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河北省唐山市滦南一中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份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12748381
- 上传时间:2023-04-21
- 格式:DOCX
- 页数:34
- 大小:177.42KB
学年河北省唐山市滦南一中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份解析版.docx
《学年河北省唐山市滦南一中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份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河北省唐山市滦南一中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份解析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河北省唐山市滦南一中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份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河北省唐山市滦南一中高二(下)月考历史试卷(4月份)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共60.0分)
1.“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下列各项中,与这一政治思想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
A.“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B.“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C.“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
D.“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
【答案】A
【解析】A项指“不向往远古的制度,不效法过去常用的方法”,意思为要根据具体形势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政策或措施,属于法家思想。
故A项正确。
B项语出《道德经》,指“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代表道家思想。
故B项错误。
C项语出荀子《臣道篇》,指“如果君王违背人伦道理那么臣子就可以反对他,子女为了道义也可以不听从父亲的命令”,是儒家思想。
故C项错误。
D项指“有力气的人可以去帮助别人,有钱的人可以去救助贫困的人”,是墨家“兼爱”思想。
故D项错误。
故选:
A。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
主要考点:
①百家争鸣产生的社会背景;②百家争鸣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主张;③百家争鸣中的民本思想;④百家争鸣与社会变革的关系;⑤百家争鸣的影响。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各思想流派之间区别的认识。
题干中的材料语出韩非子《人主》,指强大的君主控制和征伐各地的诸侯靠的是自己的威势,比如强大的武力,属于法家思想“势”的体现。
2.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
“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
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
”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
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D.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答案】D
【解析】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与题干所给材料主旨相反。
B.作者对郡国并行制的态度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
C.作者对郡国并行制的态度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
D.题干所给材料中“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说明当时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表明中央权力得到加强,地方权力削弱,联系所学知识,这体现了推恩令的实施;“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说明作者对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故选:
D。
本题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答本题需把握题干所给材料中“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的主旨,并正确掌握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本题主要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3.如两图,图1为秦朝政治结构示意图,与图2雅典政治结构示意图相比,造成两者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理环境B.种族信仰C.军事实力D.经济基础
【答案】D
【解析】图1为秦朝政治结构示意图,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是由于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图2雅典政治结构示意图,是直接民主,是由于雅典商品经济的发展,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
D。
本题考查东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解题的关键是“图1为秦朝政治结构示意图,与图2雅典政治结构示意图”。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东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4.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称:
“洪秀全除推行宗教革命及种族革命以外,他有社会革命的思想没有?
他提倡男女平权,但他的宫殿充满了妃妾。
”这则材料反映出洪秀全( )
A.主张在中国全面复兴西方基督教
B.想打倒列强,恢复中华民族的自由
C.企图建立新朝代而非新国家或新社会
D.对于社会革命也是十分积极的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他提倡男女平权,但他的宫殿充满了妃妾”可知,他想建立的依然是一个封建王朝,故C项正确,D项错误。
A项中的全面表述错误,应排除。
太平天国的目标是推翻清政府,不是打倒列强,故B项错误。
故选:
C。
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
需要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
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他提倡男女平权,但他的宫殿充满了妃妾”。
本题考查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春帆楼位于日本下关市一座小山丘上,当年谈判的会场依然保存完好;楼前的那块石碑上,还醒目地镌刻着“今之国威之隆,实滥觞于甲午之役”字样。
这句话实际上道出了( )
