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电子教案.docx
- 文档编号:12836630
- 上传时间:2023-04-22
- 格式:DOCX
- 页数:106
- 大小:48.34KB
管理会计电子教案.docx
《管理会计电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会计电子教案.docx(10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理会计电子教案
时间
第1周星期一第1、2节
课题
任务一总论
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管理会计的定义
2、掌握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
3、掌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
重点
1、掌握管理会计的定义
2、掌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
难点
1、掌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
教具
多媒体课室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课程简介与考核形式
1、课程简介:
1)课程的地位:
管理会计是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限选课,开设于第五学期。
它是现代会计学体系中的重要分支,是一门技术性、实用性、综合性很强的新兴综合性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现代企业内部经营管理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相关信息。
二、新课讲授
1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
1.1成本会计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
(1)标准成本;
(2)预算控制;(3)差异分析。
1.2现代管理会计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
1.3战略管理会计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
2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
2.1管理会计的定义
管理会计是通过一系列专门的技术与方法,利用财务会计及其他有关资料参与企业的管理,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据此对日常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评价,帮助企业领导做出各种专门决策的信息处理系统。
2.2管理会计的目标
管理会计作为一个管理信息控制系统,以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那就是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最终提升企业的价值。
从管理会计自身职能的角度分析,其目标则可具体化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为制定决策和计划提供信息,并作为管理团队重要成员参与制定决策和计划过程。
(2)指导和控制生产经营活动。
(3)激励经理和其他职员完成组织目标。
(4)计量和评价组织机构的业务活动、作业环节的完成情况,以及部门、经理和其他职员的绩效。
(5)评价组织机构的竞争位置,并与其他经理一同保证组织在产业中的长期竞争力。
2.3管理会计的职能
预测职能、控制职能、参与决策职能、评价职能、反馈职能
2.4管理会计的特点
(1)侧重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
(2)不受“公认会计准则”的约束;(3)研究对象范围可大可小,同时兼顾企业生产经营的全局和局部;(4)着重于对未来进行规划;(5)现代数学方法广泛应用
2.5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
(1)决策会计;
(2)控制与业绩评价会计;(3)计划会计;(4)战略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与管理程序的融合:
财务报表分析;全面预算、决策分析;责任会计系统的建立;编制业绩报告;按预算方案进行控制;对结果进行差异分析。
3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比较
3.1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区别
(1)工作侧重点不同;
(2)服务对象不同;(3)核算依据不同;(4)报告期间不同;(5)会计主体不同;(6)核算方法不同;(7)信息精确程度不同;(8)计量尺度不同;(9)公认会计准则的约束力不同;(10)强制性不同;(11)数据来源不同
3.2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联系
(1)两者起源相同
(2)两者目标相同
(3)两者基本信息同源
(4)服务对象交叉
(5)资料应用的互补性和通用性
(6)会计系统的有机整体性
一、本课小结
1、让学生来小结本课学习内容
2、分享学习感受
3、布置自学任务
请学生思考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并口头表述。
小结
通过本课的课程介绍让学生初步认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练习
P16单选题
作业
