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岳麓版必修二.docx
- 文档编号:12755625
- 上传时间:2023-04-21
- 格式:DOCX
- 页数:39
- 大小:776.64KB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岳麓版必修二.docx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岳麓版必修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岳麓版必修二.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岳麓版必修二
注:
本资料由《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独家提供。
试题精选自2010年6月全国各地所有高考试题分解而成,排版工整、合理,欢迎各位历史同行交流使用,因时间有限,如有遗漏和错误,望广大同行指正、批评。
同时园地真诚希望各位同行尊重园地解析和分解的成果,请不要把该资料上传到其它网站,谢谢合作!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名题精解》栏目分课汇总(岳麓版)
整理人:
智玉、龚哲山(福建莆田五中历史组QQ:
35152082)
2010年各地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必修二)
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名题分解
一、选择题
1.(2010·天津文综1)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图1图2
A.铁犁牛耕的出现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D.单位亩产量提高
1.B从“二牛抬杠”到曲辕犁,很明显是犁耕技术的进步,选B。
2.(2010·浙江文综14)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比较右侧两图,其中图8
(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
A.战国
B.秦
C.西汉
D.东汉
2.D图
(1)是东汉时期出现的一牛挽犁,图
(2)是西汉时期出现的耦犁(二牛抬杠)。
春秋战国时期,在一些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
商鞅变法后,秦国后来居上,也普遍使用牛耕。
西汉时,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但这种两牛牵引的耦犁回转不便,到东汉时,在一些地方开始被比较轻便的一牛挽犁取代。
由此,战国、秦、西汉都早于东汉,排除!
、B、C三项。
3.(2010·浙江文综15)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3.B题干材料中的“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辛,A项正确。
“卖新丝”“粜新谷”,反映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C项正确。
“新丝”是手工业品,“新谷”是农作物,反映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D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提及土地问题,故B项错误。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名题分解
一、选择题
1.(2010·广东文综13)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
1.C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程度相当高的经济、政治、文化单位。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地主依旧圈占的成片土地,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2.(2010·海南单科3)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
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A.小农经济的发展B.租佃关系的盛行
C.土地的高度集中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2.C北魏到唐朝前期,国家掌握大量土地,均田制得以推行,唐朝中后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大地主兼并自耕农的土地以及国家分配给农民的土地,造成国家土地所有制的萎缩,不仅均田制遭破坏,国家也无法推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名题分解
一、选择题
1.(2010·海南单科5)辛弃疾说:
“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
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A.北方农业比南方发达B.商业是贫富分化的根源
C.南方商业比北方发达D.北方社会比南方更稳定
1.C考查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北方“养生之具不求于人”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贫富差距不大,无法得出北方比南方农业发达,排除A,南方“多末作以病农”,“兼并之患兴”是贫富差距的原因,排除B,从材料中无法看到北方比南风更稳定,“未”指工商业,南方“多末”因此答案C。
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名题分解
一、选择题
1.(2010·安徽文综12)安徽六安双墩汉墓遗址被评为全国“2006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图2所列物品不可能由该墓葬出土的是()
ABCD
1.C解题的关键抓住题干的时间限定,六安双墩汉墓,青花瓷元朝时出现,不可能出现。
2.(2010·重庆文综13)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
”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于()
A.春秋战国时期B.两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D.隋唐时期
2.C阅读材料所说冶炼方法为灌钢法,这一冶炼技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3.(2010·江苏单科4)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A.灌溉B.制瓷
C.耕种D.冶铁
3.D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科技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经分析水排是我国古代一种冶铁用的水力鼓风装置,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
4.(2010·上海文综28)汉代形成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若当时一位外国商人来中国采购商品,他可能购买到的商品有()
①丝绸②纸张③瓷器④棉布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
4.D棉布出现在明朝,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汉朝,所以选D。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名题分解
一、选择题
1.(2010·福建文综15)明代《闽部疏》载:
“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
