、保持稳定、促进区域旺盛
中学地理学问点总结: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地理位置
2.资源因素:
原料、燃料
3.农业因素
4.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网络的通达度):
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
5.市场因素
6.科技因素
7.劳动力因素:
劳动力价格、素养
8.历史因素
9.政策因素:
国家、地区政策扶持
10*.军事因素:
国防平安须要
11*.个人因素:
个人偏好情感
中学地理学问点总结:
工业区经济综合整治措施
1.调整工业布局,发展新兴工业及第三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保证各业平衡发展,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2.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各类资源
3.消退污染,整治美化环境;搞好区域规划,加强生态建设
4.发展交通,完善交通网络
5.发展科技,提高生产水平,旺盛经济社会地理3
中学地理学问点总结3
1.区域概念:
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肯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空间单位2.区域的属性:
肯定的面积、形态、范围、边界、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3.区域的特征:
差异性(行政区边界明确,干湿地区边界具有过渡性),整体性(区域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样)、层次性(东北平原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5.长江中下游平原由若干平原组成,水系密布,土质黏重,影响早期的农业生产,由于船的运用,稠密的水系反而促进了发展
6.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初期阶段—人地关系基本协调;成长阶段—人地关系起先出现明显不协调;转型期—人地冲突尖锐;再生阶段—人地关系由惊慌走向协调
7.地理信息技术:
指获得、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8.遥感(RS):
a原理:
不同的地面物质和地面物质的不同状态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不同。
b、应用:
资源普查、环境和灾难监测中的广泛应用,除了森林火灾、洪水监测外,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地质、海洋探讨、环境监测等很多方面。
9.全球定位系统(GPS):
(1)概念:
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称为全球定位系统,
(2)特点:
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
(3)地位:
GPS卫星星座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全球任何地点在任何时刻地平面上空至少有4颗GPS卫星。
无论是在何时何地,只要拥有GPS信号接收机,就能供应精确的三维信息(经度、纬度和高度)和时间。
四颗卫星可确定运动物体
速度。
(4)组成:
空间部分—CPS卫星星座、用户部分—GPS信号接收机、地面限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
10.地理信息系统(GIS):
特地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汁算机系统,称为“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
功能: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所供应的查询检索、空间分析等功能,还可对区域内自然资源和条件、区位和交通条件、人口和劳动力条件,以及经济和社会条件进行更精确的分析、评价。
对环境和自然灾难进行动态监测及评估预料。
11..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已得到推广,如110指挥系统、119火警指挥系统,120急救指挥系统等。
12.数字地球:
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数字地球是将不同空间、时间的自然、人文的大量信息,按地理坐标,从区域到全球进行整合,并进行立体的,动态的显示,能为困难的生产、探讨活动供应试验条件和试验基地。
其次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荒漠化:
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潮湿区的土地退化现象,由自然缘由和人为缘由共同影响,主要有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2.能源基地建设措施:
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实力(以铁路运输为主、马路运输为辅)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3.变输煤为输电优势:
优化能源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减轻交通压力、拉动相关产业发展4.能源的综合利用:
山西产业结构的改变
⑴改革开放初期,山西省的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峻⑵六五时期,实现了能源的综合利用
①构建了煤一电一铝、煤一焦一化、煤一铁一钢三条产业链。
②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产业结构由单一结构变为多元结构、原料工业超过采掘业占主体地位、产业结构升级,经济效益提高。
5、环境的爱护与治理
1.能源开发利用必需与生态环境治理同步的背景:
⑴大面积开挖地表,排弃大面积土石,若处理不当会造成严峻的生态问题;⑵燃煤发电、洗煤、炼焦等重化工业的发展极易造成大气污染和水污染。
2.环境爱护与治理的方法和手段:
⑴提高煤的利用技术⑵调整产业结构:
a、对原有重化工业调整,使
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b、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比重(环境问题的根源:
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⑶“三废”的治理:
煤矸石——发电供热回填;煤泥——干燥后再利用;废气——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废水——沉淀池净化。
6.田纳西河流域的基本情:
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属于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旁边注入俄亥俄河
7.山地是河流的发源地,其生态环境干脆影响河流的水量和水质,因此应爱护好它的植被生态;河流是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在利用过程中要留意水资源的合理安排和水质的爱护;河谷平原是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
