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蝙蝠和雷达》优秀教案10.docx
- 文档编号:12825710
- 上传时间:2023-04-22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133.08KB
人教部编版《蝙蝠和雷达》优秀教案10.docx
《人教部编版《蝙蝠和雷达》优秀教案1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蝙蝠和雷达》优秀教案10.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蝙蝠和雷达》优秀教案10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蝙蝠和雷达》人教部编版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懂得课文中总起句的作用,学习先提出问题再逐步解决问题的写作方法。
3.了解飞机夜间能够安全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引导学生平时注意观察事物,并从中也得到启示。
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1.弄清人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才能够让飞机也在夜里安全飞行的。
2.练习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弄清蝙蝠夜间飞行和飞机夜航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分两步出现)
1.介绍蝙蝠(播放有关蝙蝠的多媒体资料)
2.简介雷达(播放有关雷达的多媒体资料)
3.引导学生思考课题:
蝙蝠是一种夜间飞行的哺乳动物,雷达却是一种现代化的推测装置,它们是不是同一类事物呢?
(不是)课题用一个“和”字把蝙蝠和雷达两种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块儿了,为什么会联系在一块呢?
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同学们,让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来弄清楚这个问题。
二、检查自学生字词情况。
1.多媒体播放生字词,检查学生读音情况,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联系课文上下文理解词义,有困难的可查字典。
2.讨论记字方法。
例:
钟、辟、超,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
碍、塞、摹,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
3.用形近字组词的方法来做巩固练习。
(多媒体播放)
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竖( )即( )得( )起( )
坚( )既( )碍( )超( )
塞( )摹( )辟( )彰( )
赛( )暮( )避( )障( )
(三)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例:
横七竖八——形容纵横杂乱。
联系上下文,横七竖八本课指科学家在做试验的房间里拉的绳子很多。
3.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敏锐:
感觉灵敏,眼光尖锐。
本课指眼光尖锐。
摹仿:
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
本课指科学家根据蝙蝠探路的原理发明了雷达。
反复:
①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
②颠过来倒过去。
③重复的情况。
找出课文中带有“反复”的句子读一读。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看一看应选哪种解释?
①
证明:
①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或断定人或事物的真实性。
②证明书和证明信。
同样从文中找出带有“证明”的句子,读一读,看看选哪种解释。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应选①。
(四)造句练习。
根据“证明”、“反复”的意思,结合生活实际造两个句子。
例:
反复——经过反复思考和计算,小明终于做出了这道题。
证明——看到蚂蚁搬家,小明说要下雨了,果然,一会儿豆大的雨点落了下来,证明小明说得对。
(五)自由读课文。
要求流畅、读准字音。
(六)作业。
1.写生字新词,造句。
2.熟读课文,并联系课文内容思考课后作业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玩一个小小的游戏。
(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来,然后用毛巾蒙住他的眼睛。
)
现在,请这位同学走回自己的座位,(学生走)同学们,为什么他会撞到桌椅呢?
(生答)是的,同学们都很聪明,是因为这位同学被蒙住了眼睛。
既然眼睛那么重要,那么现在请大家想想,如果我们没有了眼睛,走路的时候怎么才可以避开障碍物呢?
好,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蝙蝠与雷达》。
二、讲读课文。
(一)指名读第1、2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1.“第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自然段描述一架飞机在夜航。
)
2.“夜航”,同学们刚刚提到了这个词语,那为什么飞机能在黑夜中安全飞行?
书本中有这样的话吗?
它是怎么解释的?
现在请大家认真阅读,然后找出答案。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
”“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3.在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是重点词语呢?
(“启示”,多媒体播放)
4.那么第1、2自然段写了什么呢?
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
(飞机夜航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
(二)那么同学们现在觉得课文接下来的会怎么写呢?
谁来回答老师这个问题呢?
(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人们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
)
1.下面默读课文:
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科学家探索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
然后4人一小组进行讨论。
(课文第四至第6自然段写了这个内容)
2.下面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3自然段。
其他同学带着问题思考:
这一自然段写的什么内容?
(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引起了科学家的思考。
)
3.从哪儿看出蝙蝠的飞行本领高超?
划出有关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夜间飞行能捕捉极小的飞虫,从来不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也能灵巧地避开。
)
请同学们朗读有关句子,想象蝙蝠夜行的高超本领。
4.这些引起了科学家怎样的思考?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
想想蝙蝠的眼睛是不是非常敏锐,在漆黑的夜里能看清楚所有的东西?
……
5.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请大家齐声朗读,读出疑问的语气。
6.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做了三次试验,每次试验的目的是什么?
用了什么方法?
结果怎样?