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
”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B.商品经济活跃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D此题考查论从史出,材料中“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
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有涉及到水路交通,但未能反映发达,其意图还是反映商品在流通而矣,故排除A;;要反映成为全国经贸中心必须要有全国范围内的横向比较,材料显然没有,故排除C;要体现资本主义萌芽就要有雇佣关系,材料显然没有体现,故D。
材料主要反映的就是福建商品经济活跃。
2.(2010·辽宁、湖南、宁夏文综27)表2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
时间
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
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
宝钞23、银1、布1
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
宝钞4、银27、布42、稻谷4
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
银52、稻谷1
表2反映了()
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2.A此题宜用排除法。
表格中白银流通量的增加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排除B;能作为支付手段的生活资料只是少数几种(谷、布),故C错误;D容易由表格数据排除。
A亦不难理解(表格中宝钞由减少到消失)。
3.(2010·全国Ⅰ卷文综14)表1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
年份
总额(千两)
田赋(%)
厘金(%)
关税(%)
1885
78276
38.6
17.9
18.8
1887
85787
36.4
19.6
24.3
1889
86187
35.5
17.4
25.7
1891
95394
33.4
17.1
25.1
1892
88816
35.2
17.2
26.0
表1反映了这一时期()
A.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B.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
C.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D.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
3.D本题考查通过数据变化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表中的数据变化加以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结论。
关税在清政府年收入中所占百分比逐年增加,从侧面说明了当时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而田赋、厘金所占比例的下降,更是说明了商品经济发展对政府财政收入增加的重要性。
D项正确。
二、主观题
1.(2010·江苏单科21)(10分)
中国古代饮茶之风始于唐,盛于宋。
到宋代,茶叶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民“一日不可以无”的日常消费品,对宋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一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
盖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毒,……(中原)藉之可以得马。
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
——[明]谢肇制《五杂俎》
材料二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
——[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
材料三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
市中荼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
……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
——[宋]庄季裕《鸡肋编》
材料四(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
……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茶叶专卖的主要原因。
(3分)
(2)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茶叶贸易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影响。
(4分)
(3)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
(3分)
答案要点:
(10分)
(1)增加财政收入;促进贸易发展;增强军事力量。
(2)促进纸币流通;经济城镇兴起;城市商业繁荣(市井生活繁荣);地域商人出现。
(3)城市商业布局:
打破市坊界限;
思想:
出现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理学);
文学:
出现一种更易抒发感情,表现市井生活的新体裁(宋词)。
2.(2010·海南单科26)(10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
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
上曰:
“商人远涉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
且纳课于官,彼此一耳。
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
”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
(太祖)赦中书省曰:
“朕初以边戍馈饷势民,命商人纳粟,以浙淮盐偻之,盖欲足军食而省民力也。
令既数年所输甚薄,军饷不供,岂盐价太重.商人无所利而然欤?
尔中书其议减盐价,俾输粟于西河、梅川,庶粮饷可给而内地之民省挽运之劳。
”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太祖对商人的态度。
(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如何认识明初的重农抑商政策。
(6分)
(10分)答案要点:
(1)扶持商人;保护商人;利用商人。
(4分)
(2)重农抑商是基本政策,重视农业,防止弃本逐末;一定程度上保护商人,为特殊需要利用商人,保证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妨碍商业的正常发展。
(6分)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名题分解
一、选择题
1.(2010·浙江文综18)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
“(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几三十载”。
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1.C通过题干中的“(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说明明朝前期是有私贩到日本从事贸易,A项错。
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项不符合史实。