A.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客观形势
B.甲午海战中日本失利对国力的削弱
C.甲午之役加快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D.甲午之役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答案】C
【解析】“今之国威之隆,实滥觞于甲午之役”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巨额赔款,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其国力不断增强,故C项正确;
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
C。
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解题的关键是“今之国威之隆,实滥觞于甲午之役”。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为其跻身列强奠定了重要基础。
6.“上海的炮声应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
”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
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B.辛亥革命推翻朝廷
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上海的炮声…团结成一个整体…民族的生存…”等关键信息可知,这时中国人民已经团结起来为了民族的生存而进行斗争,这应该是发生在1937年国共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后,故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都与题意不符。
故选:
D。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7.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节选》中写道:
“(20世纪初)尽管中国告别了过时的政治体制,往昔的阴影却继续沉重地支配着社会习俗和思想生活。
……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进步的社会。
”材料试图说明( )
A.辛亥革命没有起到思想解放作用
B.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
C.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全面批判
D.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超越
【答案】D
【解析】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C项说法正好和史实相反,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里的延续和发展,故C错误;
由“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进步的社会”可以得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是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关系,而不是强调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故D正确,B错误。
故选:
D。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新文化运动分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四提倡四反对”,即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独裁;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李大钊极力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
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8.鲁迅说:
“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
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C.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我们可知,以夷制夷是想利用外国人来对付外国人,甲午战争时期,当时李鸿章就提出,利用西方列强来限制东洋日本,体现了以夷制夷的思想,但最终失败,太平天国运动是借鉴西方的基督教思想来发动起义的,体现出了以夷制华的思想,八国联军侵华以后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列强,在华统治的工具,体现了,以华制华的思想特征。
故选:
A。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列强对华的侵略,要求学生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材料。
近代早期,魏源林则徐等曾经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在此基础之上实施了洋务运动,李鸿章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就受到以夷制夷的影响,在当时的国际外交舞台上,李鸿章,就特别强调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来巩固中国的利益,但是他没有认识的,中国本身力量的弱小,是列强侵略我们的重要因素,列强更容易在侵华问题上达成一致,而不是相互制约。
9.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就曾在放逐投票时,被一个公民请求代写上阿氏自己的姓名投入票柜,阿里斯提德问那人何以要放逐他,那人答道:
“不为什么,我甚至还不认识这个人,但是到处都称呼他为‘公正之士’,我实在听烦了。
”这反映了雅典的陶片放逐法( )
A.充分体现了公民的意志B.是审判民主敌人的最佳方式
C.实际上不起任何作用D.并不能真正保障雅典的民主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一个公民仅仅因为听烦了就投了反对票,要求放逐阿里斯提德,体现了雅典民主的盲目性与随意性,说明陶片放逐法容易导致民主权力的滥用,并不能真正保障雅典的民主,故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
D。
本题考查克里斯提尼改革。
需要掌握陶片放逐法的局限性。
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陶片放逐法的局限性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克里斯提尼改革。
考查对陶片放逐法的局限性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10.周相的《罗马法原论》中记载,“主人抛弃老病奴隶的,该奴隶即获得自由,禁止任意杀害奴隶”,“凡奴隶不堪主人虐待的,官厅得强迫主人出卖之,无故杀戮奴隶的,按杀人罪处理”。
材料说明罗马法( )
A.不再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B.注重用法律调整社会经济关系
C.蕴含人人平等的法律观念D.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奴隶的利益
【答案】D
【解析】A项与罗马法的根本原则与特点不相符合,所以排除A项;
B项为无关项;
C项明显错误,罗马法是维护贵族利益的,对于平民与奴隶来说是不平等的,所以排除C项;
故选:
D。
本题主要考查了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
罗马法的实质:
维护罗马统治者的利益,保护除奴隶以外的自由民的权利,是奴隶制的法制体系。
恩格斯说:
“罗马法是第一个世界性的法律”,是“充分预料到现代私有制的法律”。
