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治论文.docx
- 文档编号:12762352
- 上传时间:2023-04-21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36.08KB
形势与政治论文.docx
《形势与政治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形势与政治论文.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形势与政治论文
1、全域成都对于我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启示?
2、假如你即将在成都创业或就业,全域成都会对你的相关决定产生影响吗?
1/
第一、可以改进政府原有的观念。
以前一般认为改善公共服务是花钱,其实,公共服务也是生产力,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资实际上是经济福祉的投资,也是生产力资源得以持续的前提。
第二、成都的做法将会对我们认识好、处理好一些关系提供帮助。
比如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第三、成都的做法将会成为各地政府自觉的意识。
这既是中央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经济发展一定需要一个环境,环境好,经济发展就快。
而这个环境正是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政策创造的。
”
2/“成都”,可从多重意义去把握:
从地理学意义上看,它是成都平原的主体部分并处于经济中心的位置;从行政区划意义上看,它是副省级行政单位,面积1.24万平方公里,人口1100多万;从城市学意义上看,它的主城区由五个相互连接为一体的城市区组成,而次城区则是由四个相对独立的城市区组成,其余就是县域及其辽阔的农村。
所以,成都市具有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特征。
而狭义的成都市仅指由五个主城区连为一体的都市区。
那么,“全域成都”概念力图说明着什么呢?
如果仅从字面上看,这不是一个问题。
正如踏上成都的地界,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繁华还是凋敝、富裕还是贫穷,谁都会知道这是行政区划意义上的成都,但同时谁都会明白,只有繁华的主城都市区才是潜意识中的成都。
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全域成都”理念则要让人们改变这种潜意识。
从“全域成都”对未来蓝图的描绘中,透射出这么几层意思:
第一,它是一种新型的城乡形态,而不是过去那种城乡割裂的或者说二元社会结构。
这一形态新就新在城市和农村是和谐交融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而不是互不相干或形成巨大反差的城乡关系。
第二,贯串这一过程的核心价值取向是现代化,即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
它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一体发展,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整体推进的方式来进行的。
第三,它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在于把成都1.24万平方公里的市域一概作为现代化都市区来建设。
按笔者的理解,“全域成都”的理念,它所追求的是“均等成都”的境界,就是人们在城市能享受到的好处,在农村也一样能享受得到。
即用全面现代化的标准去建设成都1.24万平方公里的全部地域,在这个都市区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一体发展,现代化特性得以充分展现。
虽然这个现代化都市区仍有城市和农村的分野,但城市是现代城市,农村是现代农村,城市与农村没有了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那种实质性差异,城市和农村的区别只是现代化各个元素空间排列上的疏密度不同罢了。
换句话说,“全域成都”就是“全域现代化”,现代化作为核心要素,体现在城市和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协调发展之中。
“全域成都”理念的主要内容
“全域成都”理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不断酝酿发展的过程。
2003年8月,成都市第十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的战略任务。
次年2月,市委正式作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部署。
城乡一体化即“城乡一体统筹推进的城市化”的简称。
三年以来,成都市在实践中总结出以“三个集中”为核心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方法,即在具备条件的地区,积极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在短短三年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较大成效:
工业集中度达60%,20个集中区发展初具规模;27万农民住进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农民向城镇集中形成梯度推进态势;土地规模经营在互利中产生增大效应,流转土地近160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近6000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2年的2.7倍减小到2.6倍;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全面竣工,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公共财政阳光普照农村,社保医保实现城乡全覆盖;城乡规划一盘棋,交通、水务及乡镇的整合撤并,建立起城乡对接的管理体制,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全域推开等等。
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成都试验区以后,成都市经过周详论证,又提出了到2017年的目标任务,其主要指标是:
工业集中度达80%,城市化率达到70%,土地规模经营率达到75%;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人均8.2万元,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30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
1。
在试验区建设目标的价值取向上,成都市的领导班子保持十分清醒的头脑,立誓要让试验区建设成为最大的惠民利民工程,让试验区建设的成果惠及广大城乡居民。
这样,“全域成都”的理念便应运而生,它要求各级决策者们在制定规划、部署工作、考核指标、权衡利弊时,将把工作的突破环节更多地放在统筹城乡发展的“短板”上。
没有“短板”的消除,要统筹推进城乡一体的城市化,达成上述指标,是不可想象的。
“全域成都”理念目前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首先是城乡规划的“全域覆盖”。
成都尤其注重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的有机衔接,按照国际旅游枢纽城市,西南地区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新型工业化基地的城市未来发展定位,规划建立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格局,即由“1个特大城市、8个中等城市、30个重点镇、60个新市镇、600个左右新型农村社区”组成。
其产业布局坚持“一城、三圈、六走廊”式发展形态,即以中心区域的特大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近郊区以发展现代工业为主,远郊区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然后以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城市快速通道为载体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带,使之成为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主要承载。
然后是城乡交通的“全域畅通”。
地处成都平原腹心地带的成都市域内现已有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路网,但仍远远不能适应城市化特别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快速度、大容量的城际、区际、县际交通滞后。
根据“全域成都”的理念所形成的交通构想,成都交通要着力于“五网”建设,即轨道交通网、市域高速公路网、市域快速通道网、中心城区快速路网、新市镇路网。
在中心城市与外围8个城市之间,形成由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城市免费通行快速路及四车道以上干线道路共同组成的快速度、大容量、多方式交通走廊;30个小城市及60个新市镇与所在区域的中等城市实现以4车道以上干线道路连接。
一般设计时速为60-100公里,大部分为双向六车道。
两年内全部开工建设13条城市快速通道。
这些硬件再加上城乡客运管理体制软件的改革,实
3/以“全域成都”推进城乡统筹
一场惠及全市1000多万城乡群众的宏伟实践,正在成都大地展开。
11月9日,成都市隆重召开成都试验区建设重大项目(工作)动员大会,对全市包括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改革和社会事业发展等四大领域37项重大(项目)工作的全面启动实施作出动员和部署。
在“全域成都”理念下的成都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由此拉开大幕。
“全域成都”视野:
着眼所有区市县构建大市区,让改革覆盖每一个角落
在7月19日召开的中共成都市十一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上,成都市公布了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总体蓝图,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首次提出要用“全域成都”的理念实施城乡统筹,着眼建设一个方圆1.24万平方公里的特大中心城市。
所谓“全域成都”,就是指要把成都周围的所有区市县全部划入成都市,建设一个特大中心城市。
这次会议实质上也是对试验区改革的动员大会,会议正式公布了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及主要措施,提出力争把成都建设成为服务全省、影响全国、走向世界而又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大都市。
改革蓝图的一个重点就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争取以10年时间,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
1。
另外一个目标是力争到2017年,成都市工业集中度达到80%,城市化率达到70%,土地规模经营率达到75%,形成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交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
成都市委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成都市对统筹城乡的认识经过了两次飞跃:
第一次是从规划建设只管城市不管农村到城乡规划满覆盖共建设,“全域成都”是着眼于建设1.24万平方公里的现代化都市区,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一体发展,整体推进城市和农村的现代化,努力构建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
“全域成都”构架:
一区两带三圈四基地的“海星模式”
8月30日召开的2007年成都市测绘工作会透露,以“一区两带三圈四基地”为主要思路的全域成都规划构架已初步确定,到今年年底,整个规划将正式出炉。
新的全域成都规划发展思路,将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以行政区划为主,而是以功能区划为主,突出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
