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真题集锦专题三十四综合实验题.docx
- 文档编号:12777738
- 上传时间:2023-04-22
- 格式:DOCX
- 页数:45
- 大小:1.52MB
中考化学真题集锦专题三十四综合实验题.docx
《中考化学真题集锦专题三十四综合实验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真题集锦专题三十四综合实验题.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化学真题集锦专题三十四综合实验题
2019年中考化学真题集锦——专题三十四:
综合实验题
1.(2019梧州)市售的“自热米饭”带有一个发热包,遇水后可迅速升温至150℃,保温时间达3小时,能将生米做成熟饭。
梧州市某中学化学兴趣小组对发热包非常感兴趣,进行了以下探究。
【查阅资料】
(1)发热包主要由生石灰、铁粉、镁粉、铝粉、炭粉、氯化钠中的若干种组成。
(2)氢氧化镁和氢氧化铝均为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但后者可溶于NaOH溶液。
【成分探究】取出某品牌的发热包内灰黑色的固体粉末,分成两份。
(1)小吴用磁铁靠近其中一份粉末,发现有黑色物质被磁铁吸引,证明粉末中含有______。
用磁铁将该物质全部吸出后,剩余粉末为样品A。
(2)小周将另一份粉末加水溶解、过滤后,取部分滤液滴入酚酞试液,滤液变______色,证明原粉末中含生石灰;再向滤液中加入______,看到白色沉淀生成,证明原粉末中含有氯化钠。
(3)除上述物质外,还可能存在镁粉、铝粉、炭粉,对此大家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猜想一:
只存在上述三种中的一种;
猜想二:
上述三种同时存在;
猜想三:
存在铝粉和炭粉;
猜想四:
存在镁粉和铝粉;
猜想五:
______。
【实验验证】小施用样品A进行实验,流程如下。
向滤液B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他观察到开始时有白色沉淀生成,后来又全部消失,最后得到的是无色溶液E。
【实验结论】
不溶物D是______。
大家结合实验现象讨论后,认为猜想______正确,理由是______。
【原理探究】
小吴利用如图装置证明发热包放热主要来自于生石灰与水的反应。
加水后发现A中温度迅速升高,B中有气泡产生,该气体为______(填名称)。
但温度很快下降,说明该反应很快结束,不能长时间保温。
【猜想】大家大胆猜测应该还有其他放热反应存在。
【实验验证】
同学们按资料介绍,用铁粉、炭粉和食盐水在锥形瓶中模拟铁的锈蚀实验,不久后发现锥形瓶外壁微烫,并持续较长时间。
该现象很好地解释了发热包的保温机理。
【拓展活动】
在上述铁的锈蚀实验中未观察到红色的铁锈产生。
老师告诉同学们,铁锈蚀时首先生成一种碱。
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答案】铁粉 红 含有稀硝酸的硝酸银溶液 镁粉和炭粉 炭粉 三 加入足量稀盐酸产生气泡,是因为铝、镁或铝和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氢气,有不溶物D,说明样品中含有炭粉,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开始时有白色沉淀生成,后来又全部消失,说明滤液B中不含有镁离子,即样品中不含有镁,则样品中含有铝粉 空气 2Fe+O2+2H2O=2Fe(OH)2
2.(2019兰州)下列是初中化学常见仪器与实验。
(1)A图中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
(2)取用块状大理石用到的是_______(填字母)图中仪器。
(3)D图为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的操作,请将明显的错误加以改正_______。
(4)E图中能够说明Cu和Ag活动性顺序的现象是_______。
【答案】
(1)蒸发皿:
(2)C;(3)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4)铜片的表面覆盖一层银白色物质,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蓝色。
3.(2019兰州)“鱼浮灵”是常用的化学增氧剂,主要成分是过氧碳酸钠(2Na2CO3•3H2O2),溶于水能迅速增加水体溶氧量,提高鱼苗及活鱼运输成活率。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鱼浮灵”的化学性质、增氧原理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1.过氧碳酸钠具有碳酸钠和过氧化氢的双重性质,其水溶液中含有Na+、OH-、CO32-、H2O2。
2.Na+不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
3.相同温度下,pH相同的溶液,OH-的浓度也相同。
探究一 过氧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探究二“鱼浮灵”增氧原理
【提出问题】过氧碳酸钠溶液中的哪种微粒对过氧化氢分解有催化作用?
