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阅读个人心得体会5篇.docx
- 文档编号:12764882
- 上传时间:2023-04-22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13.78KB
于丹论语阅读个人心得体会5篇.docx
《于丹论语阅读个人心得体会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于丹论语阅读个人心得体会5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于丹论语阅读个人心得体会5篇
书山有路勤为径,勇攀书山登高楼;学海无涯苦作舟,遨游四海搏激流。
世界读书日,祝你才气遍布漫山遍野,才识如山高不可攀,才情似海深不见底,才华横溢五湖四海!
易中天给于丹论语心得做的序开篇就谈到了于丹所说的孔子的颜色,并说孔子应该是灰色的,因为理论是灰色的,具有普适性。
按照他的说法,灰色对应于其他“色彩”,可以看作是“不是色彩”,又因为它的这种特性而“高贵和纯粹”。
说孔子是灰色的我赞同,说孔子具有普适性我也赞同,但他后面对于色彩和这种色彩的种性我却颇有异议。
首先就色彩学的角度上来讲,通常被称作“无色彩”的除灰色外还有黑色和白色,而“无色彩”色彩只能用其明暗来为其定位。
灰色是黑白之间的过渡,连接了两个极致,是由黑白融合而成的。
如果吹毛求疵的话,能把这样的一种过渡色称为纯粹么?
还是仅仅为了抬高这种色彩的价值和重要性所进行的有意识定义?
如果按照世俗的说法,唯有纯粹的才是高贵的。
皇室血统讲究纯粹,宠物的族系也讲究纯粹。
人类血统的过于纯粹会造就近亲婚姻的恶果众所周知,纯种的宠物往往也有先天缺陷,成活困难。
也就是说,高贵和纯粹的代价是放弃普适性。
那么,一种理论的纯粹呢?
按照这种思维方式,“普适性”与“高贵和纯粹”的定义就自相矛盾起来。
再者,经光学证明红黄蓝三色光相混就可以得到白色光,而印刷上也是靠着青蓝、洋红、黄三色相混得出黑色。
也就是说,哪怕这两种最纯粹的“无色彩”也不是能够独立于其他色彩而存在的。
它们只是各种颜色过渡极致的表现,而灰色只不过是这种种变化中的一种。
那么孔子呢?
把孔子定义为灰色是否合适?
我倒是觉得,这样定义其实未尝不可。
只不过所谓高贵于纯粹的定义就大可不必了。
我们都知道“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说法其实也就是这个道理。
孔子只不过是提炼了生活,《论语》本身不就是一部关于一位哲人日常生活中点滴言语浓缩提纯后的集合么。
孔子以及众多伟人的伟大之处在于在他们短暂的生命历程中最大限度的为这种浓缩和提纯提供了足够的素材。
普通人在观察少数伟人的言行中得到启发;伟人在观察和思考大多数的普通人的言行中得到启发。
这是一个观察与反馈的过程,在历史中不断往复着。
也就是说,孔子及《论语》都是极致中的过渡,这种特性和灰色的确有共通之处。
前两天恰巧看到新京报上一篇关于现在是否有人能够在影视作品中演绎出能够令人信服的孔子的文章,里面也谈到了类似于孔子的“普适性”这样的问题。
大意好像是说每个人心中自有一个孔子,但那究竟是不是真正的孔子已经不再重要。
我们现在需要的是一个人性化的孔子,也就是说,对于所谓“纯粹”与“高贵”的追求还是本着需求的原则而变化的。
孔子就是孔子,即便追求有所变化,它还是可以幻化出一个适应需求者的面貌来服务于你。
这不是媚俗,至少,不是孔子在媚俗。
这只是孔子的“普适性”现代版的具体体现,就如同中国古代把孔子奉为“至圣先师”并以他为名约束言行一般。
好吧,言归正传,我还是先看看这部风靡南北的于丹论语心得再说吧。
《论语》的真谛,就是要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我们现代人太需要心灵上快乐的生活了。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标榜说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于丹教授对现代人说半部《论语》可修身。
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用最朴素语言,讲述了两千五百年多年前孔夫子和人们说过的最简单的道理。
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应该自重的。
我们努力创建和谐社会,而真正和谐是什么呢?