按照初步形成的这一城市规划构架,未来成都将把全市域12390平方公里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建设,形成成都平原区这个“一区”、龙门山和龙泉山两个旅游发展带、城市三个圈层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这四大基地的城市格局。
新规划建构了“18366”城乡空间结构体系:
由中心城和6个新城构成的1个特大都市区,由四市四县构成的8个中等城市,由30个重点镇构成的小城市,由60个一般小城镇构成的新市镇,由600个左右中心村构成的农村新型社区。
规划将整个城市按功能划分为以科技、商贸、文化等核心功能承载的核心区;以工业、农业和新城建设主要承载功能的拓展区和以龙门山和龙泉山为重点的生态功能区,以此将建设成为国际性旅游城市。
相关研究显示,全域成都“一城两带六走廊”的空间形态实为“海星模式”——城市的发展如海星生长一般,稳健,绚丽,富有生命力。
专家认为,根据海星吸纳生长效应,城市的发展,除了自身市场和人口推动,特别是工业化的牵动外,还需像海星般善于吸收养分。
因此,成都的城乡一体化也要可持续性地对周边区县进行反哺和培育,吸纳其先进的东西,成为自身必要的养分,再带动周边区县的发展,复制更多的“卫星城”和“副中心”。
“全域成都”建设:
4大领域37项重大工作全面启动
11月19日动员大会确定4大领域37项重大工作,就是为了办成几件事关成都长远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大事,也意味着在“全域成都”理念下,“新成都”建设的结构调整全面启动。
李春城在讲话中强调,一要高度重视项目工作;二要坚持四个原则,即规划先行的原则,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重点服务的原则,市场化配置资源的原则,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原则;三要高度重视结构调整和体制机制创新。
此次启动的四大领域37项重大项目(工作)涵盖广泛,其中在重点领域,成都市将围绕行政管理体制、农村土地制度、林权制度、金融领域四方面进行改革:
适时进行行政区划调整,稳妥推进撤县(市)设区工作,2010年完成有较强辐射能力的镇撤镇设街道办事处工作。
积极推进农村集体土地资本化,建立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交易市场。
抓好试点县林权改革,探索山、丘地区林权改革模式。
推进股份报价转让试点申报,力争年内在成都高新区开展股份报价转让试点;做好商业银行增资扩股工作,支持其上市融资做大做强;力争年内开展村镇银行试点;支持企业在境内外上市。
成都统筹城乡重大项目得到了各大银行的大力支持,当天会上,成都市与中国工商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签署了授信额度达2000多亿元的银政合作协议。
目前,成都市各职能部门已积极行动起来。
市交委已启动总投资285亿元,连接成都二、三圈层的重大交通系统——“九路三轨”(九条城市快速通道和三条轨道交通线)项目。
作为试验区先期启动重大项目,“九路三轨”将带动“全域成都”发展理念下的新一轮城乡一体交通网建设。
该项目辐射成都60%的面积、惠及80%的人口,直接带动51个新市镇、31个产业化基地和5个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
为加快构建“全域成都”的现代交通体系,成都在未来几年内将开工建设80多个重大交通项目,初步估算投资上千亿元。
此外,成都市建委已启动中心城区的“城中村”改造,其中涉及五城区内的12个城中村。
在2012年前,将力争完成所有城中村的改造,届时将逐步完善这些居民居住地的社区服务、社会保障和居民就业服务等功能,使得居民生活环境能够明显改善。
路网拓展、城中村改造、新区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城建项目的上马将让这座城市“脱胎换骨”,成都试验区建设步伐开始全面提速。
4/填报时间:
2009-04-09责任单位:
市规划局
--------------------------------------------------------------------------------
概况
2008年,全市城乡规划工作围绕试验区建设和灾后重建,坚持“两手抓”、“两不误”,打破常规,创新工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保障,一手抓灾后重建规划,在高标准完成500多项灾后重建规划编制任务的情况下,全面完成了62项年度既定目标任务。
规划编制
全市域城乡规划取得新进展。
提升城乡统筹理念,深化基础研究,强化规划衔接,推行项目责任制,形成了一套以县(市)域总体规划为抓手、以城市(镇)设计为手段的统筹城乡规划编制新模式。
按照“全域成都”理念,优化整合发展空间,完善了市域城镇体系、区(市)县域总体规划、试点乡镇乡村规划等70余项规划;完成了“两轴四片”、“四大新城”、十陵片区等城市设计;完成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网规划修编,编制完成了川陕路改造、兰成铁路等重大交通规划;编制完成了7个“城中村”改造和42个旧城改造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
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规划进一步完善。
编制完成了公共体育设施、文化设施、供电设施、食用农产品市场、普通中小学、医疗卫生资源、社区用房布局等专项规划。
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
按照“一区一主业”产业定位,对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产业发展规划进行修编,并编制完成了青白江-新都连片产业发展规划,完成全市物流规划修编。
编制龙门山、龙泉山旅游资源开发规划。
开展了城市结构调整和城镇空间形态发展研究,确定了全市城镇空间结构及层级关系。
统筹利用地下空间资源,超额完成了98平方公里市政综合专项规划。
规划实施
切实推进规划行政审批改革,优化运行机制,规范审批行为,深化条件研究,完善监督机制。
制定建设项目“一书三证”并联审批程序、工作标准和办事指南,正式启动了并联审批。
完善了《成都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8)》,加强指标核算管理,强化地块包装,推动规划审批向要件式审批发展。
同时,加强规划实施相关机构信用管理,制定了《成都市城乡规划信用信息管理规定》。
全面推进“两集中,两到位”,切实落实“四项制度”,实行抽卷检查、网上测评等制度,确保了审批事项现场办结率达到80%以上,规定时限办结率达100%,服务对象满意度达到99.34%。