【猜想假设】猜想一:
CO32- 猜想二:
OH-猜想三:
______________
【实验过程】相同温度下,进行H2O2溶液以及H2O2溶液中分别加Na2CO3、NaOH的实验,测定相同时间内溶液的pH、溶解氧含量(mg/L),数据如下:
【实验结论】对比实验数据,证明猜想_______正确。
【反思交流】设计实验2、3的目的是_______。
【答案】探究一:
探究二:
【猜想假设】CO32-和OH。
【实验结论】二【反思交流】对比
4.(2019北京)下图“黑面包”实验中,蔗糖(C12H22O11)变黑,体积膨胀,变成疏松的炭,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提出问题】改变糖的种类、浓硫酸的体积、水的滴数和温度是否会影响实验效果呢?
【进行实验】分别取5g糖粉进行实验,根据前2min的现象对实验效果进行评分,
记录如下:
表1实验记录
【处理数据】分析表1,计算效果得分均值,结果如下:
表2效果得分均值
依据均值推断最佳实验方案,均值越高,效果越好。
【解释与结论】
(1)蔗糖变成黑色的炭,发生了_____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推测放出的气体含SO2,从元素守恒角度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6中,a为_____________mL。
(4)根据表2推断,“黑面包”实验最好选择5g冰糖、5mL浓硫酸、_____滴水和50℃
【反思与评价】
(5)表2中,22℃对应的均值为51.0,,计算该值所依据的3个数据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综合分析,使实验3的效果得分高于实验4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化学;
(2)浓硫酸中有硫元素和氧元素,蔗糖中含有氧元素,则生成物中也会有硫元素和氧元素;(3)6;(4)15;(5)65:
88:
0;(6)浓硫酸的体积和水的滴数
5.(2019河北)兴趣小组在课外实验中意外发现:
将镁条放入Na2CO3溶液中,快速产生较多气泡,有白色沉淀生成。
小组同学对此进行了系列探究活动。
探究1:
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作出猜想】小组同学经查阅资料和讨论,根据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且反应物中含有 三种元素,作出如下猜想:
①氢气;②二氧化碳;③氢气和二氧化碳。
【实验1】取适量镁条、100mLNa2CO3溶液于反应装置A中,按如图1所示方案进行实验,B中石灰水不变浑浊;C处气体燃烧,烧杯内壁有水珠。
说明猜想①正确。
(1)反应装置A应选用图2中的 (填写序号)。
(2)小组同学讨论认为,上述实验中“烧杯内壁有水珠”作为“反应产生的气体是氢气”的证据不可靠。
为使这一证据可靠,且仍能一次性地验证三个猜想,只需在图1所示方案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完善。
你的改进方案是 。
探究Ⅱ:
快速产生气体的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科】镁与水缓慢反应生成氢气:
Na2CO3溶液显碱性,其溶液中除Na+、CO32﹣外,还有OH+。
【作出猜想】可能是Na2CO3溶液中的某一种离子促进了镁与水的反应。
【实验2】按图3所示方案进行实验。
G、I中缓慢产生气泡,H中快速产生较多气泡,说明是CO32﹣而不是Na+、OH﹣促进了镁与水的反应。
(1)G中实验的作用是 。
(2)试剂X是 。
探究Ⅲ:
反应产生的白色沉淀中是否含有MgCO3?
【实验3】取实验1反应生成的沉淀于试管中,加入试剂Y,根据实验现象说明白色沉淀中含有MgCO3.试剂Y及实验现象为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反思交流:
有些伟大的发现就是从异常现象中得到启发,通过深入研究而实现的。
【答案】碳氢氧。
探究I:
(1)D。
(2)在BC之间增加干燥装置。
探究II:
(1)对比。
(2)氢氧化钠溶液。
探究Ⅲ:
稀盐酸,有气泡生成:
MgCO3+2HCl═MgCl2+H2O+CO2↑.。
6.(2019河北)根据如图所小的实验回答问题。
(1)甲为蒸发溶液的实验。
加热时若不搅拌,造成的后果是 ;当观察到 时,停止加热。
(2)乙为通过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
用红热的玻璃管引燃红磷,实验现象是:
红磷燃烧,产生 ,放出大量热。
实验中气球的作用除了使装置密闭之外,还可以防止 ;实验时若取用红磷的量不足,对实验的结果 (选填“有”或“没有”)影响。
【答案】
(1)液体飞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
(2)白烟;瓶塞飞出;没有。
7.(2019龙东)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A图烧杯中的短蜡烛熄灭,体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是_____;
(2)B图中装满生石灰的塑料试剂瓶已经膨胀破裂,请用文字解释这一现象_____;
(3)C图玻璃管中的现象是_____,该现象体现了一氧化碳的性质是_____;
(4)D图所示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证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_____;
(5)E图中,A、B两试管中各盛有0.5g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分别加入2mL等浓度的稀盐酸,观察到_____(填“A”或“B”)试管中的反应更迅速。
【答案】
(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2)氧化钙吸收空气中的水,发生反应并放出热量,使固体药品的体积增大,导致塑料试剂瓶膨胀破裂;(3)红色物质变成黑色;还原性;
(4)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5)B。
8.(2019咸宁)日常生活中,每位同学都会接触到硬水。
咸宁市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对硬水进行了一些探究和拓展实验。
【查阅资料】水的硬度是由水中溶解的可溶性钙和镁化合物引起的,硬水中溶解的钙和镁化合物可分为两类:
钙、镁的碳酸氢盐;钙、镁的硫酸盐或氯化物,一般所说的水的硬度是由上述两类化合物引起的。
(1)日常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将硬水软化,这种方法可靠吗?