(让同学们4人一小组一起讨论学习第四、五两个自然段。
事先每组发一张表,讨论后集体填表。
)
第一次试验:
目的:
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眼睛。
方法:
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
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结果:
铃铛一个也没响。
证明:
蝙蝠夜行探路与眼睛无关。
第二次试验:
目的:
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耳朵。
方法: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屋里飞。
结果:
蝙蝠就像没头苍绳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证明:
蝙蝠夜行探路与耳朵有关。
第三次试验:
目的:
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嘴。
方法:
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里飞。
结果:
同试验二。
证明:
蝙蝠夜行探路与嘴有关。
7.汇报填表情况。
8.科学家在这三次不同的试验中证明了什么?
(齐读:
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
9.“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来探路的。
”(多媒体播放)这个结论与书上的有什么不同?
哪一个更科学?
同学们联系两次试验去思考一下。
(丢掉“配合”不科学,因为第二次和第三次两次试验,分别塞住耳朵,封住嘴,也就是说单独将嘴或耳朵露在外面,但蝙蝠都失去了暗中探路的本领,这说明探路时靠的是这两样器官同时发挥作用,所以课文上用上“配合”是科学的。
)
(三)指导朗读第4、5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蝙蝠夜行探路靠的是嘴耳配合,那么蝙蝠到底口耳是怎样配合的呢?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
(二)讲读课文。
1.指名读第6自然段,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口耳配合起来夜行探路的。
(先同桌互相讨论,再举手回答问题。
)
学生说时,老师要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
2.下面哪位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捕捉小飞虫的?
或蝙蝠是怎样避开极细的电线的?
3.那么你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科学家揭示出蝙蝠夜行的秘密是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的?
请同学们细细地体会“反复研究”一词。
“反复研究”就是:
一遍又一遍地研究。
4.你们能想象出科学家是怎样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研究的吗?
5.教师小结:
任何一项科学成果,都是来之不易的,都是科学家们反复研究,经过无数次失败,无数次地总结经验教训。
无数次地再试验才得来的,只有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攀登的人才能够摘下科学王冠上的一颗颗闪闪发光的宝珠。
6.老师读第6自然段第一句: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全体同学齐读后三句:
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
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
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7.科学家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夜行探路的秘密。
科学家从这个秘密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4人一组讨论,试着画出示意图。
指三或四个组的代表在黑板上板演并加以说明。
)
8.看第6自然段,蝙蝠是怎么探路的?
与飞机比较,然后画出示意图。
9.完成课后思考练习2。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飞机上的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超声波。
②、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
10.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说说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为什么?
(雷达探路的道理是从蝙蝠夜行探路的道理得来的,所以说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
11.指导朗读第7自然段。
(三)指导分段,练习归纳段落大意。
1.指导分段:
仔细看每个自然段,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说的是一个具体的意思?
(小组讨论)全文可分为三大段
第一段:
第1、第2自然段;
第二段:
第3至第6自然段;
第三段:
第7自然段。
2.指导归纳第二段段意,完成思考练习3。
把课文分成三段,在下面的内容中选择第二段的段意,用“√”表示。
(1)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
(2)科学家通过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
(3)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选择(3),因为(3)准确、全面、正确。
)
3.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学习了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许多科学技术都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创造出来的。
)
4.你知道人们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还发明创造过什么?
5.激发兴趣。
同学们,希望你们从更多的生物中,得到更多的启示,有更多的发明创造,希望你们像一只只雄鹰展翅飞翔在科学的蓝天上,未来的科学家就在我们中间。
6.带着情感齐读全文。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蝙蝠和雷达人教部编版
6蝙蝠和雷达
1.会认“蝙、蝠”等11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系”,会写“达、蚊”等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雷达、蚊子”等词语。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飞机夜间能安全飞行是因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引导学生平时多细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并从中得到启示。
3.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操。
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飞机夜间能安全飞行是因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难点
引导学生平时多细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并从中得到启示。
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操。
1.字词教学
本课的生字较多,因此在生字教学中,可采取集中学习的方式。
在教学中,先出示生字,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生字,老师对生字的字形、写法等方面进行指导。
同时通过小组活动,来检验学生学习生字的识记情况,要求基本上达到当堂识记。
2.阅读理解
只有充分阅读,才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来发现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3.表达运用
学习科普类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的写法。
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找重点词句来点明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并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1.预习提纲
(1)搜集蝙蝠和雷达的资料。
(2)初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
运用各种方法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3)再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理清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4)认真读课文,整理出自己读完课文后提出的问题。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蝙、蝠”等11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系”,会写“达、蚊”等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雷达、蚊子”等词语,掌握“系”这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深度体会蝙蝠超强的飞行能力。
一、激趣导入,激发兴趣
1.我们在预习的时候,搜集了有关蝙蝠和雷达的资料,请同学们说一说留给你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谈自己的了解。
课件出示:
蝙蝠:
哺乳动物,头部和躯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有皮质的膜,夜间在空中飞翔,吃蚊、蛾等昆虫。
主要靠本身发出的超声波来引导飞行。
课件出示:
雷达:
利用发射和接收无线电波进行目标探测和定位的装置。
主要由发射机、天线、接收机和显示器等组成。
目标的距离可通过电磁波从雷达到目标、又反射回雷达的时间测定。
广泛应用在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领域。
2.读了课题,同学们肯定会有疑问:
为什么会把蝙蝠和雷达放在一起呢?
