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第二章.docx
- 文档编号:12768588
- 上传时间:2023-04-22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2.70KB
中国现代史第二章.docx
《中国现代史第二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史第二章.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现代史第二章
第二章国民革命北洋军阀的末路(1924.1-1927.7)
是北洋军阀势力走向末路和国民革命兴起,发展到失败的历史。
其中有两个高潮,五卅运动和北伐战争是高潮。
这一时期也叫大革命时期或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因为当时人民反帝。
三个阶段:
1、1924.1-1916.6:
国共合作的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开始,国民革命兴起;、
2、1926.7-1927.4:
北伐战争顺利进行和国民革命高潮;
3、1927.4-1927.7:
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第一节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和全国革命运动的高涨
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共合作正式建立
1、概述
1924年1月20日-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代表一部分是孙中山制定,另一部分国民党推荐;这是大会中心任务:
重新认识国家的现状,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和改组国民党。
2、主要议程
(1)讨论和通过大会宣言;
(2)制定新的党章;
(3)选举产生新的中央执行委员会。
3、最重要成果
(1)通过了国民党一大宣言,宣言几种反映了大会的精神和内容;
(2)三部分构成:
中国现状;国民党主义P47-48;国民党之政纲;
(3)第二、三部分是宣言重点和主要部分,以三大政策为基础,对三民主义做出重新解释。
4、三民主义重新解释
(1)民族:
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免除帝国主义的侵略;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2)民权:
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
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以及团体,均享有一切自由和权利。
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团体及个人,不得享有此等权利。
权能:
人民,使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罢官诸权;政府。
立法、司法、行政、监察、考试五权治理国家。
(3)民生:
一曰平均地权,废除地主所有制;二曰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新三民主义重新解释后和各项主张与共产党在基本原则上是基本相同的,因此也成为两党合作的基础与共同纲领,但也有不同之处:
(1)民族革命纲领上一部分纲领不同,共产党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利,八小时工作制,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2)有无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不同。
(3)宇宙观不用,共产主义唯物论,国民党的三民主义是二元论和唯心论。
(4)彻底性不同,共产主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具有彻底性。
5、国共一大的意义:
(1)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的意义,成为革命的新三民主义,使国民党有课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方向;
(2)大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确立了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标志着国民党正式改组完成,也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壮大了刚买的力量,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使国共两党都获得了大发展的好机会,这次大会成为革命革命新高潮的起点。
二、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和革命新局面的而形成