“海禁”政策从明朝开始一直到清朝仍继续实行,D项错误。
中国“开市舶……不得……亦禁不得……。
奉旨允行,几三十载”说明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正确答案为C项。
2.(2010·四川文综16)“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2.D本题考察的是重农抑商政策。
所谓"重农抑商",就是通过采取贬低、压制商人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政策及措施,限制从商人数。
其目的是防止农民大量弃农从商,保护农业的优先发展地位。
即使到了明清,重农抑商政策仍然不时推出。
明清两代都还曾重申商人不得穿丝绸衣服及不得仕宦的旧规。
必修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名题分解
一、选择题
(备注:
无。
)
二、主观题
1.(2010·山东文综27)(25分)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
偶然与必然
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
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8分)
问题二:
发现与相遇
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人和所有民族都并入欧洲文明”。
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
1992年,联合围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
(2)“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
“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
(7分)
问题三:
交流与发展
哥伦布明清时期的中国世界市场历史机遇
(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交流与发展”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10分),
要求:
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
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④字数在120宇左右。
【解析】
该题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第一问是开放性命题,答案可以有多种选择,但最佳的应是“偶然”与“必然”的结合。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偶然”指他最初的目的是向西航行到达亚洲(印度),而且到他死,他都不认为自己发现的是一块未知的新大陆。
“必然”主要指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条件。
本题类似前面考过的“哥伦布纪念活动“题,着重考察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第二问“发现美洲”主要体现的就是以欧洲为世界的中心;而“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则是考查了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
第三问是借鉴了上海小论文的形式,让学生写一个短文,考查学生基础知识,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全球史观,中国史和世界史相联系。
参考答案:
(1)答案一:
考生将哥伦布首航的结果作为一个孤立的事件来思考。
观点:
是偶然的。
理由:
哥伦布远航的目的地是东方(或印度、中国),结果却到了美洲。
(若答出其他理由,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只答出观点不阐明理由,不得分。
)
答案二:
考生能将哥伦布远航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思考。
观点:
是必然的。
理由:
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
具体要点:
商品经济发展;寻金热;陆上商路受阻;传播天主教;科技条件具备等。
(若能概括地答出“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即可得分。
只答出观点不阐明理由,不得分。
)
答案三:
考生能将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想结合,全面思考问题。
观点:
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理由:
偶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一。
必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二。
(应明确答出“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的观点,若不表明观点,只列举理由,本小题最多得分)
(2)以欧洲为中心。
(或“欧洲人的立场”)
(若从“欧洲是主动的、优越的、先进的,美洲是被动的、落后的”角度回答,也可得分。
)
站在全球的角度看待各种文明;尊重各种文明,平等对待各种文明。
(若有不同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
(3)(10分)
评分标准:
项目
要求
等级
主题观点
史论结合
逻辑表述
一
紧扣主题
观点合理
史实准确
史论结合
条理清晰
合乎逻辑
二
符合主题
观点基本合理
只罗列史实
史实基本正确
条理较清晰
基本合乎逻辑
三
基本符合主题
观点不够合理
史实不够准确
条理不清
缺乏逻辑
写作思路示例:
哥伦布开辟新航路,打破了东西两半球之间的隔绝状态,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而明清时期的中国,没有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逐渐走向封闭,丧失了发展的历史机遇。
第8课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名题分解
(备注:
无。
)
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名题分解
一、选择题
1.(2010·天津文综5)右图为首届世界博览会展馆。
这届世博会反映了()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②西方列强对世界的掠夺
③英国的兴盛与强大
④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C首届世界博览会展出的主要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排除②。
2.(2010·全国Ⅰ卷文综19)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
“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
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
有时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的。
”这一说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A.国际局势平稳发展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工业革命成效显著D.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
2.C注意时间:
1830年。
