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备课.docx
- 文档编号:12747316
- 上传时间:2023-04-21
- 格式:DOCX
- 页数:188
- 大小:84.73KB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备课.docx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备课.docx(18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备课
沂南集体网络备课小学科学_____三____年级下册
时间
2011、1、6
单位
沂南一小
主备人
杨永文
课题
1、小车的运动
课型
新授课
参与备
课人员
刘洪丽、于金花、李修美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推和拉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知道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力。
教学重点:
物体运动的原因是推力和拉力。
推力和拉力有大小和方向之分。
教学难点:
自行设计实验探究力的大小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善于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并通过动手操作寻找证据解释假设的科学探究能力;设计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
学情分析:
学生在接触了一个学期的科学探究后,对于科学探究有了一点认识,但因为是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玩具小车入手,所以学生面对“如何让静止的小车动起来?
”的质疑时能够较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的看法。
同时在小组合作中学生的容易分工不清或个别学生不积极参与。
这些都需要老师的引导与培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意识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体会到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
的;培养乐于探究的意识,形成科学要不迷信权威的意识。
课前准备:
活动前,指导学生有目的的准备好玩具小车、木块、线绳等器材,同时为学生分好实验小组,并引导学生给自己的小组起个名字然后进行讨论选出组长,再讨论分工合作,使每个学生清楚在小组中自己的职责。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个性备课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游戏导入:
1、让一位同学蹲在地上,想办法让他离开原来的位置。
2、你在游戏中发现了什么?
3、(出示玩具汽车)怎样使小车跑起来?
板书课题:
小车的运动
学生动手做游戏。
学生讨论完成后,汇报交流,发现都需要力。
学生明确探究任务。
通过学生熟悉的游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经验解决问题。
因此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应当鼓励学生发散思维,采用不同的方法。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
请你思考:
师:
有哪些办法可以让哪些静止的物体动起来?
师:
你发现他是怎样让物体动起来的?
活动二:
游戏
师:
我们进行一个比赛,先进行拔河比赛。
请一个同学做擂主,谁能把他拉过这条线?
(教师在讲桌前画一条线作为中点)
师:
为什么这名同学能赢?
师:
要想赢过这名同学,要怎么办?
师:
如何想让小车动得更快些,你想过怎么办?
师:
要想证明推力或拉力大,小车就可以跑得快一些,我们应该怎样做?
师:
我们应该怎样做实验?
实验记录单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路程
时间
拉力的大小
我的发现
师:
请组长来选择实验材料和实验记录单,可以开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
哪一个小组愿意来汇报一下自己小组试验的发现?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将自己试验的过程与结果说清楚,同时要对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表现给予评价]
师:
播放录像(F1比赛)要想让你的小车也能这样赢得比赛不仅仅要有速度,还要在转弯处顺利通过,你们想来一场比赛吗?
每个小队选出一名选手来推或拉小车,然后商量一下比赛的方案。
师:
出示比赛规则
1.每次有两个小组进行比赛,按时间和小车的转弯处的运动轨迹为准。
2.比赛过程中,小组其他成员不可以帮忙。
师:
今天获胜的小队能不能告诉大家你获胜的关键是什么?
师:
在比赛中你有什么发现?
活动三:
生活中的推力和拉力
师:
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拉力和推力?
活动四:
自由活动
师:
这节课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善于观察、有的同学善于发现提出问题,有的同学善于与人合作,你自己来评价一下自己今天在哪一方面有进步,还有什么不足?
