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南京大屠杀》每课一练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8.docx
- 文档编号:1277935
- 上传时间:2022-10-20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8.19KB
51《南京大屠杀》每课一练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8.docx
《51《南京大屠杀》每课一练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1《南京大屠杀》每课一练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8.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1《南京大屠杀》每课一练语文版八年级下册8
《南京大屠杀》
这篇报告文学,真实地记录了1937年12月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南京进行三次集体大屠杀和两次最典型的零散屠杀,以铁证如山的事实,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惨绝人寰的疯狂暴行,提醒中国人民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一、基础知识
1、给红色的字注音。
橱窗( ) 蹒跚( ) 悚然( ) 蹂躏( )
庵观( ) 自焚( ) 侥幸( ) 虐待( )
徘徊( ) 尸骸( ) 褴褛( ) 恶煞( )
笼罩( ) 簇拥( ) 逾 ( ) 熏天( )
蛊惑( ) 撰写( ) 人寰( ) 寻觅( )
2、形近字
┏悚:
悚然 ┏躏:
蹂躏 ┏庵:
庵观
┗敕:
称敕 ┗蔺:
姓蔺 ┗奄:
奄奄一息
┏骸:
尸骸 ┏侥:
侥幸 ┏蛊:
蛊惑
┗骇:
惊骇 ┗绕:
环绕 ┗盅:
酒盅
3、词语解释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语出《史记•货殖列传》: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壤,现在写作“攘”。
【举世闻名】全世界闻名。
形容非常出名。
【生气勃勃】形容生命力十分旺盛,充满活力。
【毛骨悚然】毛发竖起,脊梁骨发冷。
形容人碰到阴森或凄惨的景象时的恐惧感觉。
毛,毛发。
骨,脊梁骨。
悚(sǒng),害怕的样子。
【蹂躏(lìn)】践踏。
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
蹂(róu),踩;践踏。
【令人发指】叫人愤怒得头发都竖了起来。
令,使。
发指,头发直竖起来,形容人愤怒到极点的样子。
【逝者如斯】指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语出《论语•子罕》: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褴褛(lánlǚ)】(衣服)破烂。
【凶神恶煞】泛指凶恶害人的鬼神。
也用来形容恶人。
【簇涌】课文中指许多人聚集一起涌向(某地)的样子。
【逾】超过。
【震耳欲聋】耳朵都快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津津乐道】形容饶有兴味地谈论。
【鼓噪】喧嚷。
【蛊(gǔ)惑】毒害,迷惑。
【杀戮】屠杀,杀害(多指大量地)。
【寻觅(mì)】寻找。
【惨绝人寰】人世上再没有那样凄惨的了。
人寰(huán),人世。
4、根据课文填空
《南京大屠杀》是一篇____________(体裁)。
本文所举经历了南京大屠杀的重要人证是_______________。
南京大屠杀中,南京军民共_________________人遇难。
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橱窗(chú) 蹒跚(pánshān) 悚然(sǒng) 蹂躏(róulìn)
庵观(ānguàn) 自焚(fén) 侥幸(jiǎo) 虐待(nüè)
徘徊(páihuái) 尸骸(hái) 褴褛(lánlǚ) 恶煞(shà)
笼罩(zhào) 簇拥(cù) 逾(yú) 熏天(xūn)
蛊惑(gǔhuò) 撰写(zhuàn) 人寰(huán) 寻觅(mì)
4、报告文学 静缘老太太 三十多万 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二、课文学习
1、请你仔细阅读文中开头的景物描写,说说作者这样开头的意图是什么。
【明确】景与人形成的反差、对比,给人震撼力、冲击力,提醒人们毋忘国耻。