因此是生态环境爱护的重点。
8.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背景:
⑴地形:
多山,地形起伏较大利:
隐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
弊:
使得陆路交通不便,河运突出⑵气候:
亚热带季风性潮湿气候,气候暖和潮湿。
降水丰富,冬末春初多降水,夏秋季降水相对较少。
⑶水系:
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降水量季节分布不均,河流水量不稳定。
⑷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铜、磷、锌、云母等。
9.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1.土地退化长期高强度地种植棉花,造成土地退化
2.植被破坏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和获得炼铜用的木炭,大片的森林被砍伐;此外,矿山开采也破坏了地表植被。
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
3.环境污染炼铜企业排放二氧化硫,形成酸雨。
10.流域的综合开发:
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简称TVA)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并结合资源条件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同时对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复原和治理。
在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方面实现了统一开发和管理。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1.①范围:
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②地位:
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③特点: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2.地理条件分析:
①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潮湿、半潮湿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
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意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简单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中学地理学问点总结4
1、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缘由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稳定的光照条件,平安的空间运行轨道
地球相宜的自身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体积质量适中,地球内部物质运动促进海洋的形成
2、太阳活动标记:
黑子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3、自转地理意义:
①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②产生地方时差异;
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
④地球椭圆体的形成。
4、公转地理意义:
①昼夜长短的时空改变;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改变;
③四季的交替;
④五带的分布。
中学地理学问点总结5
名词说明
1、遥感:
遥感即遥远感知,是在不干脆接触的状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探测和感知的一种技术。
一般指的是电磁波遥感。
p1
2、电磁波:
依据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改变的电场能够在它的四周引起改变的磁场,这个改变的磁场又在较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改变电场,并在更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改变磁场。
这种改变的电场和磁场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传播的过程称为电磁波。
p1
3、干涉:
有两个(或以上)频率、振动方向相同,相位相同或相差恒定的电磁波在空间叠加时合成的波振幅为各个波的振幅矢量和。
因此会出现交叉区域某些地方振动加强,某些地方振动减弱或完全抵消的现象成为干涉。
P2
4、衍射:
光通过有限大小的障碍物时偏离直线路径的现象成为光的衍射。
P2
5、电磁波谱:
不同电磁波由不同波源产生,假如根据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按递增或递减的依次就能得到电磁波谱图p2
6、肯定黑体(黑体):
假如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汲取,则这个物体是肯定黑体。
P4
7、基尔霍夫定律:
任何物体的单色辐出度和单色汲取之比,等于同一温度肯定黑体的单色辐出度。
8、太阳常数:
太阳常数指不受大气影响,在距离太阳的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黑体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
P6
9、太阳光谱辐照度:
指投射到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该值随波长不同而异。
10、散射:
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发生变更,并向各个方向散开,称为散射。
P10
11、米氏(Mie)散射:
假如介质中不匀称颗粒与入射波长同数量级,发生米氏散射。
P10
12、瑞利散射:
介质中不匀称颗粒直径a远小于电磁波波长,发生瑞利散射。
P10
13、无选择性散射(匀称散射):
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大得多时所发生的散射。
符合无选择性散射条件的波段中,任何波段的散射强度相同。
P10
14、大气屏障:
遥感所能运用的电磁波是有限的,有些大气中电磁波很小,甚至完全无法透过电磁波,称为大气屏障。
P10
15、大气窗口:
有些波段的电磁辐射通过大气后衰减较小,透过率较高,对遥感非常有利,这些波段通常成为大气窗口p10
16、热惯量:
热惯量是物体阻碍其自身热量改变的物理量,它在探讨地物尤其是土壤时特殊重要。
P15
17、镜面反射:
镜面反射是指物体反射满意反射定律。
P16
18、漫反射:
假如入射电磁波长不变,表面粗糙度h渐渐增加,直到h与λ同数量级这是整个表面匀称反射入射电磁波,入射到此表面的电磁辐射根据朗伯余弦定律反射。
P16
19、反向反射:
实际地物由于地形起伏,在某个方向上反射烈,这种现象称为方向反射。
它是镜面反射与漫反射的结合。
P16
20、反射率:
物体的反射辐射量与入射辐射量之比ρ=Eρ/E。