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
(板书:
蝙蝠和雷达)
设计意图:
把蝙蝠和雷达这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事物放在一起,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他们的探究欲望。
二、交流预习,读文识字
1.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圈出本课的生字,读准生字的字音。
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出文中的生字。
2.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教师指导读写生字。
课件出示:
会认字:
蝙蝠启即锐系铛绳证障荧屏
会写字:
达蚊即科横竖绳系蝇证研究驾驶
(1)教师重点指导易混字、易错字。
如:
“即”字书写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字形,左边上面不要多写一点;“究”字是上下结构,下面是“九”,写的时候要和“挖”的右半部分区分开来;“驶”右边是“史”,不要写成“吏”。
(2)认识多音字“系”:
系鞋带(jì);系列(xì)。
(3)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生字的写法,互相听写几个生字,并互相订正。
3.默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生读课文,并尝试概括主要内容。
师指导:
要想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先看课文题目,再根据题目去找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在找它们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可以找文中的重点句子,通过对重点句子的改写,我们就可以概括主要内容了。
(2)请同学们找出重点句子。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
(3)通过对这个句子进行改写,我们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谁来说一说?
生改写句子,并交流自己的答案,师总结。
主要内容:
科学家们经过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飞行的安全问题。
这个环节层层深入,先从字词入手,然后通过多种形式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概括文章主要意思,为下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2.激发学生对科普文章的阅读兴趣。
3.尝试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的方法。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学生对照课件出示的词语自行订正。
课件出示:
雷达蚊子即使灵巧科学家横七竖八绳子苍蝇证明研究
模仿显示驾驶员
2.上节课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谁能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指名学生回答。
3.大家都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就来仔细品读这篇文章吧。
二、精读文章,仔细品味
探究蝙蝠能在夜间安全飞行的原因。
(1)课件出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读相关段落。
课件出示:
为了弄清蝙蝠能在夜间安全飞行的秘密,科学家做了哪些实验?
学生读相关的段落,思考并找出问题的答案,进行全班汇报。
预设:
先把蝙蝠眼睛蒙上做实验,发现蝙蝠能在夜间安全飞行和眼睛无关。
再分别把蝙蝠的耳朵塞上,嘴封住,蝙蝠夜间飞行出现了状况。
(2)我们了解到科学家进行的三次实验,也知道了最终的实验结果。
那么,科学家通过这三次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呢?
(课件出示表格,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出示答案)
课件出示:
科学家们一共做了几次实验?
结果分别是怎样的?
实验次数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结论
第一次
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一个铃铛也没响,一根绳子也没碰着
蝙蝠在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
第二次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蝙蝠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
蝙蝠夜里飞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三次
把蝙蝠的嘴封住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总结答案,完成表格。
小组选代表在全班交流。
(3)科学研究仅仅是得出结论就行了吗?
我们进行科学研究主要是为了从中得到启发,利用研究成果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那么,科学家们从这些实验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呢?
生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科学家得到的启发。
预设: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使飞机的飞行更安全了。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先从问题入手,从实验到结论的探究,这个研究过程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三、发散思维
1.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受到了动物的启发?
生回答问题,师及时评价。
预设:
根据蜻蜓的翅膀,研制出了能消除颤振危害的飞机机翼;根据青蛙的眼睛,发明电子蛙眼等。
2.学习了课文,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呢?
下面我们就进行一个小组活动:
读课文,列出自己的问题清单。
师引导:
我们可以从不同方面提出问题,如,可以从文章的写法上提出问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也可以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疑问。
小组讨论,列出问题清单,全班进行交流解答。
预设1:
雷达是如何在夜间帮助飞机飞行的?
预设2:
除了飞机,还有哪些地方使用了雷达?
3.读课后习题中的《它们是茎,还是根?
》,根据老师的提示,提出自己的问题。
问题预设:
选文用了怎样的结构?
作者介绍变态茎的时候,采取了什么说明方法?
(板书:
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设计意图:
设计这个环节,目的是引导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从不同方面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普类说明文。
这篇文章介绍了蝙蝠和雷达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自主识字。
对于生字的教学,我主要是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
在识字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让他们通过自学和小组活动解决生字词。
为了防止学生学习浮于表面,我还进行了易错字和易混字的指导。
这样双管齐下,学生对生字的掌握就会更加准确,成就感也就更高。
二、层层递进,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先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为下节课的深入理解奠定基础。
在深入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我通过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对课文的内容进行了剖析、整合。
让学生对蝙蝠能在夜间安全飞行的原因有了清楚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对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有了清晰的了解。
三、提出质疑。
发散性思维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我通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这种方法,让学生通过课后练习来提出自己的问题,并想办法自主解决,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蝙蝠和雷达 人教部编版 蝙蝠 雷达 优秀 教案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