我们今天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让世界充满爱,这是《论语》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
人人都想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内心的太少。
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
社会竞争激烈,越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更要调整好与他人的关系,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
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孔子的《论语》穿越沧桑,传递到了今天,让我们现代人仍然得到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现代人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受益。
近期仔细读了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虽不是大彻大悟,但也触动心灵。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
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
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
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
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
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
他说:
“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我第一次见到“国民幸福指数”一词,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
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
“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对于我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间、夫妻之间,一些生活中的琐事,抑郁于胸。
“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
”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
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
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
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
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
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
你有什么了不起?
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读后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
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
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
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最近一向在读《于丹论语心得》,这是一本十分好的书。
其实从小我们就开始学《论语》,虽然在填鸭式的教育中我们背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朗朗上口的句子,但是对这些话的明白却是肤浅和随意的,甚至于觉得《论语》是很深奥的东西。
但是看完于丹的这本《论语》心得,我才明白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这天,仍然能够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
于丹说:
“《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
”;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因此,当这本书被我认认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为于丹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透过《论语》完美结合后给予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
对于丹的《论语》心得,不会也不想做任何评论,对我来讲,读懂、悟到就能够了,因此,在那里就姑且把读到的一些我认为精彩的部分记录下来和大家一同分享吧!
书中有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
子贡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
“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以前问老师,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
这怎样样?
孔子说,这很不错。
但还不够。
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
这个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仅安于贫贱,不仅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
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正因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
这是多高的骄傲啊!
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持续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
或许很多人会说,这但是是说说,让谁做到这样,谁也不行!
也许,这样的境界我们凡夫俗子确实很难做到,然而,这种自然、平和、用心的心态却绝对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
也唯有肯接纳肯效仿圣人这种心态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超凡脱俗而又能够获得成功的人。
我们的思想永远决定着我们的行动,心有多宽路就有多宽。
在社会风气略显浮躁的这天,作为一名年轻人,务必懂得去学习这种平和的心态,以造就一个更为善美更为清亮的明天!
于丹说,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
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发奋发展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
但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调整与他人的关联。
好在,有这样一本书,一盏灯指引着我,警醒着我。
让我在急躁的赶路之时持续着一份清醒,我坚信,内心的成长才是人性的成长,也唯有人性取得了成长才会使自己成为一个卓尔不凡的人。
我会用圣人的智慧去指导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更会用圣人内心的温暖照亮整个人生!
鼓舞士气的话
《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心得体会及对其弟子们的教导之言,作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文化基石,儒学在数千年的时间里对国人的理念与信仰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引导作用。
古人对此推崇备至,呵护有加。
在我们这些年的学习生涯里,对于论语的学习却仅仅是将他放在学习文言文的位置,句子背得熟络,但却不一定真正知道其中的深刻涵义。
对于那些耳熟能详的佳句,我们曾以之为警句箴言,常伴耳畔。
但是,在去年十一的一档子“百家讲坛”节目里,北师大教授于丹告诉我们,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
曾经,我们为那些圣言而仰视,其实,于丹教授告诉我们,世界上的哲理本就是朴素的,我们觉得他们高深,是因为我们没有好好地领悟过,他教会我们每个人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中获得心灵快乐的方法以及为人交友处世哲学。
“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
“君子之道”
“交友之道”
“理想之道”及“人生之道”告诉我们怎么与天地万物、大自然友好相处,对于我们所处的这方土地给予感情,换不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处世把握好度,保持君子本分,不违背原则,严于律己,宽待朋友,树立远大志向,三十而立。
尽管有“逝者如斯夫”的光阴之叹,但把有限的知识融会贯通,溶入自己的生命,树立人之本,这是《论语》告诉我们的。
也许,读懂《论语》,那是一种境界。
于丹论语阅读个人心得体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 阅读 个人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