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作家专题.doc
- 文档编号:1277477
- 上传时间:2022-10-20
- 格式:DOC
- 页数:47
- 大小:262.50KB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作家专题.doc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作家专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作家专题.doc(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研笔记
——现当代文学·作家专题
(考研期间根据根据[《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整理)
第一讲:
鲁迅研究四题
1.理解鲁迅的《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又是成熟的标志。
从"表现的深刻"与"格式的特别"看鲁迅小说对传统的突破。
重点分析两种结构模式以及鲁迅观察与分析生活的独特视角。
分析鲁迅小说中的悲剧意味及诗性特征。
简述鲁迅对后起的现代小说的辐射性影响。
2.了解《阿Q正传》的代表性。
掌握几种不同的理解角度和层面,掌握不同历史阶段的《阿Q正传》的接受史。
掌握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把握作品,突破单一性的评价思维模式。
3.理解鲁迅的彻底反传统。
理解鲁迅反传统的语境、目标和态度。
掌握所谓"鲁迅割断了传统"的指责及错误。
分析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历史理由和现实根据。
澄清现实中对鲁迅的一些误读。
4.掌握鲁迅对现代文化转型有哪些重要的探索和思考。
掌握鲁迅早期讨论中国文化转型的一些重要观点,包括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关系的理解、对科学主义的警惕。
认识鲁迅作为精神观照的巨大价值。
第二讲:
关于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
1.从时代的隔膜和诗歌审美潮流的变迁等方面,分析对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并由此掌握和掌握对于那些时代感强的作品。
将直观感受、设身处地与名理分析结合起来阅读,以达到比较有历史感的评价。
2.分析郭沫若文艺型的人格心理特征,对其天才与凡庸的两面都给以同情的掌握和客观的评价,肯定郭沫若的文学成就和文化建设上的崇高地位。
3.掌握郭沫若研究在20-40年代、50-60年代和新时期以后三个时期的概况。
第三讲:
茅盾研究中的"矛盾"
1.掌握关于当前学术界茅盾研究的概况,特别是当前一些否定茅盾的观点,并以此为个案,学习用文学史的眼光观察有争议的问题,逐渐进入研究领域。
2.通过文本分析,掌握茅盾《子夜》存在的概念化弊病,同时掌握作品对现实社会的敏锐观察与深刻把握,以及对生活描写的现实主义笔法等对于现代长篇小说新潮流与新局面的开创。
了解那种认为《子夜》是所谓"一部高级形式的社会文件"的贬斥。
3.分析茅盾创作心理特征及其在作品中的影响和得失。
4.掌握茅盾在三十年代社会分析派形成过程中的决定性影响,以及这一流派的文学史地位。
第四讲:
老舍创作的视点与"京味"
1.了解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和人文景观。
掌握老舍的艺术视点:
人性与人伦的关系。
分析老舍笔下老派、新派与正派等三类人物形象的内涵。
掌握老舍批判传统文明时所表现出来的失落感与对"新潮"愤激之情交织的复杂感情。
2.理解《骆驼祥子》可能存在的不同层面的主题意蕴。
通过祥子这样一个纯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掌握老舍对于病态城市文明造成人性伤害的忧虑。
3.从老舍作品的风俗描写、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幽默的手法以及语言的运用等几个方面,去把握"京味"的风格,掌握"京味"小说的源头,并掌握风格评析的一般方法。
4.了解有关樊骏、赵园等老舍研究的有代表性的不同观点。
第五讲:
曹禺与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
1.从基督教文化的影响、精神分析派的观点运用、比较文学的视角、传统文化的视角以及接受美学的层面等向个方面,掌握曹禺研究的现状。
2.通过从《雷雨》、《日出》、《原野》到《北京人》等作品,掌握曹禺话剧中的诗意特征等。
3.掌握《雷雨》等经典剧作的内涵,包括浓郁的情感色彩和主观因素、象征性意象、超越客观真实的表现性和多义性。
对周朴园、蘩漪的形象进行多角度多层面解折。
第六讲:
沈从文与"京派"文学
1.了解京派形成的文化背景。
掌握京派与现实保持距离及偏于古典审美的倾向,肯定其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