1、国共合作建立后,国民运动高涨的表现
(1)首先表现在建立革命武装上,建立了一支由国民党掌握的军队,是孙中山学习苏俄的一点,建立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最大的特点:
学习苏联红军的建军经验,把政治教育提到与军事训教等重要的地位,在军校内设立党代表和政治部,建立了一政一考制度,培养爱国思想和革命斗争精神。
1924年10-12月,成立了2个教导团,后发展为2个师;
1924年10月,广东革命政府依靠黄埔军校的学生和工农群众,平定了叛乱,为广东革命根据地建立奠定了基础。
(2)工农运动的灰度与发展
在国共合作前,孙中山只关注军事,忽略了工农运动。
1924年5月,广州工人大会,标志着广州工人由分散走向联合。
沙面罢工的胜利,打破了“二七惨案”以来工人运动的消沉局面,是工人运动恢复的标志,重新走向高潮的起点。
在共产党的建议下,国民党的农民部在广州创造农民运动讲习所,为各地农民运动培养骨干。
(3)全国性反帝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兴起
1924年5月,中国与苏联签订了《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苏联放弃不平等条约,以此为起点,全国兴起了废除不平等条约的高潮。
1924年底,废除不平等条约与国民会议运动会合,形成了一个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封建运动。
首创,1923年7月,《中共中央第二次对于时局的主张》中正式提出召开国民会议;
响应,1924年11月,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响应召开国民会议,对内结束军阀统治,对外反对不平等条约;
发展,1925年3月1日,在国共两党组织下,国民会议促成全国代表大会。
三、五卅运动和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
1、中共“四大”
为了迎接促进革命高潮到来,为了许多面临的新问题,出席代表有陈独秀、瞿秋白、蔡和森、周恩来、李立三等20人,代表党员994人。
大会讨论的中心问题,党如何加强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和为了迎接革命高潮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主要内容,明确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帮助和扩大“左派”,批判团结“中派”,孤立打击“右派”,对国民党政策。
“四大”历史功绩
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这些问题以前都没有提出,表明中共在此时已经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初步确定。
为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在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
“四大”不足之处
(1)对如何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特别是处理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问题;
(2)没有提出发展武装独立问题,因而在如何取得无产阶级领导权上缺乏力量。
(没有解决土地问题,就不能取得力量)
2、五卅运动和香港大罢工
19255月1日在广州召开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成立了中华全国总工会。
导火线:
P60,5月15月,上海日本纱厂资本家罢工工人实行报复,枪杀工人共产党员顾正江,伤10余人
意义:
(1)揭开了全国大革命风暴的序幕,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奠定了群众基础;
(2)检查了各个阶级为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和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提供了客观依据,对充实和丰富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起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最广的就是香港大罢工。
这次罢工坚持了16个月,这是工人运动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工人运动上是罕见的,是世界工人运动中最长的一次,对经济、政治上产生巨大作用,给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维护广州革命政府,有利于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3、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
1925年7月1日,广东革命政府由大元帅府改组为国民政府,汪精卫为国民政府主席。