P16-P17多选题和简答题,预习下次课课程内容
教
学
后
记
第一次课程重点在于让学生初步认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在内容、特点与学习方法上的区别。
时间
第1周星期三第1、2节
课题
任务二成本性态分析
(一)
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成本性态的含义
2、掌握成本性态的分类
重点
1、掌握成本性态的含义
2、掌握成本性态的分类
难点
1、掌握成本性态的分类
教具
多媒体课室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成本及其分类
成本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耗费,是对象化了的费用,是综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绩效的一项重要经济指标。
1.1管理会计中的成本概念
从管理会计的角度看,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象化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应当或可能发生的各种经济资源的价值牺牲或代价。
1.2成本按经济用途分类
按其发生时间分类,可以分为历史成本和未来成本;
按其相关性分类,可以分为相关成本和无关成本;
按其可控性分类,可以分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
按其经济用途分,可以分为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等,这种分类方式是财务会计中传统产品成本构成的重要基础。
在财务会计中,成本的概念是单一的,即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
(1)生产成本
(2)非生产成本
2成本性态分类
2.1成本性态的含义
成本性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成本总额与特定业务量之间在数量方面的依存关系,又称为成本习性。
成本总额是指为取得营业收入而发生的营业成本费用,包括全部生产成本和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及财务费用等非生产成本。
特定业务量(成本动因)是指企业在一定的生产经营期内投入或完成的经营工作量的总称,既可以用产品的单位数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工作量的直接人工小时或机器工作小时等表示。
特定业务量可以使用多种计量单位表现,包括绝对量和相对量两类。
其中,绝对量具体又可细分为实物量(包括投产量、产出量和销售量)、价值量(包括销售收入、产值和成本)和时间量(包括人工小时和机器小时)三种形式;相对量也可以用百分比或比率(如开工率或作业率)等形式反映。
一定条件则是指在一定的期间与一定的业务量水平,也即相对范围。
2.2成本按其性态分类
按照成本性态,可以将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三种类型。
(1)固定成本
1)固定成本的定义与特性
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成本总额不随业务量的增减而变动的成本。
2)固定成本的分类
约束性固定成本;酌量性固定成本
(2)变动成本
1)变动成本的定义与特性
变动成本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成本总额随业务量的增减而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
技术性变动成本是指在其单位成本受客观因素影响,消耗量由技术因素决定的变动成本。
例如,生产某款式衣服需要5个标准工时,在生产工艺不变的情况下,工资和福利费就属于受设计工序影响的、与衣服产量成正比例关系的技术性变动成本。
这类成本不受企业决策的影响,而是与产量有明确的技术关系,通常表现为企业所生产产品的直接人工或物耗成本,以直接人工或材料成本最为典型。
本课小结
1、让学生来小结本课学习内容
2、分享学习感受
3、布置自学任务
让学生区分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
小结
通过本课的课程介绍让学生掌握成本性态分类。
练习
P31单选题1-4
作业
P31-32多选题和判断题,预习下次课课程内容
教
学
后
记
重点在于让学生建立起成本性态的概念及其分类,为下一次课程成本分解奠定基础。
时间
第2周星期一第1、2节
课题
任务二成本性态分析
(二)
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混合成本的含义
2、掌握高低点法
重点
1、掌握混合成本的含义
2、掌握高低点法
难点
1、掌握高低点法
教具
多媒体课室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2.2成本按其性态分类
(3)混合成本
1)混合成本的定义
混合成本是指成本总额受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但变动的幅度与业务量不保持严格比例关系的成本。
2)混合成本的分类
混合成本按其变动部分与业务量的依存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半固定成本、半变动成本、延期变动成本和曲线变动成本。
①半固定成本。
②半变动成本。
③延期变动成本。
④曲线变动成本。
混合成本分解
成本性态分析(AnalysisofCostBehavior)是指在明确各种成本性态的基础上,按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最终将全部成本区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大类,并建立相应成本函数模型y=a+bx的过程。