罗马法对罗马的影响:
①积极方面
政治上:
维护皇帝和元老院的权力,实际上是维护奴隶制度,理论上承认公民的平等权利,巩固帝国的统治基础;
经济上:
保护私有财产;对各种契约均有较详细的规定,稳固了帝国的经济基础。
②局限性
罗马法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
奴隶被当作私人的财产,没有任何权利,不能体现真正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与现代的法制有明显的不同,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妇女权利受限。
11.1944年7月4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论美国国庆日》,称美国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典型的民主国”,“与社会主义苏联成为民主世界的双壁”,“民主的美国已经有了它的同伴……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其它民主势力。
我们共产党人现在所进行的工作是华盛顿、杰斐逊、林肯等早已在美国进行了的工作。
”这表明( )
A.民主体制促成了中美两国结盟B.民主成为反法西斯同盟的旗帜
C.中共借此表达民主建国的诉求D.中国仿效美国建立了民主体制
【答案】C
【解析】从材料“1944年”“资本主义世界最典型的民主国”“民主的美国”“我们共产党人现在所进行的工作是华盛顿、杰斐逊、林肯等早已在美国进行了的工作”可知,中共想民主建国的诉求。
故选:
C。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1944”“我们共产党人现在所进行的工作是华盛顿、杰斐逊、林肯等早已在美国进行了的工作”切入,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思考。
本题考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12.1998年初,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中国同意对伊拉克进行武器核查,但在讨论美国提出的动用武力解决核查危机的议案时,投了反对票。
这表明中国在新时期( )
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
②积极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
③参与符合联合国宪章的维和行动
④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①④B.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反对美国用武力解决核查危机说明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积极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①②④正确。
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反对美国用武力解决核查危机和维和行动无关,维和行动是由联合国采取某种军事行动,为通过其他政治、外交途径最终解决争端创造条件,或是监督落实已达成的协议。
维和行动大致分为两大类:
部署观察团和派驻维和部队,故③错误。
故C项正确。
故选:
C。
本题考查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政策。
需要掌握中国新时期外交的表现和意义。
解题的关键是对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反对美国用武力解决核查危机的理解以及对维和行动的理解。
本题考查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政策,考查对中国新时期外交的表现和意义的把握,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布尔什维克力图领导并直接参加了两个群众的革命斗争,但尚无足够力量使自发的革命洪流完全置于自己的影响之下。
这次革命的结果超出了一般资产阶级革命的范围。
”材料反映的革命事件( )
A.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
C.导致苏俄退出了世界大战D.遭到临时政府武力镇压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中“布尔什维克力图领导”、“但尚无足够力量”、“结果超出了一般资产阶级革命的范围”等信息,可以判断出无产阶级参与领导革命,但没有完全控制全局,而且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由此可知,这一事件指的是二月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A项正确。
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指的是十月革命,故B项错误。
十月革命后,俄国退出了世界大战,故C项错误。
“七月事件”遭到临时政府武力镇压,故D项错误。
故选:
A。
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
需要掌握二月革命的性质和影响。
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布尔什维克力图领导”、“但尚无足够力量”、“结果超出了一般资产阶级革命的范围”,结合二月革命的相关知识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二月革命的性质和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1871年,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颁布了宪法,德意志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其最能从政治上反映国家的民主性质的是( )
A.内阁的建立B.议会的产生C.国家的统一D.联邦的形成
【答案】B
【解析】1871年普鲁士通过自上而下的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统一,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统一和帝国宪法的颁布标志德意志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其议会由帝国议会和联邦议会组成,帝国议会议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故B项正确;
A项与德国的政治制度不符;国家的统一和联邦制不能体现资本主义性质,故ACD项错误。
故选:
B。
本题主要考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意志统一后,颁布了帝国宪法,尽管带封建残余,但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15.法国1791年宪法颁布规定:
国王是“国家第一公务员”,必须宣誓效忠于国家和法律。
这表明,当时法国建立的是( )
A.君主专制B.君主立宪制C.民主共和制D.总统共和制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路易十六被称为‘国家的第一公务员’,必须宣誓效忠国家和法律”,结合材料时间“1791年”和所学可知,当时法国的政体是君主立宪制,故B项正确。
君主专制是法国大革命之前的政体,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法国确立共和制是在1875年,故C项错误。
法国1875年确立的是议会制共和制,总统共和制是美国的政体,故D项错误。
故选:
B。
本题考查法国大革命。
需要掌握法国1791年的政体。
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路易十六被称为‘国家的第一公务员’,必须宣誓效忠国家和法律”和材料时间。
本题考查对法国1791年的政体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孙中山指出:
“地主只要坐守其成,毫不用心力,便可得很大的利益。
但是地价是由什么方法才能够增涨呢?