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模拟实验。
实验结果:
用煮沸的方法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2)小组同学对硬水中为什么含有碳酸氢钙非常感兴趣,于是再次学习九年级化学下册课本中的资料卡片:
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
知道了当石灰岩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时,会反应生成溶解性较大的碳酸氢钙:
CaCO3+CO2+H2O═Ca(HCO3)2
小组同学思考:
若向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是否也能生成碳酸氢钠?
于是他们对此开始实验探究(不考虑二氧化碳和碳酸作为溶质的情况)
【提出问题】所得溶液中溶质是什么?
【提出猜想】
猜想一:
溶质为Na2CO3;猜想二:
溶质为NaHCO3;猜想三:
溶质为② 。
【设计实验】
写出实验步骤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④ 。
通过实验,小组同学得出了正确结论。
(3)热水瓶用久后,瓶胆内壁常附着一层水垢,老师说其成分主要是碳酸钙、氢氧化镁等。
小组同学认为可使用稀盐酸除去,请写出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⑤ 。
(4)小组同学还对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中和反应进行了如下探究:
用pH传感器测得烧杯内溶液的pH变化图象(如图二),同时用温度传感器测得烧杯内温度变化图象(如图三),实验过程中保温良好,忽略热量散失。
Ⅰ.请分析图三,能得到什么结论⑥ 。
Ⅱ.图三中A点对应溶液的溶质成分是⑦ (填写化学式)。
【答案】①A;②Na2CO3和NaHCO3;③不成立;④NaHCO3+HCl=NaCl+H2O+CO2↑;
⑤Mg(OH)2+2HCl=MgCl2+2H2O;⑥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出热量;⑦NaCl和NaOH。
9.(2019荆门)实验与探究
某兴趣小组为探究CO2气体与金属Mg的反应,设计了一套制取纯净、干燥CO2气体,并用过量CO2与热的金属Mg充分反应的实验。
请回答相关问题。
Ⅰ、利用下列装置和相关药品进行实验
(1)检查装置A气密性的操作是:
(2)装置B的作用是:
(3)实验时应先,一段时间后再(填代号)
a、点燃D处酒精灯
b、打开A装置中的弹簧夹,从长颈漏斗处加入稀盐酸
Ⅱ、探究Mg与CO2反应的产物
可观察到D处的实验现象有黑白两种固体产生。
查阅资料黑色固体为碳单质,白色固体是镁的化合物。
为探究白色固体的成分,进行了假设与猜想
(4)猜想1白色固体是MgO
猜想2白色固体是MgCO3
猜想3白色固体是
(5)验证与结论取D中固体适量于试管,加入足量的,观察到:
有黑色固体不溶物,白色固体消失,的现象,则猜想1成立。
猜想2和猜想3不成立的可能原因是
【答案】
(1)关闭弹簧夹(或止水夹),从长颈漏斗加水使漏斗颈内的液面高于锥形瓶内的液面,静置一段时间,两液面高度不变,则气密性好。
(2)除去CO2中的HCl气体
(3)ba(4)MgO和MgCO3的混合物
(5)稀硫酸或稀盐酸 无气体产生(或无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产生) 加热时氧化镁不能与二氧化碳反应(或碳酸镁受热分解)
10.(2019绥化)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新型能源,所用的氧气从空气中获得的方法是______。
空气中的氧气按体积计算,大约是空气总体积的。
氢气可用天然气制取,这种方法制取的氢气中往往混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为了证明混合气体中H2、CO2、CO三种气体都存在,一化学实验小组设计以下实验。
【阅读提示】
①实验前,装置内的空气已排尽。
②实验过程中的尾气已处理。
③无水硫酸铜是白色粉末,吸水后变蓝。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装置的作用是______。
(2)C装置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3)E装置中盛放的试剂应该是______,该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证明氢气存在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5)另一小组同学利用上述实验装置(把其中的E装置换成装有碱石灰的干燥管),仿照上述实验过程,通过定量的方法确定一氧化碳存在,记录实验数据如下:
(注:
反应生成的水蒸气被D装置完全吸收,不考虑其他水蒸气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利用如表数据,计算出能证明CO存在的质量关系是______。
(用m1、m2、n1、n2表示)
【答案】分离液态空气法;1/5;
(1)验证二氧化碳并除去;
(2)黑色粉末变成红色;(3)澄清石灰水;
;(4)无水硫酸铜变蓝色;(5)
。
11.(2019河南)已知:
2Na2O2+2CO2=2Na2CO3+O2;2Na2O2+2H2O=4NaOH+O2↑.为了证明过氧化钠(Na2O2)固体可在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做供氧剂,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探究活动.(铁架台等已略去)
(1)A装置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请将下图方框中A装置的长颈漏斗和玻璃导管补画完整.