1混合成本的分解方法
成本性态分解方法有很多,如工程技术法、账户分析法、合同确认法和历史资料分析法等。
在管理会计实践中,运用一定数学与统计方法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的历史资料分析法运用得最为广泛,具体包括高低点法、散布图法和回归分析法。
(1)高低点法
高低点法是根据一定期间内高低点业务量及其对应的混合成本资料,将混合成本分解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一种方法。
高低点法的基本原理:
由于任何一项混合成本都包含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个部分,根据成本习性,固定成本在相关范围内是固定不变的,若单位变动成本在相关范围内是个常数,则变动成本总额就随着高低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
【例2-3】某企业2013年1—6月的设备维修费用如表24所示,请确定混合成本分解公式。
表242013年企业设备维修费用表
月份123456业务量(机器小时)160026002000280024003200设备维修费用(元)320420360440400480
(1)计算单位变动成本b:
b=ΔyΔx=480-3203200-1600=1601600=01。
(2)计算固定成本总额a:
a=480-01×3200=480-320=160或a=320-01×1600=320-160=160。
(3)确定混合成本分解公式:
y=160+01x。
本课小结
1、让学生来小结本课学习内容
2、分享学习感受
3、布置自学任务
高低点法练习
小结
通过本课的课程介绍让学生掌握成本性态分类。
练习
P31单选题1-4
作业
P31-32多选题和判断题,预习下次课课程内容
教
学
后
记
重点在于让学生建立起成本性态的概念及其分类,为下一次课程成本分解奠定基础。
时间
第2周星期三第1、2节
课题
任务二成本性态分析(三)
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成本性态的分解方法
重点
1、掌握成本性态的分解方法
难点
1、掌握成本性态的分解方法
教具
多媒体课室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混合成本分解
1混合成本的分解方法
(2)散布图法
散布图法又称布点图法或目测画线法,是指将若干期业务量和成本的历史数据标注在坐标纸上,通过目测画一条尽可能接近所有坐标的直线,以此来分解混合成本的方法。
分解步骤:
1)画出散布图以业务量为X轴,成本为Y轴,建立坐标系并标出成本数据
画出趋势直线目测法在散布图上各点之间画出一条反映成本变动的趋势直线,直线与Y轴相交
确定固定成本总额a和单位变动成本b,得出混合成本分解公式趋势直线对Y轴的截距为固定成本总额a,该直线的斜率即为单位变动成本b
(3)回归分析法
回归分析法是根据一定期间业务量和混合成本的历史资料,运用最小平方法的原理确定一条最能反映业务量与混合成本关系(与全部观察值的误差平方和最小)的直线——回归直线y=a+bx,以此来分解混合成本的方法。
分解步骤:
1)列表求值求n、∑x、∑y、∑xy、∑x2和∑y2
计算相关系数rr=n∑xy-∑x∑yn∑x2-(∑x)2n∑y2-(∑y)2
计算回归系数a和b的值b=n∑xy-∑x∑yn∑x2-(∑x)2,
a=∑y-b∑xn=∑x2∑y-∑x∑yn∑x2-(∑x)24建立成本性态模型y=a+bx
请学生上台演示P30页实训操作练习
小结
通过本课的课程介绍让学生掌握成本性态分解方法。
练习
P30实训操作
作业
P31单选题5-10、P32计算题,预习下次课课程内容
教
学
后
记
学生深入理解成本性态的概念及其分类,掌握成本性态分解,为变动成本法的学习奠定基础。
时间
第3周星期一第1、2节
课题
任务三变动成本法
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变动成本法的含义
2、掌握变动成本法的计算
3、掌握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区别
重点
1、掌握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区别
难点
1、掌握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区别
教具
多媒体课室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变动成本法概述
变动成本法是指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将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产品成本只计量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成本,而将全部固定成本包括在固定性制造费用中,在发生当期直接记入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1.1变动成本法的理论依据
1.2变动成本法的主要特点
与传统的完全成本法相比,变动成本法有以下几项主要特点。
(1)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基础进行产品成本计算
(2)强调销售环节对企业利润的贡献
(3)主要用于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
2.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比较
(1)在成本划分的标准和成本构成方面的不同
(2)对营业成本和存货成本计算的不同
(3)各期损益不同
3.变动成本法的评价
3.1变动成本法的优点
(1)为企业内部管理提供重要的信息,有利于强化企业管理职能
(2)促使企业重视销售环节,防止盲目生产
(3)利于分清责任,正确评价企业管理部门的经营业绩
