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工科院校冶金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实践.docx
- 文档编号:12750393
- 上传时间:2023-04-21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1.71KB
地方工科院校冶金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实践.docx
《地方工科院校冶金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实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方工科院校冶金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实践.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方工科院校冶金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实践
地方工科院校冶金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实践
特色专业是指充分体现高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
特色专业是经过长期建设形成的,是高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
当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等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国家意志和社会共识。
作为办学主体,高等学校如何提高质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专业建设,尤其是特色专业建设却是一个重要抓手。
昆明理工大学(以下简称该校)作为具有深厚行业背景的地方工科院校,在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冶金工程专业是该校60年办学积淀形成的特色品牌专业,其历史可追溯到1922年成立的私立东陆大学(云南大学的前身)采矿冶金专业,历经数十载建设与发展,现已成为我国冶金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形成了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具有“有色金属冶金”国家级重点学科,拥有“真空冶金”国家工程实验室、“省部共建复杂有色金属资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微波能工程应用及装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非常规冶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冶金节能减排”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级以上高水平科研平台13个;依托产学研深度合作,建成“冶金工程”国家级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2008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并于2013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作为地方工科院校,该校冶金工程专业以社会、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为支撑,以高水平教改项目和科研项目为依托,按照“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本科教学为中心,全力打造品牌专业”的思路,结合我国冶金工程专业分布和西部金属资源特点,建设具有“大有色”学科、兼顾钢铁冶金专业的冶金工程特色专业。
通过特色专业建设,制定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求的冶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推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造就高水平教师队伍,培养高素质冶金工程专业人才,形成具有特色的冶金工程专业规范,在国内同类院校中起示范作用。
1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该校冶金工程专业始终高度关注社会、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冶金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按照现代教育理念和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明晰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积极带动专业建设的思路,加强与冶金及相关企业的合作,形成有效机制。
通过组建以教授和相关行业企业专家为主要成员的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小组,共同研究国内外同类院校冶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制定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符合专业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冶金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和特色专业课程体系。
该方案明确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掌握现代冶金工程相关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冶金工程及相关领域的生产、经营、管理、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对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大类专业培养模式,主、辅修制培养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
①根据“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要求,全面实施学分制、弹性学制和低年级优秀本科生双向选择专业制,全面修订冶金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突出“拓宽基础,加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全面素质教育”的特点。
②调整、改造、重组现有专业,淡化原有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冶金物理化学的小专业界限,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按冶金工程大类专业设置、招生和制定教学计划;综合考虑调整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实行“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方针,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
③积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推行主、辅修制,不断完善辅修专业和第二专业培养制度。
允许和鼓励学生跨大类专业选课,对在校期间有能力选学第二专业或辅修专业的学生,在考核和课时上也做了相应的调整,经考核合格后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奖励,致力于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④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极力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出一种宽松的环境;将“学科基础-工程实践-综合训练”有机结合,体现现代工程教育与科研、生产的一体化和综合化趋势,加速本科生的社会化进程;坚持开放办学,与企业和国内外高校开展多渠道、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校内外、国内外的优质教育资源,按照冶金工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框架,采用柔性化的教学运行机制,建立校企联合、校际交流、国际合作的培养模式。
与云南铜业股份公司、云南冶金集团公司、昆明贵金属研究所、云南铝厂等大中型企业开展冶金工程专业本科生的联合培养;与中南大学、东北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开展“3+1”模式的校际交流培养;在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支持下,与美国犹他大学开展“3+1”或“3.5+0.5”模式的国际交流培养;以“1+4”或“1+2”等模式培养外国留学生,努力开拓本科生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
我校冶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主要围绕“重基础、宽口径、复合型、高素质”的原则进行调整和优化。
充分利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提供多样化的、更具自主选择性的课程体系,扩大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空间,为不同发展志向及不同能力、潜质的学生创造相适应的培养环境和条件。
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强化知识结构的设计与建设,对原有课程进行重组和整合,构建了“三必修平台、四选修类型”的柔性课程体系(即通修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平台,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验课等选修课类型),适当减少理论教学学分,增加实践教学学分,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结合冶金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和要求,设置“有色重金属冶金学”、“钢铁冶金学”和“轻稀贵金属冶金学”三门核心专业课,使学生对冶金工程的内涵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通过设置相关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选修课程,满足冶金工程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向金属产业链的矿物加工、材料制备、环境保护进行前后延伸的需求;同时,新增了“金属资源循环利用”、“冶金物流概论”等课程,以丰富和扩充学生的知识覆盖面。
增加人文素质教育,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个性发展氛围和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人文和工程素质;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并自主承担各类科技创新课题,为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奠定良好基础。
2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据统计数据表明,现代科技人员知识老化和陈旧的速度大体为,从大学毕业以后每年有5%的专业知识变得陈旧,也就是说十年左右时间被淘汰的陈旧知识将在50%以上,而需要补充的新知识每年增长19.5%左右,也就是说五年将翻一番,这就意味着需要补充的知识是陈旧知识的四倍。
我校冶金工程专业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依据,充分吸纳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注重知识关联递进和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学科基础、工程技术基础和基本技能的有机结合,在课程设置上适当增加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所占比重;建立课程的更新淘汰机制,与时俱进,推陈出新,鼓励教师开设体现最新学科前沿和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课程,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时代性。
将冶金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按重有色金属冶金、钢铁冶金、轻稀贵金属冶金的宽口径专业要求安排,并在第一学期增设“冶金工程导论”课程,同时将“普通冶金”课程提前到第三学期开设,使学生一进学校就开始接触和了解冶金工程专业的具体内容,达到加强专业教育、稳定专业思想的目的。