(3)D装置的作用是;E装置中可能发生的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为了达到实验的目的,以上装置导管接口正确的连接顺序为a接、
接、接、接b.
(5)氧气可采用B装置收集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这是利用了氧气的哪些性质?
(6)实验结束后,取C装置中固体溶于水,无气泡产生.请设计实验,检验C装置中固
体的成分.(简要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7)某潜水艇上有100人,如果每人每分钟消耗氧气为0.001kg,假如所需要的氧气全部由Na2O2与CO2反应来提供,则该潜水艇一天所需要的Na2O2质量是多少?
【答案】
(1)CaCO3+2HCl==CaCl2+H2O+CO2↑
(2)
(3)除去HCl2HCl+Ca(OH)2==CaCl2+2H2O
(4)e、f接c、d接h、g(5)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氧气有助燃性
(6)取上述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氯化钙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证明固体中含有碳酸钠;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试液,观察滤液是否变红。
若变红,则证明固体中含有氢氧化钠。
(7)702kg
12.(2019遵义)“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根据下列所示的实验示意图回答问题。
(1)硫酸铜溶液呈蓝色,为探究哪种粒子使溶液显蓝色,可选择用作对比的试剂是______溶液。
(2)如图二,现象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与(填名称)接触,实验中发生了异常,白磷燃烧时有火星飞溅到红磷上,引起红磷燃烧,证明了燃烧的另一个条件是______。
(3)①如图三,同学们做了试管A、B的对比实验,发现试管A中固体几乎不溶,试管B中固体全部溶解,该实验说明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______。
②同学们又补充了试管C所示实验,他们想探究的影响物资溶解性的因素是______。
【答案】
(1)硫酸钠
(2)氧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3)①溶剂的种类②溶质的种类
13.(2019攀枝花)过氧化钙(CaO2)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可用来改善地表水质、治理赤潮。
过氧化钙产品中常含有氧化钙杂质。
以下是某学习小组为测定过氧化钙产品纯度设计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
已知:
CaO2是一种白色粉末,微溶于水,易溶于稀盐酸,且发生反应:
CaO2+2HCI═CaCl2+H2O2
实验步骤:
实验前称取产品及MnO2共12.0g,先缓慢通入N2一段时间后,加热铜网至红热,再缓慢滴入过量稀盐酸,直至A中样品完全反应。
继续缓慢通入N2,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待C中铜网冷却后,停止通入N2.将锥形瓶中的剩余物过滤,洗涤,干燥,得到滤渣2.0g。
回答下列问题:
(1)MnO2与稀盐酸不反应。
A中MnO2的作用是 。
(2)样品完全反应后,继续缓慢通入N2的目的是 。
(3)装置B的作用有:
除去气体中的水蒸气、 。
(4)实验测得C装置中铜网增重1.8g,该产品中过氧化钙的质量分数为 。
【答案】
(1)作过氧化氢的催化剂
(2)使反应生成的氧气全部和铜反应,同时防止空气中的氧气和铜反应 (3)便于观察、控制氧气流速(4)81%
14.(2019陕西)一种自加热食品包装中加热包的成分有:
生石灰、活性炭、铝粉、铁粉、碳酸钠、氯化钙、硫酸镁。
使用时需向加热包加水,课堂上老师分别取适量加热包中的固体样品进行如下图实验:
(1)实验A中,将样品加入水里触摸烧杯外壁发烫,其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实验b中将一定量稀盐酸加入锥形瓶中,剧烈反应生成大量气体,学习小组同学对气体成分和锥形瓶内溶液进行探究。
I.对气体成分进行探究。
【作出假设】假设一:
只有H2,假设二:
只有CO2,假设三:
H2和CO2。
【实验验证】小明同学设计如下实验,对气体成分进行探究。
①当气体通过甲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假设不成立。
②丁中出现的现象时,证明假设三成立。
③乙的作用是。
II.对锥形瓶内的溶液进行探究。
实验后,小萍同学取少量锥形瓶内的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NaOH溶液,开始一段时间无沉淀生成,其原因是锥形瓶内的溶液中存在。
【总结反思】通过以上探究,小林同学做了如下的反思归纳:
a.加热包应密封防潮保存
b.向用过的加热包内的固体中加入过量稀盐酸后,过滤可以回收活性炭
c.能与水混合放出热量的物质,均可用作加热包中的发热材料
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填字母)
【答案】
(1)CaO+H2O=Ca(OH)2
(2)I、①一②黑色固体变红③吸收CO2II、盐酸或HCl
【总结反思】c