我们党对领导权还是认识不足,以在野党身份监督。
专门成立军事委员会,以汪精卫为主席,将手下军队统一编为革命革命军,六军变为八军。
模仿苏联红军建立政治部和党代表,表明了广东革命根据地在政治、经济、军事实现统一,从而北伐战争奠定了物质和经济基础。
第二节中共对国民党右派的斗争
一、反对西山会议派与戴季陶主义的斗争
1、国民党仍有地主、官僚、买办、军阀、政客,国民党纳新做到了,但根本上的吐故没有做到,逐步发展为左、中、右三派。
(1)左派:
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以廖仲恺为代表的国民党真正革命派代表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
中派:
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
右派:
代表地主买办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右翼。
2、左右派分歧表现在两个问题上
(1)赞成还是反对反帝反军阀的政治主张;
(2)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孙中山三大政策;
由谁掌握领导权问题,共产党与国民党右派之间的突出问题;
国民党左右派之争以国共合作成立就开始,孙中山去世后,斗争更为激烈。
1924年6月,发生了党团问题的争论,当时,邓泽如、张继、谢持三人以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的身份,向孙中山和国民党中央提出《弹劾共产党案》,其实际就是只要分立刚成立的国共合作。
1925年11月23日,1926年1月4日,张继等人右派在北京西山碧云寺所谓的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只有10人参加。
西山会议派这些人是国民党中的老右派。
3、国民党二大于1926年1月1日-20日在广州召开,参加代表有256人。
与会中共党和国民党左派占有优势,通过继续执行三大政策。
接受总理遗嘱和“三大”政纲。
弹劾西山会议决议案和“处分违反本党纪律党员”的决议。
4、在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举中,共产党听取共产国际代表魏金斯基的意见,在席位的份额方面作出了让步,使国民党右派分子成为中央执行委员会成员,如蒋介石。
5、戴季陶主义与反对戴季陶主义
1925年6、7月份,戴季陶相继写成《孙中山主义之哲学的基础》和《革命革命和中国国民党》系统构成了他的戴季陶主义。
(1)特定:
尽量地利用和发挥孙中山思想当中的消极成分,抹杀孙中山思想的基本个内容。
(2)内容:
提出了唯心主义的道统说歪曲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思想上);
在政治上提出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宣扬阶级调和,否定中国存在阶级对立;
在组织上提倡排拒性和独占性,反对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反对国共合作,主张单纯国民党运动。
这个主义是革命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反映和体现,其母的是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打击共产党,把共产党感出国民党,使国民党代表资产阶级右派的政治工具。
是蒋介石为首国民党新右派反动篡夺的理论基础,加速了以蒋介石为首的新右派的形成,也从思想上酝酿了新老右派的合流。
这导致了共产党的反戴季陶主义的形成,二大上对其进行打击和警告,这表明共产党在反戴季陶主义的胜利,维护了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
二、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
1、陈独秀害怕对蒋介石的反击,破坏统一战线,左派也觉得力量不足以与右派抗争,我党群众力量比较雄厚,但我党并没有发动反击。
中山舰事件后,蒋介石轻而易举夺去了革命年的领导权。
在二大后,进入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山舰事件后,成为革命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其政治、军事地位不断提升。
但此时共产党还有很多席位,是蒋夺权最高领导权的障碍。
2、1926年5月15月,国民党召开二届二中全会,蒋以“消除疑虑,杜绝纠纷”,“改善中国国民党和共产党间的关系”,提出《整理党务案》。
P72
内容:
(1)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担任国民党的最高党务执行委员的名额不得超过1/3;
(2)共产党员不能担任中央各部的部长;
(3)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名册交给国民党保存;
(4)共产国际共产党的指示,共产党对参加国民党员的知识,要交国共两党联席会议通过。
这是蒋介石排除共产党,进一步夺取国民党权利的重要步骤,蒋借机窃取了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后由张静江代理,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由陈果夫代理),还担任了军人部长和国民革命军司令。