切实加强农村地区规划管理,在市域中心镇设立了61个规划管理所,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集体用地规划监督管理的意见》,督促指导区(市)县制定、完善了本区域《集体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办法》、《农用地和未利用地规划管理办法》、《农民零星农房维修、改建的规划管理办法》及《乡村集体土地规划监督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将农村地区纳入规划管理。
规划监督
进一步构建完善全市城乡规划监督体系,加强城乡规划专项目标督查考评,严格落实片区和属地责任制,全市310个乡镇(街办)、3470余个村(社区)逐级落实了规划监督责任人。
督查督办力度进一步加大,共发现和受理各类违法建设案件1000多件,向各区(市)县发出《违法建设整治通知书》1100余份,《督查意见书》24份,《督办通知书》21份,督办率达100%。
认真实施重要区域违法建设专项整治,先后开展了水源保护区违法建设、风景名胜区违法建设、违法违规工业项目、“198”区域违法建设和中心城区违法建设清理拆除等专项整治行动,存量违法建设明显减少,新增违法建设大幅下降。
全市共拆除违法建设2300处、142万平方米,完成拆违目标任务的285.4%。
城乡规划法制建设和技术保障
加快推进规划法制建设和技术保障,规划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起草报送了《成都市城乡规划条例》,全面清理了全市新市镇以上总体规划和专业专项规划以及城乡规划管理规范性文件,初步建立了总规和工业集中发展区控规信息平台,完成了全市基础测绘规划修编和市域1:
10000地形图更新。
内部管理
狠抓内部管理,规划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扎实开展作风整顿,制定完善了干部作风监督管理、政务督查督办、绩效考核等配套制度,强化内部管理,实现了从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结果管理向过程管理的转变。
通过组织培训、挂职交流锻炼、加强考核,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
深入开展厉行节约活动,年度经费开支同比下降22%。
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规划
全力以赴抗震救灾。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局全力以赴抗震救灾。
先后组织近360人次赴灾区开展救援、参与房屋安全评估、收集规划基础资料;完成了可安置14万户灾民、162个集中过渡安置点的规划选址和设计工作。
高标准高效率编制灾后重建规划。
地震使全市城乡规划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重建规划量大面广,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
我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建目标,坚持用城乡统筹的思路和办法推动灾后重建,把统筹城乡发展的各项原则贯穿规划编制始终,广泛动员和组织国内外200多家规划编制设计机构的4000多名规划设计人员,开展了多次规划设计大会战,经过一百多天夜以继日的艰苦奋战,及时编制完成了灾区城镇体系、都江堰市城区、40个镇、446个农村聚居点和风景旅游区重建规划。
为确保编制质量,突出风貌特色,我局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民愿,按照“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要求,及时制定《成都市农村地区规划建设技术导则》和《农村地区建筑布局和环境设计图集》,反复组织规划设计人员学习交流。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始终坚持广泛发动群众,认真听取、分析、梳理和采纳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
坚持集约用地、因地制宜,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土地整理,合理配置资源,将农房布局与农田、林地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不同规模、聚散结合的布局体系。
对每个安置点规划设计方案都按照《技术导则》要求,严格审查把关。
重建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后,我局按照市委要求,在短短的18天时间之内,高标准完成了“新家园——成都市灾后重建规划展”的布展工作。
通过规划成果展示、联建项目推介等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凝聚了社会力量,为加快推进灾后重建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规划展开展近两个月来,社会反响强烈,观众已超过15万人,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市领导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总结农房重建经验的基础上,我局研究制定了《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技术导则(试行)》。
《导则》提出了农村建房的规划、选址及设计到建筑风貌的技术要求和原则,充分考虑建筑结构的安全、建筑功能的实用、建筑造价的经济和建筑用地的节约,经市规委会和市委审定同意,在全市农村推广,不仅作为灾区农村住房重建的规范,也作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的统一标准。
按照统一部署,我局抽调45名业务骨干组建督导队伍,深入彭州重灾乡镇,指导督促严格按照重建规划方案和建筑施工图实施重建,确保重建质量,加快重建进度。
截止12月底,彭州灾后重建开工量已达到了70%。
5/刘万厦
2007年6月7日,成都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随后,成都市委提出“全域成都”的概念,即“要用‘全域成都’的理念实施城乡统筹。
着眼于建设1.24万平方公里的现代化都市区,推动市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一体发展,整体推进城市和农村的现代化,努力构建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市形态”。
“全域成都”理念成为成都致力于建设好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一个新的十分重要的战略思想。