给自己进行一次评价。
在评价时可以给与学生一定的暗示,让学生能够明白从哪些方面入手评价自己,同时让学生找找不足,正确看待自己。
学生进行思考、可以实物操作。
学生观察、总结、回答:
给它推力或拉力。
一名学生进行比赛。
生答:
因为这个同学的力气大。
生答:
用更大的力。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全班汇报。
学生回答:
做实验。
学生思考、讨论,全班汇报。
学生分工合作,进行试验。
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发现。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选派一名选手。
学生明确规则开始比赛。
学生分析比赛获胜原因。
学生讨论交流,全班汇报。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通过活动进一步了解推和拉可以产生力,而推力和拉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动起来。
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概括能力。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假设,老师不必进行评价,但要引导学生明确假设不一定成立,必须经过试验论证才行。
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是要尊重事实的。
帮助学生明确试验的过程,应该设计试验、选择工具、控制变量、操作试验、解释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同时要引导学生思考,要想证明是推力或拉力的大小改变车的速度这一变量时,其他条件应该相同才准确。
在活动前,要给学生介绍测力器和秒表的使用方法
在实验中要教育学生学会合作。
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拉力和推力都是有方向的。
给与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的空间,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到推力和拉力。
拓展延伸应用创新
拓展活动。
思考:
小车在斜坡上为什么会自己向下跑呢?
板书设计:
小车的运动
1.怎样使物体动起来?
推或拉。
2.小车是如何运动的?
教学反思:
沂南集体网络备课小学科学_____三____年级下册
时间
2011、1、12
单位
沂南一小
主备人
杨永文
课题
2、玩滑梯的启示
课型
新授课
参与备
课人员
刘洪丽、于金花、李修美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摩擦力是生活.生产中的一种常见的力;
2.了解摩擦力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教学重点:
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等科学规律。
教学难点:
对比试验的设计及试验信息的整理
能力目标:
1.能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做物体表面光滑程度影响摩擦力大小的探究;
2.能通过观察.体验和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对摩擦力做出合理的假设;
3.能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交流,做好探究实验记录。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经过半年的科学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对周围的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动手做实验。
但他们自主获取知识和自主探究能力不强,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敢于大胆的提出科学假设,进行科学探究,感受科技的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善于在游戏中发现.提出问题;
2.关心人们运用摩擦力的技术成果;
3.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课前准备:
学生:
方木块、毛巾、材质不同的长木片、乒乓球、尺子。
教师:
多媒体课件.鼓励学生的创意金星若干个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个性备课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师:
同学们,平时玩过滑梯吗?
谁能说说玩滑梯时你有什么感受?
师:
你从滑梯滑下来时,身体与滑梯接触的地方有什么感觉?
学生汇报交流。
小组交流,学生说出身体与滑梯接触时有摩擦的感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从生活走向科学,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亲身体会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
探究活动:
1.体会摩擦力。
活动一:
手在桌面上摩擦。
师:
请大家用手在桌面上摩擦,你有什么感觉?
师:
请你在手上垫上白纸,再在桌面上摩擦,你又有什么感觉?
活动二:
拉动蹲在地上的同学。
师:
拉动蹲在地上的体重较大的同学,说一说在拉动时你有什么感觉?
师:
拉动蹲在地上体重较轻的同学,说一说你又有什么感觉?
师:
通过刚才两个活动,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
当我们在桌面或地面上推或拉一个物体时,会感到费力,这是因为物体和桌面或地面之间产生了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科学上称摩擦力。
推拉物体时感到很费力说明摩擦力大,感到比较省力说明摩擦力小。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1)提出问题。
师:
通过以上实验和活动,猜想一下:
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2)猜想假设。
(3)制定方案。
师:
这只是我们的猜测,能不能设计个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测呢?