“中山舰”和“整理党务案”是国共关系发展的重要转折,是国共力量“消长的分水岭”,通过这两件事件,蒋介石扩张了权势,打下了以后实行反革命军事独裁的基础。
但此时蒋介石的势力仅限于广东,从全国来看,势力较小,他不敢反对共产党公开叫嚣,他还要利用工农红军的力量来为其谋取更多的权利。
第三节北伐战争北洋军阀的溃败
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发展
1、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全国工农力量的发展壮大,全国人民迫切要求出师北伐。
2、北伐对象——北洋军阀,北洋势力:
(1)直系吴佩孚,是对广东革命根据地最大的威胁;
(2)奉系张作霖,是三支军阀中实力最强的;
(3)直系中分化出来自称一系的,孙传芳,号称是五省元帅,实力比吴佩孚强。
3、国民革命军方面:
北伐前期国民革命军总兵力8个军,10万兵力;
北洋军阀在兵力方面占优势,担忧致命弱点:
(1)民心尽失,全国人民都已经把希望交给南方政府,对比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已经深恶痛绝;
(2)内部勾心斗角,存在深刻矛盾。
根据敌众我寡,军阀内部又充满矛盾的情况下,子啊苏联顾问的帮助下,做出打孙传芳,吴佩孚的方案,不理张作霖。
4、过程:
(1)1926年5月,北伐战争的序幕是援湘战役,P73;
(2)7月9日,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战争正式开始,蒋介石为总司令;
(3)10月10日,吴佩孚主力基本被消灭,两湖战役取得胜利;(叶挺独立团被称为铁军)
(4)江西成为主要战场。
11月8日,北伐军进入南昌,至此孙传芳的主力部队被消灭;
(5)1926年9月17日,冯玉祥在绥远五区誓师全军加入国民党,一同会攻军阀。
5、北伐军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胜利的原因:
(1)北伐战争是一次大规模的反帝反封建军阀的革命,打倒的对象是腐败没落的反动军阀,因而得到了全国人民,尤其是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
(2)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通力合作的硕果;
(3)在北伐战争中,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英勇作战;
(4)得到了苏联多方面援助,如军事顾问,屋子和军火方面的支持;
(5)军阀内部不统一,各霸一方矛盾重重,便于北伐军各个击破。
6、北伐战争的意义:
(1)北伐战争,严重的动摇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
(2)北伐军经过了近半年的浴血奋战歼灭了吴孙两部军阀的主力,把国民革命从珠江流域推进到长江流域;
(3)为中国革命后面的发展和胜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各方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这次北伐战争没有完成彻底消灭北洋军阀的任务,(张作霖),蒋介石实际成为了新军阀,从这个意义上讲,北伐战争是失败的。
二、广东革命政府迁都武汉
1、过程:
(1)12月7日通电,停止在广东的办公;
(2)12月13日,在武汉成立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及国民政府委员临时联系会议,它的成立,标志了国民政府有广东迁到武汉(第一个武汉时期);
(3)1927年1月1日,正式在武汉办公。
2蒋介石阻扰的目的,国民政府迁都之争的实质:
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
3、1927.3.10—17,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
(1)中心:
提高国民党党权,限制和削弱蒋介石个人独裁。
(2)会议规定:
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为党的最高权力机关,最高权力机关设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但不设主席。
在中央执行委员会下设立政治委员会和军事委员会;军事委员会,政治委员会均设主席团,实行了集体领导。
防止了蒋介石篡权与夺权,军长以上任命和出征的动员都要通过中央军事委员会,限制了蒋介石的军权。
会议继续任命蒋介石为总司令,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
(3)意义:
二届三中全会召开,对限制和打击蒋介石独裁有积极意义。
但仍保留蒋介石的中央执行委员员的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为他以后发动反革命保留了实力,这可以说是二届三中全会的失败之处。
三、反帝运动和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
1、反帝运动:
1926年底起,湖南、湖北、江西等省以工人阶级为中坚,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反帝运动。
革命群众要求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撤退外国驻华军队,收回租界,宣布对英日等帝国主义经济绝交。
在群众反帝运动中,最重要的事件是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收回。
P78(细看)
2、工农运动:
北伐战争的胜利,推动工农运动的迅速发展,在工人运动方面,被北伐军所到之处和所涉及范围内,迅猛展开。
特别在两湖和江西省,表现:
(1)公会组织和公会人数急剧增加;
(2)工人阶级和北伐战争紧密配合,发动了罢工运动和武装起义。
(3)上海发动三次起义,1926.10和1927.2两次起义被镇压,1927年3月11日,第三次起义,3月22日,取得第三次武装起义的胜利,23日,北伐军进入上海。
(4)农民运动,湖南省的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最发达,成为全国农民运动的旗帜。
农民运动动摇了封建专制统治的根基,因此遭到了国内外反动势力的镇压。
陈独秀也攻击农民运动过猛。
(5)毛泽东于1927年1月4日—2月5日,深入到湖南湘潭等5个县,做了32天的农民考察,3月5日,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我党指导农民运动的重要文献。
3、意义:
(1)工农运动动摇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统治,在迅速兴起的工人运动中,也存在“左”的倾向。
如在武汉地区“无工不组会,无会不罢工”,加速了劳资纠纷。
严重影响了生活生产,破坏了社会秩序。
(2)在农民运动中,忽视了中间阶层的利益,出现了“有土皆豪,无绅不劣”的现象,不利于团结更广泛人民参加运动和革命斗争。
第四节国民党右派叛变大革命失败
一、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北伐战争的迅速发展和工农运动的高涨,给予帝国主义沉重打击。
帝国主义为了继续维护在中国的权利,加紧了对中国革命的干涉。
采取分化革命阵营的手段破坏中国革命,导致新的反革命势力逐步形成。
1、帝国主义势力干涉:
(1)帝国主义干涉中英国成为了急先锋,因为英国把长江流域看做是自己的势力范围,北伐军向长江流域的推进,威胁了英国的侵华利益。
P82
(2)1926年9月5日,制造了万县惨案,也称“万县九五惨案”。
(3)1927年3月24日,帝国主义制造了炮轰南京事件,也称“三二四”事件,南京事件是帝国主义武装干涉中国革命的严重事件。
(4)帝国主义试图分化革命力量,鼓动所谓的“温和派”和“过激派”决裂,暗示只要蒋介石保护帝国主义在华利益,就准备和蒋谈判并支持他。
2、蒋介石的做法:
(1)蒋介石迫不及待与帝国主义勾结,密令取消“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向帝国主义表示“决不用武力来改变租界的现状”。
3月29日,在美国旗舰匹茨堡号上和帝国主义商谈“维持“秩序的办法;4月1日,拜访英国领事,对南京事件表示歉意,保证“决不使其扩大”,并承担全部责任。
P83
(2)蒋介石与上海大资产阶级相结合,即江浙财阀,上海大资产阶级提供经济上的支持,提供3百万经费。
(3)蒋介石又求助于上海黑社会帮派势力,成立上海工界联合会,和上海总工会对抗;杜月笙、黄金荣、张啸林成立中华共进会,准备突袭上海总工会办事处。
蒋准备了发动政变的突击队伍。
3、四一二政变过程1927:
(1)从4月1日开始,蒋介石和李济深、李宗仁及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吴稚晖、蔡元培等连续召开秘密会议,商议反共“清党”问题;
(2)4月1日,汪精卫从海外回到上海;
(3)4月3日,蒋介石发通电,假意“专心军旅”,所有军政、民政、财政、外交交给汪精卫处理,但在是否立即“清党”的问题上汪精卫与吴稚晖发生了争执,
汪精卫为什么不赞成立即“清党”:
汪精卫想去武汉掌握权力,增加与蒋抗衡的实力;
武汉政府主要有共产党和国民党右派主导,清党反共时机未到;
(4)共产党的领导人陈独秀丧失了积极性,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与汪精卫密探,发表了《汪陈联合声明》。
这个宣言实际上帮助蒋介石消除共产党和革命群众戒备作用;
(5)4月5日,蒋在上海颁布《战时戒备条例》;
(6)4月6日,蒋给工人纠察队“赠送”有“共同奋斗”字样的锦旗麻痹工人;
(7)4月9日,蒋离开上海,上海的反革命政变有白崇禧指挥;
(8)4月12日,凌晨,全副武装的青红帮打手,向工人纠察队进攻,大批反动军队以“调节工人内讧”为由,缴械,上海总工会被占领;
(9)4月13日,上海20万工人举行大罢工,反动派军队下令禁止罢工,解散上海总共会,查封革命组织,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者,上海一片白色恐怖;
(10)继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李济深等人在广东发动四一五反革命政变;
(11)北方,张作霖与蒋介石相呼应,大肆屠杀共产党人,1927年4月6日,派军警搜查苏联大使馆,逮捕李大钊等30余人,4月28日,李大钊等29余人被屠杀,被称为“四二八”事件;
