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docx
- 文档编号:12839370
- 上传时间:2023-04-22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53.39KB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docx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9月)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总分:
100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西周制定了严格的分封宗法制度。
东周时期商鞅“军功授爵”,秦末陈胜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呼”的呼号,而平民出身的刘邦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材料反映了( )
A.分封宗法制度被彻底废除B.“血缘出身决定命运论”遭到冲击
C.春秋战国“礼乐崩乱”的现状D.平民的社会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
2.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
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3.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
4.“禁夜”是古代的一种政策。
《太平广记》载,晚唐诗人温庭筠就曾因“醉而犯夜,为虞侯所系,败面折齿”。
宋代解除这一禁令的举措()
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较快发展B.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
C.保证了政府的基本财政收入D.引发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5.某地出土一件白瓷盛酒器,器身铭有儒家的哲理箴言“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根据史实判断,这件瓷器的制作年代可能是()
A.南北朝B.唐朝C.北宋D.明朝
6.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内阁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
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C.君主与内阁大臣有同等的决策权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
7.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记有栽培植物159种,皆国人千百年来衣食住行取资之源。
徐氏以其审慎之科学态度,广征历史文献,加之实地考查,乃至亲自试验,因此书中所记植物之形态、特征、价值及栽培方法,大多信而有征。
这表明明代科学( )
A.已具备某些近代科学的特征B.受到了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
C.普遍吸取西方近代科学成就D.完全突破了只求实用的局限
8.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C.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9.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孔庙,砸孔子牌位,把儒家经书斥为“妖书”,严禁军民诵读和收藏,还专门成立了“删书衙”,负责将“四书”“五经”中的“一切鬼话、怪话、妖话、邪话,一概删除净尽,只留真话、正话”。
这表明太平天国起义()
A.认识到解放民众思想的重要性B.是一场破旧立新的文化革命运动
C.冲击到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D.彻底的摆脱了封建等级思想束缚
10.小赵查近代经济史资料时发现这样一段文字:
“公司是私家经营,雇用外籍技师一人,中国职工约100人……它迄今还没有付股息。
因为这个缘故,同时又由于原料昂贵以及日本的竞争,业务难以改进。
此厂濒于停业。
”该公司应该是()
A.外商企业B.官僚资本主义企业C.洋务企业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11.19世纪末期,洋货消费已遍及中国社会各阶层。
许多农民争服洋布,中产之家及上流社会享用洋货已成时尚,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见到诸如羽纱、法兰绒、钟表、玻璃等洋货,而且其售价也并非贵得惊人。
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是清末新政带来社会变迁的表现 B.反映了国人消费能力的普遍提高
C.清末国人消费内容发生较大变化 D.洋货的流行使小农经济开始破产
12.1898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
“若诏旨一下,天下雷动,士气奋跃,海内耸望……如是则庶政尽举,民心知戴。
”从材料中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变法缺乏理论基础B.变法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变法鼓舞了清军士气 D.维新派没认识到变法的复杂性
13.《泰晤士报》记者莫里循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给报社的电文中使用了“革命”一词。
而《泰晤士报》新闻部主任达·狄·布拉姆则指出,革命只适合成功的叛乱,只能在叛乱已经成功之后使用,除非知道清政府已经被推翻,不论起义的形势如何严重,不能将起义说成是革命。
《泰晤士报》在13日刊登武昌首义时最终使用的标题是“起义”。
这表明此时的《泰晤士报》()
A.支持中国革命B.反对中国革命C.舆论导向谨慎D.认清了起义前景
14.民国初年,镇江、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有证婚人演说、新人行三鞠躬礼,围观者有上千人。
时人有诗云:
“无媒婚嫁始文明,莫雁牵羊礼早更。
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
”这一社会景象说明
A.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B.自由恋爱结婚之风盛行
C.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礼仪D.传统婚俗已经彻底废除
15.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新民学会学员蔡和森的信中说:
“罗素在长沙演说,主张共产主义,但反对劳农专政,谓宜用教育的方法使有产阶级觉悟,可不至要妨碍自由,兴起战争,革命流血……我对于罗素的主张,有两句评语,就是理论上说得通,事实上做不到。
俄国就是个明证,所以我对于中国将来的改造,以为完全适用社会主义的原理与方法。