是由于众人改良那块土地,争用那块土地,地价才是增涨。
地价一增涨,在那块地方之百货的价钱,都随之而涨。
所以就可以说众人在那块地方经营工商业所赚的钱,在间接无形之中,都是被地主抢去了。
”为此,孙中山认为应该( )
A.节制资本B.打倒地主,实现耕者有其田
C.平均地权D.建立共和国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众人在那块地方经营工商业所赚的钱,在间接无形之中,都是被地主抢去了”可以看出孙中山认为由于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导致民众利益受到损害,因此主张平均地权,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对资本家的政策,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实现耕者有其田,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民权主义,体现对是民生主义,故D项错误。
故选:
C。
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需要掌握民生主义。
解题的关键是对“众人在那块地方经营工商业所赚的钱,在间接无形之中,都是被地主抢去了”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民生主义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对能力。
17.《中国近代通史》记载;“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一个注重枪杆,一个注重笔杆;一个擅长武斗,一个擅长文斗。
”材料描述的历史时期( )
A.国共关系处于对峙状态
B.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D.发生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初期
【答案】B
【解析】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党内合作,通过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但由于中国共产党重视组织群众运动,忽视革命领导权和建立武装,造成了大革命的失败。
据此结合材料“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等可知,B正确。
A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
抗日战争时期及以后,中共已经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排除CD。
故选:
B。
本题考查国民革命的相关知识。
关键信息是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较高。
18.从下列两表中能看到的本质问题是( )
表1《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
时间
茶叶(万磅)
生丝(包)
鸦片战争前
年平均量5000
年平均量5000
1847年
8500
22000
1853年
10122
62000
1871年
1022159
126000
表21842-1860年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情况
年代
输出总额(单位:
英镑)
1842
969381
1843
1456180
1845
2394827
1860
5983257
A.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B.手工棉纺织业衰败,自然经济基本瓦解
C.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应运而生,艰难发展
【答案】C
【解析】题干图表主要体现了英国对华商品输出和中国对外出口的情况,说明了中外之间的经济交流日益频繁,不能体现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故A项错误。
题干图表没有提到手工棉纺织业,故B项错误。
题干图表体现出了中外经济交流日益密切,从而能够说明中国正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C项正确。
题干图表信息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
C。
本题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考查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考查学士识图、分析理解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表格的分析理解。
需要掌握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的表现。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化的表现,是常考内容,要从一项几个方面把握:
1、“男耕女织”的变化:
大量物美价廉的洋纱和洋布涌入中国,取代了土纱与土布,冲击了家庭手工业和城市手工业,使传统的“耕织”分离。
2、“自给自足”的变化:
列强大量收购以丝、茶为代表的农副土特产品,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减少了自给自足的成分。
3、“闭关锁国”的变化:
中国逐步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19.唐初政府鼓励年轻寡妇再嫁,鼓励早婚多育,届时不婚,官府强令出嫁,禁止妻妾逃亡和休妻,官府出钱赎回饥民卖掉的子女,将人口的增减作为考核地方官吏的重要指标。
这些措施( )
A.颠覆了传统的纲常伦理B.反映了唐初摇役赋税繁重
C.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D.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答案】D
【解析】题干中描述的是政府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并作为官员政绩的指标,这主要是通过人口增长来刺激农业生产的目的,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D项正确。
ABC三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
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考查唐朝的经济政策的作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能力和对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掌握。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主要有重农抑商政策、区域政策倾斜、“海禁”以及闭关锁国政策、禁奢侈等经济政策,通过历代专制王朝的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更深刻理解当今国家经济政策对现今国家发展的影响。
20.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
材料能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 )
A.禁止走私贩运B.抑商、海禁
C.重农抑商D.保护森林、渔业资源
【答案】B
【解析】材料“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主要是对商业征收重税,说明推行的是抑商政策;
根据所学可知海禁是一种锁国政策,旨在禁止民间私自出海通商,有谓“尺板不得出海”,也限制外国商人前往本国通商。
“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实行的是海禁政策。
故选:
B。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切入,结合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进行思考。
本题考查了清朝的经济政策,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该题相关的海禁政策的影响也要注意掌握。
21.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准备实行废银两改银元的金融改革。
据资耀华回忆:
当时银号、钱庄坚决要求慎重处理,新式银行则一直要求早日实行,而外资银行则明确表示赞成。
1933年4月1日,废两改元的法令正式实施。
这一政策最终能得以出台,究其根源在于( )
A.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客观要求
B.中国民族工业迅猛发展的迫切需要
C.西方列强统一中国金融市场的努力
D.民国政府控制金融、巧取豪夺的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 河北省 唐山市 滦南 一中 下学 月考 历史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