英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了工业革命的进程,至19世纪上半叶,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因而才有题中“英国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的说法。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及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的确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3.(2010·江苏单科16)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棉纺厂两家,短短的时间内棉纺厂发展很快:
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B.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
C.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D.英国棉纺品大量涌入中国
3.B此题考查的是对工业革命的理解。
根据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故排除A,铁路的修建是在1825年,故排除;棉纺织厂发展如此快是因为动力革命——蒸汽机的改进,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4.(2010·安徽文综21)表1改编自英国学者艾瑞克·霍布斯邦《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一书,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A.英国仍然坚持自由贸易政策
B.美俄等国自此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C.欧美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矛盾加剧
D.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关税税率
4.A材料所给1914年的国家平均关税率,英国最低,美国,俄国高,此时第一经济大国是美国,排除D,从材料中无法看到自由贸易政策的放弃和争夺世界市场矛盾的加剧。
英国关税率最低,体现了英国坚持自由贸易政策。
5.(2010·海南单科12)1909年出版的《一个女工的青春》记录了当时一位英国女工的陈述:
“当我星期天去教堂时,我不愿人们看出我是女工,因为我为自己的地位感到羞耻。
我还当学徒时,就总听说女工们轻浮、堕落。
人们总是以蔑视的口吻谈论她们。
我暂时不再贫穷了。
我们星期天的美餐仿佛是皇家的宴会……当我涨了工资以后,每顿饭我还喝上一小杯甜葡萄酒。
”这段材料表明()
A.妇女已成为社会的主要劳动力B.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较大提高
C.陈述者积极改变自身社会形象D.陈述者仍未摆脱社会偏见束缚
5.D注意材料的内容的分析,不愿意让人看出自己是女工,是学徒的时候,别人总是以蔑视的口吻谈论他们,可见陈述者扔未摆脱社会偏见。
6.(2010·海南单科25)历史学家吴于廑说,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认为:
“现在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不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其他地区不发生影响,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
”上述两位历史学家对于世界历史的解释突出反映了()
A.进化史观B.文明史观
C.整体史观D.现代化史观
6.C吴于廑强调人类历史成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巴勒克拉夫说20世纪的历史历史是“全世界的历史”突出反映了整体史观。
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而整体历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
二、主观题
1.(2010·上海单科35)从分散到整体
世界历史不是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历史的堆积,而是人类自孤立和分散的状态,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的过程。
问题:
(15分)
(1)写出地图上A、B两处所代表的古代文明。
(2分)
(2)自1500年起,人类开始走出分散状态,到20世纪初世界已连成一体。
叙述这一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13分)
(1)答案1:
A一两河流域或美索不达米亚;B一美洲印第安文明或玛雅文明。
(2分)
其他答案:
两者颠倒或其他区域的文明。
(0分)
(2)史实(10分)
答案1:
能围绕与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
•15-16世纪,西欧国家开辟了新航路,进行早期海外殖民扩张,人类社会开始从分散的古代世界向整体的现代世界转折。
17-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法、美相继爆发琡革命,工业革命标志着工业社会的来临。
政治与经济革命巩固并发展了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
19世纪,资本主义工业化浪潮从西欧推向其他地区;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答案2:
仅运用与问题缺乏关联性的边缘知识进行回答。
(按与题意相符程度给分)
•早期殖民扩张、英国革命、工业革命、法国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德国统一、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和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的具体内容。
其他答案。
(0分)
组织(3分)
答案1:
时间准确,按阶段叙述且成结构。
(3分)
答案2:
以上三要素缺一。
(2分)
答案3:
只具备以上某一要素。
(1分)
其他答案:
(0分)
2.(2010·北京文综39)(28分)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断增加。
目前,碳排放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
直到18世纪初,人类主要使用水力和木材等可再生能源,但这时英国一些冶铁炉因为木炭短缺而不得不停产。
工业革命初期,水力比煤炭更为廉价,许多英国纺织厂仍然依靠水力;由于煤炭运输成本较高,一些新工业企业不得不建在煤田附近。
图12英国煤产量增长图
(1)结合材料和所学,指出1830年后英国煤产量增长趋势与此前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8分)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英国工业革命的理解。
第一问根据图示直接概括即可;第二问可以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
从工业革命发展的不同阶段能源的变化需求作答(木材等传统能源——煤)。
参考答案:
变化:
英国媒炭产量在1830年之后加速增长。
原因:
英国木材等传统能源供应日趋紧张;工业革命的发展加大了能源的需求;铁路等现代运输条件的改善降低了运煤成本,使得煤在工业中的大规模使用成为可能。
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名题分解
一、选择题
1.(2010·海南单科13)1700—1830年间,广州白银流入的净数约1亿英镑,其中绝大部分来自英国。
这一时期英国对华贸易主要是()
A.以鸦片换取白银B.以鸦片换取丝茶
C.以白银换取丝茶D.以白银换取棉布
1.C时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国各地 高考 历史试题 章节 汇总 岳麓版 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