实验方案一:
选择表面光滑和粗糙的两【块木板,分别在上面用同样的速度拉动同一个木块,看看用多大的力,并分别记录下来。
每个实验做两次,比较两个实验用力的大小。
实验方案二:
将木块放在光滑的木板上,在木块上先后加放不同数量的砝码,分别用同样的速度拉动木块,比较两次实验用力的大小。
(4)实施探究。
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记录表
实验次数改变的因素保持不变的因素我们的发现我们的结论
1
2
3
4
5
6
……
(5)展示交流。
师:
以上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师:
大家说得很好。
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被拉动物体的轻重有直接关系。
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就越小;被拉动物体越重,摩擦力就越大,被拉动物体越轻,摩擦力就越小。
3.摩擦力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师:
生活中有很多与摩擦力有关的现象,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出示课本图片,可投影或播放有关视频)。
你能说一下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汇报。
(手被磨得有些疼痛。
)
学生汇报。
(手磨起来要滑多了。
)
学生汇报。
(拉体重较大的同学需要费很大的力气,而体重较轻的同学就要省力多了。
)
学生汇报。
学生猜想假设并相互交流。
学生讨论后汇报:
“可能与物体接触面光滑程度有关”.“可能与被拉物体重量有关”等。
各组讨论实验方案并汇报。
各小组根据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工具进行试验,并将验证结果记录下来。
各组学生开始试验。
各组展示.汇报实验记录与过程。
学生讨论汇报。
学生汇报。
学生在对比活动中感受到费力和省力,体验摩擦力的存在。
引导学生正确了解人们有效利用摩擦力的实例,以及人们克服摩擦力的做法,并进一步理解这些“克服摩擦力的做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通过交流,认识到人们要尽可能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使学生全面认识到摩擦力的利与弊。
让学生明确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要为生活服务。
拓展延伸应用创新
1.假如没有摩擦力会怎么样?
2.生活中哪些地方还用到摩擦力?
课后请同学们去观察.寻找,然后用你了解的知识改善生活。
一节新授课的开始是学生探究的开始,让学生继续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探究,是我们科学的追求。
板书设计:
玩滑梯的启示
1磨擦力的含义:
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与物体接触面光滑程度有关。
(2)与被拉物体重量有关
3摩擦力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反思:
沂南集体网络备课小学科学__三____年级下册
时间
2011、1、12
单位
沂南一小
主备人
于金花
课题
3、跷跷板
课型
实验课
参与备
课人员
李修美、王洪霞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教学重点:
、能根据观察、体验和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规律。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能力目标:
善于在游戏中发现、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学情分析:
本课以玩跷跷板为探究的切入点,研究杠杆的平衡原理及天平的结构特点,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根据观察、体验和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规律。
课前准备:
蜡烛、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木块、火柴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个性备课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教师播放教学资料【玩跷跷板】
师:
看过这段视频后,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吗?
师:
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跷跷板平衡的秘密。
(板书)
生:
体重重的把轻的压起来了。
生:
只要使大一点的力气就能把对方压起来。
生:
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呢?
为什么儿子把爸爸压起来了?
利用对媒体课件的导入新课有助于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提出问题的热情。
一个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前奏是深入展开科学探究活动的关键所在。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
猜想假设:
师:
你们都玩过跷跷板吧!
想想怎么才能使跷跷板平衡呢?
师小结:
同学们,这些只是我们大家的猜测有可能对也有可能不对,所以我们要想办法证明我们的猜想对不对,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去证明吗?
制定方案:
师:
怎样做实验呢?
师:
这样吧,你们每一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一些材料,你们就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我给大家准备的材料,来讨论制定一下你们的研究方案。
师:
谁先来说一说?
师:
你说的这个小跷跷板实际应该叫杠杆尺。
师:
除了这些你们认为还应该注意什么?
师:
你们认为应该怎样记录好呢?
(学生整理设计、讨论记录方案)
实施探究:
师:
大家已经做好了实验的准备工作了,现在可以动手试一试看谁的方法多、发现多,谁的记录详实?
通过刚才的实验,谁能说一说你用了哪些方法?
有什么发现?
师:
谁能从两边挂的钩码数量和距离说一说。
师:
组内交流一下吧!
师:
找一名同学上前来边说边演示给大家看。
师:
你们还有什么发现吗?
师:
你上前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好吗?
师: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是不是还有一些平衡的规律我们没有找到呢?
展示交流:
师小结:
除了我们找到的规律还是有别的平衡规律的,比如离支点远挂的数量就少,离支点近挂的数量就多也可以平衡。
师:
现在你们找到了刚上课时提出问题的答案了吗?
师:
谁能来说一说?
师:
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平衡的规律,请大家看这段视频资料。
【走钢丝】
师生交流:
你们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这样的现象吗?