”材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
A.认为俄国革命道路要和中国实际结合B.主张思想启蒙以唤醒中国民众
C.认识到劳工阶级取得政权的必要性D.主张用宪政手段改造中国社会
16.《大公报》载文说: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
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上述转变主要是由于()
A.甲午中日战争爆发B.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C.义和团运动的兴起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7.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统购和统销;1954年9月又对棉花实行统购,对棉布实行统购和统销。
这一政策的实行( )
A.表明工农业产品的极大丰富 B.有利于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
C.反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D.促进了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
18.1987年6月,邓小平在接见南斯拉夫代表团时说:
“农村改革中……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
这不是我们中央的功绩……这是我个人没有预料到的,许多同志也没有预料到,是突然冒出这样一个效果。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民间的经济活动引领了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方向
B.中央政府的宏观决策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C.该意外收获的主要意义是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民众的积极参与是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动力之一
19.中国内地20世纪80年代初期涌来的外资,以香港资金占最大比重,达百分之八十。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当时国际上没有良好的外交环境B.新时期经济政策对港商吸引力大
C.中国内地经济薄弱不能吸引外资D.香港的经济发达处于领先地位为
20.《罗马法》规定,对无主物实行“先占制度(谁先发现谁占有)”,但同时又规定“遗弃物的原物主须有抛弃该物的意思和事实,故如漂流物、遗失物、沉没物,其所有人并无遗弃之意思,均不能先占”。
由此判断罗马法( )
A.法律规定存在形式主义 B.主旨在于鼓励人们开拓进取
C.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D.倡导拾金不昧的精神和理念
21.薄伽丘《十日谈》中有篇《裁判官的故事》。
故事中一个财主在酒后说:
“(他)正在喝的美酒,就连耶稣都可以喝”,结果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火刑。
后来他疏通关系,还“献上一大块‘肥膏’,让神父涂在眼上,也好医治修士见钱眼红的毛病。
最后被释放回家。
”该故事旨在( )
A.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B.反对天主教会的禁欲并讽刺教会腐败
C.倡导及时行乐并崇尚理性与科学D.抨击教会贪婪和“灵魂获救”的骗局
22.《大国崛起》中呈现了一张16世纪末开往东方的葡萄牙商船的运货单,运货单上显示船上装载了热那亚的平绒、佛罗伦萨的绯布、伦敦的棉布和荷兰的亚麻布。
材料反映了当时( )
A.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B.商业革命促进贸易扩展
C.工业革命的迅速推进D.价格革命加速社会分化
23.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倡导人类应拥有生存、自由和财产的天赋权利,但他本人却投资从事贩奴贸易的皇家非洲公司,赞同在美洲各殖民地发展奴隶贸易,认为这是符合理性的。
这可以用于说明( )
A.资产阶级自由权的局限性B.理性主义已成为社会共识
C.英国已成为世界殖民霸主D.种族主义植根于启蒙思想
24.从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再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1年德
意志帝国宪法》,这种现象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道路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
A.法制化B.民主性C.普选制D.反封建
25.“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
”材料反映出早期铁路运输业的发展()
A.冲击了当时的社会关系B.使英国社会各阶层实现了平等
C.标志封建主义最终结束D.促进了工业城市的兴起和发展
26.据记载,19世纪末欧美许多国家的大学教育不再像18、19世纪那样以培养法官、律师和医生等为主,而转向具有功利与实用价值的工科,并且工科院校的数量急剧增加,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科学实验需要大量工科知识人才B.为了适应新兴工业发展的需要( )
C.社会上人文知识的人才储备过剩D.资本家控制了国家的大学教育
27.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写道:
“……公社是由巴黎各区通过普选选出的市政委员组成的,这些委员是负责任的,随时可以罢免。
……法官的虚假的独立性被取消……也如其他一切公务人员一样,今后均由选举产生,要负责任,并且可以罢免。
”以下选项能准确反映题干信息的是( )
A.巴黎公社是特殊条件下的城市起义 B.巴黎公社是民主自治的政治模式
C.巴黎公社是未来社会理想政体模式 D.巴黎公社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
28.有人在1933年评价胡佛总统说:
“就为社会指明复兴的道路而言,胡佛是新时代总统的第一任,还是旧时代的最后一任。
事实上,他两者兼具。
”材料认为( )
A.经济危机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B.胡佛干预危机的措施取得明显效果
C.胡佛对危机作出力所能及的应对D.胡佛经济哲学思想更适合繁荣年代
29.美国一位作家两次访问苏联,第一次给其印象是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对苏联社会主义表示怀疑;1934年第二次访苏,该作家却向斯大林表示:
“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
”导致该作家对苏联态度变化的原因是
A.苏联已全面实现国家工业化B.苏联新经济政策取得巨大成功
C.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复苏无望D.苏联的经济建设成就十分显著
3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一系列国际经济组织相继建立。