这个反射率是在志向的漫反射下整个电磁波长的反射率。
P16
21、光谱反射率:
事实上由于物体的固有的物理特性,对不同波长的电磁波有选择的反射,因此定义光谱反射率为ρλ=Eρλ/Eλp16
22、反射波谱:
反射波谱是某物体的反射率(或反射辐射能)随波长改变的规律。
P17
23、反射波谱特性曲线:
反射波谱是某物的反射率(或反射辐射能)随波长改变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即成为该物体的反射波谱特性曲线。
P17
24、时间效应:
地物光谱特性一般随季节时间改变,称为时间效应。
P18
25、空间效应:
处于不同地理区域的同种地物具有不同的光谱效应,称为空间效应。
P18
26、地物波谱特性:
地物波谱也成为地物光谱。
地物波谱特性是指各种地物各自所具有的电磁波特性(放射辐射或反射辐射)p21
27、遥感平台:
遥感中搭载传感器的工具通称为遥感平台。
根据距离地面的高度大体上可以范围三类:
地面平台、航空平台、航天平台。
P24
28、地面遥感平台:
指用于安置遥感器的三脚架、遥感塔、遥感车等高度在100米一下。
P24
29、航空平台:
指用于安置遥感器的三脚架、遥感塔、遥感车等高度在100m以上,100km以下,用于资源调查、空中侦察,摄影测量平台。
P24
30、航天平台:
指用于安置遥感器的三脚架、遥感塔、遥感车等高度在240km以上的航天飞机和卫星等。
其中高度的GMS所代表的静止卫星。
P24
中学地理学问点总结6
学问摘要
1.天体和天体系统
2.天体类型及特征
3.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4.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5.地球的一般性与特别性以及地球拥有生命的条件
学问结构
一、宇宙
1、天体:
概念和类型
2、天体系统:
概念和级别
二、太阳
1、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活动
(1)太阳大气的分层及活动
A光球层:
太阳黑子
B色球层:
耀斑和日饵
C日冕层:
太阳风
(2)对地球的影响
A干扰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信
B磁暴和极光
C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二、地球
1、一般性
(1)九大行星共有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特征
(2)按结构分类,属于类地行星
2、特别性
(1)有生命存在
(2)有生命存在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学问摘要
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特征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地转偏向力
3.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日界线
学问结构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概况
(1)方向:
自西向东,自北极上空向下看呈逆时针方向,南极反之
(2)周期:
恒星日:
23时56分04秒
(3)速度:
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及分布规律
2、意义
(1)产生昼夜交替
(2)产生时差:
A地方时:
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
B时区的划分:
全球每隔15度划分成一个时区全球划分成24个时区
C区时的计算:
每个时区的中心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D国际日期变更线:
大致与180度经线重合,西比东日期多一天
(3)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向
学问摘要
1.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特征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改变、昼夜长短的改变、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学问结构
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概况
(1)方向:
自西向东
(2)速度:
1月初在近日点旁边,速度较快;7月初在远日点旁边,速度较慢
(3)周期:
回来年:
365日5时48分46秒
2、黄赤交角
(1)概念:
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2)度数:
目前是23°26′
(3)影响: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来线之间来回移动
3、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改变
(2)昼夜长短的周年改变
(3)四季的划分:
天文四季;气候四季;我国传统四季;候温四季
其次章
学问摘要
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
2.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性大气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3.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4.常见的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伏旱。
学问结构
一、大气的成分
1、干洁空气:
氮、氧、二氧化碳、臭氧
2、水气
3、固体杂质
二、大气圈的结构
1、对流层
2、平流层
3、高层大气
三、大气运动的缘由
1、根本缘由:
冷热不均
2、水平运动干脆缘由:
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3、水平运动原动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四、大气水平运动受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
确定原始风向、风速
2、地转偏向力:
变更风向,不变更风速
3、摩擦力:
变更风向,减小风速
五、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的形成和分布:
低纬、中纬、高纬
2、季风环流
(1)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2)分布:
东亚:
温带季风气候;南亚:
热带季风气候
六、海陆分布影响环流
1、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
(1)一月,大陆上是高压,海洋上是低压
(2)七月,大陆上是低压,海洋上是高压
2、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
七、常见天气系统
1、锋面
(1)冷锋
(2)暖锋
(3)准静止锋
2、气旋与反气旋
中学地理学问点总结7
1、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的缘由:
(1)自然缘由:
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地理 知识点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