(教师出示天平,介绍天平,学生亲自操作天平的使用。
生:
两边一样重能平衡。
生:
两边位置一样平衡。
生:
做实验。
(齐)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方案、汇报)
生:
制作小跷跷板来做实验。
生:
用杠杆尺和钩码、尺子来完成实验。
生:
安全。
生:
做好记录。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学生汇报交流)
生:
左边挂两个,右边挂两个,距离都一样平衡。
生:
我发现左右距离不一样数量不一样也可以平衡。
(学生演示)
生:
找到了。
生:
1.左边挂两个,右边挂两个,距离都一样平衡。
2.我发现左右距离不一样数量不一样也可以平衡。
生:
天平。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探究能力,已能自主的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给学生充足的自由空间,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交流、汇报、记录,培养了学生归纳综合的能力,小组真正达到合作,学生之间的关系融洽和谐,学生都乐于合作。
向学生介绍天平,让学生亲自体验天平的使用,这样有助于学生的操作能力的培养。
拓展延伸应用创新
师:
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
师:
这节课同学们探究了有关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们准备用它来干些什么?
师:
希望大家能设计制造出平衡的小玩具来,看谁制作的既好,又新颖。
本环节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
板书设计:
跷跷板
物重
跷跷板平衡左右一样
距离
教学反思:
沂南集体网络备课小学科学____三___年级下册
时间
2011-1-12
单位
沂南一小
主备人
李修美
课题
4、弹簧里的学问
课型
新授课
参与备
课人员
于金花、杨永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够通过探究活动感知物体的弹性和弹力;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专题;能够表达交流自己的体会、发现与见解;能够设计、制作与弹性、弹力有关的小玩具。
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到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
教学难点:
了解弹力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
认识到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物体发生变形时会产生弹力;了解弹力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单元前面的学习中,认识了生活中的推力、拉力和摩擦力,了解了力的大小和方向,并能初步设计控制变量的简单的探究实验。
弹簧等物体产生的弹性、弹力现象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怪的,他们可能根据自己日常生活经验和已有的学习经验对这种力的现象进行过解释,但是他们还不能通过比较系统的、比较完整的探究活动来认识弹性和弹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去研究生活中有关弹性的现象,养成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体验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的乐趣。
课前准备:
课前和学生一起准备各种弹簧、橡皮筋、玻璃球、圆珠笔、弹簧拉力器等探究材料,为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准备,同时引导学生在课前对弹簧等物体进行必要的观察,激发学生们探究的兴趣,为课堂探究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个性备课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一:
导入新课
师: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玩具,想不想一起玩一下?
(教师指名一位学生到讲台前打开玩具盒子)
师:
咦,怎么跳出来了呢?
谁能解释一下?
师:
(翻转盒子)果真有个弹簧!
课前布置大家收集各种各样的弹簧玩具,大家带来了吗?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弹簧里的学问,板书课题:
弹簧里的学问
一位学生到讲台前打开玩具盒子
(学生解释原因。
)
用学生感兴趣的小游戏导入新课,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要研究的内容上,同时为后面学生自己设计弹力玩具提供一个范本。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
利用弹簧做游戏,有什么发现?
师:
各小组把收集到的各种弹簧玩具放在一起,玩一玩,看看有什么发现?
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师:
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
师:
弹簧有力量吗?
弹簧在什么情况下有力量呢?
师:
当我们把弹簧压缩或拉长时,它就会产生一种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就是弹力。
我们周围的物体,除了弹簧能产生弹力外,还有那些物体也能产生弹力?
试着找一找。
师:
很多物体都能产生弹力,弹力有没有大小呢?
弹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师:
你能想一个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吗?
动手试一试吧!
师:
弹力的大小与用力的大小有关,那弹力有没有方向呢?
他的方向朝哪呢?
请大家体会一下。
了解生活中的弹力现象
师: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弹力?
引导学生交流时着重分析这些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怎样产生了弹力。
自由活动
1、我们来设计利用弹力原理的玩具。
师:
弹力可以帮助人们做很多的事情,大家想利用弹力,设计一个小玩具吗?
你想设计一个什么样的玩具?