2、在南京大屠杀的惨案中受害人不计其数,而文章却以一位老太太的发疯引入故事,请你仔细阅读对老太太的细节描写,说说这一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老太太的精神失常证明日寇令人发指的罪行。
3、请你细读下面句子。
说说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并体会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深层含义。
①时光可以流逝,受害人终离人世,然而历史无法忘却,也不应该忘却……
②在纪念抗日战争50周年前夕撰写这篇文章,我又感到欣慰——今日之中国,已非任人宰割的羔羊;作为80年代的青年军人,我又感到自豪——在我们的钢铁长城和火热的胸膛前面,绝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
③作为历史的回顾,我们不能只有四大发明、古国文化、开元盛世、丝路花雨,也应该有南京大屠杀。
【明确】
①议论;告诫人们牢记民族灾难,毋忘国耻。
②抒情;抒发了为祖国强盛而倍感欣慰、自豪之情。
③议论;强调作为历史的回顾,我们既要了解祖国的民族的光荣,也应牢记祖国的深重灾难,民族的奇耻大辱。
4、列举日寇1937年12月在南方犯下的滔天罪行。
【明确】
(1)1937年12月10日,日军军官向井敏明、野田岩展开屠杀中国人比赛,半天分别杀死毫无抵抗之力的中国平民106人、105人。
(2)1937年12月13日,在燕子矶日寇枪杀5万中国人。
(3)1937年12月15日,日寇焚烧庵观,疯狂蹂躏静缘。
(4)1937年12月15日夜,数千中国人被日军绑缚枪杀后丢进江中。
(5)1937年12月17日,日军集体枪杀被俘的中国士兵。
5、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举例说说“报告”与“文学”在文中的结合。
【明确】“报告”,讲究事实的真实性。
“文学”讲究典型性、艺术性等。
6、日本为什么不承认“南京大屠杀”?
【明确】因为这毕竟是不光彩的历史,不利于日本在国际上的形象,也不利于日本国内对青年人的统治,尤其是少数日本政客和极右翼分子的狭隘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影响,使不明真相的日本青年再次上当受骗。
发生在1982年、1986年及2001年的审定通过歪曲历史的教科书事件,便是明证。
7、怎样看待中国放弃战争赔偿一事?
【明确】这是从中日关系大局出发,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出发做出的正确选择。
并不是中国人健忘,也不是中国人麻木。
中日关系的原则应是正视历史、放眼未来。
所以国家放弃了战争赔偿,但不放弃民间的赔偿。
8、说说你对下面的句子的理解。
①入夜,我在长江边徘徊。
大江东去,逝者如斯。
时光可以流逝,受害者终离人世,然而历史无法忘却,也不应该忘却……
②人类历史上,恐怕没有比日军在南京的杀人竞赛更残暴,更无人性了。
【明确】
①夹叙夹议。
其中末句的议论,强调了牢记民族灾难,毋忘国耻的重要性。
②这里的议论既提示了日寇杀人竞赛的惨无人道,又起到了过渡的作用。
9、由于作者对真实材料进行了加工取舍和组织安排,注意点面结合,既有场面描写,又有人物形象刻画,因此具有极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试举例说明。
【明确】文章开头选取了静缘老人路经老槐树下受刺激精神失常的描写,引出半个世纪前她所遭受的令人发指的暴行,把读者的思绪拉回到令人无法忘却的“南京大屠杀”。
作者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的描写,增强报告文学的文学性。
第1段:
描写老太太身体瘦弱、右目残缺、步履蹒跚、眼睛流露出恐惧和绝望、双手哆嗦、没命奔跑、绝望地呼叫。
表现出作者对受害者的无限同情,对日寇暴行的愤怒的控诉与声讨。
在对燕子矶大屠杀的描写中也做到了点面结合。
写江边聚集着近十万黑压压的人群,他们极度恐惧,四散逃去,子弹像雨点般向人群飞来,遍地都是死尸,层层叠叠。
在这十万逃难者队伍中,作者把镜头对准一位衣着华丽的少妇,详细描写了她惨遭杀害的整个过程:
她满面泪痕,毫不犹豫地跳入刺骨的江水中,几乎快摸到船舷了,突然右手被人用木桨狠狠地砸了一下,她尖叫一声沉入水里,……少妇中弹倒下,刺刀穿过母亲心脏扎入孩子右肋,又一刀穿透母亲的腹部扎到孩子下身……。
整个过程惨不忍睹。
这种点面结合的方式,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作者在取材方面颇具匠心。
因为限于篇幅,作者的叙述难以表达历史灾难的万一,日军犯下的暴行绝非笔墨所能形容。
所以作者力求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
有幸存者的控诉,有当年杀戮者的叙述,有当年日军新闻媒体的报道,有军事法庭的统计数据。
10、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作者写本文有什么用意?