(4)简化成本计算,避免核算过程的主观臆断
3.2变动成本法的缺点
(1)不符合传统的成本概念,不便于编制对外会计报表
(2)不能满足长期决策和定价决策的需要
(3)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可能导致信息失真
请学生上台演示P48页计算题1
小结
通过本课的课程介绍让学生掌握变动成本法。
练习
P46-47单项选择题
作业
P47-49多选题、判断题和计算题,预习下次课课程内容
教
学
后
记
通过学习,学生掌握了变动成本法比较适合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要求,而完全成本法比较适合对外报告和纳税申报的要求。
时间
第3周星期三第1、2节
课题
任务四本-量-利分析
(一)
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盈亏临界点分析
2、掌握单一品种本-量-利分析方法
重点
1、掌握盈亏临界点分析
2、掌握单一品种本-量-利分析方法
难点
1、掌握单一品种本-量-利分析方法
教具
多媒体课室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本—量—利分析的概念与基本假设
本—量—利分析是“成本—业务量—利润”分析的简称,也称为“CVP分析法”,是以成本性态分析和变动成本计算为基础,以数量化的模型或图形揭示企业的变动成本、固定成本、销量、销售单价和利润等有关因素在数量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达到协助企业进行预测、决策、计划、控制目的的一种专门方法。
本—量—利分析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之上的,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当假设条件不再成立时,就会造成决策失误。
假设条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成本性态分类假设
(2)产销平衡假设
(3)相关范围假设
(4)线性相关假设
(5)产品品种结构不变假设
2.本—量—利分析的基本模型
关于成本、业务量、利润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基本模型进行描述:
px-(a+bx)=P
3.贡献毛益及相关指标
贡献毛益是本—量—利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可称为边际贡献、贡献边际或创利额,它是指产品销售收入超过其变动成本的金额。
贡献毛益反映了各种产品为企业获取最终净利所做贡献的大小,它是企业利润的源泉。
贡献毛益有贡献毛益总额、单位贡献毛益和贡献毛益率三种表现形式。
3.1贡献毛益总额
3.2单位贡献毛益
3.3贡献毛益率
3.4变动成本率
4盈亏平衡计算分析——公式法
4.1盈亏临界点的含义
盈亏临界点又称为保本点或盈亏分界点,是指企业销售总收入等于销售总成本,营业利润等于零时所实现的销售量或销售额。
4.2单一品种的盈亏平衡分析
(1)盈亏临界点销售量(BE量)
盈亏临界点销售量为利润等于零时的销售量,即令基本模型中P=0,可得:
px-bx-a=0,
整理后可得:
BE量=ap-b=acm。
(2)盈亏临界点销售额(BE额)
将盈亏临界点销售量与销售单价相乘,即可求得盈亏临界点销售额。
因此可得:
BE额=BE量×p。
又因为BE量=acm,所以BE额=acm×p。
而cmp=cmR,所以BE额=acmR。
学生完成P78填空题1-4
小结
通过本课的课程介绍让学生掌握盈亏临界点及单一品种的盈亏平衡分析。
练习
P78填空题1-4
作业
P78-79单选题1-4、多选题1-4,预习下次课课程内容
教
学
后
记
通过学习,学生掌握了盈亏临界点和单一品种的盈亏平衡分析,为多品种盈亏平衡分析奠定基础。
时间
第4周星期一第1、2节
课题
任务四本-量-利分析
(二)
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多品种本-量-利分析方法
重点
1、掌握多品种本-量-利分析方法
难点
1、掌握多品种本-量-利分析方法
教具
多媒体课室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多品种的盈亏平衡分析
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时,盈亏临界点既可以用实物单位计算,也可以用金额表现。
但现实生活中,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常常是多样化的,而且每种产品的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贡献毛益率等因素都是不同的。
因此,单一品种的盈亏临界点的计算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引入多品种的盈亏临界点分析是必要的。
(1)综合贡献毛益率法
1)加权平均贡献毛益法
2)贡献毛益率总和法
3)贡献毛益保本率法
(2)联合单位法
2经营安全分析
(1)安全边际
安全边际是指现有或预计的销售量(额)超过盈亏临界点销售量(额)的差额,盈亏临界点状态意味着企业当期销售量下的贡献毛益正好全部被固定成本所抵消,企业处于不盈不亏的状态。
只有当销售量超过盈亏临界点销售量时,其超出部分才能为企业带来利润。
很明显,超出部分越大,利润也就越多,经营状况也就越乐观。
所以,也可以把安全边际理解为可以获利的销售量(额)。
(2)保本作业率
保本作业率又称为危险率,是盈亏临界点状态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是指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额)占企业实际或预计销售量(额)的百分比。
小结
通过本课的课程介绍让学生掌握多品种的盈亏平衡分析。
练习
作业
预习下次课课程内容
教
学
后
记
通过学习,学生掌握了多品种的盈亏平衡分析,为敏感性分析奠定基础。