掌握京派的共性特征及主要作家。
2.从沈从文的写作心理、姿态,看其作品的特色与得失。
理解构成湘西文学世界的题材、人性描写、人生形式想象等基本的元素,掌握像沈从文这样对现代化和都市文明持批判态度的作家的观照价值。
3.了解沈从文研究在历史上的不同情况。
第七讲:
张爱玲的《传奇》与"张爱玲热"
1.掌握张爱玲《传奇》中的"香港的传奇"和"上海系列"等作品的主要内容、独特风格和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荒原"意识,以及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人物的特点。
2.从意象营造和语言风格两个方面,分析张爱玲小说艺术的创新和袭旧。
掌握张爱玲既大雅又大俗,既传统又现代的特点。
掌握其作品极为鲜明的艺术独创性和本身具有的缺陷。
注意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特异的地位。
3.掌握两次"张爱玲热"出现的不同情况。
包括傅雷对张爱玲的批评、80年代张爱玲被重新发现,并逐渐形成热点的过程和原因。
90年代成为研究热点的过程、社会消费心理,及其身世被传媒热炒和商业包装,并在社会上流行的现象。
第八讲:
穆旦与九叶诗派
1.了解新诗发展的历史轮廓,掌握40年代现代主义诗潮出现的"历史意识的浮现"、"诗歌散文美的追求"和"新诗现代性的拓展"等创作趋向。
2.了解九叶诗派的形成情况,包括他们在40年代的两次聚集、他们同30年代现代派诗人的关系等。
掌握九叶诗派的诗学主张及其共同追求。
3.掌握穆旦在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穆旦诗歌中三个常见的主题和艺术创新的基本要素。
第九讲:
现代散文五家
1.掌握"五四"时期散文创作格外发达的主要情况和原因,掌握现代散文的"闲话体(风)"和"独语体"两个主要语体的特点。
通过对几位代表性散文家创作特色的分析,大致把握现代散文的几种主要风格类型,掌握散文鉴赏和批评的基本方法和角度。
2.掌握周作人的"言志"散文以及基本体式,了解"言志派"的其他散文作家。
3.比较"冰心体"与朱自清的抒情文体。
4.掌握郁达夫的行旅散文的特点。
5.掌握何其芳散文的特点”独语体"的特征。
第十讲:
赵树理评价问题与农村写作
1.了解赵树理小说的创作在解放区文艺界受重视的情况,以及赵树理获此殊荣的原因。
了解赵树理创作的主要特点和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以及作家自身的局限。
2.掌握赵树理在五六十年代所作出的努力和他受到的褒贬毁誉,以及人们对赵树理的评价与当时文学思潮的关系。
3.掌握"文革"后赵树理研究的特点和研究者们的主要观点。
鲁迅专题辅导
我们说鲁迅是我们这学期的“重中之重”,主要基于两个理由,一是从现代文学史的地位上看,鲁迅可以说是现代文学的灵魂。
鲁迅一方面是现代散文最早的作者之一,另一方面也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开拓者。
自《新青年》1918年开辟“随感录”专栏后,鲁迅的杂文就显示出尖锐而深刻、巧妙而生动的独特个性,并且,从此之后,杂文就与鲁迅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了。
有人认为,中国的现代杂文基本上是由“随感录作家群”和“语丝派”这两个前后承接的散文流派开辟的,而鲁迅既是“随感录作家群”的主将,又是“语丝派”的坛主。
也有人曾经将散文分出两条不同的“语体线索”,即“闲话散文”和“独语散文”,而鲁迅在这两种散文创作中都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
在新文学初期,散文被公认为最有成就的文体,而鲁迅正是这时期散文创作最高成就的代表。
而在新文学初期的小说创作中,鲁迅更是一枝独秀,不仅最早显示出新文学的“实绩”,而且在文体上进行了广泛而卓有成就的实验,成为了各种现代小说文体的先驱和榜样。
也可以这么说,鲁迅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诞生,也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
此外,自现代文学诞生的第一天起,在文坛上就论争不断,而几乎每次重要的论争几乎都与鲁迅有关。
一、学习常识提示
这些常识都应该是“大专阶段”(或者叫“大本的低年级阶段”)在文学史课程中学习过的,但是,当我们开始进入专题研究课程的学习时,仍然有必要重新学习,“温故”才能“知新”。
对于其它非中文专业专业的同学来说,则必须补上这一课。
对此,任何同学都不能抱有侥幸心理。
1.关于鲁迅生平
“鲁迅研究四题”是本学期的三个大重点之一,而这一讲的一个主要重点或者说是中心议题、中心内容,则是鲁迅“对传统的态度”。
我们知道,要了解一个人对传统的态度,则必须首先了解一个人的思想历程,而要了解一个人的思想历程,最简单、最快速同时也是最有效方法,就是尽可能全面细致地掌握这个人的人生道路。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这个人生道路主要就包括“生平”和“创作简况”两个方面。
(1)简历。