下列组织的建立能够说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B.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C.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D.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
31.有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究新中国外交历程时,不同时期的外交特点用一个小标题来反映。
其中适合用于反映新中国20世纪70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
A.另起炉灶、斗智斗勇、播种友谊B.美帝苏修、“一大片”、再次较量
C.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D.多边外交、“不结盟”、共同发展
32.“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
法国总理白里安于1929年在国联大会上提出了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邦’计划,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上述材料表明
A.欧洲传统上就有统一的思想愿望B.法国与德国在一战后得到了和解
C.一战后欧洲国家走上了联合道路D.欧洲合众国实际为欧共体的前身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三道大题,52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5分)
材料一玉米、番薯、马铃薯这几种美洲作物均适应性较强,耐旱耐瘠,使过去并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的砂砾瘠土、高岗山坡、深山老林等地成为宜种土地。
16世纪以来,广大居民“即芟尽草根,兴种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芝麻之属,弥山遍谷,到处皆有”,“南坝山地,高处,低坡,皆种苞谷,为酿酒、饲猪之用”。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上,突出的人地矛盾以及庶民百姓的吃饭难问题都是困扰历代统治者的死结。
明中叶以后涌入中国并很快普及开来的粮食作物无疑起到了缓解这一死结的作用。
因有耐瘠的美洲作物传入,人口才能向土地贫瘠的地区流动,才能开山垦荒活命。
但流民的这种垦荒种植是开山砍伐,粗放式经营的。
——摘编自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材料二(19世纪晚期)洋布、洋纱、洋花边、洋林、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不为材:
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治者多无事投闲。
此其大者。
尚有小者,不胜枚举。
所以然者,外国用机器,故工致而价廉,且亦成功;中国用人工,故工笨而价贵,且成功亦难。
华人生计,皆为所夺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作为传统产棉区的太湖流域东部,到1919年,仅常熟、嘉定、上海、宝山、南汇、奉贤、川沙、崇明八县的棉田面积。
合计就达367万亩。
原本棉花产量有限的浙东沿海地区,也是“海滨沙地皆棉田也,每岁所收,为出口一大宗。
”
——陈国灿《论江南农村市镇的近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洲作物在中国广泛种植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15分)
(2)据材料二、三,概述江南经济出现的新特点。
导致这些特点出现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0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为古代儒家思想著名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表
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
孟子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董仲舒
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韩愈
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朱熹
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王阳明
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促进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
黄宗羲
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结合上表信息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社会变迁与儒家思想”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至少须有两个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
请考生在第35(A/B)两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道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
题目计分。
做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35.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少年时的马丁·路德目睹了天主教会的腐败糜烂,便下定决心要进行宗教改革。
大学毕业以后,他在父母亲朋诧异的目光中“遁入空门”——进入雷尔福特圣奥古斯丁修道院当修士,他在那里学习神学,并且洁身自律。
1508年他成为维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
教皇和天主教会的腐败奢侈,日益坚定了他进行宗教改革的决心。
他开始着手创建自己的宗教学说——“因信称义”说。
——《世界上下五千年(古代卷)》
材料二 宗教改革运动在西欧文化发展中还起着一种微妙难言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1517年之前只有一种国教——罗马天主教,不信奉国教者就被戴上一顶持异端邪说的帽子,这种气氛肯定不利于思想独立。
宗教改革运动以后,许多不同的国家都接受了宗教思想自由的原则,思索其他学说也比以前安全了。
——[美]迈克尔·H.哈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原因。
(7分)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新教路德宗和天主教会学说的主要内容?