4、结果:
(1)1927年4月18日,蒋在南京成立了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胡汉民,4月26日发布第一个政令“清党”。
(2)性质:
是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标志着国民党发生重大分裂,标志着蒋介石依靠帝国主义。
(3)武汉国民政府由共产党和国民政府左派领导这次分裂史称“宁汉分裂”,这也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再局部地区遭到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发生破裂。
二、武汉地区革命运动继续高涨和武汉政府北伐
1、蒋介石在上海发动政变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武汉地区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讨蒋运动。
4月17日,武汉国民党中央下令开除蒋介石党籍,免去他本兼各职,通电全国逮捕蒋;
2、虽然武汉革命运动继续高涨,但就全国局势而言,其他地区趋于低潮,武汉政府所管辖地区处于反动势力的包围中:
(1)北边:
张作霖;
(2)东边:
蒋介石集团,虽然控制不对战斗力不强,但是有帝国主义支持,而且仍然打着革命旗号,拥护三民主义,但是对武汉政府最大威胁;
(3)南边:
广东军阀李济深;
(4)西边:
四川军阀(长江有帝国主义封锁)
武汉的铁路和长江航运均被切断,“九省通衢”的武汉成了孤岛。
3、北伐、东征、南伐,在此情况下,共产党内部发生争执,四种情况:
(1)东征讨蒋,周恩来、李立三,原因:
政治:
蒋成为一个主要敌人,政治上反动统治尚未巩固,其统治范围,工农群众反蒋斗争不断,工农群众尚未被镇压;而且武汉革命政府拥护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
军事:
国民军倾向与革命,蒋介石不能掌握;
如若不讨伐蒋,等政权巩固后,与帝国主义关系更紧密,以后更难消灭。
(2)北伐:
陈独秀、彭述之、张太雷,主要认为先攻打张作霖,会合冯玉祥,然后再讨蒋,得到共产国际和斯大林的支持。
(3)南伐李济深,谭平三、张国焘,先讨伐南方李济深,以广东为根据地再继续北伐。
(4)以蔡和森等人为代表主要主张在两湖地区开展土地革命,先巩固武汉根据地再东征讨蒋和北伐张作霖。
得到共产国际首席代表罗易的支持。
前2种分歧最大,最后陈独秀的建议被采纳。
(5)为什么鲍罗廷主张继续北伐(西北学说)
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对冯玉祥西北军抱有极大幻想认为他是可靠的同盟者,与他联合打倒张作霖,就可以靠西北,打通与苏联的联系,得到苏联的支持来东征讨蒋;
帝国主义在东南势力很大,如果立即东征,就与帝国主义发生中途,造成重大损失;
北伐口号深入人心,若不继续北伐,有可能失去群众支持;
奉系军阀已经逼近武汉,对武汉造成直接威胁,如果东征,张作霖可能从北面攻击(蒋介石尚未有能力攻打武汉)。
武汉处于四面包围之中,商运物质造成极大困难,若果不打出去,就会被困死。
武汉革命政府上层有很多代表小资产阶级的代表,如果继续进行土地革命,可能使他们脱离革命,与蒋妥协。
错误之处:
没有抓住主要矛盾,旧军阀与蒋介石新军阀相比,处于第二位,(帝国主义,江浙财阀支持蒋,相对旧军阀就比较衰弱。
放松蒋,使他时间争取够多的力量来镇压革命,最后使反革命力量大于革命力量,使大革命失败。
4、武汉革命政府有2中不同意见:
(1)东征,唐生智、张发奎,他们想与蒋争夺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2)北伐,汪精卫,南京政府与蒋有联系,两方协议先北伐打倒张作霖,再以议和解决党内纠纷,这是汪对蒋的妥协,也是汪与蒋联合秘密叛变革命的开始。
5、第二次北伐:
(1)4月19日,第二次北伐誓师大会在武昌举行;
(2)6月1日,与冯玉祥会师郑州;
(3)南京方面北渡长江木工打直鲁联军和孙传芳军队;
(4)6月2日占领徐州,宁汉双方的力量集中在陇海线,第二次北伐都取得了胜利。
6、最大问题:
虽然打败了张作霖,但忽视了另一个主要敌人蒋介石,使他站稳了脚跟,巩固了方革命政权,在以后的宁汉对立中大大增加他的资本,武汉政府自己反而在帝国主义,大地主阶级等人的镇压下,内部危机日益发展,革命处于危机关头。
三、武汉革命政府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
1、内部危机表现在政治、经济两方面,2次北伐后内部危机日益严重。
(1)经济上,由于中外反动势力加紧对武汉政府压迫,导致武汉政府,财政税收减少,通货膨胀,经济陷入危机。
(2)政治上,由于汪精卫,唐生智,急速右转化,开始颁布一系列压制高涨的工农运动的条例和法令,说明其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2、在革命危机关头,1927年4.27-5.9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
虽然想要挽救革命,但是没有找出纠正错误的办法,五大没有担负起挽救革命的任务。
3、武汉政府走向右化,其革命将领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现代史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