【明确】
①让我们记住这场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自强奋进,振兴祖国,绝不让历史重演。
②日本右翼势力曾于1982年、1986年两次通过歪曲历史的教科书,企图否定南京大屠杀,作者写作此文正是为了警告那些企图抹杀历史的人:
中国人民绝不容许任何形式的否认、抹杀或歪曲南京大屠杀历史事实的思潮和势力抬头。
【解析】报告文学的现实性很强,回答时要结合其写作背景。
11、作者是怎样描述日寇令人发指的兽行的?
【明确】作者从三个方面叙述了日寇的兽行。
第一层次主要写日军集体大屠杀的三件惨案。
燕了矶大屠杀、下关大屠杀和草鞋峡大屠杀。
第二层次主要写日军零散屠杀的两个典型惨案。
两个杀人恶魔的杀人比赛和田中军吉以“助广”宝剑连杀无辜中国人三百多人的血腥事件。
第三层次写法庭查证、举证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集体大屠杀和零散大屠杀的案数和个数。
【解析】此题较简单。
回答时应注意语言要简练。
12、“历史无法忘却,也不应该忘却”。
课文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揭露了日本法西斯在南京大屠杀中“令人发指的兽行”,细读课文,概括一下课文着重记述了哪几起大屠杀惨案。
【明确】写了三大屠杀惨案:
(1)12月13日的燕子矶大屠杀;
(2)12月15日夜的下关大屠杀;
(3)12月18日的草鞋峡大屠杀。
13、学完课文,我们对南京大屠杀有了更真实,更具体的了解。
应当说,这是我们民族的耻辱。
对“耻辱”二字,你是怎么理解的?
如果你面临同样的情况,难免一死,你准备怎么做?
【明确】对于耻辱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从人数上说,被屠杀的南京市民竟有三十多万;一是从精神上说,被屠杀的市民竟毫无反抗,甘心被杀戮。
我准备拼死一搏。
因为同样是死,一定要轰轰烈烈地死,象李清照说的那样“死亦为鬼雄”。
【解析】可将此事件与历史上盛唐时期日本屡次来华学习比较;也可想象假如事件的双方交换,各自反应如何。
我国历史上有很多有骨气的例子,如文天祥、闻一多等。
事情虽不可同日而语,但做人的原则是相同的,像毛泽东说的“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14、请你站在第三国的立场上,公正地评价南京大屠杀。
【明确】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罕见的大屠杀,是对人性、人的尊严的严重践踏。
【解析】可将此与纳粹德国疯狂屠杀犹太人相联系。
15、课文引用了美国护士的日记、《朝日新闻》等多家新闻媒体的报道和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的查证等大量史料,说一说在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上,引用这些资料起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首先,引用这类资料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既活现了幸存者亲身经历的大屠杀,又反映了外国人目睹的日军暴行,还以法庭查证证实史实的毋庸置疑,也通过战犯本人的交待,道出了大屠杀的真相。
这样多角度、多侧面叙述南京大屠杀惨状,更具现场感、真实性,更有冲击力、震撼力。
其次,引用这类资料还有其现实意义:
现在在日本有人甚至企图把南京大屠杀事件当作“无稽之谈”。
文中大量引用日本众多媒体的报道和战犯本人的交待,无疑起到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作用,有力批驳了妄图否认南京大屠杀者的弥天大谎。
16、本文在记叙中穿插了精当的议论和抒情,把它们找出来,仔细体会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明确】
第一部分末段“入夜,我在长江边徘徊。
大江东去,逝者如斯。
时光可以流逝,受害人终离人世,然而历史无法忘却,也不应该忘却……”,夹叙夹议。
其中末句的议论,强调了牢记民族灾难,勿忘国耻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在写三个集体大屠杀后,转入写“日军在南京的杀人竞赛”前,有“人类历史上,恐怕没有比日军在南京的杀人竞赛更残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南京大屠杀 51南京大屠杀每课一练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51 南京 大屠杀 课一练 语文版 年级 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