2、自我评价
组织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与探究从“我的实验,我的发现,我的设计”三个方面进行小组内的评价。
学生玩弹簧,老师参与小组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或小组间交流游戏方式,让学生尽情体验游戏与活动所带来的快乐,并从中有所发现。
学生分组交流本组玩弹簧玩具或游戏的名称、玩法,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发现的问题。
学生根据试验现象及生活经验交流
学生自由研究、讨论,发现产生了弹力的物体。
学生猜测。
学生利用试验桌上的材料进行分组试验。
实验结束汇报结论。
学生自由研究,体会弹力的方向与用力的方向相反。
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弹力应用。
学生小组交流设计计划、并交流展示设计成果,教师给以相应的评价。
在教学中顺应学生的兴趣指向,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有所发现,并对所提出的和弹性、弹力有关的问题进行思考、假设;然后再让学生去有目的地玩游戏,以此来验证自己的假设,使学生对弹性、弹力有所感悟,再通过在表达交流中阐述自己的发现、体会与收获从而使学生意识到“什么是弹力”。
在活动中着力培养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善于表达交流的意识,使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意识到玩中有科学。
根据学生的爱好及手中准备的材料,引导学生设计利用弹力工作的玩具,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兴趣及动手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拓展延伸应用创新
1、设计,制作“从高处丢鸡蛋摔不破的装置”
师:
同学们刚才设计的一个个弹簧玩具非常有新意。
这里有一个鸡蛋,你能不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设计一个装置,让鸡蛋从高处落下来摔不破。
2、引导学生课外继续完成“从高处丢鸡蛋摔不破的装置”的制作,并进一步探究有关弹力的问题,如设计制作简易弹簧秤等物品。
小组同学分组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进行设计、制作“从高处丢鸡蛋摔不破的装置的方案。
把探究活动引伸到课外,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体验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的快乐。
板书设计:
弹簧里的学问
把弹簧压缩或拉长时,它就会产生一种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就是弹力。
大小:
与用力的大小有关
方向:
与用力的方向相反
教学反思:
沂南集体网络备课小学科学___三______年级下册
时间
2011、1、10
单位
沂南一小
主备人
王洪霞
课题
5、有趣的磁铁
课型
新授
参与备
课人员
尹凤霞、于金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磁铁的基本性质;了解磁铁有异极相吸、同极相斥、磁力有大小、两极的磁性大等性质;知道磁铁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教学重点:
探究并了解磁铁的性质。
教学难点:
探究并了解磁铁的性质。
能力目标:
能够通过游戏认识到磁铁的磁性;能够对磁铁在生活中的用途做相关的解释;能够表达交流自己的体会、发现与见解;能够设计、制作与磁铁有关的小玩具;初步学习撰写调查报告。
学情分析:
学生对科学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也积累了一些简单的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年级学生差不多都玩过磁铁,对磁铁有一定的经验储备。
本课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建立磁铁的概念,并能利用磁铁的磁性进行简单制作。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磁铁研究的强烈兴趣,为后面进一步研究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奠定基础。
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探究和发现周围事物中的奥秘;意识到科学、技术和社会是有机结合的,增强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准备各种式样的磁铁及有磁铁的物品。
准备制作的材料,如指南针、大头针、铁屑、曲别针、小铁圈、剪刀、纸板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个性备课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故事导入:
今天的天气真不错,山脚下有一颗老桃树,上面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子,谁最爱吃桃?
小猴心里乐开了花,一蹦一跳去摘桃,这个桃子个儿最大,咬一口,味道好极了。
师:
大家猜一猜小猴子是怎样爬到树上摘桃的?
板书:
有趣的磁铁。
小猴
学生进行猜测。
开课伊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通过磁铁玩具的表演,配以故事讲解的形式创设情景,组织学生进行猜测与交流,引出磁铁。
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有利于开展探究活动。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
活动一:
玩磁铁。
师:
同学们都认识磁铁吗?
喜欢玩吗?
你们想怎样玩?
师:
你们竟然想到了这么多玩的办法。
那咱们现在就来玩一玩吧,四人小组玩的时候,请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三年级 下册 科学 备课