时间
第4周星期三第1、2节
课题
任务四本-量-利分析(三)
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多品种本-量-利分析方法(保利点分析)
2、掌握盈亏平衡计算分析-图解法
重点
1、掌握多品种本-量-利分析方法(保利点分析)
2、掌握盈亏平衡计算分析-图解法
难点
1、掌握多品种本-量-利分析方法(保利点分析)
2、掌握盈亏平衡计算分析-图解法
教具
多媒体课室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3保利点分析
保利点是本—量—利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指在产品的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总额不发生变动的情况下,企业为保证目标利润的实现而必须达到的销售量或销售额。
保利点揭示了销售量(额)对目标利润的影响程度,本—量—利分析中要求每一种产品都必须确定其目标利润。
只需令本—量—利分析的基本模型中的利润为目标利润,即令P=TP,即可得到目标利润分析模型。
可表述为:
px-bx-a=TP
其中:
a为固定成本;b为单位变动成本;x为销售量;p为价格;P为利润。
移项整理后可得:
保利量=a+TPp-b
或保利量=a+TPcm
保利额=保利量×p=a+TPcmR
这里所说的目标利润TP是指税前利润。
当把税收因素考虑进来,税后目标利润TTP的模型可表述为:
保利量=a+TTP1-tcm
其中:
t为所得税率。
保利额=保利量×p
或保利额=a+TTP1-tcmR
其中:
t为所得税率。
1盈亏平衡计算分析——图解法
盈亏平衡分析的图解法就是通过本—量—利关系图,将盈亏临界点分析反映在直角坐标系中,从而进行本量利关系分析。
利用盈亏临界图,有关管理当局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到有关因素的变动对利润产生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决策者在经营管理工作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前瞻性。
盈亏临界图可根据所掌握的不同资料绘制成不同形式的图形。
根据数据的特征和目的,通常有基本式、贡献毛益式和量利式三种。
小结
通过本课的课程介绍让学生掌握多品种的盈亏平衡分析。
练习
作业
P78-79单选题5-10,预习下次课课程内容
教
学
后
记
通过学习,学生掌握了多品种的盈亏平衡分析,为敏感性分析奠定基础。
时间
第5周星期一第1、2节
课题
任务四本-量-利分析(四)
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量-利敏感性分析
重点
1、掌握本-量-利敏感性分析
难点
1、掌握本-量-利敏感性分析
教具
多媒体课室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6本—量—利的敏感性分析
6.1敏感性分析的含义
本量利关系中的敏感性分析,主要是研究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和销售量等因素变动对盈亏临界点和目标利润的影响程度。
具体来说,本量利关系中的敏感性分析就是分析能引起目标由盈利到亏损时各因素变化的界限和分析相关因素变化对利润变化的影响程度。
6.2影响利润的各因素临界值
对利润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有单价、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和固定成本总额。
假设目前企业处于盈亏临界状态,当这些影响因素产生消极的作用时,就会使企业转入亏损的状态,相反的,当这些影响因素产生积极的作用时,就会使企业转入盈利的状态。
不论是亏损还是盈利,都会使盈亏临界状态发生质的变化。
敏感性分析就是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确定能引起这种质变的某一因素变化的临界值。
确定有关因素的临界值的分析方法又称为最大最小法。
因为它的目的就是求取达到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和单价的最小允许值与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总额的最大允许值。
根据前述本—量—利分析模型x(p-b)-a=P,推导出当目标利润P=0时,其他各因素的最大、最小值公式如下:
(1)销售量最小值:
x=ap-b
(2)单价最小值:
p=ax+b
(3)单位变动成本最大值:
b=p-ax
(4)固定成本总额最大值:
a=x×(p-b)
6.3有关因素对利润变化的影响程度分析
在对利润产生影响的单位售价、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等因素中,不论哪个因素发生变化,都会使利润额发生变化。
但是各因素对利润的影响程度却不相同。
有的因素只发生了较小幅度的变化,却导致利润发生了很大幅度的变化,说明利润对这些因素的变化十分敏感,这些因素被称为敏感因素。
相反,有的因素变化幅度很大,但引起利润的变化却不大,说明利润对这些因素的变化并不敏感,这些因素被称为非敏感因素。
企业的决策人员可以通过测定利润对各因素的敏感程度,做到分清主次、抓住重点,确保目标利润的实现。
测定敏感程度的指标称为敏感系数(IndexofSensibility),其计算公式为:
某因素敏感系数=目标值百分比参量值变动百分比
其中,目标值为利润变动率,参量值为各因素变动率。
6.4敏感分析表的编制
敏感系数可以体现利润随有关因素变动而变动的敏感程度,却不能直接反映变动后的利润值。
为弥补这一缺点,使有关决策人员能够更直观地了解有关因素的敏感度,可以通过编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管理 会计 电子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