根据国内外冶金行业科研和产业的新发展、新要求,结合专业主干课的设置,组织本专业同行专家、学术带头人、教学名师和课程负责人等编写符合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需要的冶金工程特色专业系列教材13部,其中“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高等学校规划教材5部,使现有教学内容涵盖最新成果和前沿科学技术。
所编写的《有色冶金概论》、《冶金设备》、《真空冶金学》等教材被国内数十所同类高校的相关专业广为采用。
扩大与国内外院校的交流合作,加大力度引入和使用适合本专业特点的外语原版教材,开设双语课程,提升师生的专业外语水平。
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为引领,加强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建设,注重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建成了“冶金原理”、“冶金传输原理”、“冶金设备基础”、“有色重金属冶金学”、“轻稀贵金属冶金学”和“钢铁冶金学”6门专业核心课和“冶金新技术”、“冶金工程设计”、“冶金环保”、“矿物加工概论”和“材料工程导论”等20余门优质选修课;其中,“有色重金属冶金学”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冶金设备基础”和“轻稀贵金属冶金学”课程被评为云南省精品课程。
3强化学生实践教学
创新人才培养是新时期我国人才战略的核心任务,创新性实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必由环节,创新性实践教育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
我校冶金工程专业基于工科类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把人才培养的实践性要求和创新性要求相融合,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结合教学需要,着重建设了三类实践教学基地:
①本科教学实验室。
通过学校学科建设经费的持续投入,重点建设了符合现代冶金学科发展需要的高标准“冶金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和“冶金工程国家级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现实验室空间整合和功能优化,提高实验室及其设备的开放度和利用率。
②校内实践基地。
发挥学科优势,充分利用本学科现有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主要建设了“真空冶金”国家工程实验室、“省部共建复杂有色金属资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微波能工程应用及装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非常规冶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冶金节能减排”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8个校内实践基地,满足学生的校内实践教学和科研训练。
③校外实践基地。
利用本学科的优势和深厚的行业背景,与国内知名企业进行产学研深度合作,建立了云南铜业(集团)公司、云南冶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昆明钢铁控股有限公司、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云南西仪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等5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广西平果铝业公司、云南锡业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云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等27家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构建了“综合实验-科研创新-企业实践”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的各类实践活动提供坚实的保障。
在实践教学设置上,增大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加强大学物理、普通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电子电工、金工等基础实践教学;注重冶金原理、传输原理、冶金专业主干课的专业实践教学;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我训练为手段的实验教学模式;增加特色性、综合性、设计性和开放性实验内容,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安排学生到各类校外实践基地开展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活动时,学院安排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带队,实践基地配备相应的技术骨干共同给予有效指导,不仅使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技术、运行、管理,也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规章制度和运行规范,加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增强学生的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与决策能力,实习结束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专题报告。
完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等综合性实践教学体系,面向学生开设科技讲座,指导学生积极申报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及实践训练项目,引导学生进入各类学科平台、课题组和实验室,指导学生进行科研探究,开发学生的科研潜质,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引导学生从科研项目中选定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既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也提升了实践创新能力及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造就具有引领冶金科技发展潜能、富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
近5年,有400多名学生承担了包括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在内的200余项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通过科研平台提供的“热点问题”和立项资助,冶金工程专业学生先后获得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奖、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竞赛奖等5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奖项。
4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专业内涵建设的根本,也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
该校冶金工程专业充分利用冶金工程学科建设优势和已形成的学科建设平台优势,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本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成长,促进专业教师团队的形成。
在“用好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工作思路下,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了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促进优秀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支持与培养体系。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学科带头人领衔,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以国家级和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为依托,通过承担国家“973”和“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课题的研究,着力提高冶金工程专业专任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打造一支融教学与科研于一体、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教学团队。
建成“有色金属冶金学”国家级教学团队、云南省高等学校“冶金工程”专业教学团队、昆明理工大学“传输原理”课程教学团队、云南省高等学校名师工作室、4个省部级创新团队和9个校级创新团队;教师中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教学名师等国家级和省部级各类优秀人才40余人次。
鼓励专任教师出国深造、国内进修以及在职攻读学位,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加强专任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聘请冶金企业的专家到校兼职授课,要求对本专业工程实践经历不足的专任教师必须到冶金行业的生产一线进行半年以上的工程实践;定期组织教学法活动,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进行研讨;坚持同行教师听课制度和院系领导听课制度,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激励青年骨干教师开展原创性、基础性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延续“老、中、青”之间“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尊重青年教师的成长和个性发展,要求每位青年教师在参加岗前培训和知识更新继续教育以及助教考核合格后,才能具备走上讲台的基本条件;为每一位新进教师安排一对一的老教师,对他们的教学各环节进行指导和严格把关;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支持青年教师继续深造和到企业挂职锻炼,近3年,先后派出14位青年教师前往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士、韩国等国家进行留学和访问,选派10位青年教师到云南锡业公司、昆明钢铁控股有限公司和云南祥云飞龙集团公司等大型冶炼企业挂职锻炼,有效提升了青年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
利用本学科与国内外建立的广泛联系,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国内的科研和教学会议,了解国内外科学研究的最新动向,研讨冶金工程专业的办学发展、目标定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专业认证。
5结语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职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最终体现在高校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而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落脚点,因此特色专业建设成为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战略抓手。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特色构成我国高校的整体特色。
作为地方工科院校,该校冶金工程专业通过建立学科与专业的互促机制,将学科建设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把培养出适应社会、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作为特色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从而提高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方 工科 院校 冶金 工程 国家级 特色 专业 建设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