并说明宗教改革的影响。
(8分)
35.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隋炀帝)登基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
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筑长城东西千余里,皆征百万余人,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
及亲征吐谷浑(少数民族政权),驻军青海,遇雨雪,士卒死者十二三。
又三驾东征辽泽,皆兴百余万众,馈运者倍之,又逆征数年之赋,穷侈极奢……身丧国灭,实自取之,盖资我唐之速有天下也。
——摘自杜佑《通典·历代盛衰户口》
材料二(隋炀帝)修运河、建东都是适应了经济重心南移和东盛西衰的趋势;西巡东征、巡游江南很大程度上是在实施发展统一国家的战略,在国土开发上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等等。
我认为:
秦始皇做过的事,他多半都做了,但是他没有焚书坑儒;隋炀帝做过的事,唐太宗多半也做了,但贞观时代远不及大业年间的富庶。
然而,秦始皇、唐太宗帝都有“千古一帝”的美誉,隋炀帝却落了个万事唾骂的恶名。
——摘编自胡戟教授《隋炀帝新传》
(1)概括材料一中导致隋朝灭亡的隋炀帝的举措。
(7分)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位作者对隋炀帝的不同态度;并指出评价历史人物应该遵循的原则。
(8分)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9月份阶段性测试
高三历史试题(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总分:
100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B
C
C
A
D
B
A
B
C
D
C
D
C
A
C
B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B
D
B
C
B
B
B
A
A
B
B
C
D
B
C
A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三道大题,共52分)
33.【答案】
(1)原因:
新航路开辟及殖民扩张,世界联系加强;美洲作物适应较强,用途广泛;明清时期人地矛盾尖锐;政府政策的推动。
(6分)
影响:
粮食产量提高,缓解人地矛盾;饮食结构发生变化;促进人口增长;推动了农业发展;大量荒地开垦,耕地面积增加;导致生态破坏。
(9分)
(2)局面:
传统手工业陷入困境(或西方工业品大量涌入);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农产品商品化;棉花出口增多(或日益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6分)
因素:
两次工业革命;西方国家的经济侵略(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
(4分)
34.(12分)【答案】评分参考:
(1)论题要包含社会变迁和儒家思想两个方面且形成一定的关联(3分)。
(2)论述部分至少包含两个方面、层次或时期(8分)。
(3)总结部分要有自己的认识(1分)。
35.A【答案】
(1)天主教会的奢侈腐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文艺复兴促进了人文主义的发展;马丁路德的努力和个人因素。
(7分)
(2)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天主教主张“因行称义”。
(4分)
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统治,促进了新教的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促使许多国家接受了宗教思想自由的原则。
(4分)
35.B【答案】
(1)修建京杭大运河和长城;发动对外和少数民族政权战争;征收沉重的赋税;兴建东都洛阳。
(7分)
(2)杜佑否定、批评、贬低隋炀帝,认为隋炀帝是暴君,导致隋朝灭亡;胡戟教授赞扬、肯定、推崇隋炀帝,认为隋炀帝对国家发展有功绩。
原则:
辩证分析的原则,全面评价;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来评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 第六 中学 届高三 历史上 学期 第一次 调研 考试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