生于1881年,卒于1936年(终年55岁),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与其胞弟周作人以“周氏兄弟”而闻名于“五四”时期。
(2)青年时代。
1898年(17岁)到南京求学期间读到严复译述的赫胥黎的《天演论》,受到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3)日本留学。
1902年(21岁)到日本学医,想用新的医学来促进国人对“维新”的信仰。
1906年,受到“幻灯片”事件的影响,其中,茁壮而麻木的“看客”给他留下了终身不灭的印象,遂“弃医从文”,立志改变人的精神,致力于批判国民性。
在与许寿裳、周作人等筹办《新生》杂志因经费等原因而失败后,一方面翻译外国小说,与周作人合译有《域外小说集》(1、2),一方面介绍西方的哲学、文学思想,着有《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想。
(4)回国“幻灭”。
1909年(28岁)回国,在浙江当中学教员,讲授化学、生物学等课程。
1911年开始小说创作,最早的作品是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文言小说”《怀旧》。
1912年应邀担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部员,后随部赴北京,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
袁世凯复辟后,陷入幻灭,沉没于古籍。
(5)排遣寂寞。
1917年,当风行一时的《新青年》大张旗鼓地发起“文学革命”时,鲁迅仍未能改变自己颓唐的心情,仍躲在S会馆里抄古碑,以排遣自己内心的寂寞。
正是在这种寂寞的心情中,应新文学朋友们的邀请,几乎是同时开始了白话小说、白话诗和白话散文的创作。
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于1918年发表时,他已经是将近“不惑之年”的中年人了。
(6)彷徨之路。
在1925年前后的“女师大事件”和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中,鲁迅受到极大的震动与挫折。
1926年离开北京,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北京,也再没有任过官职。
先是去厦门,任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后到广州(1927年1月),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再到上海(同年9月),直至病逝。
(7)文艺论争。
自新文学诞生以来,新旧文学之间和新文学内部一直论争不断,而在鲁迅的有生之年,这些论争大都与鲁迅有关。
比如,与郭沫若等展开的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鲁迅称郭沫若为“才子+流氓”;与梁实秋展开的关于“人性论”的论争,鲁迅称梁实秋为“资本家的乏走狗”;在关于“京派”与“海派”的论争,鲁迅称“京派”近官,是官的帮闲,“海派”近商,是商的帮忙。
2.关于鲁迅的作品
鲁迅从1907年在日本期间发表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开始,笔耕一生,留下大量著述,主要文学作品有3部小说集、。
(1)3部小说集。
两部现实题材作品集《呐喊》、《彷徨》,一部历史题材作品集《故事新编》。
A.《呐喊》1923年出版,共14篇。
第一篇:
《狂人日记》作于1918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小说。
前三篇:
《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也是他在五四运动前创作的三篇小说。
末一篇:
《社戏》作于1922年。
B.《彷徨》1926年出版,共11篇。
第一篇:
《祝福》作于1924年。
末一篇:
《离婚》作于1925年,也是鲁迅最后一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
其中,作于1925年的《伤逝》是鲁迅惟一的一篇以青年爱情生活为题材的小说。
C.《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共8篇:
《补天》、《奔月》、《铸剑》、《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
其中,《补天》原名《不周山》。
《铸剑》原名《眉间尺》,作品中的人物“黑色人”名叫“晏之敖者”,而“晏之敖”正是鲁迅的一个笔名。
D.主要知识分子形象:
狂人(《狂人日记》)、吕纬甫(《在酒楼上》)、魏连殳(《孤独者》)、涓生、子君(《伤逝》)、陈士成(《白光》)、孔乙己(《孔乙己》)、四铭(《肥皂》)、高尔础(《高老夫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当代 文学史 作家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