15.(2019陕西)工业上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制得的烧碱中常含有一定量的氯化钠。
为测定某烧碱样品的纯度,同学们设计了如下方案。
方案一:
称取mg烧碱样品。
测定消耗稀盐酸的质量。
方案二:
称取mg烧碱样品测定生成沉淀的质量。
请回答:
(1)方案一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方案一中为减少误差,最好选择下列方法中的。
(填字母)来判断反应恰好完全进行。
A.向样品溶液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酞溶液,根据溶液颜色变化判断.
B.测定过程中边滴加稀盐酸边用PH试纸频繁测定混合液的PH
C.向样品溶液中滴加2~3滴紫色石蕊溶液,根据颜色变化判断。
(3)小李同学认为判断方案二中,氯FeCl3溶液过量的化学方法是。
(4)小李同学可将方案二中的FeCl3溶液换成稀硝酸和(填化学式)溶液也能达到实验的目的。
【答案】
(1)NaOH+HCl=NaCl+H2O
(2)A(3)取少量反应后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NaOH或KOH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答案(合理即可)(4)NaOH溶液
16.(2019烟台)潜水器中可使用过氧化钠(Na2O2)固体做供氧剂,过氧化钠固体与二氧化碳反应原理是:
2Na2O2+2CO2=2Na2CO3+O2,为验证该反应产物,某兴趣小组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
【设计实验】小组同学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忽略稀盐酸的挥发)。
(1)装置A中标号仪器名称:
①______,②______。
(2)装置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
(4)为防止装置E收集的氧气中混有二氧化碳,装置D中盛放的试剂是______溶液。
(5)验证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物
【答案】
分液漏斗 锥形瓶 CaCO3+2HCl=CaCl2+H2O+CO2↑ 吸收水蒸气 氢氧化钠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产生气泡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7.(2019潍坊)小苏打和食盐是厨房中常见物质。
现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由碳酸氢钠、氯化钠中的一种或两种物质组成。
某科学小组同学展开了系列研究。
(一)定性分析
【实验目的】确定白色固体的组成
【实验方案】:
如图1所示:
【实验结论】小明同学经过上述实验得出结论:
该白色固体由碳酸氢钠、氯化钠两种物质组成。
(1)步骤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步骤②中的澄清石灰水也可以用其它碱溶液代替,如 ;
(3)科学小组认真研究讨论后认为,此方案不能得出小明同学的结论。
一致认为将上述方案中使用的一种试剂进行调换,如仍出现上述现象,则小明同学的结论正确。
调换措施是 。
(二)定量分析
【实验目的】测定该白色固体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
【实验方案】该小组利用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固定装置已略去,装置气密性良好)进行实验,每一步反应均完全进行。
(1)首先称取a克该样品放入装置甲中,然后进行有关实验操作,正确的顺序是 (填序号,可重复选择)
a.称量装置丙的质量
b.打开弹簧夹,通入足量的氮气,关闭弹簧夹
c.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注入足量的稀硫酸,关闭活塞
(2)如果没有装置乙,会造成测定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装置丁的作用是 。
(三)拓展交流
经査阅材料:
将二氧化碳气体持续通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会先后发生以下两个化学反应:
①2NaOH+CO2=Na2CO3+H2O②Na2CO3+CO2+H2O=2NaHCO3
小明同学将5g二氧化碳气体通入100g5%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答案】
(一)
(1)NaHCO3+HCl═NaCl+H2O+CO2↑
(2)氢氧化钡溶液(3)把稀盐酸改为稀硝酸
(二)
(1)b、a、c、b、a
(2)偏大(3)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丙装置
(三)Na2CO3、NaHCO3
18.(2019潍坊)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请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完成有关问题:
(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化学 集锦 专题 三十四 综合 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