“全域成都”理念的基本意蕴
踏上成都的地界,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繁华还是凋敝、富裕还是贫穷,谁都会知道这是行政区划意义上的成都,但同时谁都会明白,只有繁华的主城都市区才是潜意识中的成都。
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全域成都”理念则要让人们改变这种潜意识。
从“全域成都”对未来蓝图的描绘中,透射出这么几层意思:
第一,它是一种新型的城乡形态,而不是过去那种城乡割裂的或者说二元社会结构。
这一形态新就新在城市和农村是和谐交融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而不是互不相干或形成巨大反差的城乡关系。
第二,它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贯穿其中的核心价值取向是现代化,即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
它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一体发展,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整体推进的方式来进行的。
第三,它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在于市域现代化的全覆盖。
按笔者的理解,“全域成都”的理念,它所追求的是“均等成都”的境界,就是人们在城市能享受到的好处,在农村也一样能享受得到。
即用全面现代化的标准去建设成都1.24万平方公里的全部地域,在这个都市区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一体推进,现代化特性得以充分展现。
虽然这个现代化都市区仍有城市和农村的分野,但城市是现代城市,农村是现代农村,城市与农村没有了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那种实质性差异,城市和农村的区别只是现代化各个元素空间排列上的疏密度不同罢了。
“全域成都”理念的主要内容
“全域成都”理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酝酿、提炼、升华的过程。
2004年2月,成都市委正式作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部署。
在短短三年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较大成效:
工业集中度达60%,20个集中区发展初具规模;27万农民住进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农民向城镇集中形成梯度推进态势;土地规模经营在互利中产生增大效应,流转土地近160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近6000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2年的2.7倍减小到2.6倍;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全面竣工,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公共财政阳光普照农村,社保医保实现城乡全覆盖;城乡规划一盘棋,交通、水务及乡镇整合撤并,建立起城乡对接的管理体制,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全域推开等等。
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后,成都市的领导班子保持十分清醒的头脑,立誓要让试验区建设成为最大的惠民利民工程,让试验区建设的成果惠及广大城乡居民。
这样,“全域成都”的理念便应运而生,它要求各级决策者们在制定规划、部署工作、考核指标、权衡利弊时,将会把工作的突破环节更多地放在统筹城乡发展的“短板”上。
没有“短板”的消除,要统筹推进城乡一体,达成上述的指标是不可想象的。
“全域成都”理念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城乡规划的“全域覆盖”。
成都市按照国际旅游枢纽城市,西南地区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新型工业化基地的城市未来发展定位,规划建立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格局,即“1个特大城市、8个中等城市、30个重点镇、60个新市镇、600个左右新型农村社区”组成。
其产业布局坚持“一城、三圈、六走廊”式发展形态,即中心区域的特大城市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近郊区以发展现代工业为主,远郊区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然后以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城市快速通道为载体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带,使之成为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主要承载。
其次是城乡交通的“全域畅通”。
根据“全域成都”的理念所形成的交通构想,成都交通要着力于“五网”建设,即轨道交通网、市域高速公路网、市域快速通道网、中心城区快速路网、新市镇路网。
在中心城市与外围8个城市之间,形成由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城市免费通行快速路及四车道以上干线道路共同组成的快速度、大容量、多方式交通走廊;30个小城市及60个新市镇与所在区域的中等城市实现以四车道以上干线道路连接。
一般设计时速为60-100公里,大部分为双向六车道。
两年内全部开工建设13条城市快速通道。
这些硬件再加上城乡客运管理体制软件的改革,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拉近城乡距离促进深度融合。
第三是城乡社会公共服务的“全域均衡”。
在社会事业中政府可调控范围内,成都将下最大的功夫力图尽快弥补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短板”,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形势 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